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08年也就是康熙47年,此時的清朝正是迎來了中國封建王朝迴光返照之際,也被人們稱之為"康熙之治",自從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亂以後,百姓們的生活也是得到了長期的和平穩定,持續時間長達40多年,也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這一時期朝廷局勢較為穩定,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國庫充足,幅員遼闊,此時的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處於大發展時期,因此也誕生了許多偉大的詩人和偉大的作品,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首這個時期的優秀詩篇《早過淇縣》。
《早過淇縣》
清代:查慎行
高登橋下水湯湯,朝涉河邊露氣涼。
行過淇園天未曉,一痕殘月杏花香。
這是一首康熙年間詩人返回北京途經河南淇縣所創作的詩篇,詩人也是初到此地就被淇縣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詩人在佛曉天空還朦朦朧朧的時候獨自一個人登上了高登橋,此時正直初春之時,橋下的景象十分的引人入勝,面對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也是有感而發隨後便創作了這首千古名詩。
這首詩雖然字數上並不是很多,但是內容卻十分的豐富,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情景:詩人經過高峰橋的時候,正是在朦朦朧朧的夜色當中,看見山下的小河不停地流淌著,河邊的露氣也是十分的濃厚,攜帶著清晨的那一捋寒意。當詩人下橋走過淇園的時候天還沒有亮天,遠遠望去天邊還掛著夜晚的殘月,近處的杏花,在清晨淡淡的月光之下,正散發出迷人的清香。此時此刻雖然天還沒有完全亮,但是在詩人的眼裡全都是美麗的風景,也正是這個時期社會的安定和諧,造就了詩人如此美好的內心。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的是詩人清晨散步路過高登橋時的所見所聞,前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起得非常早,"湯湯"兩個字可謂恰到好處,不僅體現出了早晨的露水之多,還體現出了清晨有一種微涼的感覺,詩人也是被這種美麗的景色深深的吸引。後面的一句寫出了早晨的清涼,這句便早就隱隱的暗示出來,使得全詩前後貫通一體,整首詩篇更加引人入勝。
後兩句則是描寫了詩人經過淇園時感受春夜的氣息,詩中也是多處運用了人們不同的感官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前面描寫的露水湯湯是從聽覺上描寫的,露氣清涼是從觸覺上進行描寫的,後兩句則是從視覺和嗅覺上進行描寫,從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超高的文採。此時此刻在這個朦朧的清晨和露水中,形象生動的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話,但是卻從人的眼、耳、鼻、身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現如今的我們雖然時隔幾百年,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美麗景色。詩人也是描繪了一幅清新怡人、幽香典雅的美好環境,令人心曠神怡很是嚮往,不得不說在詩人的細緻描寫下我們感受到了淇園的美麗和當時熱鬧非凡的橋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