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簫散文常年選入語文教科書,這些原因,實至名歸

2021-01-09 朱永歌十聊育兒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各種教材中以及散文收錄作品中都經常能看見吳伯簫的散文作品,在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間,吳伯簫的散文是課本教材常客。

如最早的《記一輛紡車》,在1966年就被選入函授學校的教學篇目,在1977年入選華中師範學校教材。入選教材的散文還有很多,其中《山屋》、《難老泉》、《獵戶》等大家都很熟悉。

吳伯簫筆下透露著時代變遷

大多數人對吳伯簫散文的評價不需要太多讚嘆的辭藻堆砌,因為他的散文大多平淡,而恰恰是平淡中才見功夫。80一代對他的《歌聲》、《菜園小記》、《早》等一定不陌生,這幾篇文章被選入了初中《語文》教材;

到90年代,《我沒有見過長城》、《窯洞風景》等又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三十年的時間裡,吳伯簫有大量的文章入選教材,這在現代作家中都是不多見的。

質樸的文字同樣能打動人,吳伯簫透過手中的筆寫下的是生活,因此在不同事情,他的作品風格其實是截然不同的。

在上世紀30年代,在北師大求學的吳伯簫已經開始提筆在一些報紙上發表文章了,那時候的他和很多青年一樣希望在混亂年代裡能夠找尋一條精神上的光明之路。時代黑暗,他就用手中的筆呼喚光明,他的處女作《白天到黑夜》就是這樣的一篇文。

畢業後幾年吳伯簫去了延安,這期間他先是到抗日軍政大學讀書,後赴前線參加戰地的文化宣傳工作。

這期間吳伯簫的創作風格也發生了變化,少了過去的惆悵和哀怨,多了改變世界的宏圖壯志,在延安期間他創作了《出發點》、《馬上的思想》等充滿戰鬥激情的作品。

而在新中國成立後,當時的中國正值新時代建設如火如荼之際,吳伯簫筆下的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以及一種叫做希望的種子。

名篇《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獵戶》等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寫的多是平淡生活,但娓娓道來的文字更能淌入人們的內心,其中透露著的對美好的嚮往讓人感受深刻。

文風樸實平淡

吳伯簫散文的特點鮮明,樸實平淡、情感含蓄而真摯、白描手法讓人身臨其境。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寫的多是生活小事,在《馬上的思想》中,寫朱德總司令的散文也顯得平淡,沒有對人物的偉岸描寫,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個被士兵愛戴的「普通人」。

和那個時代很多情緒激昂的文章不同,寫一座菜園子,寫一輛紡車,這些平凡到找不出亮點的事物,透露的恰恰就是真實生活的平淡二字。

在菜園子裡,生活的滋味就如他寫下的文字:暮春,中午,踩著畦壟間苗或者鋤草耕,煦暖的陽光照得人渾身舒暢,新鮮的泥土氣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陣陣沁人心脾。

田園的生活以及樂趣就是在平淡和平凡中發現的,寫的天花亂墜反而不真。「平淡而貼近自然」這大概也是吳伯簫散文在多年後依舊能列入教材。

引起人們共鳴的原因,平淡才是生活的真相,即使是在吳伯簫所處的戰亂和動蕩年代,人們浴血奮戰保衛家園,為的也是捍衛這片土地上人們平淡過生活的權利。

情感含蓄卻真摯

在吳伯簫的《獵戶》中,內容寫的是董昆打虎的內容,但在吳伯簫的文字中,秋收的場景卻被他寫得活靈活現,深秋的太陽,軟軟的衰草,成熟的高粱,成垛的莊稼……

不是「故事主線」的內容卻寫的別有一番景致。而在故事的最後,董昆這個「主線」絲毫沒有被其他的描寫喧賓奪主:「不管是狼,是豹,紙老虎,我們統統包打,要打就一定把野獸和強盜全消滅!」

少有的慷慨激昂文字是《獵戶》中的一大亮點,不過文章到了最後又以熟悉的吳式風格結尾:"天晴了,很好的太陽。"打獵的活動最終還是歸于晴朗的天空和太陽,這也是作者一貫的堅持,源於生活的內容才更能引起共鳴。

在另一篇吳伯簫的名篇中也很能看出他寄託於其中的情感,《早》這篇文被選入高中《語文》教科書,內容是記敘作者前往魯迅故居的故事。

看到魯迅刻在書桌上的「早」字,吳伯簫以此作為文章的題目,而在文字間,他的情感流入卻不再掩飾,平淡的敘述中。

一種從文字間呼之欲出的慷慨激昂是這篇文章的升華亮點。吳伯簫散文作品內容行文間雖節制含蓄,但字裡卻都是滿滿的真摯情感。

擅用白描,讓人身臨其境

寫景是吳伯簫散文中的一大特色,但在寫人和寫事的時候,白描的手法同樣讓人身臨其境。在散文《忘年》中,文開頭是這樣寫的「老張,讓我還像四十年前這樣稱呼你吧。

雖然很多同志已經稱呼你為'張老'了。」張老和老張的稱呼是還原的是故事中二人的情感,以及故事的背景,簡簡單單一句話卻讓人身臨其境,情不自禁地代入到角色中對這句話細細揣摩。

