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的尺度上,物質以天體的形式存在著。
宇宙間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天體,有強大的黑洞、神秘的中子星、發光發亮的恆星、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還有衛星、小行星、彗星等等。在諸多的天體中,恆星、行星以及衛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因為我們自己就生活在地球這樣一顆行星之上,白日,我們能夠看到一顆恆星太陽,到了夜晚便可以看到地球的衛星,月球。
在這三種天體之中,能夠發光發熱的就只有恆星了,正是因為有了太陽的光和熱,地球才能夠孕育生命。在很多人看來,太陽就是一顆熊熊燃燒的大火球,那麼如果我們把一顆行星也點燃,那麼是不是就能夠誕生一顆新的恆星呢?並不是這麼一回事,行星和恆星是截然不同的。
恆星的光和熱並不簡單來自於一般的燃燒,它能夠發光發熱完全是源於星體內部的氫核聚變。
氫核聚變和一般的燃燒有何不同呢?首先一點,氫核聚變並不是用火來點燃的。氫核聚變的點燃要依賴於星體自身的質量。一個天體的質量越高,其內部的溫度和壓力就越高,當這種高溫高壓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星體內部的氫核聚變就會被點燃。
除了點燃方式不同之外,氫核聚變和一般的燃燒所能夠達到的溫度和釋放的能量也是有著天壤之別的。以太陽為例,太陽內部的溫度可以達到1500萬攝氏度,這就是氫核聚變的溫度,而如果是普通的氫氧混合氣體燃燒,那麼能夠達到3000攝氏度已經不錯了,其只相當於氫核聚變的萬分之二左右。
太陽其實並不算是一顆很大的恆星,太陽的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33萬倍。
而就是這樣一顆不算太大的恆星,其通過氫核聚變每秒鐘就能夠將400萬噸氫元素聚變成為氦元素,所釋放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白日裡,我們仰頭就能夠看到太陽,但實際上太陽距離地球是非常非常遙遠的,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達到了1.49億公裡,但它仍然可以照亮整個地球,仍然可以為地球生命提供生存所必須的能量。
而且,如果地球不是有大氣層的保護,雖然相距甚遠,太陽的能量仍然足以摧毀地球生命。恆星的光與熱皆來自於氫核聚變,與一般的燃燒完全是兩回事,所以即使我們點燃一顆行星,它也是無法變為恆星的。說到點燃,太陽系中最值得被點燃的應該就是木星了。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質量比其餘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二倍還要多。
但和太陽相比,木星只是個小傢伙,因為太陽佔據了太陽系物質總量的99.86%,而包括木星在內的所有太陽系天體加起來只佔剩餘的0.14%。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木星是有被點燃的潛力的,因為木星上氫氣的含量達到了90%,要知道,在地球上,空氣中氫氣的濃度達到4%以上就具備了燃燒和爆炸的可能。
那麼為什麼木星上並沒有發生燃燒和爆炸呢?並不是因為沒有人去木星上點火,事實上木星上隨時都在發生了著攜帶巨大能量的閃電,這些閃電所蘊含的能量要比地球閃電強得多,所以完全具備點火的能力。而木星之所以沒有被點燃,是因為木星上有氫,卻沒有氧。
氫只有和氧混合在一起才會發生爆炸,而木星大氣中並沒有氧。
即使我們給木星輸送一些氧,也只能短暫點燃木星上的局部大氣,當氧耗盡之後,一切便會歸於平靜。就算我們能夠將木星上全部的大氣全部混合上氧氣,完全把木星點燃,它仍然不能夠變為一顆恆星,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單純的氫氧混合氣體燃燒與氫核聚變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無論是溫度還是能量的釋放都沒有可比性。
而木星本身的質量距離成為恆星也太過遙遠的,如果木星想要從內部點燃氫核聚變,那麼其質量最少需要增加80倍才行,而太陽系中99.86%的物質都已經被太陽所佔據了,所以根本沒有足夠的物質可供木星增加質量,所以木星也就沒有了成為恆星的可能。#百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