談因果(一)
從我懂事起就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人類有個共性毛病,喜歡為一切事物尋找原因。但凡真實存在的東西,人總要剖析個所以然出來才罷休。
有「果」就必然存在「因」,這是所有人的共識。
人最不缺乏的就是探究理由,因為意志能以任何形式表現出來,只要結果存在,那麼「因」這個意志總會被創造出來。至於它是對是錯,就看創造者的智慧了。我這麼說並非毫無證據,因為就連思維最嚴謹的哲學家都犯著這麼一個大邏輯錯誤。
在我二十多歲時,翻閱了不少哲學書籍,無意中發現一個通病,那就是哲學家和思想家們總是先立果然後再圍繞果取證。比如某某哲學家先得出「結論」,然後他圍繞結論找了一大堆素材去證明。表面上是沒錯,但我卻對「素材」這裡起了疑心。大家不妨想想,結論是「果」素材是「因」,結論是唯一的,但是素材卻從來都是成千上萬個。也就是說,為了證明「果」的正確性,創造者會去刻意尋找、挑選「有利素材」,來給自己證明。我們可從來沒見到哪個人拿著「錯誤素材」來推翻自己的結論吧。即便有,他也會立馬用這個「素材」去得出另外一個「結論」。
簡單點說,世界上任何一個「果」都有與之匹配的「因」,只要你能把素材找出來。
由「果」推「因」這事我們都幹過,就算在思維最嚴謹的科學家身上也發生不少。我們不妨看到這麼一個事實,很多的科學發現都是先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而後再動手驗證。瞧,這就是典型的「果」來推「因」。如果科學家想像的「果」能找到原因那麼就是正確的,暫時找不到就是錯誤的。啊,這聽起來可是荒唐的。
有一次,在一場關於尼採及其哲學的討論中,我跟幾個陌生人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有關「超人」一詞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討,有人認為「超人」該這樣解釋,有人認為「超人」該那樣理解,直至最後也沒得個統一定論(哲學的不統一也驗證了意志強加的多樣性)。哲學家的著作都是長時間思索而來,他們花費畢生精力,寫在書上的文字都是悟道後的結果。「超人」的意志正從這而來,尼採在書中通篇沒給出定義,以致任何人都想為它先立正身,以顯示自身的能力。
「超人」是尼採思維的一個「果」,尼採卻也未給出「因」,對於這種「果」的意志,我們採取的辦法是先認定「果」的正確,然後再推敲「因」。然而就在這有了矛盾疑問,先有「果」而後推「因」,向來都是因推果,從未是果推因,因果關係顛倒了;其次,在思維之初,我們已經把「果」默認為了真理,然後才去尋「因」,為何在一開始我們就接受了「超人」意志呢,「超人」意志一出現就是對的?為證實「超人」這個「果」,我們絞盡腦汁的尋「因」?類似「超人」這樣的思維「果」還有很多,人為何會對自己從未了解的東西苦苦尋求答案,馬克思主義、尼採哲學、叔本華思想、黑格爾邏輯,從哪時起我們堅信了這些表象意志呢?為哲學而可以思索,為求「果」而可以推「因」,哲學從思維中來,思維的意志又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