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故鄉的記憶有哪些?
好比「月是故鄉明」,
定家灣茶果,
便是三灶人對故鄉的情感寄託之一。
在三灶鎮,
有一種名為「定家灣茶果」的粵式糕點,
歷史悠久,口味豐富多樣,
勾起了無數遊子思鄉的心。
2010年6月,
定家灣茶果正式被納入
珠海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
讓定家灣茶果文化得以完整地保留。
在三灶鎮,
就有一家公益美食合作社,
專門製作定家灣茶果,
製作茶果,
金茶花巧姐美食合作社是認真的。
近日,
三灶君走訪了
金茶花巧姐美食合作社
(以下簡稱「金茶花」),
巧姐們正在露天的院子裡製作茶果,
洛神花汁和艾草汁,
分批糅合進糯米糰子裡面,
色彩鮮明,茶果種類琳琅滿目。
在院子裡,
三灶君看著一道道茶果製作工序,
與巧姐們追溯起了「金茶花」……
公益茶果品牌「金茶花」
「金茶花」創始人之一馮連娣
三灶君從「金茶花」創始人之一馮連娣口中了解到,「金茶花」前身是「巧姐義賣」,原是金灣區婦聯的一個愛心活動品牌。
後來在金灣區、三灶鎮婦聯的共同推動下,完成了從婦聯公益品牌到婦女公益企業的升級轉型,2015年8月,「金茶花」誕生了。
「金茶花」不以商業盈利為主要目的,盈利被用作投身於扶貧濟困公益活動。
馮連娣坦言,創立「金茶花」是為了傳承非遺美食文化,同時帶動巾幗在「家門口」就業。
巧姐們是一群心靈手巧的手藝人,平時聚在一起做茶果,參加公益活動,大家都樂在其中,無論合作社日後如何發展,創立合作社的本心都不會變。
據了解,金灣區文體旅遊局還將其評為金灣區「定家灣茶果」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傳承基地,切實提高了「金茶花」的含金量。
原汁原味的非遺美食
據了解,金茶花美食合作社正式運營後,每天提供純手工製作的非遺茶果,包括本地風味獨特的孖戀皇糯米餈、三丫苦、艾葉餈、紅藍粽子等系列綠色食品,收穫了一大批街坊的良好口碑評價,除了線下在三灶鎮榕月路上開設了「金茶花」實體店,還開設了線上售賣。
採訪當天,巧姐們正在院子裡製作一種名為「紅桃K」的點心,據了解,「紅桃K」以洛神花提煉成汁為原材料,洛神花有安神、美容的作用,品一口「紅桃K」,口味酸甜,令人回味無窮。
馮連娣告訴三灶君,茶果製作的過程依靠純手工,用材來源於天然綠色的植物,新鮮的植物汁糅合進麵團中,保證了茶果的原汁原味,也保證了非遺美食最正宗的味道。
「傳下去」與「走出去」
從「巧姐義賣」到「金茶花」,巧姐們身體力行地將定家灣茶果傳播給更多的人,實現非遺美食文化「傳下去」與「走出去」。
「金茶花」順應「非遺進校園」潮流,面向學校師生舉辦茶果培訓班。
今年已舉辦了21場「金雞—小茶果傳承培訓班」,在課堂中手把手指引學生製作茶果,普及非遺美食文化,覆蓋師生人次達千人。
「金茶花」還到三灶各村居開展茶果培訓,帶動村民身體力行傳承茶果文化。
據「金茶花」數據統計,今年「金茶花」已開展了15場村居培訓,共覆蓋400人次,讓更多的村居居民加入傳承的隊伍,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
此外,為了實現讓茶果文化「走出去」,「金茶花」積極參與社會美食活動,不僅限於三灶鎮,還參與市、區的活動,如參加鬥門美食節活動以及金灣區粵菜評選活動,乃至澳門國際美食節活動。
如今,「金茶花」出品的紅藍裹粽已被評為「金灣十大美食之一」,「定家灣茶果」更被評為「金灣美食」,實現讓更多人認識三灶茶果、了解非遺美食的目標。
「粵菜工程」助力非遺文化創新
「粵菜工程」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今年10月底,「金茶花」參加了由三灶鎮人社所主辦的「粵菜師傅」第二期培訓班,在活動現場,巧姐們製作了改良後的茶果,並手把手指導學員製作茶果。
「金茶花」創始人之一吳如珠是「定家灣茶果」的非遺傳承人,受家人影響,她從小就對定家灣茶果製作工序耳濡目染,製作茶果點心近30年的她,去年受「粵菜師傅」工程啟發,開啟了茶果製作的新思路。
秉承「色香味俱全」的製作標準,對茶果的口味和外觀進行了升級,增加了花樣,調整了各種原材料的配比,並積極參與「粵菜師傅」培訓活動,將茶果工藝傳授給學員們,讓學員學會一技之長,助力學員就業。
吳如珠和團隊還計劃將定家灣茶果製作流程,按標準化流程編製成書,讓更多人通過更便捷、快速、準確的方式,學會這道美味的非遺美食。
此外, 「粵菜師傅」工程還與鄉村振興相結合,隨著鄉村旅遊日益旺盛,一批定家灣茶果美食陸續在旅遊點心中出現,既推動了鄉村旅遊的振興,也大力推介了三灶非遺美食文化,實現非遺美食「活態化」傳承,讓定家灣茶果走入一代又一代人的視野中。
吳如珠女士手工製作茶果過程
四時變換,三餐輪轉。
茶餘飯後,茶果飄香。
願這抹非遺茶果的清香走胃且走心,
深入遊子的心裡,
亦融匯在粵味經典中實現傳承與發揚。
來源 | 三灶鎮文化服務中心
編輯丨三灶最前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