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肺癌是目前全球頭號「健康殺手」,1985年以來,肺癌已是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中國是世界上肺癌患者最多的國家。北京市衛計委公布,平均每3名惡性腫瘤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死於肺癌。和大部分惡性腫瘤一樣,「早診早治」有望極大提高癌症患者生存時間及生存質量,靶向藥物的出現更是將肺癌的診治水平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
肺癌是目前全球頭號「健康殺手」,1985年以來,肺癌已是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中國是世界上肺癌患者最多的國家。北京市衛計委公布,平均每3名惡性腫瘤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死於肺癌。和大部分惡性腫瘤一樣,「早診早治」有望極大提高癌症患者生存時間及生存質量,靶向藥物的出現更是將肺癌的診治水平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
但是,靶向藥物治療必需先接受分子基因檢測,而實際臨床診療過程中卻存在部分無法耐受活檢的患者,或者接受了活檢但卻因標本不足無法接受基因檢測的患者,這些患者因此只能接收昂貴的「試藥」。另一方面,一旦靶向藥物發生耐藥,患者如果需要二次活檢,對患者而言創傷較大。因此,傳統的組織病理分子檢測已滿足不了肺癌全過程精準診治的需求。
3月31日,由格諾生物開發的CytoploRare(以下簡稱「靶向PCR CTC」)產品宣布正式上市,作為全球肺癌診療領域的裡程碑,開啟了肺癌精準檢測的新時代。
該技術利用配體類似物交聯核苷酸片段作為檢測探針,通過細胞表面特異性受體與其配體類似物的結合來實現探針與CTC細胞的結合,將CTC數目轉化為探針的數目,通過對探針的PCR定量檢測來計算CTC的數目。由於具有受體配體結合及PCR的兩次信號放大,從而可使1個CTC信號放大約10的12次方倍。因此,靶向PCR CTC檢測技術,具有超高的靈敏度。
CTC檢測輔助醫師更精準、全面判斷病情
CytoploRare 由「千人專家」、歸國博士何偉帶領的研發團隊開發,作為首個肺癌循環腫瘤細胞檢測、靶向PCR CTC檢測技術,在今年2月就已獲得了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批准,正式應用於臨床。是目前唯一獲得CFDA批准III類醫療器械證的肺癌CTC檢測技術、為國內原創的全球第一個肺癌CTC檢測試劑盒。相比普通CTC檢測,具有超高敏感度、易於臨床應用和結果可重複的特點。
臨床診療過程中,如何全面、精準的評估患者的病情,是指導臨床醫生對症下藥的前提,也是延長患者生存期的必要條件。臨床上通常使用的胸部CT僅可評估腫瘤的大小,對於腫瘤的功能狀態目前缺乏有效的評估手段,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則彌補了這一不足之處。
基於CTC的生物學特徵,已有臨床研究證實,CTC可用於評估腫瘤發生發展的狀態與治療的療效。
在肺癌領域,CTC可以發揮類似腫瘤標誌物的作用,用於肺癌的輔助診斷、治療療效的評估、術後隨訪中監測復發。但是,與臨床常用的一般腫瘤標誌物相比, CTC直接反應外周血中腫瘤細胞的負荷,對腫瘤功能狀態的評估更為直接。靶向PCR CTC檢測技術的對肺癌檢測的敏感性是一般腫瘤標誌物的3-10倍。因此,對肺癌患者而言,CTC的作用明顯優於一般腫瘤標誌物。
治療過程中,如果CTC數值明顯下降,患者化療的療效明顯優於CTC數值上升的患者;另外,對於部分化療/靶向治療後腫瘤大小沒有變化的患者,CTC數值可以幫助評估腫瘤的功能狀態(可能腫瘤大小沒有變化,但腫瘤活性下降了),以便決定下一步治療。臨床上,胸部CT與CTC均可用於評估患者病情,胸部CT檢測主要發現腫塊、腫塊大小和部位,CTC反應的是腫瘤發生發展的功能活性狀態。兩者結合可以幫助臨床醫生更全面、更精準地評估患者病情,對症下藥,最終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肺部腫瘤輔助診斷與術後復發監測的利器
在肺癌領域,CTC可以發揮類似腫瘤標誌物的作用,用於肺癌的輔助診斷、治療療效的評估、術後隨訪中監測復發。但是,與臨床常用的一般腫瘤標誌物相比, CTC直接檢測外周血中腫瘤細胞的負荷,對腫瘤功能狀態的評估更為直接。發現胸部腫塊或者結節後,通常會選擇檢測一般腫瘤標誌物輔助診斷,而靶向PCR CTC檢測技術敏感性是一般腫瘤標誌物的3-10倍,可以幫助臨床醫生進行更準確的鑑別診斷。
胸部CT發現肺部小結節,其肺癌診斷的假陽性率約為22%-27%。對患者而言,此時檢測CTC則可明顯降低胸部CT的假陽性率。如果CTC數值明顯升高,則提示肺部腫瘤可能性大,因此,手術可能是最佳的治療方法。當然,最終確診還是以手術後的病理診斷為準。對於肺癌術後的患者,最擔心的能否提早發現復發,如果能提早發現,患者就有再次接受手術的機會。CTC檢測具有監測復發的意義,隨訪過程中如果CTC數值升高,則提示復發可能性大,幫助臨床醫生進行治療方案的選擇。
總之,胸部CT與CTC均可用於評估患者病情,胸部CT檢測主要發現腫塊、腫塊大小和部位,CTC反應的是腫瘤發生發展的功能活性狀態。兩者結合可以幫助臨床醫生更全面、更精準地評估患者病情,對症治療,最終儘可能的治癒肺癌。
靶向PCR CTC檢測技術敏感度達67%
和任何一項改變科技發展趨勢的先進技術一樣,靶向PCR CTC檢測技術的誕生、完善和走上臨床,過程也並不是一蹴而就 。發明人何偉博士在歸國創立格諾思博生物公司之前,就已經開始就」精準檢測實現肺癌靶向治療」課題展開了預研,截止靶向PCR CTC檢測技術發布,時間已經過去十年。期間,還包含了長達3年的註冊臨床研究期。
PCR CTC檢測技術在上海市肺科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醫科院腫瘤醫院進行了1210例臨床病例應用研究,是目前肺癌領域樣本量最大的CTC臨床研究,形成了具有客觀說服力的第一手資料。其敏感性可提高3-10倍,特別是I期(早期)肺癌,一般腫瘤標誌物幾乎無法檢測到,而靶向PCR CTC檢測技術敏感度可達67.2%(肺癌各期總敏感度達79.6%)。
此外,CTC可直接反應腫瘤發生發展的功能狀態,配合CT可以幫助臨床醫生更全面的評估腫瘤,有效應用於早期肺部小結節或者團塊影患者的輔助診斷,手術後復發監測和晚期患者化療療效評估。
基於臨床實驗結果,PCR CTC檢測技術獲得了國內外醫療界及領域內頂級專家的高度認可。目前,這一技術已經正式獲準上市,超過50家國內知名三甲醫院出現在合作者名單中,標誌著我國在惡性腫瘤預防與控制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