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細胞學院》第1課已經在3月6日開課啦。江蘇大學教授、江蘇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晶線上分享了疫情當下幹細胞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應用。
課後,許多學員在博雅幹細胞公眾號後臺留言互動。以下挑選4個熱門問題,並邀請到了李晶主任進行答疑。
Q1
學員@先森在博雅幹細胞後臺提問:
在治療肺纖維化時,移植的幹細胞能否分化成肺泡細胞,使纖維化的病變恢復呼吸功能?
李晶教授:
肺纖維化,臨床有很多種類型,原因未明的稱之為特發性肺纖維化,為纖維化性間質性肺炎,這類疾病多數呈慢性進展性,臨床表現為漸進性加重的活動性呼吸困難,常伴乾咳。90%的病人可在雙肺基底部聞及吸氣末細小的Velcro囉音。肺功能不斷下降,平均生存期較短,據醫學院校的教科書《內科學》認為,診斷後中位生存期為2-3年,但個體差異較大。
抗纖維化藥物毗非尼酮和尼達尼布對本病有一定效果,但認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肺移植,可是肺移植的相關問題很多,包括嚴重的排斥反應、需要長期服抗排斥藥,並發嚴重的感染等等。所以,只有60%左右的肺移植病人能夠活過五年。
如果肺纖維化能找到原因,比如結締組織病引起的肺纖維化,是由於間質性肺炎治療不及時,或對治療反應差,才展為肺纖維化。
而新冠病毒肺炎,也是表現為間質性肺炎,治療好轉後,炎症如果完全消失,不留痕跡,那麼就不會發展為嚴重的肺纖維化。但如果炎症吸收不完全,可能會留下肺纖維化的後遺症。
由於發展為肺纖維化後,治療難度很大,所以早期診斷,早期用幹細胞進行幹預和治療,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近期有實驗研究顯示,小鼠發生肺纖維化的早期進行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可有效緩解炎症和抑制肺纖維化病程。認為,間充質幹細胞產生的分泌物能夠在體外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殖,促進HGF介導的肺上皮損傷修復;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能夠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減少中性粒細胞的過氧化酶,抑制T細胞增殖,從而減輕肺纖維化小鼠的肺部炎症,改善肺泡衰竭和減少纖維化。
據現有的數據顯示,在纖維化肺疾病的早期、炎症活躍期進行間充質幹細胞移植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而對已經形成的肺纖維化要取得明顯交果是非常困難的。
Glassberg等招募9名輕度至中度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進行不同劑量的單次異體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移植治療60周後,患者的肺活量、一氧化碳擴散能力相比預測值略低,有抑制疾病進程的作用。
Chambers等用胎盤來源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6個月後患者的肺功能指標、6分鐘行走距離、CT纖維化分數等都與治療前相當,病情沒有進一步惡化。
Zhang等報導了一例利用臍帶間充質幹細胞靜脈回輸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案例。患者56歲,需要長期氧療;移植12個月後,患者對長期氧療的需求降低,患者的身體性能、生活質量和呼吸參數等都有所改善,表明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移植對肺纖維化患者是有益的,可作為額外的治療方案。
我們曾對結締組病合併的間質性肺炎,採用圍產期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發現在早期的浸潤性病灶效果良好,可以阻止其發展為晚期的肺纖維化。
對新冠病毒肺炎,現有的臨床應用結果已經顯示出良好的效果,尤其在挽救危重型病例的搶救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其機制是多方面的,包括幹細胞通過與靶細胞直接接觸、旁分泌效應,調節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應,減少肺泡上皮細胞死亡,促進肺組織的修復。
但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說明間充質幹細胞分化成肺泡細胞,即使發生了分化過程,但在人體中得以證實是非常困難的。
有學者採用單細胞基因測序,發現,治療新冠病毒肺炎的間充質幹細胞高度表達抗炎因子和營養因子,高度表達二種肺表面活性物質蛋白(SPA和SPC),推測間充質幹細胞極有可能分化成肺部AT2細胞(2-型肺泡細胞)。
Q2
學員@先森2在博雅幹細胞後臺提問:
李教授您好,我想問一下直接從肺分離的幹細胞能否用於新冠肺炎?如果能,效果如何?如果不能,是什麼原因?呢?
李晶教授:
從肺分離的幹細胞,來源困難,擴增的量有限,目前僅限於實驗研究,臨床也只屬於個案。肺源性幹細胞是通過支氣管鏡將幹細胞輸入肺的局部,主要是修復肺的局部損傷。新冠病毒肺炎,屬於肺的急性炎症,大量浸潤性病灶,基至是發生「白肺」,所以不只是局部修復,而是需要全身幹細胞移植,就是通過靜脈給藥,產生免疫調節、抑制炎症和組織修復等綜合作用,尤其在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挽救患者的生命方面,可以發揮至關重要的效果。
國內有學者,用自體肺部幹細胞移植在治療支氣管擴張症進行了個案探索,支氣管擴張症是一種肺部支氣管局部結構發生的永久性損傷,通過支氣管窺鏡將患者自身的肺部幹細胞運輸到二位患者肺部組織中。移植後1年,兩位患者表示出現了多種呼吸道症狀的緩解,比如咳喘等,CT掃描結果顯示,患者肺部的擴張結構得到了區域性地恢復,患者肺功能在移植後的三個月開始恢復,能夠維持一年時間。
但對新冠病毒肺炎患者而言,如果用自體肺部幹細胞移植,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患者的肺已經被病毒感染。如果用異體,目前沒有肺部幹細胞儲存業務,也就是沒有來源。如果以後有肺部幹細胞庫,是否可以通過氣管內輸入肺部幹細胞的方法,作為輔助治療方法,來促進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康復,是值得研究的。但效果如何,等臨床研究有了結果才能揭曉。
Q3
學員@妹在博雅幹細胞後臺提問:
就目前幹細胞項目,在申報上有什麼難處?經過這次疫情後,會不會對申報有促進作用?
李晶教授:
現在申報幹細胞研究項目,申報單位首先需要通過備案。從去年開始,申報單位備案(機構備案)與科研項目備案可以同步進行。針對這次疫情,會有專項研究申報途徑,具體可以諮詢當地衛生健康委員會。
Q4
學員@伊人寧靜@YXF在博雅幹細胞後臺提問:
一個療程回輸3次,有什麼依據呢?每次回輸間隔是多久?
李晶教授:
不同疾病,使用的劑量與療程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早期研究,都是是單次回輸,短期內也能取得較好效果。但從間充質幹細胞在體內的生理作用過程,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等綜合考慮,一個療程回輸3次效果會更好。以新冠病毒肺炎為例,每次回輸間充質幹細胞5×10^7個細胞,每間隔3天輸一次,共三次。總劑量為15×10^7。由於新冠病毒肺炎是急性炎症為主,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發展迅速,非常容易並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間隔時間相對較短。但如果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慢性疾病,間隔時間可以延長一些。當然,治療方法與療效之間的關係,還有待大樣本多中心研究,才能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