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堯院士:若這項研究成功,中國將引領國際礦物加工業

2020-10-19 輝太郎先生

1957年,毛澤東在莫斯科接見中國留學生的時候,在其中一個留學生的筆記本上寫下了四個字:「開發礦業」。如今,60多年過去了,曾經被國家高度重視的礦產資源開發,似乎失去了景氣。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傳堯在日前接受《中國黃金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礦業開發沒有過時,也絕對不是夕陽產業。

▲ 孫傳堯表示, 礦業開發沒有過時,也絕對不是夕陽產業。

礦產資源需求仍在加劇

礦業是任何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國家國防安全的基本保證。據孫傳堯介紹,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統計,當一個國家人均GDP增加時,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是加劇的。這一規律在農業化社會不是很明顯,但在工業化社會就非常突出。當工業化完成之後,礦產資源的需求就會開始下降,直至一個比較穩定的區間。

「我國現在正處於工業化的中後期,按照這個規律,可以說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還很旺盛。中國相對其他國家更特殊一點,因為中國有14億人口,且城鎮化進程比較快。「孫傳堯說,」基於這些原因,中國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比別的國家要大。即便是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中國恐怕也不會像別的國家那樣,馬上轉入對礦產資源需求下降或者比較穩定的階段。我們這個平臺期可能會稍微長一些。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誰掌握了礦產資源,誰就有了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的一個保障。

孫傳堯認為,從全球範圍來說,今後少則幾十年,多則上百年,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可以說不可或缺。他舉例說,現在很多有遠見的國家,不僅在大陸上開發礦產資源,還將礦產資源開發的觸角伸向了深海,甚至月球。「深空礦產資源開發好像是天方夜譚,但從實際、從長遠來說,總有一天地球上礦產資源會枯竭。到那時就要開發海洋或者深空的資源。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各國已經認識到礦產資源是永久需求的道理。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工業化正在進行、城鎮化不斷推進的國家來說,今後三五十年,對礦產資源的大量需求是不爭的事實。

黃金開發有優勢

在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中,大部分對外依存度較高,黃金也是如此。據統計,2019年我國黃金消費量達1002.8噸,而黃金生產量為380噸,對外依存度超過60%。「但黃金跟別的礦產資源相比,有很大的優勢。」孫傳堯說,「那就是不存在市場問題。別的礦產資源生產多了可能會賣不出去,但黃金不會。」

孫傳堯認為,黃金是硬通貨,一個國家黃金的產量,以及國庫裡邊黃金儲備量,是這個國家財政實力的體現。雖然黃金不愁賣,但其地質勘探、採礦,選礦工藝是相當複雜的,生產出來很不容易。在我國,黃金與鐵礦、煤礦不一樣,很多小礦脈是很複雜的,很難開採和選冶。但令人欣喜的是,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黃金生產正逐步走向更科學的方式,相關企業也正在向全球先進黃金企業靠攏。「比如,紫金礦業。」孫傳堯舉例說,「其整體礦產資源開發實力是建立在科技進步之上的。儘管資源品位較低,有大量的貧、棄、雜礦,但依靠科技進步,紫金一一化解,並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

利用礦物的基因進行加工

在談到礦業領域先進技術時,孫傳堯說,基因礦物加工工程是研究方向。

中國處於環太平洋成礦域、歐亞成礦域和古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三大構造成礦域的交匯帶。組成中國大陸的各小板塊之間相互碰撞、巖礦物質混合,導致成礦物質複雜。各成礦帶之間有相互交接與物質混合。早、晚形成的礦床之間有疊加作用。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地質構造環境的複雜性和礦床成因的多樣性,由此形成了中國礦床資源諸多特點,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資源稟賦差、難加工。

▲孫傳堯表示,加強對礦物資源個性化的基因研究,無疑是一個科學選擇。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礦產資源需求量持續增加,資源稟賦差的特點對礦物加工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日趨嚴格,倒逼我們要採用創新的整體技術來突破礦產資源開發的制約。加強對礦物資源個性化的基因研究,無疑是一個科學選擇,這就是基因礦物加工工程。該工程以礦床成因、礦石性質、礦物物性等礦物加工的基因特性研究與測試為基礎,建立和應用資料庫,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礦物加工技術深度融合,經過智能決策與推薦、模擬仿真和有限的選礦試驗驗證,快捷、高效、精準地選擇選礦工藝技術,為新建選礦廠的設計或老選礦廠的技術改造提供基礎。「基因礦物加工工程是借鑑美國材料基因組和中國版的材料基因組的研究而提出的。」孫傳堯說。

對於這一研究的意義,孫傳堯表示,一是研究模式創新。將由經驗積累、試驗探索為主的傳統模式轉變為礦床、礦石和礦物性質數位化、技術方案智能決策的現代信息模式。二是研究周期大幅縮短。成熟的基因礦物加工工程一般可在幾周內完成以往一年以上的研究工作。三是客觀決策減少人為幹擾。基因礦物加工工程研究通過基因測試與提取、數據輸入與智能決策的形式進行,成果以數位化形式體現,減少人為因素對技術路線和指標的幹擾。

