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神大地震24周年|血與淚換來的日本防震減災體系的轉折點

2021-01-10 中國應急管理報

現在的日本,公認在震害防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而這也是由一次次血的代價換來的。其中一次堪稱日本「前所未有的大災難」,那就是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

當地時間1995年1月17日5時45分,日本神戶發生直下型地震,震級達到芮氏7.3級,死亡6500餘人,造成約1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相當於當時日本全國GDP的2.5%。阪神地震是一場直下型地震,城市離震中近,地震破壞力大,樓房和基礎設施都受到很大的破壞。地震後又引起了連鎖性大火,神戶長田區全部木質房屋付之一炬。

阪神地震後,日本政府公布了阪神地震所有死者死因、時間的名單,89%的死者為「埋壓致死」。但我們要說的,是造成地震死亡的真正原因,之所以會造成這場對日本來說「前所未有的大災難」,除了城市直下型地震破壞力大之外,更主要的還是城市抗震設防標準低、救災準備不到位。

//

地理環境因素和基礎設施較脆弱

//

當時一般日本學者認為,關西一帶不可能有大地震發生,城市大都建設在山坡、斜坡和人工填海造地上,且沒有採取足夠的防範措施,城市抗震設防較差。強震使地基發生形變,許多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建築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日本1981年施行了「新抗震標準」)、交通設施及生命線工程大量被毀壞,火災等次生災害也隨之而來。

在這次地震中,房屋是否進行抗震設防,結局大不一樣。據中國赴日地震考察團《日本阪神大地震考察》報告,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20世紀60年代老舊房屋破壞最為嚴重,70年代的房屋次之,80年代以來按新建築規範設計建造的房屋受損量很小。下面左圖是地震當天神戶市的照片,城市的基本格架還在,顯示出日本經濟與科技高度發展後重視抗震設防的成效。

右圖則展示極震區(按日本地震烈度表為Ⅴ度區,相當於我國的Ⅹ度區)一幢按新規範設計的高層建築,地震時安然無恙,連一塊玻璃都沒碎。與阪神地震各種破壞照片形成鮮明對照,充分體現了抗震設防的重要性。

//

震後救災工作十分困難

//

該地區缺乏足夠的防範措施和救災系統,特別是神戶周圍有相當多交通要道都通過隧道或高架橋,在地震時隧道受損嚴重。震後,神戶市通訊不暢,道路阻塞,客觀上給救災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災區通信網絡中斷,對災情判斷不足,災後相關政府一定時間內無任何實質性作為,造成地震發生7小時後救災工作才陸續展開,且沒有中央級別的緊急事態管理機構進行統一調度,災難發生後第一時間幾乎看不到政府指揮。錯過了救援最佳時機,使救災無法按預定設想組織展開。

神戶市中更因瓦斯外洩、木造房屋密集、引起快速的連鎖性大火,如神戶長田區,全部的木造房屋都付之一炬。在實際救援中,還出現了救災指揮體系不協調、救災物資供應混亂和火災無法及時撲救等情況。

//

國家和全社會的反思

//

在反思阪神大地震的災難後,日本災後成立了「二十四小時內閣情報匯集中心」,終於將中央和地方災情情報工作緊密聯繫了起來。

同時日本修訂了《內閣法》與《防災基本計劃》,強化了內閣的「危機時刻管理權」,首相需要在緊急時刻親自擔任「中央防災會議會長」,以便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全國的力量進行救援。

並且日本事後修訂了《防衛大綱》的救災部分,向地方下方了救災的派遣自衛隊行政能力,並賦予特定震級以上地震的防衛省響應機制,主動派出自衛隊搶險救災。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了「地震警報系統」。從2007年起,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的電視臺,只要是發生地震,都有義務面向所有觀眾發布「緊急地震速報」。

日本地震速報

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直接引起了日本對於地震科學、都市建築、交通防範的重視和整個社會的反思。天災難躲,人禍可防。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防災減災救災體制也應與之相適應。在災難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才能避免更多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來源:震知灼見 知日本 網絡綜合整理

