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運動導致癌症?研究表明肥胖不但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還可能致癌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原創 胡洋大夫 呼吸科大夫胡洋

如今,在街上、超市裡、商場裡,我們能隨處見到大腹便便的男性,中國男性婚後對身材的管理絕大多數都是粗放型的,甚至完全不管理。腹型肥胖的人有個共同的嗜好—不愛運動。久坐不動,「葛優躺」的這些壞習慣也影響著下一代人。

不運動的壞處可不僅僅是會造成肥胖。最終研究顯示,不運動對身體的危害更甚於抽菸喝酒的危害。2020年7月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全球範圍內,適度運動每年讓390萬人免於過早死亡,運動預防了15%的過早死亡。而在中國,適度運動每年讓超過100萬人過早死亡,預防了18.3%的過早死亡。導致過早死亡的原因中,飲酒佔5.3%,不運動佔6.4%。

1.不運動使心腦血管疾病增加

長期不運動,熱量消耗自然就少,人體對心臟工作量的需求隨之減少,血液循環減慢,心臟功能減退,代謝不掉的脂質在動脈壁中容易造成沉積,易患動脈硬化,使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升高。而長期堅持運動,不僅可以減體重,還幫助遠離三高,對高血壓病人還可以輔助降壓,糖尿病病人可以輔助控制血糖。

2.不運動使肺功能下降

研究顯示,一些優秀的馬拉松運動員僅停15天後,最大攝氧量就降低了17%。而最大攝氧量反映的是我們心肺功能水平。長期不運動,肺儲備能力低,肺活量小,當有肺部感染等疾病時容易發展成低氧血症並增加呼吸的功耗。

3.久坐不動增加患癌機率

不運動會使不少類型癌症發生率增加,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現,與運動最少的一成人相比,運動最多的一成人平均患癌機率降低7%。經常運動能將骨髓瘤、結腸癌、頭頸癌、直腸癌、肝癌、腎癌、膽囊癌和乳腺癌的機率減少一到兩成。

4.不運動會使肌肉力量流失

凡是運動的人都孔武有力,而不愛運動的人感覺比較虛弱無力,沒有精氣神。2015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者刊發在《康復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他們將參與者一條腿用腿部固定器綁定,保持不動2周後,檢測發現年輕人腿部肌肉平均減少485克,老年人腿部肌肉平均減少250克。研究者表示,這意味著年輕人肌肉力量降低了1/3,其腿部肌肉力量衰退程度相當於衰老40至50年。老年人肌肉力量大約降低了1/4。這種情況在下肢骨折病人身上也能發現,臥床一段時間,肌肉萎縮,肌力下降了。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的好處太多,可以減體重,遠離「三高」,提高心肺功能;可以降低部分癌症患病機率;運動可以促進大腦運轉,思考、學習、記憶增加;運動還可以促進消化,改善睡眠,治療抑鬱。

