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社會氣氛的圍繞下,我們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受害者」。
——《這個世界不欠你》慧超
有言論的地方就有戾氣,沒有哪個平臺可以避免。
從微博、知乎、小紅書到抖音、小破站;從飯圈、遊戲圈、小說圈到各種圈;從明星事件、社會新聞、到個人家事。
隨便翻開一條熱門事件,下面總會有各種自以為是,反其道行之的惡言惡語。
撕B無處不在,戾氣全面覆蓋。沒有什麼是鍵盤俠和槓精撕不動的。
《戰狼2》爆紅,相關的微博下面不是對這部影片的稱讚。相反的,更多的是各種譏諷與嘲笑。
「個人英雄主義的意淫」
「吳京就是直男癌,不看他拍的」
「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圈錢」
杭州殺妻案的微博下面,更多的是一堆人對真相的惡意揣測,和對爛梗的低俗調侃。
「化糞池警告」
「你老公的絞肉機就要下單了」
「兩噸水了解一下」
貧困地區的女性,因為經濟問題,只能用2毛一片的散裝衛生巾。評論裡面,不是在對這些「月經貧困」女性的關心和幫助,反而是這樣:
「為什麼不用好的衛生巾呢?也就一杯奶茶錢啊?」
「有這樣的難處,也是平時不夠努力生活,不值得同情」
這種毫無人性般的冷血和冷眼旁觀讓人膽戰心驚。
著名的網絡四大友盡話題:轉基因、中醫、女權、狗肉。
一部分人負責「帶節奏」「扣帽子」「貼標籤」,一部分人缺乏理性思考,被碎片化的信息牽著鼻子走,像任性的小孩子一樣情緒化地搖擺:聽到這個人說幾句,立刻跟著罵幾聲,聽到另外一種聲音外,又被另外一種聲音牽著鼻子走了。
今天,不探討各類事件中到底誰對誰錯的問題。
超小職更想和大家聊聊的是,為什麼網上那麼多人越來越極端?網絡上大家的戾氣為什麼這麼重?怎樣才能避免自己被傷害?
01
現實生活不如意,人在網上卻比現實中更封閉
弗洛伊德說,攻擊性是生命受阻的結果。
這些在網上瘋狂叫囂的人,往往現實生活中行為受阻。
有句很流行的話,說的也很到位:「你在網上嘴巴這麼臭,現實生活中一定過得很不好吧?」
這在社會心理學中叫「群體極化」,意思是說網民對某一事情的傾向性在加入群體討論後變得更加明顯,甚至走向網絡暴力等極端傾向。
舉個例子,一些人最開始只是覺得「婚姻/生育不是女性人生的必選項」,卻在和更多人討論後,認為「女性一結婚/生孩子就完蛋了」。
前段時間papi醬回歸,網上因為她的孩子隨父姓吵成什麼樣。
有人心疼她「受父權的欺壓」,有人斥責她是「婚驢」、「女性之恥」、「偽女權」。
而不同立場背後,是不同利益群體的明爭暗鬥。Ta們都想吸引更多流量,讓符合自身利益的言論傳播得更遠。
02
信息過載,內心焦慮,主動選擇極化
我們大腦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如今大量網絡資訊,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大腦的處理能力。這被稱為——「信息過載」。
為了緩解這種信息過載的焦慮,我們傾向於只和觀點相似的人交流,而這會走向極端——堅信自己信奉的一定是對的,更難容忍不同的聲音。
但這就麻煩大了,如果他本來就有偏見和錯誤,又不斷去吸收那些支持他偏見和錯誤的信息,這就只能強化他的固有偏見和錯誤。
彩禮可以說是當代婚姻的一大難題,一提到彩禮,男孩憤怒,女孩委屈,大家都有無數的口水想要噴。
只要有關於彩禮爭吵的社會事件,很多人胸中壓抑很久的怒火和焦慮的氣焰,終於找到了一個噴薄而出的方向。
03
如何保護自己不受網絡的傷害
我們可以一起嘗試下面兩件事:
1. 刷屏時代,擺脫行為上癮
社會中有很多讓人上癮的東西,例如:賭博、愛情、性、購物、上網、鍛鍊、工作、藥物上癮。
而這所有讓人上癮的物質都伴隨著智慧型手機和無線網絡的崛起更為猖獗,網際網路上幾乎可以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網上賭博、陌陌、淘寶、keep……
智慧型手機和無線網絡的出現是科技進步的成果,也是時代進步的象徵,科技猶如雙刃劍,一個新事物的產生,必然會有各種不完美,儘管初衷是好的。
擺脫行為上癮,試圖隔離這種溫水煮青蛙似的現象,不讓它入侵到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不再淪陷!
2. 快節奏資訊時代,學著慢下來
現在快節奏信息化時代,在這種高強度的節奏下,學著慢下來,保護自己。
焦慮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候,我們自己可能很難排解,這時不防跟身邊的人說一說,或者和朋友出去嗨一嗨,做做運動,唱唱歌。
當你心力交瘁時,經常做做瑜伽,冥想,去遊泳,放鬆身心,舒展身體,然後想想到底是什麼讓你感覺焦慮,把事情舒展開,想清楚解決方法。
少抱著手機,多閱讀,泡泡腳,聽音樂,一天的疲勞都消除了,比在網上吃瓜,互撕,開心多了。
希望我們擁有成熟的思考能力,是可以獨立做出判斷的個體!
即使被極端裹挾,我們仍需要溫和而堅定地表達自己,捍衛尊重、寬容、理性這些品質在生活中的意義。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