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時下各種穿越小說、穿越劇層出不窮,很多人不禁在想,假如穿越的人是自己的話,穿越到哪個朝代會更好?相信絕大部分人的答案會是漢朝、唐朝,領略華夏歷史上最為強大的兩個王朝的輝煌,還有些人的答案會是宋朝,因為宋朝的讀書人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也有部分人的答案會是明朝,想著感受一番明朝那種天子守國門的硬氣,估計沒什麼人想的是元朝,元朝朝局動蕩、社會等級森嚴等都是元朝不好的地方,但是筆者在了解了一番元朝後,卻想穿越到元朝,去做一個商人,因為元朝的經商環境真的很好。
01元朝優越的經商環境
1、 元朝從上到下對於商業的看重
中國古代社會主要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對於商業缺乏重視,甚至認為商業的流動性對於國家的管理是弊大於利的,所以商業也被列為末業,排在士、農和工的後面。元朝就不一樣,元朝對於商業不僅不壓制,反而還很支持。看過《成吉思汗》的應該對於蒙古軍的作風有一定的了解,蒙古軍無論是攻打金國還是花剌子模國,每下一城,對於那些工匠和商人都比較重視和寬容,當時蒙古軍中充斥著大量商人出身的貴族,比如鎮海,一改歷久以來的輕商之風。
元朝在建立之初,各處盜匪還挺多,經常劫掠商旅,朝廷為了提振商業,下令在商路要道及其它一些關鍵地點處布置軍隊保護商人們的安全,同時明文規定如果商人的財貨被盜搶後,地方官不能及時追回的話,由朝廷來彌補商人的損失。像這樣的利好政策還有很多,例如為了讓實力較弱的商人能夠得到良好發展,朝廷還會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們發放低息貸款,甚至像那些給宮廷供貨的商人一旦遇到經濟困難,朝廷還會有意識地提高商品價格,讓商人賺得更多,從而渡過難關。
2、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宋朝的商業經濟發達是眾人皆知的,很多人會認為宋朝被元朝滅了之後,商業經濟基礎因為受到戰爭破壞,肯定會產生嚴重的下滑,實則在元朝初期確實下滑了一些,但是很快就迎頭趕上。各種利好的鼓勵政策不斷出臺,那麼商業也就有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0稅收:元朝為鼓勵百姓經商,對於前往大都、和林等地經商的商人常常採取免稅制,另外,看過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常常會發現,古代商人經常貨物還沒賣出去,一路下來就得給各種關卡交稅,元朝就不一樣,元朝明文規定商人行商的過程中是免稅的,只有交易達成才收稅。
140多個貿易夥伴:元朝既重新恢復了陸上絲綢之路,還擁有海上絲綢之路,海陸並行,加上經商氛圍濃鬱,官方組織的不算,民間私人以個人名義與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經商的酒不知凡幾,最高的時候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這是什麼概念?南宋對外貿易那麼強也才這個數字的一半,同時還要知道當下全球一共也才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50多種進口商品:商業首先要有商品,沒有商品就產生不了交易,蒙古軍在滅了金國和南宋之後繼承了二者的工業基礎,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著名的青花瓷就是誕生於元朝,商人們拿著本土的瓷器、茶葉和絲綢到海外諸國出售,然後再將海外的商品販運到本土,兩邊賺差價,某種意義上來說,商品種類的多寡可以反映商業的繁榮情況,像南宋一度進口的商品種類達到200餘種,元朝比南宋更多,達到了250多種。
02元朝卓越的商人
1、 百花齊鳴—元朝的各族海商
馬克思曾講過,人能夠創造環境。元朝良好的經商環境離不開那些優秀的商人,正是源於他們的不懈努力,才讓元朝的商業氛圍愈加濃厚。元朝時期從事海洋貿易的商人很多,除了吐蕃人、阿拉伯人、蒙古人,還有大量的漢族人。
蒲氏家族:其代表人物為蒲壽庚,系阿拉伯人後裔,他們家先從阿拉伯地區遷居到中南半島上的佔城,後又遷到廣州,最後定居於泉州。蒲壽庚在繼承父業的時候,家業實際上開始走向下坡路,得益於他在宋元戰爭中對元朝的輸誠,他們家再次崛起,成為泉州屈指可數的大海商,他本人也擔任福建行省的高官,一家連續三代人負責管理泉州的市舶司,為泉州港的發展和元朝海洋貿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泉州兩義士:分別是孫天富和陳寶生,二人都是漢族人,因為志趣相投,結為兄弟,當色目人在泉州的地位下降後,他們二人抓住機會,不斷加大力度,力爭佔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二人在海路上的經商行程高達數十萬裡,就算是販賣的貨物再雜、再多,他們二人都做到帳清、錢清,從不弄虛作假,正是緣於他們的這種誠信,二人的生意越做越大,被當時的人稱為泉州兩義士。
2、全球化商人—賽義德
賽義德原本是阿拉伯人,其父因為避亂舉家遷徙到了位於印度半島南部的注輦國,注輦國地理位置優越,處於東西方海路交流的要道上,商業成為了國家的經濟命脈,而他的父親對於商業很有見地,被注輦國國王所看重,進而當上了宰相,並被國王收為義子,成為王室成員。
他父親去世後,他就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和官職,主要還是負責注輦國的商業,尤其是海洋商業這一塊。他向西與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兒汗國建立貿易關係,向東與南宋建立貿易關係,後來南宋被元朝所滅,他又與元朝建立貿易關係。恰逢元朝皇帝忽必烈意氣風發,意欲讓海外諸國對元朝進行朝貢,以彰顯其大帝之風範。
當忽必烈的使者來到注輦國之後,一直以來都很仰慕元朝的賽義德第一時間以注輦國宰相的身份答應了使者的要求,接著他一直按規定對元朝進行朝貢,忽必烈為表其功,還敕封他為元朝官員,然而他卻忘記了他上面還有個國王,他的一番作為直接影響了國王的權威和存在感,導致國王對他越發不滿,二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
國王畢竟是國王,元朝對他再好,畢竟隔著十萬八千裡,他很快就被國王收掉了大部分的權力,就在國王即將進行下一步動作的時候,他跟著元朝到訪的使團逃亡到了元朝,受到忽必烈的優待,讓他居住在泉州,考慮到他妻離子散,還給他進行了賜婚,把前任宰相吐蕃人桑哥的妻子蔡氏嫁給了他,桑哥因為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殺,所以此時的蔡氏是寡婦之身,這位蔡氏同時還是高麗王國權臣蔡仁葵的女兒。他在元朝再次成家之後緊接著又開始了立業,他充分發揮自己在商業上的天賦,為元朝的海洋商貿做出了巨大貢獻,一度被朝廷封為中書右丞。
03結語
商業和農業一樣重要,商業的繁榮帶來的經濟實力能夠成為國力發展的堅實保障。商業的活躍性能夠在社會的很多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例如文學方面,漢有漢賦、唐有唐詩、宋有宋詞,元朝也有元曲,而一味閉關鎖國的清朝除了文字獄,倒是真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還有科學方面,元朝通過學習中西亞地區的曆法,結合原本從金國手上繼承而來的曆法,編制出了先進的《授時曆》,一年下來和我們當下慣用的陽曆僅僅隔了二十來秒。
不說別的,一個阿拉伯商人,在成為印度的一個城邦國家的宰相後,還能成為元朝的官員,並且在元朝娶了一位高麗的媳婦,還為元朝的海洋貿易獻言建策,這樣的傳奇經歷,不說古代罕見,就算是在今日之地球村的世界裡,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元朝的開放程度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元史》
《一本書讀懂元朝》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百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