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被點燃就能成為恆星嗎?不能,恆星的光亮和一般燃燒完全不同

2020-12-05 科學信仰

在宇宙的尺度上,物質以天體的形式存在著。

宇宙間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天體,有強大的黑洞、神秘的中子星、發光發亮的恆星、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還有衛星、小行星、彗星等等。在諸多的天體中,恆星、行星以及衛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因為我們自己就生活在地球這樣一顆行星之上,白日,我們能夠看到一顆恆星太陽,到了夜晚便可以看到地球的衛星,月球。

在這三種天體之中,能夠發光發熱的就只有恆星了,正是因為有了太陽的光和熱,地球才能夠孕育生命。在很多人看來,太陽就是一顆熊熊燃燒的大火球,那麼如果我們把一顆行星也點燃,那麼是不是就能夠誕生一顆新的恆星呢?並不是這麼一回事,行星和恆星是截然不同的。

恆星的光和熱並不簡單來自於一般的燃燒,它能夠發光發熱完全是源於星體內部的氫核聚變。

氫核聚變和一般的燃燒有何不同呢?首先一點,氫核聚變並不是用火來點燃的。氫核聚變的點燃要依賴於星體自身的質量。一個天體的質量越高,其內部的溫度和壓力就越高,當這種高溫高壓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星體內部的氫核聚變就會被點燃。

除了點燃方式不同之外,氫核聚變和一般的燃燒所能夠達到的溫度和釋放的能量也是有著天壤之別的。以太陽為例,太陽內部的溫度可以達到1500萬攝氏度,這就是氫核聚變的溫度,而如果是普通的氫氧混合氣體燃燒,那麼能夠達到3000攝氏度已經不錯了,其只相當於氫核聚變的萬分之二左右。

太陽其實並不算是一顆很大的恆星,太陽的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33萬倍。

而就是這樣一顆不算太大的恆星,其通過氫核聚變每秒鐘就能夠將400萬噸氫元素聚變成為氦元素,所釋放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白日裡,我們仰頭就能夠看到太陽,但實際上太陽距離地球是非常非常遙遠的,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達到了1.49億公裡,但它仍然可以照亮整個地球,仍然可以為地球生命提供生存所必須的能量。

而且,如果地球不是有大氣層的保護,雖然相距甚遠,太陽的能量仍然足以摧毀地球生命。恆星的光與熱皆來自於氫核聚變,與一般的燃燒完全是兩回事,所以即使我們點燃一顆行星,它也是無法變為恆星的。說到點燃,太陽系中最值得被點燃的應該就是木星了。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質量比其餘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二倍還要多。

但和太陽相比,木星只是個小傢伙,因為太陽佔據了太陽系物質總量的99.86%,而包括木星在內的所有太陽系天體加起來只佔剩餘的0.14%。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木星是有被點燃的潛力的,因為木星上氫氣的含量達到了90%,要知道,在地球上,空氣中氫氣的濃度達到4%以上就具備了燃燒和爆炸的可能。

那麼為什麼木星上並沒有發生燃燒和爆炸呢?並不是因為沒有人去木星上點火,事實上木星上隨時都在發生了著攜帶巨大能量的閃電,這些閃電所蘊含的能量要比地球閃電強得多,所以完全具備點火的能力。而木星之所以沒有被點燃,是因為木星上有氫,卻沒有氧。

氫只有和氧混合在一起才會發生爆炸,而木星大氣中並沒有氧。

即使我們給木星輸送一些氧,也只能短暫點燃木星上的局部大氣,當氧耗盡之後,一切便會歸於平靜。就算我們能夠將木星上全部的大氣全部混合上氧氣,完全把木星點燃,它仍然不能夠變為一顆恆星,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單純的氫氧混合氣體燃燒與氫核聚變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無論是溫度還是能量的釋放都沒有可比性。

而木星本身的質量距離成為恆星也太過遙遠的,如果木星想要從內部點燃氫核聚變,那麼其質量最少需要增加80倍才行,而太陽系中99.86%的物質都已經被太陽所佔據了,所以根本沒有足夠的物質可供木星增加質量,所以木星也就沒有了成為恆星的可能。#百家探索#

