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2020-09-04 雲克隆

來源:MPTP

模式動物品系:SPF級Balb/C小鼠,健康,雄性,4~6W,體重為18g~20g。

實驗分組:實驗分六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

實驗周期:4-6 weeks

建模方法:

模型建模方法:
腹腔注射MPTP 20mg/kg/d,連續注射14天。對照組使用等體積生理鹽水進行腹腔注射,操作及注意事項相同。MPTP給藥結束後,模型建立成功。
藥物給以相應的藥物處理;正常組、PD模型組使用等體積PBS進行腹腔注射,操作及注意事項相同。

應用:疾病模型

模型評價:

1.轉棒實驗:使用小鼠轉棒儀檢測小鼠的運動協調能力。
將小鼠置於直徑為3cm的旋轉杆上,轉速調整為30r/min,每次同時測定5隻小鼠,每個隔室中1隻。記錄小鼠從轉棒開始轉動至掉落轉棒所經歷的時間,測定時間為1min,每次中間休息1min,連續5 次,記錄1min 內掉落次數。
2.曠場實驗:即自發活動,是檢測MPTP損傷後少動的常用指標。
曠場實驗所用實驗箱為尺寸:500×500×300mm曠場,周壁的顏色為黑色,曠場底面被平均分為16個4×4 個小方格。正上方架攝像頭,視野覆蓋整個曠場。將動物放置在正中央格,同時進行攝像和計時,時間為5 min。通過計算機示蹤分析系統來分析動物在一定時間內的活動狀態。實驗室保持安靜,室溫為20 ℃左右,光線充足。觀察指標:方格間穿行次數(動物的四肢從一個格進入另一個格為穿行一次)、直立次數(動物雙前肢同時離地,或者雙前肢放在牆壁上算作直立一次)、中央格停留時間、穿過中央格的次數。
3.爬杆實驗:是評價小鼠運動協調能力的經典方法。通過記錄小鼠由杆的頂端往下爬到底部(雙前爪著地)所需時間,比較其運動能力。本實驗將小鼠放置於一個木製的粗糙的小球上,其下端接有一個表面粗糙、截面為圓形的木棒,木棒下端放置於鼠籠裡,當小鼠頭朝下方從木球爬至木棒上,用秒表記錄此刻的時間為 A,當其爬至木棒最下端時,記錄此刻的時間為 B,那麼小鼠爬完整個木棒所用的時間為 C,C=A-B,每隻小鼠測試倆次,將倆次爬杆的平均時間作為統計指標。

組織病理學:

1.腦組織尼氏體染色
取各組小鼠腦組織,經固定液固定、石蠟包埋、切片後,進行尼氏小體染色。觀察各組動物腦組織中尼氏小體的數量。
2. 免疫組化檢測腦黑質TH表達
取各組小鼠腦組織切片,修片至腦黑質部位,進行免疫組化染色酪氨酸羥化酶的表達。
3.電鏡檢測腦部線粒體:電鏡下觀察小鼠腦部多巴胺能神經元細胞超微結構。低倍視野有基本完整的細胞結構,高倍視野中要有線粒體線粒體特寫, MPP組可見鐵死亡線粒體:大小變小,雙層膜密度增高,外膜斷裂,脊減少或消失。

