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狀星雲的中子星釋放出詭異的輝光,中國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發現

2021-02-15 怪羅

一顆死亡恆星發出詭異的輝光,揭示了蟹狀星雲(Crab Nebula)的中心潛藏著一臺「巨大的發電機」,每秒鐘旋轉30次。 這個瘋狂旋轉的天體產生了致命的磁場,釋放出驚人的1萬億伏特高壓。

這種充滿能量的活動釋放出縷狀的波,形成一個膨脹的環,如上圖美國宇航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捕捉到的圖像。這個看起來令人毛骨悚然的天體仍然有一個脈衝。 埋在其中心的是死星的「心臟」,以一個精確的節奏脈動著。

這個「心臟」是恆星爆炸之後坍縮的核心,也就是一顆中子星。其質量與太陽大致相同,但被擠入一個只有幾英裡的超高密度球體之中,其強度是鋼鐵的1000億倍。這顆中子星就位於圖像中心附近的明亮星狀物體。

蟹狀星雲


從無線電到X射線,蟹狀星雲的灼熱氣體發出的輻射跨越整個電磁波譜。哈勃的先進巡天照相機(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在2012年1月和9月之間對蟹狀星雲進行了觀測,綠色色調給圖像增添了萬聖節的主題。

蟹狀星雲是最具歷史且進行過深入研究的超新星殘骸之一。對蟹狀星雲的觀測可追溯到1054年,當時中國天文學家首次對此進行了記錄,將其稱之為「客星」。蟹狀星雲是由超新星爆發之後形成的,當時的亮度是金星的六倍,連續23天白天可見。日本、阿拉伯和美洲原住民也記錄了這顆神秘的恆星。

在1758年,法國天文學家查爾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在尋找一顆彗星時,發現了一片朦朧的星雲出現在這個消逝已久的超新星的附近。 他後來將蟹狀星雲編號為M1添加到他那著名的梅西耶星表之中,標記其為一顆「假彗星」。

蟹狀星雲在各波段的圖像


近一個世紀後,英國天文學家威廉·帕森思(William Parsons)描繪了這個星雲。由於M1的外形酷似螃蟹,所以被稱為蟹狀星雲。在1928年,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首先提出把蟹狀星雲與中國在1054年記錄導的「客星」相聯繫在一起。

蟹狀星雲非常明亮,利用業餘天文望遠鏡就能觀測到,它位於金牛座之中,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

歡迎關注怪羅微信公眾號(id:guailuo123)