胡洋,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上海醫學會肺功能學組成員,中華醫學會成員。擅長間質性肺病、結節病、肺癌等肺部疾病的預防與診治。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原標題:《不運動導致癌症?研究表明肥胖不但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還可能致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學期刊《細胞》:研究表明,肥胖或可導致癌細胞腫瘤生長
    但是,對於肥胖和癌症之間相互作用的詳細過程,依然還不清楚。如今,來自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為我們揭示了這一答案:高脂肪飲食導致的肥胖,使癌細胞在與免疫細胞爭奪代謝「燃料」的戰鬥中勝出。
  • 與病毒有關的癌症 哪些習慣導致癌症
    哪些癌症與病毒有關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提到病毒都會感到心驚膽戰的,因為病毒不僅會給人帶來一定的痛苦,還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疾病,甚至是癌症。美國「MSN健康生活網」新載文,刊出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腫瘤病專家安吉爾·羅德裡格茲博士等多位專家總結出的「病毒導致的10種癌症及相關建議」。
  • 最新研究,這12個因素會導致老年痴呆高發!專家指出:這樣預防!
    四、《柳葉刀》最新研究2020年7月30日,《柳葉刀》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有12個因素會影響阿爾茨海默病的進程和發病率。接受教育少、聽力損失、吸菸、高血壓、肥胖、不運動、孤獨不善於社交、抑鬱、糖尿病,與34%的痴呆症病例有關。其中有三個因素影響最大,早年接受教育少影響7%;中年聽力損失影響8%;吸菸影響5%。
  • 肥胖顯著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
    另一個受肥胖影響巨大的是食管腺癌,其最高可以產生4.8倍的患癌風險。其餘的癌症在這兩者面前產生的高於正常體重的患癌風險都有點小巫見大巫的感覺,基本集中在1.5~2倍風險左右。肥胖致癌其可能的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有推測如下:多餘的脂肪和形成肥胖的細胞,會促進高含量的胰島素和雌激素(estrogen)分泌,加速細 胞的成長和分裂,同時也增加了不正常細胞癌細胞的增長和形成。
  • 科學生活:吸菸導致的基因突變可代代相傳?
    外界刺激可能導致基因突變,使基因編碼出錯,致使細胞以錯誤的方式、在錯誤的時間和位置生長,成為惡性腫瘤。」    「抽菸就像玩俄羅斯輪盤賭……多數突變不會導致癌症,但只需一次致癌性突變,就可能讓人罹患癌症。」何耀說,英國科學家的這些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為了解捲菸致複雜基因突變而致癌機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 研究表明:夜班可能致癌,早上7點鍛鍊最能降低致癌風險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早上8點到10點之間鍛鍊的人比晚些時候鍛鍊的人患癌症的機率要低。而夜班工作「可能」是致癌因素之一。這項發表在《國際癌症雜誌》上的研究,可能會為未來關於鍛鍊時間的研究提供信息,從而降低患癌症的風險。癌症、睡眠和鍛鍊研究表明,休閒運動可以降低一個人罹患多種癌症的風險。這一信息非常重要,因為癌症患者的數量非常高,而且死於癌症的人數也非常多。
  • 告訴年輕的胖子們一個「致命打擊」:肥胖和13種癌症相關
    肥胖是明確的致癌因素之一。 美國癌症研究所公布的調查顯示,多達1/3的美國癌症病例與體重超標有關。瑞典科學家研究稱,肥胖人群的癌症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高出33%。
  • 26%上海成年女性體重超重 女性肥胖致癌機率為男性3倍
    「三八」前夕,上海市疾控中心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上海成人女性總超重率已達26%,總肥胖率為9%,8種類型的癌症與超重和肥胖高度相關,其中女性受超重或肥胖致癌影響的程度是男性的3倍。  在昨天舉行的主題為「體重控制、身體活動、癌症預防」的2015年女性健康論壇活動上,疾控專家建議,45歲以後是女性癌症的多發期,也是控制體重的關鍵時期,建議提前10歲,也就是說35歲以後就要重視預防。  專家曬數據,水桶腰風險更大  肥胖也是一種疾病?2013年美國醫學會決議正式認定肥胖是一種疾病。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癌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癌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據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數據顯示,2018年約有120萬癌症病例和40萬癌症相關死亡病例,發生在青少年和年輕成人(AYAs,15-39歲)中。  近日,一項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對美國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癌症發病率趨勢進行了研究,並對可能的致癌因素進行了分析。雖然研究對象為美國人群,但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鑑。
  • 導致脂肪肝和其他代謝疾病……都是肥胖先動的手!
    近日,發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和以色列Sheba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導致脂肪肝和其他代謝疾病的原因,都是「肥胖」先動的手:飲食誘導的肥胖導致了內質網應激,進而增加了一種連接蛋白的水平和活性。肥胖給肝細胞帶來的壓力,會在細胞間傳遞,從而導致健康細胞功能失調,促進肝脂肪變性,損害葡萄糖代謝。
