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厭氧菌靠它?

2021-01-18 養水專家

自從NO1那種類型的粘合類型濾材出現各種品牌搶生意之後,再加上一些小作坊開始仿製NO1類型的濾材後,市場又給我們玩壞了。所以市面上又出現了一款新濾材。




中空濾材


如果我把中空濾材的介紹搬過來,估計你們都會看入坑。

簡單來講就是普通的粘合類型濾材中增加一個中空結構。根據商家的宣傳,是能培養出厭氧細菌。而厭氧菌是否真這麼容易就給培養出來呢?


首先厭氧菌主要負責把硝酸鹽分解為氣體揮發掉或者再還原成氨,很多魚友就看中厭氧菌這個功能。


然後我們要想知道中空濾材是否真有效果,就要先了解清楚,厭氧菌的生存環境是怎麼樣。


厭氧菌是一類在無氧條件下比在有氧環境中生長好的細菌。而不能在空氣(18%氧氣)和(或)10%二氧化碳濃度下的固體培養基表面生長的細菌。


這意味著,魚缸裡的厭氧細菌基本是不與任何含氧量的水接觸。而在我們的過濾裡,特別是喜歡在濾材底下打氧的過濾格裡,含氧量相對比較高。這種環境是不適合厭氧菌生長。


在我們過濾格裡的濾材,四周的水都是處於氧氣充分的狀態。要想在這個狀態下去培養厭氧菌,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而中空濾材,從結構上來看。確實中間是有個空洞。再加上細節觀察中間空洞的位置,特別的白,估計是石英粉做先做出個小中空球,再把其它材料粘在外面,把球體弄大。出來的結構。表面看似全是小石頭和石英粉



如果按照這個圖片的結構來看,當裡面有空氣的時候,這球體放水裡,裡面空氣沒地方走,這中空永遠都是處於有空氣的狀態。


所以真指望這球的中空結構去培養厭氧菌,也就只能呵呵了!



真正能培養厭氧菌的,只有底床的環境。在很久以前我就寫過一篇關於底床的文章。有興趣的魚友可以在養水專家的公眾號中回復「底床」關鍵詞了解


玩水草的魚友都知道,一個強大的底床比一個強大的過濾重要得多。



魚友問題

厭氧菌需要無氧狀態的水,這濾材裡面就是無氧呀。怎麼沒有培養不出?

培養厭氧菌,不單單需要無氧,還需要有空間,如果只是利用濾材的結構就能營造厭氧的環境。那麼,細菌屋,生化珠,這些都可以有這種環境。大家的內部都是接近無水流,無氧的狀態。而細菌屋生化珠這種燒結類型濾材,裡面的孔與孔之間有更小的孔互通著,環境比起密度高的粘合性濾材更好。



濾材內部不是有很多孔嗎?怎麼在水裡內部不會有水流?

這道理很簡單,水壓的關係,水是只會往阻力小的地方流走。濾材擺放好之後,不管你是亂的還是整齊的。濾材與濾材之間的間隙永遠都比濾材內部的孔要大。所以大部分的水流只會在濾材的表面走流,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建議大家儘量選擇球型類型,小個體的濾材。



為啥要選擇小個體球型的濾材?

給個對比圖你一看就懂了。左上白色的是陶瓷環,左下黃色是生化珠,右邊是切塊的細菌屋。從對比圖來看,間隙最大是個體大形狀不規則的切塊細菌屋,然後就是陶瓷環,雖然個體小了形狀一樣,但是出來的間隙不均勻。有些地方間隙大有些地方間隙小,最後就是生化珠,球體形狀,但間隙基本是最均勻的。這樣無論水流量多少,水流分布都是均勻的。不會出現某些地方水流多,某些地方水流少。



如果我在水泵區裡放一層厚厚的底沙,是否就有底床的效果?

這的確是會有。不過水泵區就那麼大,水泵區怎麼都不可能比魚缸底大。這底床這個量,對於處理每天的硝酸鹽量來講,真的很微弱。還不如你去換點水來得實際。



總結:

硝酸鹽不是毒,濃度高了只是代表你這水老了。並不代表水質不好,定期換水就可以提到相應的控制。沒必要過份擔心,更不要過分去追求什麼自然不自然的東西。


相關文章:

自然培菌VS添菌養水

濾材問題總匯

關於濾材的擺放--流氓指導

魚友細菌屋改造實例

我們真的不一樣?