相關焦點

  • 最年輕中子星誕生:直徑只有20公裡,質量卻等於66萬個地球
    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則是一種密度宇宙第一的星體,它就是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相當於原子核,一粒花生米那麼大的中子星物質,質量都能達到1億噸,每立方釐米的質量最高可以達到20億噸。最近,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顆最年輕的中子星,它的誕生和公元1054年的一次超新星爆發有關,當時屬於中國的宋朝,宋朝人民有幸看到了這一事件。這一超新星爆發形成了著名的蟹狀星雲,而這顆新發現的中子星,就位於蟹狀星雲的中心位置,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780年,年齡只有240歲。
  • 最年輕中子星誕生:直徑只有20公裡,質量卻等於66萬個地球
    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則是一種密度宇宙第一的星體,它就是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相當於原子核,一粒花生米那麼大的中子星物質,質量都能達到1億噸,每立方釐米的質量最高可以達到20億噸。 最近,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顆最年輕的中子星,它的誕生和公元1054年的一次超新星爆發有關,當時屬於中國的宋朝,宋朝人民有幸看到了這一事件。這一超新星爆發形成了著名的蟹狀星雲,而這顆新發現的中子星,就位於蟹狀星雲的中心位置,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780年,年齡只有240歲。
  • 特殊宇宙輝光「閃瞎」科學家!超強伽馬射線暴或是見證磁星誕生
    今年5月探測到的這次閃光來自幾光年外的伽馬射線的猛烈爆炸,儘管只有半秒,它瞬間釋放出的能量超過了太陽在整個100億年生命周期內所產生的能量。 這項研究已被《天體物理學雜誌》接受。
  • 迄今最大中子星?測算方法新進步,質量數值近上限
    新現身的脈衝星,或許可以從更精確的測算方法著手 天文學家們已經確認了可能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中子星。 這是一顆名為J0740+6620的脈衝星,根據脈衝發放的時間差可以計算確認它的質量為太陽的2.14倍,其大小則只有30公裡(約19英裡)。
  • 中子有了中子星,夸克卻還發現夸克星
    中子有了中子星,夸克卻還發現夸克星,這是怎麼回事呢?雙中子星合併中子星目前已經在宇宙中觀測到,而至今也沒有在宇宙中找到夸克星的蹤跡,夸克星只是一種理論上存在的天體。理論上,中子星和夸克星都是大質量恆星的演化終點,造成它們組成上存在區別的本質原因是質量的不同,夸克星要比中子星的質量更大。首先,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內部結構恆星通過內部核聚變反應能夠產生很強的輻射壓,這種向外的壓力與自身重力相平衡。
  • 發現已知宇宙,最年輕的中子星,只有240歲,密度僅次於黑洞!
    天文學家的時間觀念往往與我們普通人略有不同,天文學家研究數百萬年或數十億年前發生的事件,以及同樣長時間存在的物體。這就是新發現名為Swift J1818.0-1607的中子星引人注目的部分原因,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研究估計,它只有240年歲的歷史,按照宇宙尺度的標準,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新生兒,美國宇航局尼爾·蓋瑞斯·斯威夫特天文臺發現了這個年輕的天體。
  • 神奇的中子星,每立方釐米重十億噸!釋放能量輻射是太陽幾百萬倍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產生了天文學歷史上的「四大發現」,在這其中就有中子星的身影。當然最初發現的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子星,而是叫脈衝星,這是一種具有不斷發射電磁波脈衝信號的一種中子星,並且在後來科學家們的研究中,證明了它就是一種可以告訴旋轉的中子星。由於它的發現使得天文學家們在研究恆星的演變上具有了重要的方向。
  • 「雙子」,中子與中子星——漫談朗道與中子星
    天文學家觀測發現的若干類高能天體現象與中子星的存在緊密相關,而物理學家則將中子星當作重要的天體實驗室來認識自然基本規律。值得一提的是,中子星概念最早由朗道提出,歷史上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初中子的發現。對這段膾炙人口歷史的回顧,不僅使人因身臨其境地體會「微觀」與「宇觀」的學科交融而受益,而且有助於培養科學創新精神。這一題材在基礎物理教育中顯然具有現實意義。
  • 中子星併合威力多大?一次甩出重達300個地球的黃金
    1933年,人類發現了中子。次年,美國物理學家沃爾特·巴德(Walter Baade)和瑞士弗裡茨·茲威基(Fritz Zwicky)提出了中子星的假設。1967年,24歲的劍橋大學女研究生喬斯林·貝爾(Bell)從射電望遠鏡中發現了一些有規律的脈衝信號。這類新的天體後來被命名為脈衝星,其實,它們本質上是高速旋轉的中子星,在旋轉過程中周期性地發射出電磁波。
  • 刷屏的中子星併合是什麼?一次甩出重達300個地球的黃金
