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滅了商朝之後,八百諸侯哪裡去了?|史記周次元016

2021-01-13 騰訊網

非常清楚的一點,在討伐商紂王的過程中,周國發動了天下諸侯的力量。在《史記》次元裡,一度出現過「八百諸侯」這個虛數,這應該是為了表達天下對周國的認同和支持,同時也是在表示商王朝的統治又多不得人心。大家群情激憤,一副與商王朝不共戴天、一定要滅之而後快的樣子。

後來呢?大家高高興興一起把仗打完了,就各自散了回家吧。這很像是大家一場狂歡之後盡興而歸。而組織方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016

如果單憑周國一國的力量,能夠在和商帝國那場最終決戰順利取得勝利嗎?周國應該是找了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突然乘虛而入。在戰前動員的時候,周武王姬發一再強調,這種機會以後不會再有了。

「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這是不是還意味著一場豪賭呢?反正周國把自己的家底都賭進去了。同時還遍告諸侯,再一次召集他們在盟津匯合。他告訴諸侯們,這是是要玩真的了。

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

儘管在幾年之前,周武王姬發已經在前一次的盟津會盟中忽悠過他們一把。所以,在周王朝的傳統中,烽火戲諸侯這種事情是有先例的。幸運的是,諸侯們仍然選擇了相信周武王。這僅僅是因為他的感召力嗎?還是說其實他們不得不去呢?

這裡所說的諸侯是哪些呢?他們都是對於伐紂這件事熱衷的支持者。《史記》次元的描述中,他們更多表現出的是那種急不可待的猴急情緒。如果沒有周武王姬發那麼理性和高瞻遠矚地阻攔,他們好像早就一窩蜂擁上去,群毆那個他們早就看不順眼的商王朝了。當然,他們也可能只是嘴炮。《史記》西元沒有說明他們和紂王代表的商帝國之間有什麼瓜葛和仇恨,或者有什麼利益的考慮。關於武王伐紂這件事,諸侯的普遍參與更像是大家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標走到了一起。武王伐紂這一戰在《史記》次元裡一直都是一場毫無爭議的道義之戰,像極了一場發自於西方的、一呼百應的正義剿滅邪惡的聖戰。

而」八百「這個數字所代表的是一種普遍性,這說明周國普遍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有可能,他們其實不過是被徵服者。畢竟之前發生過的事情雖然在仁義之下遮遮掩掩的,周國這些年的仗是沒少打的。就連那個讓人一直都感覺溫和的周文王姬昌在位的時候,幾乎周國每一年都在打仗,嘴上說著仁義,手上卻做著徵服的勾當,早早就佔據了很多地盤,徵服了不少諸侯國。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

這些僅僅是在周文王姬昌年間發動的徵服戰爭。至於後來被稱為」武王「的姬發,能得到這樣的稱號,仗應該是沒少打的。那麼,所謂的八百諸侯,同時也意味著那些不過是他們徵服之後的屬國,現在要對商帝國動手了,就開始了一次普遍的徵兵。

同時是否還意味著虛張聲勢的味道呢?周國一再強調的道義上的正義性似乎在掩飾實力上的不足,但是足以激起參戰者的熱情。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周國面對這麼重要的戰事能夠調動的本國兵力並不多。

「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不過,到了和諸侯匯合的時候,就有了另外一個數字:

「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

這也意味著在伐紂的盟軍中,諸侯的兵力佔絕對的多數,他們來自」八百諸侯「這個龐大但鬆散的群體中。戰爭的過程是否也讓周武王看到另外一個問題呢?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一團火,一旦分開就變得難以控制了。他們可以是周國的支持者,也有可能在有一天成為反對者。

後來呢?在徵服了商帝國之後,周武王在還沒有對天下實現真正的控制的情況下,就開始一次分封。這很像是對於戰爭參與者的論功行賞,除了一下子增加了屬於功臣和王族的那些大國之外,曾經的那些諸侯們好像突然就消聲覓跡了。