相關焦點

  • 「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和恆星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不會「燃燒」
    「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和恆星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不會「燃燒」我們知道宇宙當中的星球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恆星,而另外一種是行星。至於恆星和行星的區別,那就是恆星能夠發光放熱,向外釋放能量,但是行星卻不行。
  • 太陽系「失敗的恆星」木星,如果被點燃,會變成第二個太陽嗎?
    同時,由於組成成分主要是氫和氦,所以它又屬於氣態巨行星,有時候也被叫做「氣體巨人」。 木星大氣層中氫和氦的佔比達到了99%,在地質內部,氫和氦也佔到了96%。如此多的氫和氦,讓人不禁聯想到太陽。 但是,即使成分與太陽之類的恆星十分相似,木星並不能像它們那樣發光發熱,所以它也被人們稱為「一顆失敗的恆星」。
  • 是什麼決定了恆星的命運?不同階段的恆星消耗燃料的速度是多少?
    今天我們要說的問題是,恆星的燃燒速率是由什麼決定的?以及不同的元素在恆星核心的不同層中是如何一步步發生聚變,直到恆星的死亡。級恆星,它們的質量一般是太陽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一直到質量最低的m級恆星,即最紅、最暗的恆星。
  • 恆星和行星的區別 恆星和行星有什麼不同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宇宙中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其他七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天體是恆星,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那麼,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在哪裡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假如木星點燃核聚變,成為恆星,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什麼影響?
    天體形成之後,開始不斷吸收凝聚周圍的物體,質量越來越大,當質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點燃中心處的核聚變反應,從一顆氣態巨行星成長為恆星。所以太陽在沒有點燃中心核聚變之前,它也只是一個巨大的氣態行星。這一點跟木星是非常相似的。可能有人會說了,那木星是什麼時候形成的?為什麼它沒有點燃中心的核聚變呢?
  • 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關於宇宙的浩瀚神奇,僅僅一個問題,就能讓你連帶引起其他的問題。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
  • 行星能夠比恆星大嗎?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任何事都有可能存在
    恆星和行星在質量上有著巨大的差距,那麼行星能夠從恆星大嗎?這裡進行的大小比較只是體積,質量對比上我們都知道行星跟恆星是沒有可比性的,更不可能超過恆星的質量。那麼在體積上行星是否能夠超越恆星呢?可能在一些朋友看來,恆星的質量比行星要大得多,行星的體積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超過恆星,事實真的如此嗎?
  • 恆星的定義是什麼,為何木星不能成為「太陽」?或許就是一步之遙
    天文學家在早期的探測中發現了宇宙裡存在各種不同大小、質量的星球,而且它們之間的運動方式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於是根據星球的質量和運動方向定義了衛星、行星、恆星等天文概念。現在我們都知道衛星圍著行星轉,行星圍著恆星轉,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因素定義了一顆天體是恆星還是行星呢?
  • 木星和太陽相似度很高,卻沒有成為恆星,未來有機會嗎?
    木星是太陽系中很神奇的一個行星,不僅是太陽系中的第一大行星,木星的質量還是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總和的2.5倍。也是太陽系中和太陽具有相同構造的氣態行星。木星的主要成分是以氫和氦為主,那麼,很多人想,木星是否能夠改變自己的位置,由行星升級成為恆星呢?
  • 太陽系最大兩顆氣態行星,木星和土星合併到一起,能否變成恆星?
    八大行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類地行星」,或者稱為「固態行星」,就是和地球一樣以巖石為主要組成成分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我們根據組成行星的氣體不同可以把上述行星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木星和土星,這兩顆行星個頭最大,組成成分也十分相似,主要的成分就是「氫」,以及少量的氦;第二類是天王星和海王星,這兩顆行星被稱為「冰巨星」,它們行星內部的組成成分主要是由低溫狀態的H2O、CH4、NH3等組成的冰。
  • 如果太陽系最大兩顆行星,木星和土星合併到一起,能否變成恆星?