    中子和質子一樣,都是組成原子的粒子,但呈電中性,比質子略大。中子星的半徑普遍在10公裡左右,質量卻可超過兩個太陽。一茶匙中子星物質就重達10億噸。1933年,人類發現了中子。次年,美國物理學家沃爾特·巴德(Walter Baade)和瑞士弗裡茨·茲威基(Fritz Zwicky)提出了中子星的假設。
  • 誰先提出了中子星的概念
    原標題:誰先提出了中子星的概念 1932年2月27日,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投給《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發表。在這篇論文裡,查德威克宣布自己發現了新的粒子——中子。兩天後,即2月29日,蘇聯物理學家朗道發表了一篇論文,猜測所有恆星內部都可能存在一個非常緻密的巨大「原子核」,這個巨大原子核內部,電子和質子靠得非常近。
  • 中國第一個「慧眼」空間望遠鏡,公布黑洞和中子星的新成果
    之前在我們中國廈門舉行的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慧眼」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Insight-HXMT)團隊科學家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關於黑洞和中子星X射線雙星的新結果。X射線雙星是發射X射線的雙星,由正常恆星和中子星或黑洞組成。密度極高的中子星或黑洞的引力導致來自正常恆星的物質向它墜落,產生一個快速旋轉的吸積盤,發出強烈的X射線輻射。
  • 世界第一射電望遠鏡的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
    發現脈衝星有什麼作用?脈衝星是一種中子星,是僅次於黑洞的恐怖天體。與黑洞一樣,中子星也是由生命末期的恆星演變而來,當然形成中子星的恆星要小得多,因為它的質量不夠坍縮為一顆黑洞,只能留下一顆直徑10km左右的中子內核。雖然中子星是失敗的黑洞,但它的能量仍然不可小覷。
  • 發現有史以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
    西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幫助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中子星,這是通過波卡洪塔斯縣綠岸望遠鏡發現的一項突破。這顆名為J0740+6620的中子星是一顆脈衝星,質量是太陽的2.17倍,形成一個直徑僅為20-30公裡(約15英裡)的球體。這種測量接近單個物體在不將自身壓成黑洞的情況下變得這麼巨大和高密度的極限。這顆中子星是在距地球約4600光年的地方被探測到。
  •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下限分別是多少?
    【每日科技網】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前身都是恆星,它們的最主要區別在於質量不同。恆星的質量大小決定著最終會演化成什麼天體,白矮星和中子星是兩種可能的結局。在銀河系的一千多億顆恆星中,98%的恆星質量都是小於太陽8倍,這意味著它們最終都會演化為白矮星。
  • 中子星多重?地球上所有人類的體重之和=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
    如果說宇宙中有除黑洞外最超乎尋常的天體,那一定非中子星莫屬。中子星作為宇宙中最極端的事物之一,擁有著相當強的密度。僅一塊數公裡大小的中子星,其質量就與一顆恆星相當。而造成它這樣極端密度的原因,都歸於它之前的那場超新星爆發。
  • 科學家可能剛剛發現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子星
    它被稱為SN 1987A,是自1604年以來直接觀測到的最接近的超新星。我們首先從中發現中微子,然後數小時後,發現爆炸光。它起源於大麥哲倫星雲,人眼短暫可見。這些爆炸總是產生中子星或黑洞,但尚未發現。許多人預料到中央脈衝星的出現:類似於蟹狀星雲。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中子星都在脈衝。有些只是發出高溫輻射。
  • 吃一小勺中子星會怎樣?地球可能就這麼沒了
    目前,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中子星在400光年外,其名為RX J1856.5-3754,這顆中子星於1992年被發現,在1996年被確認為中子星,它的直徑在10到30千米 之間,並以每小時39萬千米的速度在星際介質中飛行著,想要吃上一勺中子星,RX J1856.5-3754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 中微子能否穿過直徑一公裡的中子星?
    大家或許對中微子了解地都不太深入,不過對於它的其中一個特徵-極強的穿透力應該早有耳聞,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有無數中微子穿過,而我們對此一點感覺都沒有,甚至整個地球也阻擋不住中微子的穿過,由於它的極難觀測性,科學界形象地稱之為「幽靈粒子」。那麼,假如我們用物質密度極大的中子態物質,比如直徑一公裡的中子星,能否阻擋住中子星的穿透呢?
  • 「繭」模型解釋中子星併合產生的電磁輻射
    英國《自然》雜誌19日在線發表的一篇天體物理學論文,深究了今年8月17日探測到的中子星併合所釋放的伽馬射線、X射線和無線電波的來源。他們提出:碰撞發生後,一束離軸輻射噴流並非無線電波餘輝的來源,而一種「繭」模型才能最好地解釋這些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