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28日21時44分訊(見習記者 陳美西 實習生 易映竹)對於早期癌症患者來說,精準識別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以下簡稱「CTC」),並阻斷其轉移擴散,意味著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甚至達到治癒的效果。今(28)日,記者從重慶點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點檢」)獲悉,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直接用於CTC檢測的產品——CytoTert CTC檢測試劑盒,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目前,這一技術率先運用在了早期肺癌鑑別診斷環節,預計在2020年底正式面市。
臨床面臨困境
減輕受檢疾苦是初衷
眾所周知,早期發現是提高癌症治療率的關鍵。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只要早期發現,90%的癌症可以治癒。
但是,篩查早期癌症並不是一項易事。
以肺部腫瘤篩查為例,低劑量螺旋CT可以篩查出肺部小結節。但是,對於小於2釐米的肺部小結節,直接從CT片上判斷其良、惡性質,則是臨床面臨的一大挑戰。穿刺、或內窺鏡下活體組織檢測,取樣不便,可能引起氣胸、肺出血等手術風險;血清學腫瘤標誌物檢查,則具有靈敏度和特異度差的缺點……
「對於肺部小於2釐米的小結節,在不清楚其良、惡性之前,是開刀切除,還是繼續觀察,」這是臨床醫生和患者共同面臨的困境。
有沒有一種檢測方法,使受檢者免受痛苦,又能提高診斷的精確率?國家癌症中心教授、重慶點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創始人張開泰及其團隊,8年前就關注CTC檢測技術的發展。為了減輕受檢者疾苦,他一直想研製出一款敏感度高、特異性強,可輔助腫瘤良、惡性鑑定、及時預警復發、轉移的CTC檢測產品。
從2014年起,張開泰帶領點檢團隊攻堅克難,開始致力於CytoTert CTC檢測試劑盒的研發工作。在長達4年的基礎實驗後,團隊又進行了4年的臨床驗證,累積了1.8萬人的臨床前期研究數據,總投入達到了1.2億元。
「無數次的推倒重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能體會。」今年4月,這一研究成果正式獲國家衛健委批准,將在中日友好醫院、重慶市腫瘤醫院、四川省腫瘤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等單位進行多中心臨床試驗。
自主研發突破技術壁壘
「僱」病毒「捉拿」腫瘤細胞
張開泰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CytoTert CTC檢測試劑盒的技術核心,在於病毒基因改造,「僱傭」其為人類抗癌服務。
張開泰打了一個比方:在茫茫人海中,要找出一個「壞人」,尚且是件很難的事,更何況在數以億計的血液細胞中,找到數量極少的CTC。但如果有大膽者,敢在壞人臉上塗上螢光,那麼警察一眼就可以識別出來。
誰來做這件事呢?經過改造的病毒,就是這位「大膽者」。
在CytoTert CTC檢測流程中,血液樣本加入經過基因工程技術重組的皰疹病毒,病毒就可以從4ml血液樣本中,自動識別、感染CTC,並點亮綠色螢光蛋白。
「就像在CTC『臉上』塗上螢光標記。」張開泰解釋,根據檢測到的綠色螢光信號,試劑盒就可以分離、捕獲CTC,為受檢者提供更精確的腫瘤診斷報告,並運用到後期療效評估、復發檢測各個環節。
在此之前,國內CTC檢測試劑一直被美國強生公司CellSearch等進口產品佔去大半份額。
美國醫學博士、點檢總經理梁純子表示,CytoTert CTC檢測試劑盒臨床試驗完成後,這一局面將得到改善。對比進口同類產品,CytoTert CTC檢測試劑盒無需配置昂貴的專業儀器,只需配合常見的流式細胞儀就可以進行,操作簡便,成本更低,這也有利於臨床試驗後市場鋪開。
目前,點檢公司已經獲批5項專利技術,還有8項專利正在申請中,從預期用途到生產工藝,對技術進行了全流程保護。
預計2020年進入市場
未來主攻幹細胞靶向治療
作為國內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直接用於CTC檢測的產品,CytoTert CTC檢測試劑盒已經精確到可以從10億細胞背景中,找出數個的CTC細胞。
點檢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前期累計的100餘例小於2釐米的肺小結節臨床檢驗中,配合CT檢查,CytoTert CTC檢測對於早期肺小結節的檢測準確率已經達到80%,遠高於臨床醫生通過影像判定的30—60%。
同時,這一技術還將陸續運用於前列腺癌、肝癌、乳腺癌等檢測。
大眾多久能體驗到該項技術帶來的醫學福利?張開泰預計,最快在2020年底。
對於產品的定價,他明確回應,定價交給市場,但產品面向大眾,價格會遠低於同類進口產品。
「我們不僅要找出腫瘤細胞,還要控制循環腫瘤幹細胞。」張開泰向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透露,目前,公司團隊已經成功建立了從早期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分離和培養腫瘤幹細胞技術,並以此開展用藥試驗,希望真正「掐住」腫瘤細胞復發和轉移的源頭。
正式落戶沙坪垻後,點檢還將每年組織召開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權威專家教授,共同探討腫瘤體外診斷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機遇挑戰,搭建行業交流、學術科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