    八大行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類地行星」,或者稱為「固態行星」,就是和地球一樣以巖石為主要組成成分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我們根據組成行星的氣體不同可以把上述行星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木星和土星,這兩顆行星個頭最大,組成成分也十分相似,主要的成分就是「氫」,以及少量的氦;第二類是天王星和海王星,這兩顆行星被稱為「冰巨星」,它們行星內部的組成成分主要是由低溫狀態的H2O、CH4、NH3等組成的冰。
  • 網友問:太陽存在自轉嗎?多大的天體才能成為一顆恆星?
    太陽是存在自轉的,自轉周期大約是25.4個地球日;對於一顆星球,質量達到0.08倍太陽質量(大約是85倍木星質量),就有可能點燃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成為一顆發光發亮的恆星。宇宙中的天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轉,太陽也不例外,但是太陽屬於氣態星球,沒有確定的固態表面,所以太陽的自轉非常複雜,在不同緯度下自轉速度有區別,在太陽緯度17°的地方,定義為恆星周期,大約是25.4天(地球日)。
  • 行星的質量永遠超不過恆星的質量,這背後藏著什麼奧秘?
    太陽系中的太陽是一顆能夠發光發熱的恆星,圍繞它轉的是一些行星、矮行星、小行星等。太陽的質量約佔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行星中巨大的木星也不到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有沒有行星的質量大於恆星質量的可能?同樣的道理,如果不斷增加一顆行星的質量,高溫和高壓也會點燃這顆行星上的核聚變,那樣行星就變成了一顆恆星。有人可能會有問題:輕元素在恆星上會通過核聚變變成重一些的元素,而恆星上的核聚變最多能夠聚變到鐵元素,鐵及元素周期表上排在鐵元素之後的元素不能發生核聚變。如果一顆行星不斷聚集的是重元素,還能點燃核聚變變成恆星嗎?
  • 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恆星
    後一種類別包括行星、衛星、塵埃和雲氣等,它們發出的光,要麼是反射其他光源,要麼是吸收了外部能源後再發出光亮。但是,自發光天體就一定是星嗎?令人驚訝的是,不僅很多自發光天體並不一定是星,而且很多名字裡帶 「星」的自發光天體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星。褐矮星、白矮星甚至中子星都不是星,而紅矮星、黃矮星(比如我們的太陽)以及所有巨型恆星則確確實實是星。
  • 木星能成為恆星嗎?
    要是太陽系也有兩顆恆星,那該多有趣啊!假定要把太陽系內部的某個星體升級為恆星,誰最合適呢?當然是木星了。八大行星之中,木星最大。在太陽系的整體質量中,太陽佔據了99.86%的份額;在剩下的0.14%之中,木星獨佔一半以上,達到了0.1%。也就是說,其他所有大行星加起來也沒有木星大。如果地球放到木星旁邊,就可以看出來地球的渺小和木星的巨大。
  • 宇宙中可能存在直徑超過1光年的恆星嗎?
    兩者都是宇宙中猶如天王一般的存在!無論是哪個在太陽系中是沒有藏身之所的!二、為什麼最大的恆星不是最重的恆星?這個問題非常好,與常見的物體體積和質量成正比的符合大致規律不一樣,恆星是以發展階段為區分標準的,同一個階段內,質量和體積大致成正比,但不同的階段就千差萬別了!
  • 宇宙中可能存在直徑超過1光年的恆星嗎?
    兩者都是宇宙中猶如天王一般的存在!無論是哪個在太陽系中是沒有藏身之所的!二、為什麼最大的恆星不是最重的恆星?這個問題非常好,與常見的物體體積和質量成正比的符合大致規律不一樣,恆星是以發展階段為區分標準的,同一個階段內,質量和體積大致成正比,但不同的階段就千差萬別了!
  • 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研究表明:有的大行星圍繞小恆星周轉
    引言:經過天文學家幾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裡同樣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天體,最常見的就是恆星與行星了。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不一定,有可能出現大行星圍繞小恆星轉的現象。放眼整個宇宙,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應該是行星和恆星了。無論是在體積還是質量上,恆星一般都要比行星大。尤其是在質量方面,恆星毋庸置疑會比行星重,這樣它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將周圍的行星束縛住,從而形成恆星系統。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太陽位於星系的中心位置,因為它自身就擁有了整個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
  • 木星能成為新的恆星嗎?缺少重要因素,或需10億年以上
    木星的成分和太陽十分類似,這也意味著木星能同太陽一般散發出熱能,只是它不會發光而已。不少人會猜測,木星會不會有一天變成跟太陽一樣恆星?只因木星和太陽的成分基本一致。也許經歷長時間的洗禮,木星有一天會變成恆星,從而跟太陽成為一對恆星姐妹花。不過即使木星可以變成恆星,則需要無比漫長的時間,據悉最起碼超過10億年以上。
  • 什麼是恆星?什麼是行星?
    其中有恆星和行星。到底什麼是恆星,什麼是行星呢?http://wallup.net/?p=140487晴朗無雲的夜晚,我們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幾乎都是恆星(Star)。之所以叫恆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它在天空中的位置看起來永遠不變。恆星是一個巨大的球體,由塵埃和氣體不斷旋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