「如果這項研究成功,可對國際礦物加工的技術進步起到引領作用。」孫傳堯說,「目標是集中突破基因提取,基因與選礦工藝流程的匹配、決策模型、礦物加工過程建模仿真等基礎性理論與核心關鍵技術;重點構建基因礦物加工工程資料庫和數據倉庫;開發選礦流程智能決策平臺和礦物加工工程全生命周期服務平臺;建設基因礦物加工工程工業應用示範基地;培養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逐步形成基因礦物加工工程研究體系,為產業轉型升級與體質增效,以及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來源:採礦人

相關焦點

  • 天津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 獲國際礦物學協會批准
    內容提要:從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曲凱研究團隊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近日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正式批准。天津北方網訊:從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曲凱研究團隊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近日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正式批准。這種新礦物的發現不僅增加了自然界礦物種類,提升了我國在礦物學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為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界新礦物提供了重要依據。空鋅銀黝銅礦全型標本現館藏於中國地質博物館。
  • 獲得這項以「愛因斯坦」命名的國際大獎,這個院士離諾獎的桂冠又近了一步!
    埃尼獎每項獎金為20萬歐元。厲害的是,這些年來王中林各種國際獎項已經拿到手軟,下面來看看截止2017年他獲得的另外一些重要獎項:1999年,已經多年專注研究納米材料的王中林敏銳認識到,氧化鋅以其獨特的半導體、光學和生物特性具有其他納米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於是他帶領科研小組,一直致力於氧化鋅為基礎的納米材料的合成和應用的研究。
  • 國際最新研究:在昆蟲中發現礦物盔甲
    【國際最新研究:在昆蟲中發現礦物盔甲】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動物學研究論文,報導了研究者在昆蟲世界發現的首個已知生物礦物身體盔甲。該論文稱,這種裝甲在海洋生物中大量存在,但在一種切葉蟻身上發現這種盔甲或對科學家理解盔甲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並能拓寬人們對自然世界利用生物礦物的認知。 據了解,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逾5.5億年前就開始了。人們在甲殼類動物身上發現了這種盔甲,如龍蝦等海洋動物,但之前在昆蟲中從來沒見過。
  • 我國著名核材料與核燃料科學家李冠興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
    、行業學術的引領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劉永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賴新春,中核集團餘劍鋒、顧軍、曹述棟、陳書堂、王傑之、馬文軍,中國華能王森,中國核學會王壽君、丁中智,以及王毅韌、王炳華、康克軍、趙軍、孫又奇,院士張平祥、彭壽、武勝、劉正東、孫傳堯、張聯盟、周永茂、羅琦、蒙大橋,國家能源局等有關部門領導參加告別儀式並敬獻花圈。
  • 2020年木材加工業行業現狀與發展前景 - 中國木材加工業行業現狀...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木材加工業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2020年版)認為,截至**,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業加工、木製品生產基地和最主要的木製品加工出口國,同時也是國際上最大的木材採購商之一。我國的人造板、家具、地板年產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
  • 院士領銜科研團隊在豆莢狀鉻鐵礦中發現三種自然界新礦物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幔研究中心熊發揮副研究員與美國緬因州大學、德國地學研究中心和義大利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們合作,發現自然界三種新礦物——JINGSUIITE(經綏礦、TiB2)、ZHIQINITE(志琴礦、TiSi2)和BADENGZHUITE
  •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將出席2020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大會
    譚建榮院士將以梅特卡夫法則、摩爾定律和達維多定律三大法則點題,總結、分析數字經濟的8個發展趨勢,並基於此深度剖析我國科技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期待譚院士為此次大會帶來精彩內容。其他預期將到場大咖簡介杜如虛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教授還是全球製造工程師學會院士、美洲機械工程師學會院士、香港工程師學會院士。在國內是廣東省科技領軍人才入選者,山東省科技領軍人才入選者。
  • 從河南農村走出,他創造這項"中國第一",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10月27日,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發部總工程師、實踐十號衛星總指揮等職,現擔任某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總指揮的蘭州大學1979級傑出校友邱家穩當選工程學部終身院士。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中國2018年度國際科技合作獎
    美國猶他大學艾弗·託馬斯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由雲南省提名。 米勒教授是冶金和礦物加工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在國際上第一個將礦物三維CT掃描技術應用於礦物結構解析和資源回收,迄今出版專業書籍9部,發表論文60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4項。曾獲美國採礦、冶金和勘探學會傑出會員獎、雲南省政府外國專家彩雲獎等。
  • 10年後中國的銅需求量將增長8倍,氧化銅利用成最新賺錢熱點!