這意味著在整個可能性版圖裡勢力的重新劃分,曾經的」八百諸侯「那個數字再也不存在了,也沒在這個新崛起的帝國的歷史中再次出現。新帝國的整個版圖將會被另外一些新國家名字填滿。不管那些諸侯們在徵服商帝國的那場戰爭中做出過什麼貢獻,都隨著新王朝的建立開始重新分配。分封也意味著將是一次新的兼併。

周國和商帝國的戰爭結束了。戰爭的觸鬚通過那些新晉的諸侯仍然在將戰火蔓延到各地。這種局面將會持續多年。他們帶著強烈的擴張性,目的就是新帝國進一步的兼併和開疆拓土。比如被分封到齊國的戰爭狂人姜子牙就表現得最為直接。後面我們可以說。

周武王呢?他需要為這種兼併和徵服披上一層天下太平一片祥和外衣。儘管他非常清楚,在諸侯的共同參與下,一戰之後,雖然打敗了商帝國,但整個商帝國的實力和影響力仍然還在,他不得不對這個老帝國嚴密地監控加以防範。另外呢?那曾經和他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八百諸侯「怎麼安排呢?他們是不是潛在的另外一種威脅呢?

不管是不是有這種跡象。周武王在製造天下一片祥和的景象之後,開始了新王朝的另外一次布局。

「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幹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新王朝宣布,仗已經打完了,以後不需要再打仗了。既然不需要打仗了,在」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之後,新的王朝就開始帶頭進行一次徹底的裁軍吧:戰馬被安置在華山以南,牛背安置在桃林那個地方,刀槍也都入庫了,至於那些軍隊呢?仗都打完了,大家都整頓一下各自回家吧。畢竟天下太平了,不需要再打仗了。

這僅僅是周武王姬發發起的周國一國的行為嗎?還是說,這應該是在周國主導之下,參戰各諸侯國的一次普遍性的裁軍。戰馬和牛被沒收統一管理,軍隊被解散了,武器也被收繳了。在」示天下不復用也「的和平口號之下,那些曾經聚成一團火的諸侯們是否在一番掙扎之下,各自解除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呢?這個時候的他們更像是一盤散沙。

這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史記》次元裡另外一件飽受詬病的事。就在秦始皇徵服六國一統天下之後,「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這同樣是在名義上彰顯一個和平的時代到來,不需要再打仗了。在這一點上,偉大的始皇帝是不是抄了周武王的作業呢?