轉】一缸「好」水是如何練成的

「一缸好水」(流氓版)--流氓指導



相關焦點

  • 厭氧菌培養的注意事項
    近十年來已了解到,無芽胞厭氧桿菌及球菌是細菌性感染中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是混合感染與兼性厭氧菌同時存在,厭氧菌感染是一種內源性感染,病種遍及臨床各科、人體的各個部位,各種器官的感染均可發生厭氧菌感染,因此開展厭氧細菌檢驗對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
  • 厭氧菌的「三厭」到底讓人多「討厭」
    厭氧菌生長後大部分都伴有「濃鬱」的臭味,口臭、閉合膿腫、腹腔感染等都可能是由厭氧菌生長引起。因為厭氧菌的生長特性,在臨床分離中很容易被忽略,導致臨床樣本厭氧菌檢出率較低。而厭氧菌又是人體正常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存在於人體腸道、生殖道等深部黏膜表面,只有在黏膜屏障受損、手術等特殊條件下才會進入組織、血液、體液、胎盤等引起厭氧菌感染。
  • 【培養】專性厭氧菌的分離和培養
    原理目前培養厭氧微生物的簡便而又有效的技術包括有:厭氧箱培養技術;厭氧罐培養技術;厭氧袋培養技術;亨蓋特厭氧滾管技術。 這裡介紹的是亨蓋特厭氧滾管技術。   亨蓋特厭氧滾管技術是美國微生物學家亨蓋特(Hungate)於1950年首次提出並應用於瘤胃厭氧微生物研究的一種厭氧培養技術。 以後這項技術又經歷了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從而使亨蓋特厭氧技術日趣完善,並逐漸發展成為研究厭氧微生物的一整套完整技術。 而且多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它是研究嚴格、專性厭氧菌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技術。
  • 厭氧微生物的培養、馴化及成熟汙泥的特徵
    厭氧消化系統試運行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培養厭氧汙泥,即消化汙泥。厭氧活性汙泥培養的主要目的是厭氧消化所需要的甲烷細菌和產酸菌,當兩種菌種達到動態平衡時,有機質才會被不斷地轉換為甲烷氣,即厭氧沼氣。
  • 養鯉那麼久了,好氧菌厭氧菌了解多少?
    包括大多數細菌,放線菌和真菌,沒有氧就根本不能生長的細菌。稱作專性好氧細菌。很多細菌是好氧細菌,特別是能自氧的細菌,醋酸菌,枯草芽孢桿菌,結核菌,固氮菌等均為專性好氧菌。此外,有一種在分壓低於0.2標準大氣壓下也能夠良好生長的細菌,稱它為微好氧細菌。
  • 用於大規模培養疫苗生產用厭氧菌-HiVeg植物源(硫乙醇酸鹽肉湯)
    中文名:B.Q.疫苗培養基,HiVeg植物源(硫乙醇酸鹽肉湯)英文名:B.Q.Vaccine HiVeg Medium品牌:HiMedia貨號:MV462規格:500g/瓶用途:推薦用於大規模培養【疫苗生產】用【厭氧菌】。原理和說明該培養基是對硫乙醇鹽培養基的改良【1】,【2】,推薦用於大規模培養厭氧菌。培養基中的硫乙醇酸鈉為還原劑,降低培養基的氧還電位,促進專性厭氧菌繁殖。
  • 氧氣傳感器TO2-1X用於厭氧培養箱微量氧監控
    原標題:氧氣傳感器TO2-1X用於厭氧培養箱微量氧監控   厭氧菌與人類和動物的生活密切相關。隨著醫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厭氧菌的研究越來越廣泛。
  • 青島市市立醫院多學科聯手成功救治厭氧菌致膿毒症病人
    同時,接到院感科通知的微生物室主任王玉潔會同值班醫生於夢等來到床邊,先後在五個不同位置抽取5套滲出液,採5份滲出液拭子,並立即針對目標菌--產氣莢膜梭菌,進行厭氧菌培養。   當天22:30所有標本處理完畢,微生物實驗室傳來佳音,塗片沒有發現目標菌產氣莢膜梭菌,大家共同期待後期培養結果。
  • 厭氧顆粒汙泥的培養以及注意事項
    厭氧顆粒汙泥的培養以及注意事項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在培養厭氧顆粒汙泥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營養元素和微量元素在當廢水中N、P等營養元素不足時,不易於形成顆粒,對於已經形成的顆粒汙泥會發生細胞自溶,導致顆粒破碎,因此要適當加以補充。
  • ...decolorationis) S12還原不同電子受體的厭氧發酵罐培養方法