    缺點:對目的礦物的選擇性較差,近些年來,選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仍沒有明顯效果。2、間接浮選以下是5種間接浮選方法:1> 硫化-浮選法與直接浮選法相比,硫化浮選法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添加捕收劑前先添加硫化劑,硫化氧化銅礦物,使難浮的氧化銅表面硫化生成可浮性好的硫化銅薄膜層。
  • 杜江峰:要做引領世界前沿的研究
    今年是杜江峰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度過的第30年。在這裡,他學習成長,實現了從學生到青年科學家,到中國科大物理學院的執行院長,再到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華麗蛻變。其研究成果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物理學會黃昆物理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項,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2009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也許你很難想像,這位取得如此豐碩成果的46歲年輕科學家,在最初留校的時候,並非直接走上科研路——剛留校時,他從事的是學生管理工作,同時攻讀本校的研究生。
  • 《工程科學學報》和《礦物冶金與材料學報(英文版)》新一屆編委會成立大會成功舉辦
    為了充分發揮編委會的學術引領作用,科學制定期刊發展規劃,12月4日上午,學校召開《工程科學學報》和《礦物冶金與材料學報(英文版)》新一屆編委會成立大會,此次大會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舉行,主會場設在辦公樓306。
  • 中國鈾礦冶60年:扛起報國大旗 建設世界一流天然鈾企業
    60年前,中國鈾礦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打造「核軍工基石、核電糧倉」,讓中國核工業發展的「飯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60年後,中國鈾礦冶憑藉著中國技術、中國服務、中國品牌走進國際化競爭交流的舞臺中央。2018年5月24日,中國鈾礦冶創建60周年科技成果交流會在京召開,總結交流中國鈾礦冶60年發展以及科技重大成果,共謀新時代中國鈾礦冶創新發展之路。
  • 武漢又一場大會,院士:中國人將引領這一產業,甚至最接近諾獎
    記者胡冬冬 攝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中國人將引領柔性電子產業,甚至在該領域最接近諾獎在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委、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黃維表示:中國人將引領柔性電子產業,甚至在該領域最接近諾貝爾獎。
  • 杜江峰:量子計算的引領者
    28歲時,杜江峰開始進軍當時最新的量子計算實驗研究領域,成為我國最早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之一;接下來的近20年裡,杜江峰一頭扎進量子計算領域,取得多項重大研究成果。他仿佛一匹快樂的奔馬,縱橫馳騁在遼闊的量子計算世界中。
  • 周琪:讓中國成為幹細胞研究的引領者丨愛國情 奮鬥者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中國要做幹細胞領域的引領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這樣定位中國在國際幹細胞領域中的位置。    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周琪及其團隊不斷通過前瞻規劃和敢為天下先的科學精神前行。    近10年不問收穫的基礎研究終於有了回報,2014年2月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為北京幹細胞庫出具了中國第一株臨床級「人胚胎幹細胞系」的檢驗報告;2017年9月,世界上首次由胚胎幹細胞分化來源的神經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臨床研究在中國正式啟動;2019年5月,北京幹細胞庫通過ISO20387國際標準認可現場評審
  • 4位院士呼籲高度重視國際單位制變革帶來的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國藩「量值溯源鏈條更短後,尤其對測量需求高的用戶非常方便,可以直接使用最高的基準復現定義,對於在科學界、工業界、軍工界和提升人民生活質量方面推廣意義巨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天初□ 本報記者 史玉成今年的5月20日世界計量日,是國際單位制(SI)自1960年創建以來的標誌性時刻。
  • 研究發現天然高壓新礦物「毛河光礦」—新聞—科學網
    毛河光礦」   記者從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鳴團隊和上海高壓先進科研中心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了一種天然高壓新礦物——毛河光礦(maohokite)。相關研究11月30日發表在《隕石學及行星科學》。 陳鳴表示,新礦物——毛河光礦是以國際著名高壓地球物理學家毛河光的名字命名,目前已獲得國際礦物學協會的批准,編號為IMA 2017-047。毛河光是美國卡耐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和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自然界中礦物根據形成壓力條件可劃分為低壓礦物和高壓礦物兩大類型。
  • 中國從事雷射、光學領域研究院士匯總【二】
    在這項工作中解決了一系列理論、技術及工藝問題。關於某些雷射重大應用對亮度要求的判斷,使工作避免了盲目性,對於中國雷射科學技術起了積極作用。倡議和具體領導了中國「七五」攻關中雷射濃縮鈾項目。對中國光信息處理和光計算起了倡導作用。  薛永祺  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1937年1月11日生於江蘇張家港。
  • 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芯之父」——鄧中翰院士
    」,確立了以數字多媒體晶片為突破口、實現核心技術產業化、將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芯」打入國際市場的戰略目標。2005年11月15日,鄧中翰率領中星微電子首次成功將「星光中國芯」全面打入國際市場,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這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中首家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IT企業在美國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