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真丨「新冠病毒已經發生變異」,如何解讀這個最新研究?

2020-12-08 騰訊網

較真要點:

  • 1研究者通過對新冠病毒基因組進行分析,發現了149個突變和L、S兩個亞型。S型與蝙蝠來源的冠狀病毒在進化樹上更接近,相對更古老,L型則相對年輕。這兩個亞型在地域和時間分布上有差異。從地域來看,武漢當地古老的S型非常少,而在武漢之外,S型比例超過了三分之一。從時間上看,1月7日前,古老的S型非常少,1月7日後,S型比例超過了三分之一。
  • 2為什麼古老的S型在早期反而更少?研究者認為相比S型,年輕的L型更有侵略性,具有更快的複製速度和傳播速度,所以最初能在武漢迅速傳播。為什麼外地的L型比例少?研究者認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全面迅速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壓制了L型病毒的傳播。
  • 3研究者還對穿山甲是中間宿主的說法進行了探討,結果發現穿山甲作為中間宿主的可能性不大,最後呈現出和穿山甲一致的情況,可能是趨同進化的結果(類似鯨和魚外觀很像)。需要尋找新的中間宿主。
  • 4這篇論文是生物信息學分析,完全依賴計算、統計和預測等諸多方法來實現,並不能代替真實的病毒情況,還需要更多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和臨床研究。另外,該研究分析的數據受制於樣本採集時間和樣本採集範圍,相關結論應該審慎看待。

查證者:李雷 |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博士

這兩天,中國科研團隊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在該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新病毒已經產生149個突變位點,並演化出了L和S兩個亞型。這個研究引發了廣泛討論,突變的病毒傳染力如何?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在此我們對全文做一個解讀。

一、該論文是對過去研究的回顧性分析,應該審慎看待相關結論

為了避免大家對內容產生不適當的揣測,在開篇前,我們要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1、這篇論文是生物信息學分析,從進化的角度進行研究,因此完全依賴計算、統計和預測等諸多方法來實現,並不能代替真實的病毒情況,更多的情況需要進行實驗室的分子生物學和臨床研究。

2、這篇研究提示的結論並非最新發生的。

整篇論文研究和計算的是公共資料庫的病毒基因組數據,這些數據是基於各國科學家採集樣本進行基因組測序後上傳的。因此,在信息源頭上嚴重受制於各國科學家的樣本採集時間和樣本採集範圍等。比如文中研究採用的武漢方面的數據一共27例,其中26例數據是在1月7日前上傳的,只有1例是之後2個月的。因此這極大制約了本文的研究分析。所以,當前的結論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對過去研究的回顧性分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未來的情況。大家應該審慎看待本文的研究和內容,辯證思考相關結論。

二、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突變成S型和L型兩種亞型

什麼是病毒突變?很多人可能聽過這個名詞但並不了解真正的含義。我們的基因組是由ATGC四種鹼基組成(在RNA病毒中,T變成了U),這些鹼基因為不同排列順序,代表了不同的意義,也發揮各種各樣的功能。突變就是指前面提到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比如A變成T,當然也包括缺失或者插入等。

該論文作者選取了公共資料庫中一共103個病毒基因組進行分析。在這些病毒基因組上,一共存在149個突變。其實這很正常,事實上,前期根據公共資料庫上傳的信息,我們也可以直觀地看到病毒身上發生了突變。下圖是國家生物信息中心提供的已發現病毒基因組上的突變信息,可以看到這些突變分布在整個基因組上。

關於突變,我們也無需過度解讀。一方面,突變是自然界中很常見的現象,任意兩個人身上都有很多突變,包括兩個同卵雙胞胎他們之間也有突變。正因為突變的存在,才形成了這個多彩的生命世界。另一方面,突變本身並不意味著是壞的,事實上,大部分突變是中性的,剩下的突變可能會有功能影響,但也有好有壞。最終,大自然還有強大的進化選擇力量,淘汰那些不利的突變。

回到這篇論文。研究者對149個突變進行了分析,並基於同義突變和非同義突變進行了解讀。這裡要解釋一下,一般三個鹼基編碼一個胺基酸,但是人體有60多種鹼基組合類型,卻只編碼了20個胺基酸,原因就在於有不少胺基酸可以有多種鹼基組合形成,比如GAG和GAA都編碼的是穀氨酸,這種現象叫做密碼子的簡併性。因此,如果一個突變沒有造成編碼胺基酸的改變,我們稱之為同義突變(synonymous,S),而如果一個突變造成了胺基酸的改變,那麼就叫做非同義突變(nonsynonymous,N),二者在生物學上面臨不同的進化壓力。簡單地說,非同義突變由於導致胺基酸改變更容易影響功能,因此面臨的進化壓力更大(更容易被進化淘汰),所以dN和dS的比例在進化學可以用來描述蛋白質水平上的選擇壓力。