相關焦點

  • 肝功能衰竭(LF)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來源:四氯化碳誘發肝衰竭模式動物品系:SPF級Balb/c小鼠,雄性,周齡為4w~6w,體重為20g-22g。實驗分組:實驗分六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實驗周期:12~14 weeks建模方法: 建立小鼠慢性肝損傷模型:BALB/c小鼠,雄性,隨機分組。除正常對照組外,其餘小鼠均腹腔注射20%CCL4油溶液(5ml/kg),一周2次,連續注射12周。在12周末次給藥3d後,腹腔注射D-Gal(1g/kg)、LPS(10ug/kg)。
  • 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AE)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來源:注射MOG35~55肽段免疫小鼠導致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模式動物品系:SPF級C57BL/6 小鼠,健康,雄性,4~6W,體重為18g~20g。實驗分組:實驗分六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
  • 焦慮症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雄性,8周,體重(25±2)g  實驗分組:ICR小鼠隨機分為3組,A: 空白對照組,B: 某中藥提取成分組, C: 陽性藥物組(安定片,地西泮組)  實驗周期:8d  建模方法:高架十字迷宮是利用動物對新異環境的探究特性和對高懸敞開臂的恐懼形成矛盾衝突行為來考察動物的焦慮狀態
  • 燒傷燙傷(TI)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來源:燙傷導致模式動物品系:SPF級Balb/C小鼠,健康,雄性,4~6W,體重為18g~20g。實驗分組:實驗分六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實驗周期:4-6 weeks建模方法:1. 燒傷造模過程: 戊巴比妥鈉麻醉小鼠後,用剃毛器剃去小鼠背部毛,並使用硫化鈉於背部進行脫毛處理至無毛。
  • 急性胰腺炎(AP)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原型物種:人來源:雨蛙肽導致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式動物品系:SPF級C57BL/6小鼠,雄性,周齡為8w-10w,體重為20g-25g。實驗分組:實驗分六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
  • 急性脊髓損傷(ASCI)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原型物種:人來源:手術模式動物品系:SPF級ICR小鼠,健康,雄性,8~12W實驗分組:實驗分六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實驗周期:4-6 weeks建模方法處理一周後進行 BBB 評分評估小鼠後肢運動能力;BBB score=0 時,則模型構建成功。將構模成功的小鼠分為兩組,每組 8隻,於挫傷型 SCI 處理 1week 後,於大鼠尾靜脈處進行注射處理(模型組只注射生理鹽水,治療組注射含有受試藥物的生理鹽水 )。
  •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來源:LPS致呼吸窘迫症候群模式動物品系:SPF級C57bl/6小鼠,雄性,周齡為8w-10w,體重為30g-35g。實驗分組:實驗分六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實驗周期:1 week建模方法:模型建立:經腹腔麻醉小鼠,採用暴露式氣管切開滴注的方法,經氣管向肺內滴注LPS(給藥劑量6mg/kg)而後將小鼠直立,垂直旋轉小鼠,使藥物在肺內均勻分布,從而建立內毒素性急性肺損傷小鼠模型。
  •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來源:注射 GP-APS導致特發性紫癜模式動物品系:SPF級Balb/C小鼠,雄性,周齡為8w-10w,體重為30g-35g。實驗分組:實驗分六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實驗周期:4-6 weeks建模方法:一、分離血小板的方案:小鼠眶靜脈取血,置於抗凝離心管中,靜置30min後離心,800rpm離心10min,上清液即為富含血小板的血漿。
  • 幹細胞療法:我國已有三個關於帕金森的備案獲批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是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漸進性變性。臨床症狀伴有震顫和運動遲緩等多種運動症狀,容易出現失眠、抑鬱、焦慮和認知功能障礙等其他非運動症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近期,《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發布了一項最新臨床前研究,經幹細胞療法幹預的帕金森小鼠,運動症狀改善情況更為明顯。
  • 缺氧缺血性腦損傷(HIE)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來源:低氧導致的腦損傷模式動物品系:SPF級Balb/c 小鼠,雄性,6~8周實驗分組:隨機分組: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物組和藥物組,每組15隻實驗周期:4~6w建模方法:應用:疾病模型模型評價定位航行實驗:小鼠連續接受5天的訓練,每天4次,每次時間間隔30min,記錄下小鼠從4個入水點和入水並找到平臺所需要的時間,即逃避潛伏期。4次潛伏期的平均成績作為當日的最終結果進入到最後統計。2. 空間探索實驗:實驗的第6天,撤去平臺,從距離平臺的最遠端入水後,將小鼠放入水中,記錄下30s內小鼠的遊泳軌跡,並觀察分析小鼠在目標象限的停留時間,以及它的穿越平臺的次數。
