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日本,公認在震害防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而這也是由一次次血的代價換來的。其中一次堪稱日本「前所未有的大災難」,那就是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
當地時間1995年1月17日5時45分,日本神戶發生直下型地震,震級達到芮氏7.3級,死亡6500餘人,造成約1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相當於當時日本全國GDP的2.5%。阪神地震是一場直下型地震,城市離震中近,地震破壞力大,樓房和基礎設施都受到很大的破壞。地震後又引起了連鎖性大火,神戶長田區全部木質房屋付之一炬。
阪神地震後,日本政府公布了阪神地震所有死者死因、時間的名單,89%的死者為「埋壓致死」。但我們要說的,是造成地震死亡的真正原因,之所以會造成這場對日本來說「前所未有的大災難」,除了城市直下型地震破壞力大之外,更主要的還是城市抗震設防標準低、救災準備不到位。
//
地理環境因素和基礎設施較脆弱
//
當時一般日本學者認為,關西一帶不可能有大地震發生,城市大都建設在山坡、斜坡和人工填海造地上,且沒有採取足夠的防範措施,城市抗震設防較差。強震使地基發生形變,許多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建築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日本1981年施行了「新抗震標準」)、交通設施及生命線工程大量被毀壞,火災等次生災害也隨之而來。
在這次地震中,房屋是否進行抗震設防,結局大不一樣。據中國赴日地震考察團《日本阪神大地震考察》報告,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20世紀60年代老舊房屋破壞最為嚴重,70年代的房屋次之,80年代以來按新建築規範設計建造的房屋受損量很小。下面左圖是地震當天神戶市的照片,城市的基本格架還在,顯示出日本經濟與科技高度發展後重視抗震設防的成效。
右圖則展示極震區(按日本地震烈度表為Ⅴ度區,相當於我國的Ⅹ度區)一幢按新規範設計的高層建築,地震時安然無恙,連一塊玻璃都沒碎。與阪神地震各種破壞照片形成鮮明對照,充分體現了抗震設防的重要性。
//
震後救災工作十分困難
//
該地區缺乏足夠的防範措施和救災系統,特別是神戶周圍有相當多交通要道都通過隧道或高架橋,在地震時隧道受損嚴重。震後,神戶市通訊不暢,道路阻塞,客觀上給救災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災區通信網絡中斷,對災情判斷不足,災後相關政府一定時間內無任何實質性作為,造成地震發生7小時後救災工作才陸續展開,且沒有中央級別的緊急事態管理機構進行統一調度,災難發生後第一時間幾乎看不到政府指揮。錯過了救援最佳時機,使救災無法按預定設想組織展開。
神戶市中更因瓦斯外洩、木造房屋密集、引起快速的連鎖性大火,如神戶長田區,全部的木造房屋都付之一炬。在實際救援中,還出現了救災指揮體系不協調、救災物資供應混亂和火災無法及時撲救等情況。
//
國家和全社會的反思
//
在反思阪神大地震的災難後,日本災後成立了「二十四小時內閣情報匯集中心」,終於將中央和地方災情情報工作緊密聯繫了起來。
同時日本修訂了《內閣法》與《防災基本計劃》,強化了內閣的「危機時刻管理權」,首相需要在緊急時刻親自擔任「中央防災會議會長」,以便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全國的力量進行救援。
並且日本事後修訂了《防衛大綱》的救災部分,向地方下方了救災的派遣自衛隊行政能力,並賦予特定震級以上地震的防衛省響應機制,主動派出自衛隊搶險救災。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了「地震警報系統」。從2007年起,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的電視臺,只要是發生地震,都有義務面向所有觀眾發布「緊急地震速報」。
日本地震速報
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直接引起了日本對於地震科學、都市建築、交通防範的重視和整個社會的反思。天災難躲,人禍可防。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防災減災救災體制也應與之相適應。在災難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才能避免更多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來源:震知灼見 知日本 網絡綜合整理
中國應急管理報 新媒體中心 編輯:孟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