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王雷在工作現場。劉景豔供片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嫦娥五號」發射升空。經過2200多秒飛行,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此次登月任務中,「嫦娥五號」將採集約2000克月球巖石土壤樣本帶回地球。
喜訊傳來,舉國上下無不為之沸騰:中國的航天技術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更令人欣喜的是,參與這項航天科研項目的人員中有一位從家鄉走出、土生土長的雞西人,他就是現任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王雷。
「嫦娥五號」發射前夕,來自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嫦娥五號」有效載荷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王雷在塔架前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嫦娥五號」的科學任務主要由探測器執行,上面裝載的有效載荷是關鍵「神器」。
據王雷介紹,「嫦娥五號」配置多種有效載荷,包括全景相機、全景相機轉臺、降落相機、月球光譜分析儀、月壤結構探測儀、有效載荷數據處理器等,與「嫦娥四號」相比,這些有效載荷的性能指標均有了一定的提升。其中,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是「嫦娥四號」紅外成像光譜儀的升級版,有望對可能賦存在的水的賦存形式進行分析;降落相機則可以獲得更高解析度的月表圖像。
得知「嫦娥五號」發射的消息,王雷的妻子譚晶在發射前飛赴海南文昌,她要親眼見證丈夫參與「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的情景。11月23日晚,文昌航天發射基地附近海灘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他們把攝像機、照相機對準發射基地方向,記錄下這一神聖時刻。當親眼見證了「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海灘上的群眾立刻沸騰起來。譚晶也流著眼淚同大夥一起歡呼跳躍。一位男同志問她:「你是從哪裡來的?」譚晶告訴他,我是從北京來的。愛人就是這項發射試驗的參與者。周圍的群眾都紛紛向譚晶表示熱烈祝賀。
11月24日深夜,王雷和譚晶乘飛機回到北京。但下了飛機的王雷沒回家,直接又趕赴另一個火星計劃實驗基地。
據了解,王雷1971年8月出生於雞西。1994年大慶石油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因妻子在雞西,他就轉到黑龍江科技學院當教師,後考入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從事研究飛行器設計熱控制技術。博士畢業後被分配到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後又被調入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參與了「嫦娥三號、四號、五號」的發射,是有效載荷分系統主管設計師、主任,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
2009年3月30日,中國」神七」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團隊獲2009年度優秀團隊稱號;「嫦娥三號」工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嫦娥四號」工程獲英國皇家航空學會頒發的2019年度團隊金獎。2018年,王雷榮獲中心年度考核優秀個人;2019年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獲突出貢獻獎,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王雷的父親,已經遷居到哈爾濱的原雞西礦務局機電廠高級工程師王培元得知兒子的喜訊也非常高興。他說:「王雷從小就非常懂事,學習特別刻苦。大人在大屋裡看電視,他就在小屋裡學習,從不受幹擾,不懂就問。這次兒子參與『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作為父親感到非常高興和自豪。這也是黨多年培養的結果,希望他繼續努力,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近日,筆者通過電話採訪了王雷。他說:「我是喝穆稜河水長大的土生土長的雞西人,家鄉的山水養育了我。這次能參加『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工程發射試驗並取得圓滿成功,我非常高興。能夠參加這項世界頂級的科學試驗也深有感觸,證明了我們國家在這項科學領域的領先地位。今後,我將繼續努力攀登航天科學技術高峰,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再立新功,為攀登世界科學技術高峰繼續發奮努力,為家鄉雞西人民爭光。祝家鄉雞西各項事業興旺發達,父老鄉親一切安好!」
(劉景豔)
編輯:孫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