  • 外媒:噪音環境可能導致高血壓和DNA受損 甚至致癌
    參考消息網4月29日報導外媒稱,最新研究發現:置身巨大的噪音環境可能導致長期健康受損,如高血壓、甚至可能致癌。無論來源如何,高音量噪音都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廣泛影響。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4月28日報導,德國研究人員將小鼠置於巨大噪音環境之下,探究噪音如何影響它們的健康,比如從機場起飛的飛機發出的噪音。結果發現:四天之後,小鼠得了高血壓。美因茨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了有關環境噪音對小鼠健康影響的多篇論文。
  • 肥胖源自基因變異 導致肥胖的原因有哪些
    最近,科學家們的一項研究揭開了一些人肥胖的秘密,英國和芬蘭的科學家共同研究發現,人的基因變異會導致肥胖。知道了這種導致肥胖的原因,就可以對肥胖進行早期的預防。  其實導致肥胖的原因很多,基因突變可能是其中的一種,那究竟導致肥胖的還有哪些因素?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1、遺傳因素。  這個原因一直在肥胖的人群中佔有很高的比例。
  • 研究證實,肥胖讓癌症更危險!減肥不為變美,為救命
    1000篇研究論文,發現有充足證據表明,脂肪超標與13種癌症的發生有關:結腸癌、食道癌、腎癌、子宮癌、乳腺癌、胃癌、肝癌、膽囊癌、卵巢癌、胰腺癌、腦膜瘤、甲狀腺癌、多發性骨髓瘤。通過小鼠實驗發現,肥胖讓小鼠乳腺ECM中近十種核心蛋白的含量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而其中增多的一些蛋白,比如膠原蛋白VI,由脂肪細胞產生。而肥胖小鼠ECM中增多的那些膠原蛋白VI,正是促進三陰性乳腺癌細胞遷移的重要驅動力。【6】超重和肥胖是明確的癌症風險因素,也影響著癌症治療效果。減肥引起的一些身體變化表明,確實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風險。
  •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發布2020年抗癌進展報告
    AACR成立於1907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致力於全面、創新和高水平癌症研究的科學組織之一。今日發布的綜合性報告回顧了截至2020年7月底,過去一年裡我們在抗擊癌症路上獲得的眾多進展。它不但包括對創新抗癌療法的總結和對癌症研究最新進展的梳理,還對預防癌症和患者護理做出了詳盡的匯報。
  • 中國人群最常見的23個致癌因素公布
    醫訊君語:專門針對中國人群,分析了23種主要致癌風險而導致的發病比例! 日前,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赫捷院士和陳萬青教授牽頭髮表在《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的重磅論文,專門針對中國人群,分析了中國各個癌腫由於23種主要致癌風險而導致的發病比例。
  • 反思:中國癌症年報出來了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鹽攝入量超標可導致胃癌除了癌症之外過量攝入鹽對心腦血管和代謝類疾病有不弱於糖的貢獻水果攝入不足十大致癌因素之五:缺乏運動久坐,少運動,這是現代人的通病。久坐加上飲食無節制,體內積聚多餘的脂肪,造成超重肥胖,肥胖會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結腸癌等的風險。十大致癌因素之六:飲食不當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飲食結構不合理,水果蔬菜吃得少,肉類特別是加工肉吃得多。
  • 研究表明肉類食物與慢性疾病的聯繫可能是胺基酸導致
    2020年2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植物性飲食最近在媒體上很流行,研究表明,吃素或純素食不僅對環境有好處,對我們的健康也有好處。富含肉類的飲食與一系列健康問題有關,從心臟病、中風到二型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研究還發現,經常吃肉的人壽命較短。
  • 高分文獻解讀:二甲雙胍可能通過母體導致後代肥胖
    最近來自西班牙的研究顯示,大多數兒童暴露在WHO推薦的空氣汙染水平之上,尤其是在學校之中。超過75%兒童暴露於推薦值10μg/ m3 以上的PM2.5中,超過75%兒童暴露於推薦值40μg/ m3 以上NO2中。這可能誘導氧化應激、胰島素抵抗和全身炎症,從而引發肥胖。研究人員希望能採取相應的措施改善空氣品質,以避免兒童的超重和肥胖。
  • 中國人體重控制研究課題成果發布:對超重或肥胖群體應早期幹預
    課題成果顯示,肥胖是同時增加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癌症等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從過去20年的數據看,中國人的體重還處於上升期,意味著我國肥胖病和有關慢性病的發生率將持續增加。最新數據顯示,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傳染性、營養不良性及母嬰疾病死亡佔總死亡的比例由8.2%降至5.4%,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亡所佔比例由76.5%上升到82.5%。
  • 「新發現」不減肥理由+1:遺傳性肥胖竟對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保護作用
    ,肥胖與吸菸一樣是癌症的危險因素,但是關於肥胖與癌症之間的確切關係尚不明確。同時,與體重較輕的人相比,無論是在觀察上還是在使用基因預測方法時,因基因傾嚮導致體重較重的人都不太可能患前列腺癌。這種差異表明,一些較重的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增加可能是由於其他因素。Amin和他的同事計劃對此進行進一步研究。同時,與體重較輕的人相比,無論是在觀察上還是在使用基因預測的方法時,較重的人都不太可能患前列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