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荏苒
改革開放前,中國誕生了許多鄉鎮企業。這些企業規模很小,大多是作坊式生產,經營範圍相對有限。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推行,這些鄉鎮企業逐步進行改制重組,在思維靈活新領導的帶領下,逐漸走出固有的生產體制和經營範圍,最終成長為各行業龍頭、巨頭企業。三花控股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34年前迎來思維靈活的新領導張道才。
1984年,三花集團成立,前身為新昌製冷配件廠。當時新昌製冷配件廠還是一個小鄉鎮工廠,廠長是張道才。在張道才的領導下,鄉鎮企業發展迅速。主要從事空調、製冷配件的二位三通電磁閥業務,並憑此立足於市場。據統計,1991年,配件廠的年收入超過3000萬。1994年,新昌製冷配件廠正式更名為浙江三花控股,經營範圍從空調配件變更為整機生產。
三花集團擁有大量的專利技術,發展勢頭迅猛,迅速成為國內知名的四通換向閥企業。雖然三花集團在國內發展良好,但在全球四通換向閥市場上,無論從企業規模還是市場份額上,三花集團都還處於起步階段,與國際巨頭仍有較大差距。
在聊三花和四通換向閥前,我們得先感謝一個人。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人威利斯·開利是無數人的「續命」恩人。因為,他在1906年發明了現代空調。不過,早起空調也只有製冷功能。直到1957年,美國一家叫蘭科的公司發明了四通換向閥,讓空調可以實現製冷和制熱的雙重功能。
四通換向閥改變了空調行業,也開啟了蘭科無比輝煌的黃金時代,差不多40餘年,全世界大部分的空調都在使用蘭科的四通換向閥。蘭科一度成為四通換向閥的代名詞,特別是在中高端領域,完全沒有競爭對手。
正因為如此,蘭科這個國際四通換向閥巨頭,並沒有把三花集團當回事。同時,由於蘭科公司是全球500強企業之一英維思集團的子公司,其知名度和資源遠高於三花集團。正是由於蘭科的不重視,三花集團才得以迅速發展。一路暴走的蘭科,直到1996年,才在他的觀察鏡裡發現了一家名叫三花集團的中國公司。正是這家公司,在一年前,自主研發了四通換向閥,並且實現了量產。
蘭科公司沒有預料到的是,僅僅兩年時間,三花集團的年產量就超過了60萬套,這對其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構成了威脅。看到三花集團的快速發展,蘭科公司立即向三花集團提出了收購計劃,並試圖以10倍溢價3億元收購三花集團的四通換向閥業務,當時三花集團總資產也不過3000萬左右。張道才認為,中國的空調市場剛剛起步,必將迎來一輪大發展,拒絕10倍溢價的誘惑。
在拒絕了蘭科公司後,三花集團在四通換向閥領域的發展又一次加快了速度,擴大了生產規模。短短十年間,三花集團從四通換向閥領域的新秀成長為國際領先企業,一舉拿下全球一半的市場份額,連續三年蟬聯全球銷量冠軍。
三花集團的強勢崛起自然給蘭科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市場就這麼大,三花集團強勢分走半塊蛋糕,蘭科公司的市場份額自然大幅下降。雖然蘭科公司背靠世界500強企業,但畢竟市場還是以質量為主導。三花集團的產品質量遠比蘭科公司的好。即使蘭科公司擁有最好的資源和充足的資金,如果沒有過硬的產品質量,自然會被市場拋棄。
2007年,三花集團「報仇雪恨」,轉身以1600萬美元收購蘭科公司,這隻相當於當初蘭科擬收購三花報價的1/3。由於產品太有競爭力,三花集團的路越走越寬,以至於讓美國的同行們無路可走。沒了活路,萬般無奈,美國同行只能找美政府「哭爹喊娘。」
2008年,美國公司PARKER HANNIFIN指控三花股份向美國市場傾銷家用空調截止閥產品,同年5月,一向「護犢子」且雙重標準的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三花向美國市場銷售家用空調截止閥產品,已對美國同一行業造成實質性損害,開始徵收反傾銷稅。這個案子反反覆覆拉鋸了6年,反傾銷令終於在2014年被撤銷。
三花集團在解決了最大的競爭對手後,發展越來越平穩。如今,三花集團憑藉自身的經營優勢發展成為民營企業500強之一,實現了質的飛躍。在以產品質量取勝後,張道才更加注重三花集團的技術研發。目前,三花集團在休斯頓、底特律、矽谷等地設有海外研發中心,擁有研發人才1200多人,專利3500多項。此外,三花集團還擁有9家高新技術企業、1個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研發中心、1個中科院院士工作站、1個博士後流動站。
毫無疑問,三花集團能取得今天這般成績,離不開張道才的奉獻。不得不說,張道才是一位非常有遠見的企業家。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中國企業家沒能禁得住誘惑,被外資企業收購併最終落地銷聲匿跡的慘劇。如果能夠拒絕誘惑,堅持到今天,都會是民族品牌的驕傲。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