中國應急管理報 新媒體中心 編輯:孟德軒

相關焦點

  • 日本阪神大地震25周年:影像記錄震後畫面
    1995年1月17日,日本關西地方發生強烈地震,因受災範圍以兵庫縣的神戶市、淡路島、以及神戶至大阪間的都市為主而被稱為阪神大地震。2020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25周年之際,在日本神戶的一個公園裡,當地民眾為地震受害者祈禱。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
    中國地震局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8日在北京召開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提出,要準確把握「十四五」防震減災發展形勢和發展思路,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響應,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不斷提高「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高質量服務能力。
  • 四川防震減災宣傳報導工作
    2年多來,全省各級媒體和新媒體累計報導新聞13000餘篇,四川日報刊發的《防災減災——一座城市的城「防」》《我省建立完善四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成都日報推出《切實將防震減災救災責任和措施細化到各個領域》,巴中日報推出《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寫在我國第八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等文章。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現代化體系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現代化體系 2021-01-08 22:28: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田博群 責任編輯:田博群
  • 中國地震局: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
    會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就防災減災救災發表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對防震減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確提出「兩個堅持、三個轉變」新理念,親自推動應急管理體制改革,親自部署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高度重視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為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 日本紀念阪神大地震21周年 震災遺留問題待解決
    新華社日本神戶1月17日電(記者嚴蕾)日本兵庫縣神戶市及周邊地區17日舉行活動,紀念阪神大地震21周年,並悼念地震遇難者。  當地時間清晨5時,約9000人聚集在神戶市中心的東遊園地公園,人們將排列成「1·17」和「未來」字樣的約7000只竹燈逐一點燃。
  • 日本阪神大地震20年 「首都直下」話題再熱
    日本阪神大地震20年 「首都直下」話題再熱 2015-01-17 19:35:4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東京1月17日電 (記者 王健)日本戰後唯一的都市直下大地震(震源所在地發生的地震)——阪神—淡路大地震,到今年的1月17日整整過去20年。
  • 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集體學習上的重要講話,有哪些與防震減災...
    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既是一項緊迫任務,又是一項長期任務。看地震: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同自然災害抗爭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我國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地震多、分布廣、強度大、災害重是我國面臨的基本地震形勢。
  • 311九級大地震8周年!專家警告:日本全國都在地震帶,更大威脅潛伏
    度)發生9.0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僅為24千米,這也是日本有觀測紀錄以來第一個震級超過9級的地震。此次地震被稱為「東日本大地震」,這是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不過,因為東日本大地震的地震發生在海上,這次地震雖然震級高,但地震對於日本本土的影響並不特別大,地震的主要破壞都是源自於地震誘發的強海嘯。
  • 戴泊生:進一步提升防震減災能力 服務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
    在外界看來,地震局比較「神秘」——地震發生後,地震局都做了哪些工作?如何進一步提升地震監測預測能力?防震減災工作怎樣進一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近日,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際,人民網記者走進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就內蒙古防震減災工作等問題專訪了黨組書記、局長戴泊生。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 防震減災實用科普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來源: 南通市建設局 發布時間:2018-05-21 字體:[ 大 中 小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讀本 前 言 一、認識地震 1.
  • 山東防震減災科普廣度深度不斷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取得長
    今年的7月28日,是唐山抗震救災44周年紀念日。在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的山東省防震減災科技園內,來自山東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36名隊員正在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進行訓練。山東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隸屬於山東省地震局,是目前國內地震救援技能培訓三大基地(北京、蘭州、山東)之一,同時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省級地震災害專業訓練接地,為省市縣三級培育和鍛鍊強有力的地震應急救援力量。園區佔地面積200餘畝,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
  • 中國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 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
    中新網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發生8級特大地震12周年紀念日,也是中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防震減災基礎方面還存在諸多短板,一是治理體系有待完善;二是災害風險底數不清,「地下不清、地上不明」狀況亟待改善;三是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不強,應急響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公共服務供給不夠,與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需求差距較大;五是風險理念有待提高,重救災、輕預防思想尚未根本轉變,全社會防範大震巨災意識不足。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來源: 南通市建設局 發布時間:2018-05-21 字體:[ 大 中 小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讀本 前 言 一、認識地震地震的發生及成因類型 【地震的發生】地殼的運動與變化並非都是緩慢的,有時也會出現突然的、快速的運動;這種運動引起地球表層的振動,就是地震。地震釋放的能量決定地震的震級,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越大,地震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0倍。1945年投在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大約相當於5級地震的能量。
  • 斜體大樓4D影院 防震減災開放日讓你感受地震那一刻
    齊魯網濟南5月9日訊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8.0級地震十周年紀念日,也是我國第10個「防災減災日」,為普及防震減災和自救互救知識,提高社會抵禦地震災害的能力,山東省地震局將在5月12日當天開展防震減災科技園開放日活動。5月9日,記者提前探館,身臨其境感受模擬地震帶給人們的直接感。
  • 固原市地震局開展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100年前的今天,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地震波及甘、陝、青、晉等17個省市,約27萬人遇難,史稱「寰球大震」。為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引導公眾進一步增強防震減災意識,積極參與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市地震局組織開展了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一是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農村、進家庭活動。
  • 汶川大地震中的「最牛學校」變身防震減災科普館
    成都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白鹿館升級改造四川在線記者 程文雯4月13日,記者從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獲悉,成都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白鹿館升級改造項目已於近日開工建設。成都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白鹿館位於成都市彭州市通濟鄉白鹿鎮金橋村原白鹿中心小學——即512汶川特大地震後聞名遐邇的「最牛學校」範圍內。該校園和斷橋地震遺址、小魚洞斷橋地震遺址、上書院災後恢復重建等自然與人文遺存,是汶川地震後得到完整保護和極具辨識度的標誌性景觀。升級改造後的白鹿館分為科普廳、影像廳、綜合廳、遺址區和廣場區五部分。
  • 地震標準為防震減災工作保駕護航
    地震標準化是國家標準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和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重要支撐。地震工作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標準的支撐與引領,做好地震標準化工作對促進防震減災事業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第三條 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承擔本級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日常工作。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能力。  第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參加防震減災活動的義務。
  • 全國防震減災日,談談地震「冷」知識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今天是全國防震減災日,地震災害是重大自然災害風險防範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顛覆性因素。當這種壓力積累到足夠大,就可以引發巖石破裂、造成火星震。人類記錄到的震級最大地震發生在智利蔣長勝說,有記載以來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9.5級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在智利海岸激起高達25米的海浪,海嘯波及整個太平洋,在阿留申群島、夏威夷、日本、菲律賓、澳大利東南部都造成重大災害,甚至傳播到我國東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