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缺血再灌注,雙側腎動脈夾閉法
模式動物品系:Balb/c小鼠,SPF級,雄性,周齡:4~6周,體重:20g~22g
實驗分組:隨機分組: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物組,受試藥物組(3個濃度梯度組),15隻每組
實驗周期:24h、72h
建模方法:
1 選取20-22g左右小鼠,術前禁食12h,自由飲水。 2 3%戊巴比妥鈉(80mg/kg)腹腔注射麻醉,小鼠背部去毛,消毒備皮。 3 在背部脊椎旁0.5cm、肋骨下緣0.5cm處剪開皮膚及肌肉,可見到腎臟, 小心分離出兩側腎臟的腎動脈,迅速用動脈夾夾閉兩側腎動脈。 4 缺血45min後鬆開動脈夾,恢復血流,觀察腎臟恢復情況。 5 分兩層縫合開口,待小鼠清醒後,將其放回潔淨籠具後放回飼養室飼養,定期觀察小鼠狀態及死亡情況並做好記錄。 6 對照組不做缺血處理,其他操作相同。 7 分別取再灌注0h、3h、6h、12h、24h、72h六個時間點取材。麻醉小鼠,摘眼球取血,室溫靜置2h後於4℃3000r離心10分鐘提取血清,放入-80冰箱凍存。同時取左腎組織留作病理標本,右腎組織分生標本。
應用:可用於研究腎缺血再灌注損傷在臨床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
模型評價
1. 血清生化指標檢測: 取各時間點(0h、1h、3h、6h、12h、24h、72h)血清,檢測血清BUN(尿素氮)和Scr(血肌酐)水平,評估腎功能。 2. 腎係數檢測: 摘取雙側腎臟後,生理鹽水衝洗,稱重計算腎係數。 腎係數=雙側腎重(mg)/體重(g) 3.腎小管壞死的評分: 每張切片×200 倍鏡下取外髓質部 10 個視野,按 0 = 正常,1 = 輕微損傷(受損腎小管< 5%), 2= 輕度損傷(受損腎小管 5 %~25 %), 3 = 中度損傷(受損腎小管 25 %~75 %) , 4 = 重度損傷(受損腎小管> 75 %) 作半定量分析並計算其均值,作為腎小管壞死的評分指數。
組織病理學
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48h。常規組織脫水、透明、浸蠟 、包埋。石蠟切片進行HE染色和PAS染色。 對照組小鼠腎小球、 腎小管及腎間質結構基本正常。在 模型組組, 隨著再灌注時間的延長呈現不同程度的腎臟病理改變, 可見腎小管上皮細胞渾濁腫脹,出現水樣或空泡變性,刷狀緣消失,部分腎小管上皮細胞凝固性壞死、脫落,腔內可見管型,並可見間質水腫,間質內灶性炎症細胞浸潤,腎小球病變不明顯。
標誌因子水平
ELISA 法檢測血清 TNF-α、IL-6 含量, 模型組小鼠血清 TNF- α 和 IL- 6 含量在各時間點均顯著高於對照組,其中24h為最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