相關焦點

  • 商朝被滅以後,周朝的局勢實際上也很危險
    商紂王暴虐,後被西岐出兵討伐,商朝滅。可是,滅掉的商朝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周武王心裡明白,商朝的根基尚有餘勢,沒有被完全摧毀,為了穩定當前的局面,周武王在離開朝歌之前,特地設立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繼續留居在殷商故地,為其統率管理商朝的舊民。
  • 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為什麼有兩個周朝?
    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為什麼有兩個周朝? 賈誼的《過秦論》中有一句話,「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當然,按照秦國的徵戰史推算,此二周並非指周武王開創的西周王朝與周平王東遷洛邑後開創的東周王朝,而是指東周朝時立國於今洛陽地區的兩個諸侯國——西周國和東周國。
  • 當姬發不滅此人一族時,周朝就註定被此人子孫所滅
    當時的周部落屬於商王朝的附庸,商朝的國王商紂王昏庸殘暴,無惡不作,為了禍害百姓,他設計了炮輅等酷刑,周滅商朝的戰爭背景就是這麼一個黑暗的時期。 周武王滅了商朝之後,開始整治前朝的大臣,其中少部分得到了賞賜,包括商紂王的親哥哥微子啟,就得到黃河以南的封地,在今天河南省東部建立了宋國。而這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舊臣可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比如之前十分受重用的惡來,就被周人砍了腦袋。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蝴蝶效應,三家分晉,使得周王朝的禮樂徹底崩滅
    相傳周文王姬昌曾經給坐在輦車上的姜子牙拉輦,姬昌一共走了八百步,故而有了「文王拉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的說法。不過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關於「文王拉輦」的說法雖然只是《封神演義》當中的一則典故!但卻實際印證了周朝天下八百年的說法。
  • 周朝滅商還有不為人知的原因!
    周朝是中國歷史有記載的朝代中比較特別的,首先是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其次是分封制度的創立朝代,周朝無論是經濟發展,文化發展,還是軍事力量都超越了夏和商。人們對周朝的認識很多是從封神榜等神話故事以及文學影視作品來的,其實周朝的發展從堯帝時期就開始了。
  • 古代商朝和夏朝是同一個民族嗎?商朝的這些人又是來自哪裡?
    對於人種至少上層是同一人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埃及的浮雕典型的亞洲棕種(黃種人),蘇美爾人是這一系人種開創的第一個文明,也是最早的文明,有史記載蘇美爾人不同於本地人,用另一種語言,自稱為黑頭的人,黑頭髮,和本地印歐白種不同,當時的白種屬低等野蠻種,受棕種(黃種)奴役。
  • 商朝之後為何不見神仙幹涉朝政?
    在這一時期,神仙們作為幕後推手,掌握戰爭走向,影響兩國局勢,當是周朝戰勝的主力軍。然而,從現存的史料來看,在商朝時期活躍在朝堂之上的神仙們,商朝之後卻為何再也不見神仙幹涉朝政,絕天地通了?商人們"好卜卦",去問卜對象有三類,天神、地祗、人鬼。在他們的眼中,"帝"是最大的權力掌管者。人世間有君王皇帝,那麼在大自然的各類神中自然也存在著他們的"帝"。"帝"的權力廣泛,其一是掌握自然氣候的控制,也就是類似於後世神話中天帝掌管雷公電母,而雷公電母們負責打雷颳風。
  • 作為周朝最後一位周天子,周赧王姬延最後的結局,究竟有多窩囊?
    而此時看周赧王,哪裡還像什麼天子,還算什麼天下之主呢!都被秦國的一位丞相強行驅逐出王宮,並搬遷居住地,這麼一看,周赧王這位在周天子過的確實是「窩囊」!秦國的國君秦武王在位四年後,因和大臣比賽舉「龍文赤鼎」,最終出現意外,英年早逝,秦武王去後,秦昭襄王即位秦王。此時在各大諸侯國中,秦國迅速稱霸,逐漸凸顯出一家獨大的形式,周赧王在位時期,秦國國君秦昭襄王更是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 同樣是周朝,為何分為西周和東周,是誰造成的呢?
    在周朝初立之時,周武王為鞏固中央政權,曾設立了兩個都城,一個是京都鎬(hào)京,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一個是陪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這兩個都城,一個在西邊一個在東邊。
  • 春秋戰國時代的「西周國」,跟周朝有什麼關係
    武王伐紂之後,定都鎬京,分封天下諸侯,建立了周朝,爾後,周朝因犬戎入侵而東遷洛邑,從此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喪失殆盡,直至最後為秦所滅,歷史上把遷都前後的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被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不過我們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代,除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陽諸姬、泗上十二諸侯等諸侯國上鏡之外,還有一個特別奇葩的諸侯國,他就是西周,這個西周讓人不禁想起平王東遷之前的周王朝也被稱為西周,那麼,西周公是不是就是周王呢?
  • 夏朝就是「下」朝,商朝就是「上」朝,那周朝呢?
    為什麼說,商朝就是「上」朝呢?首先,從地理位置來看。商朝都城在夏朝北部,我們說「北上南下」,也就是商(上)在夏(下)的上方。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黃河流域的商地(今河南商丘),商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號,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其次,從天文星宿來看。
  • 《史記》|醴:酒中類人猿,酒的起源
    天降甘露,地出醴泉——漢·司馬遷《史記》《史記》中把醴描述為美好的事物,有「穆生置醴」以示尊重著名典故(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有「五帝獨有俎豆醴進」泰山封禪以醴食眾神的浩瀚之德(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更是有把「天降甘露,地出醴泉
  • 30個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史記》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來源】《史記·高祖本紀》:「……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