  • 腎缺血再灌注損傷(RIRI)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來源:缺血再灌注,雙側腎動脈夾閉法模式動物品系:Balb/c小鼠,SPF級,雄性,周齡:4~6周,體重:20g~22g實驗分組:隨機分組: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物組,受試藥物組(3個濃度梯度組),15隻每組實驗周期:24h
  • 肌張力障礙(DT)大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建模方法:肌張力障礙是繼特發性震顫和帕金森病後的第三大運動障礙疾病。1.大鼠肌張力障礙建模及鑑定1.1 建模方法SD雄性大鼠適應性餵養一周後進行實驗。模型組大鼠經100g/L的水合氯醛麻醉後,固定在立體定位儀上。確定左側尾殼核坐標為前囟1mm、矢狀縫左側3mm、硬膜瞎~7mm。常規消毒,切開頭部皮膚、皮下組織,鈍性分離顱骨外膜,充分暴露前囟及左側顱骨,鑽開顱骨(注意不要損傷硬腦膜)。
  • 移植人幹細胞產生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有望治療帕金森病
    在一項旨在克服這些障礙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帕金森病的小鼠模型中展示了一種用於概念驗證的
  • 帕金森病腿部靈活性自動化客觀評估新方法
    帕金森病(PD)是典型的運動障礙,臨床上通常使用臨床評分量表(即MDS-UPDRS)來評估PD患者運動症狀的嚴重程度。但是這種評估方法較為費時,而且容易受到評估者認知差異的影響。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PD患者遠程評估愈發強烈。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重塑了「帕金森小鼠」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陳躍軍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2020年9月22日,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上。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元。
  • 科學家發現能改善運動功能的分子 為治療帕金森病帶來新希望
    帕金森病的進展與大腦中多巴胺的生產受到影響有關,因此,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可以增加這種關鍵神經遞質的供應的技術上。哈佛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兩種分子,在這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它們能促進帕金森病小鼠體內多巴胺的產生,並因此大大改善了它們的運動功能。
  • 近期帕金森病相關研究進展
    帕金森是最常見的慢性神經退行性運動障礙,影響著全球1%的70歲以上的人群。目前為止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這種疾病,而現有的治療方法僅僅在於處理其症狀,但是不能延緩其進展。雖然帕金森病的大多數病例是散發性的,但這種疾病的遺傳變異主要與編碼LRRK2酶的基因突變有關。2004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這個酶的一種突變和病人患這種疾病之間的關係。
  • 中加學者攜手構建新型動物模型 可助制定帕金森病防治策略
    該新型動物模型不可以成功模擬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的發生、發展及其向帕金森樣表型轉歸進展的完整病理生理過程。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11月20日電 中國和加拿大學者攜手歷經三年研究,成功構建了一種新型的動物模型,不僅有助於揭示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發生的病因和發生機制,也為未來制定帕金森病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 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相互作用研究為帕金森病靶向治療提供新思路
    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產生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會慢慢死亡。為了逆轉帕金森症,醫生通常提供了一種治療方法,可以增加紋狀體中的多巴胺水平,這是大腦負責運動學習的部分。然而,醫學治療沒有考慮帕金森症對另一種神經遞質乙醯膽鹼的影響。  科學家們此前認為,當多巴胺水平下降時,乙醯膽鹼水平會上升。儘管乙醯膽鹼可能在造成運動障礙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但這種關係從未被徹底研究過。
  • 多巴胺神經元再生,為帕金森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在本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成功地把小鼠腦中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化為有功能的多巴胺神經元,為治療帕金森病帶來了新的可能性。研究登上了本期《自然》雜誌的封面 | Lantao Gou帕金森病與阿爾茲海默病一樣,是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