下圖顯示了這149個突變的同義和非同義突變的分布情況。

進一步研究,研究者發現有兩個突變很特殊,第8782位的T-C突變(同義突變)和28144位的C-T突變(非同義突變),這兩個位點高度連鎖(這兩個突變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彼此關聯)。

依據28144位置的情況,研究者發現可以把絕大多數個體分為兩類:

鹼基是T,對應的是亮氨酸,Leu,命名為L亞型。

鹼基是C,對應的是絲氨酸,Ser,命名為S亞型。

通過與其他冠狀病毒比較,S型新冠病毒與蝙蝠來源的冠狀病毒在進化樹上更接近,也就是S型相對更古老。

然後,研究者在對這些分類進行地域和時間的區分時,發現L型和S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區別。

地域上,武漢當地,古老的S型非常少,只有3.7%,剩下的全是年輕的L型,而在武漢之外,S型比例超過了三分之一,達到38.4%。

時間上,1月7日前,古老的S型非常少,只有3.8%,剩下的全是年輕的L型,而在1月7日後,S型比例超過了三分之一,達到37.8%。

為什麼古老的類型在早期反而更少呢?

研究者提出了一個看法,那就是年輕的L型更有侵略性,具有更快的複製速度和傳播速度,所以在武漢這個目前認為是新冠肺炎疫情最早爆發的地方迅速傳播,很快佔據了優勢,這也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解釋為什麼武漢的病例佔全國累計確診比例50%以上。

但是為什麼外地的L型比例反而更少呢?研究者的解釋是自從1月以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採取了全面迅速的預防和控制措施,這種強制的人為幹預,導致傳播性更強的L型也缺乏用武之地了,最後武漢之外的L型病毒被壓制,表現為L型比例遠低於武漢。如果沒有這種強有力的管控,那麼按照L型病毒的傳播能力,局面要比現在嚴重的多。

三、該研究還對穿山甲是中間宿主提出了質疑

此外,研究人員還對最近很受關注的穿山甲是病毒中間宿主的說法進行了探討。通過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和蝙蝠冠狀病毒RaTG13、廣東廣西的穿山甲冠狀病毒的基因組進行比較,發現同義突變差異非常大。

比如,和蝙蝠冠狀病毒的同義突變差異達到了17%,這提示新型冠狀病毒和蝙蝠的病毒距離較遠,而和來自廣、廣西的穿山甲病毒進行比較,其差異就更大了,達到了47.5%和72.2%,如果這次病毒是源於馬來穿山甲病毒,那麼發生完全的重組和滲入(recombination/introgression)的進化時間需要19.8年-55.4年。