    微生物學通報 FEB 20,2010,37(2):179~185脫色希瓦氏菌(Shewanella decolorationis) S12還原不同電子受體的厭氧發酵罐培養方法王博1,2,3,4,5  許玫英2,3,4  孫國萍2,3,4*
  • 如何培養厭氧微生物?
    在厭氧微生物的培養過程中,實驗結果的準確性與厭氧微生物的培養方法有著直接的聯繫。厭氧微生物的培養方法有多種,常見的有:1、在培養基中加入一些可溶性的還原劑(活性化合物) ,以增強培養基的還原能力。但此種方法,需要額外添加一些物質,容易導致交叉汙染。
  • 厭氧氨氧化的前世今生:沒有終點的探索
    在1986年之前,人們都不相信有可在厭氧環境下「氧化」氨氮的細菌。一個荷蘭生物工程師和一個微生物教授的偶遇改變了一切。到了1999年7月,這位微生物學家連同其他幾位學者,在《Nature》期刊上宣布了一個重大發現:「厭氧氨氧化」菌屬於浮黴菌門。在日後關於anammox的文章裡,這個人的名字會被反覆引用,他的名字叫Gijs Kuenen。
  • 厭氧反應的影響因素及分析
    厭氧處理的有機負荷通常以容積負荷和一定的CODcr去除率來表示。 4.營養物質:厭氧法中碳氮磷的比值控制在CODcr:N:P=(200~300):5:1即可。甲烷菌對硫化氫的最佳需要量為11.5mg/L。有時需補充某些必需的特殊營養元素,甲烷菌對硫化物和磷有專性需要,而鐵、鎳、鋅、鈷、鉬等對甲烷菌有激活作用。
  • 關於厭氧反應器的16個技術問答!
    在厭氧汙泥培養初期,由於CO2產量大而甲烷產量少,也會出現泡沫,隨著甲烷菌的培養成熟,CO2產量減少,泡沫一般也會逐漸消失。進水中含有蛋白質是產生泡沫的一個原因,而微生物本身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一些中間產物也會降低水的表面張力而生成氣泡。
  • 厭氧反應器的16個技術問答
    在厭氧汙泥培養初期,由於CO2產量大而甲烷產量少,也會出現泡沫,隨著甲烷菌的培養成熟,CO2產量減少,泡沫一般也會逐漸消失。進水中含有蛋白質是產生泡沫的一個原因,而微生物本身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一些中間產物也會降低水的表面張力而生成氣泡。厭氧生物處理過程中大量產氣會產生類似好氧處理的曝氣作用而形成氣泡問題,負荷突然升高所帶來的產氣量突然增加也可能出現泡沫問題。
  • 《厭氧菌》2008年14卷1期
    《厭氧菌》2008年14卷1期 放線菌的分類、鑑別與檢測
  • 厭氧處理中需要強調的幾個因素,你知道嗎?
    在厭氧處理中,影響其處理的因素有溫度、pH、負荷、碳氮比、有毒有害物質等。下面就溫度、pH、抑制劑、汙泥培養做簡要分享,供參考交流。 1 厭氧顆粒汙泥 厭氧顆粒汙泥分為澱粉、澱粉糖、檸檬酸、酒精、造紙等行業高濃度汙水處理系統中的高負荷厭氧反應器(EGSB、IC)生產出的新鮮顆粒汙泥。
  • 厭氧鐵氨氧化在三類汙水中對氨去除的探索
    Luther等發現錳可以將土壤中的氨氮氧化;Gilson等在厭氧細菌培養試驗中發現U(Ⅵ)可以作為電子受體參與氨氧化反應等。2005年,Clement等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溼地土壤中發現Fe(Ⅲ)氧化氨氮現象;2006年,日本學者Sawayama在固定床反應器中以厭氧環境下鐵的絡合物(Fe(Ⅲ)-EDTA)作為電子受體,將氨氮氧化,並將此反應現象定義為厭氧鐵氨氧化反應。
  • 厭氧氨氧化40年回顧 | 關於耐心和傳承的故事
    在1986年之前,人們都不相信有可在厭氧環境下「氧化」氨氮的細菌。一個荷蘭生物工程師和一個微生物教授的偶遇改變了一切。到了1999年7月,這位微生物學家連同其他幾位學者,在《Nature》雜誌上宣布了一個重大發現:「厭氧氨氧化」菌屬於浮黴菌門。在日後關於anammox的文章裡,這個人的名字會被反覆引用。他的名字叫Gijs Kuenen。
  • 「技術分享」 厭氧氨氧化的前世今生:沒有終點的探索
    當時37歲的Kuenen也拜讀了這篇文章,並和同事們展開討論,但他們大都認為氨是不可能在厭氧條件下被氧化的。兩人開始了進一步的研究。很有商業意識的Arnold很快給這個潛在工藝起了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ANAMMOX(厭氧氨氧化)。然而,他們初期的嘗試並不算成功:他無法通過傳統的培養富集法提取出這個反應發生的微生物,因此無法確定這是一個自發的化學反應,還是一個生物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