因此,研究者認為,穿山甲作為中間宿主的可能性不大,而最後呈現出和穿山甲一致的情況,可能是趨同進化的結果(類比鯨和魚外觀很像)。所以我們需要尋找新的中間宿主。

以上就是對這篇文章的解讀。就像我們開篇提到的,希望大家能夠辯證地看待這篇論文,另外,這篇論文是對過去的回顧,最新的情況如何,我們還需要更多數據來論證。

本文編輯:yhxi

想了解更多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內容?微信搜索「騰訊較真闢謠」小程序,點擊「問答」進行提問,較真妹等你哦~參考文獻詳見本文的微信版本。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是一種什麼樣的變異?
    「研究: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這篇熱點文章並沒有提及新冠病毒在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異。;其中,第二波疫情中傳入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中都發生了Gly614胺基酸置換,即第614號位置上由天冬氨酸(D)變異成了甘氨酸(G)。
  • 新冠病毒在美國發生了顯著增加傳染性的新變異?闢謠
    一篇「研究: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的熱文被廣泛轉載,卻讓人看得一頭霧水,整個報導就沒​有​提及新冠病毒在「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異。,在休斯敦流行的新冠病毒是多次獨立傳入的;其中,第二波疫情中傳入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中都發生了Gly614胺基酸置換,即第614號位置上由天冬氨酸(D)變異成了甘氨酸(G)。
  • 新冠病毒變異?論文通訊作者等解讀《國家科學評論》相關論文
    Grubaugh等人的評論文章,指出病毒突變符合正常流行病學規律,沒必要引起恐慌。那麼,上述論文應該如何解讀?新冠病毒是否「變異」了?是否對人類威脅越來越大?《中國科學報》特此採訪包括論文通訊作者在內的3位業內專家。
  • 較真| 有研究從母乳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母乳餵養還能繼續嗎?
    較真要點: 1德國烏爾姆大學醫學中心從母乳中首次檢測出新冠病毒的RNA,但這僅是檢測出病毒片段,病毒片段未必能夠傳播疾病。據此尚不能得出母乳能傳播新冠病毒的結論。
  • 媒體刊文解讀英國變異新冠病毒:傳播性或增加,但不會更致命
    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以及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其他一些大陸國家,正在限制從英國來的航班,人們也越來越擔心在英國首次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具有強大傳染力。那麼,這個新的變異病毒究竟是個什麼「來頭」?它是怎麼變異的,是否更致命呢?
  • 專家解讀在英國出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未見對疫苗影響 無須恐慌
    專家解讀在英國出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未見對疫苗影響 無須對變種恐慌聖誕節臨近,英國部分地區新冠病毒傳播速度加快,疫情令人擔憂。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以及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其他一些大陸國家,正在限制從英國來的航班,人們也越來越擔心在英國首次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具有強大傳染力。那麼,這個新的變異病毒究竟是個什麼「來頭」?它是怎麼變異的,是否更致命呢?本文綜合多家外媒報導,並結合記者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的採訪,對英國新冠病毒新變種的最新情況做了梳理。
  • 日本新增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新冠病毒再次發生變異!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雖然有北京和大連等地發生了零星的反覆,但是我國有著成熟有效的抗疫經驗,所以我們並不擔心,可是大家不擔心也千萬別放鬆,因為日本現在新增了變異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日本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已經再次發生變異!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傳播 變異新冠病毒是原始病毒的「升級版」嗎?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新變異毒株傳染力激增」「英國升級疫情防控」……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病毒進化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英國最新報告的新冠病毒變異,更引發公眾擔憂那麼,應如何看待新冠病毒變異?英國這次報告的變異病毒是否具有更強的致病性及致命性?疫苗會不會就此失效?病毒常「犯錯」儘管「病毒在持續變異」這句話聽來讓人膽戰心驚,但事實上,為適應不同宿主,變異是病毒自我複製過程中的「常態」。
  • 較真丨腳上起「水痘」?失去嗅覺和味覺?這些真的是新冠病毒「新...
    但目前關於該腳部症狀與新冠病毒感染的關聯性如何,仍無充分的科學證據和明確的研究,這種症狀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也有待於科學家們繼續深入的研究。 2 在其他的研究中,嗅覺和味覺的喪失、頭痛頭暈等症狀也在一些新冠肺炎患者中出現,但關於這些症狀與新冠病毒的確切關係,尚缺乏病毒學致病機制等方面的深層研究支持,不能確定它們是否為新冠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症狀。
  • 較真丨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有多少種疫苗?最新進展如何?
    現在開發進行中的新冠病毒疫苗有哪些種類?各自優缺點如何呢? 根據現有資料,現在在開發中不同階段的疫苗候補大概有115種之多,其中有7個已經進入了臨床試驗的不同階段,這個數字還有望在接下來的數個月內迅速攀升。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傳播 變異新冠病毒傳染性增加四到七成
    根據世衛組織最新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22日23時13分,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76250431例,累計死亡病例1699230例。22日全球新增確診病例524065例。回溯性研究發現,9月20日該變體首先出現在英格蘭東南部的肯特郡,大部分感染該變體的病例年齡在60歲以下。世衛組織:多國已出現相關病例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日前表示,目前各國已展開病毒測序,尋找感染了英國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病例,已有一些國家出現此類病例,包括澳大利亞、冰島、義大利、荷蘭和丹麥。
  • 新冠病毒變異影響疫苗?鍾南山回應
    病毒是否可怕當公眾得知了新冠病毒變異之後相當恐慌。病毒目標就是加快傳播以及繁殖速度,而不是將宿主給殺死。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強調,對於我們而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持續對病毒基因進行檢測,降低病毒傳播速度,只有讓更多的人減少感染機率,病毒發生變異的機會才會越來越小。
  • 變異新冠病毒是原始病毒的「升級版」嗎?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新變異毒株傳染力激增」「英國升級疫情防控」……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病毒進化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英國最新報告的新冠病毒那麼,應如何看待新冠病毒變異?英國這次報告的變異病毒是否具有更強的致病性及致命性?疫苗會不會就此失效? 病毒常「犯錯」儘管「病毒在持續變異」這句話聽來讓人膽戰心驚,但事實上,為適應不同宿主,變異是病毒自我複製過程中的「常態」。
  • 最新研究:病毒變異後,mRNA新冠核酸疫苗有效!
    繼英國、南非後,日本也發現「全新變種新冠病毒」。 日本厚生勞動省於1月10日宣布,從巴西返抵東京的4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全基因測序顯示,其感染毒株與英國、南非變異株有所不同,或為新型變異株。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稱,尚不清楚感染這一變異株後的病情嚴重程度,也不知曉會否影響新冠疫苗效力。
  • 南非也驚現變異新冠病毒,中國已經行動
    新冠肺炎病毒自從在全球大流行以來就發生了數百次變異,這是根據病毒自身的特性決定的,儘管如此,當前科學家所研製出來的新冠疫苗仍舊能夠有效地抵抗新冠病毒,不過目前看來,新冠病毒變異帶來的影響要更加廣泛南非也驚現變異新冠病毒‍‍根據相關媒體報導,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近日公開表示,英國已經出現了變異的新冠病毒毒株,其變異後的傳染力比過去要強上70%,並且對於英國的疫情
  • 丹麥養殖貂發現變異新冠病毒
    丹麥新冠病毒變異 所謂的「溢出」就是指和現在丹麥所發生的新冠疫情類似的狀況。根據媒體報導,丹麥多個貂養殖場都出現了水貂將變異後的新冠病毒傳染給人的事件。 本月4日時,丹麥公布了其國內新冠病毒通過人傳播給養殖貂後,新冠病毒在貂身上發生變異後又傳播給人這一消息。世衛組織也緊急向世界公布了該事件的具狀況。
  • 較真| 闢謠!「新冠病毒誕生於人為基因改造」是彌天大謊
    這回的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病毒」)也不例外。自從去年12月「新冠病毒」開始肆虐以來,社交媒體上已經出現了多個相關的陰謀論。比如「新冠病毒」是美國人的生化武器專門針對中國人的。這樣的謠言很容易駁斥,因為謠言的源頭是非科學界的陰謀論人士,沒有什麼論據,純屬臆測。但這兩天,有一則消息在中文和英文的社交媒體上瘋傳。
  • 科普|變異新冠病毒是原始病毒的「升級版」嗎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新變異毒株傳染力激增」「英國升級疫情防控」……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病毒進化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英國最新報告的新冠病毒變異,更引發公眾擔憂。那麼,應如何看待新冠病毒變異?英國這次報告的變異病毒是否具有更強的致病性及致命性?疫苗會不會就此失效?病毒常「犯錯」儘管「病毒在持續變異」這句話聽來讓人膽戰心驚,但事實上,為適應不同宿主,變異是病毒自我複製過程中的「常態」。
  • 科普:變異新冠病毒是原始病毒的「升級版」嗎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新變異毒株傳染力激增」「英國升級疫情防控」……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病毒進化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英國最新報告的新冠病毒變異,更引發公眾擔憂那麼,應如何看待新冠病毒變異?英國這次報告的變異病毒是否具有更強的致病性及致命性?疫苗會不會就此失效?病毒常「犯錯」儘管「病毒在持續變異」這句話聽來讓人膽戰心驚,但事實上,為適應不同宿主,變異是病毒自我複製過程中的「常態」。病毒在細胞內繁殖時,要為每個「子」病毒複製一份遺傳物質,而這些副本並不總是完美的,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即發生基因突變。
  • 國外一女子體內發現18種變異新冠病毒,網友驚呼:這也太多了吧!
    據北晚新視覺網1月13日報導。俄羅斯學者在一位女子體內發現了18種變異新冠病毒。這樣的發現引起了當地的恐慌,專家也對此作出了研究。目前為止只出現了這一個案例,所以還無法判定俄羅斯菌株的傳播速度。俄羅斯一位新冠患者體內發現18種變異病毒1月12日,據俄羅斯當地媒體報導,一位47歲的中年女性患者,患有淋巴瘤,免疫力低下。因患病的原因,女子長期堅持化療。在去年4月份,一次化療中,女子不幸感染上了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