文字很平淡,但並不影響其深刻性,白描是記錄生活和情感的最簡潔手段,但同樣的它傳遞出的情感卻可以做到足夠的真實與豐滿。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景也可以是飽含情感的景,身臨其境並感同身受,讀這樣的作品不得不說是一種享受。

一部文學作品的意境要有三個點來支撐,王國維的理解是三個標準: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敘事則如出其口。回到吳伯簫的散文,這三點似乎都能做到,並且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時代總在變,但吳伯簫的作品卻能歷久彌新,能夠脫離時代標準的東西,大概就是生活中無不透露的卻難以讓人覺察的真滋味了。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民國時期,魯迅已有數十篇文章被選入教科書1、出版商所編中學教材,喜歡選用魯迅的散文,作為白話文範文魯迅是20世紀初最重要的白話文作家之一,其作品在生前就已被選入各種教科書中,作為學生學習白話文的範本②2、蘇區、敵後根據地、解放區自編教科書,大量選用魯迅雜文,突出其戰士形象民國時期,在蘇區、敵後根據地、解放區,魯迅作品也被選入了各種教科書中。所選文章大都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說和雜文。
  • 你還記得哪些語文課本?它構建了我們最初的文學想像
    同時熱賣的民國老課本還有《商務國語教科書》和《世界書局國語讀本》。一本爺爺輩的國語課本竟有如此大魅力,穿越80年歲月,還能勾走現代年輕人的魂兒。  如今,當你翻開《開明國語課本》,恐怕很難將之視為一本普通的教科書了,閱讀體驗頗為豐富,如同一併品讀了民國畫冊、書法字帖和兒童詩。僅是裝幀設計就流淌了無盡詩意,內頁豎排手寫顏體楷書,剛勁大氣。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新版高中語文教材設「勞動光榮」單元,古詩文佔全部選文近半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發布會上了解到,普通高中《語文》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冊。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介紹,此次編審的語文統編教材,在必修上冊以「勞動光榮」為主題專設一個單元,選取謳歌勞動人民、勞動模範、勞動精神的課文,引導學生了解和繼承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良傳統。
  • 臺灣小學語文教科書歌頌奢華被要求重編
    東方網10月8日消息:綜合臺灣媒體報導,近日,臺灣小學語文教科書還沒發行,就被臺灣小學語文教科書審定委員、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廖玉蕙要求打回重編。廖玉蕙表示,有些教科書的內容太過歌頌時下豪奢,有教小學生向錢看,做發財夢的傾向。
  • 獨家報導:港臺小學語文教什麼
    (攝影 王慶欽)臺灣:中華傳統文化從小傳承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兩次談到語文教育不能「去中國化」,強調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強烈震蕩與反思。
  • 「惡搞」教科書插圖:語文老師怒了,美術老師笑了!
    在我們90後的印象中,記得剛入學校的時候由於對教科書一知半解, 最喜歡做的就是剛發下來課本的時候,一頁一頁的看教科書中的插圖,平時上課無聊的時候就會拿著彩色筆」惡搞「教科書插圖。那時候的同學估計少挨不了老師的批評。最憤怒的應該就是語文老師了,當然最開心的估計就是美術老師了。
  •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愛國情懷
    統編語文教科書中具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它是學生形成國家意識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好語文教科書,厚植家國情懷。培養青少年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具體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 「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質課觀摩交流活動」召開
    日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質課觀摩交流活動」於12月5日至6日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辦。本次活動主題是「長課文和難課文的有效教學」,活動採用說課觀摩展示和交流研討的形式,通過全面解讀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長課文和難課文的編排理念和核心內容,立體呈現相關優秀課例,幫助廣大教師準確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
  • 北京小學一年級《語文》古典詩詞將增至22篇
    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一,習近平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他說:「『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今年8月,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除了全部古詩。
  • "文革"時小學語文第一課大部分為"毛主席萬歲"(圖)
    有別於傳統私塾教育的「頌弟子規、行開筆禮」,如何上好第一堂啟蒙課,特別是承載著根基教育的語文第一課,就成為歷代教育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標。畢竟,第一課對於孩子以後的成長和發展都極為重要——那些貌似淺顯、簡單的文字,其實是奠定人生基礎的最重要篇章。  110年來,我國的小學語文教科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印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 學好語文的「五個一」,做起來很簡單,但效果卻非常好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何那麼多的學生語文成績不理想,原因不外乎這些——積累少,從小沒有培養語文素養;對語文興趣不足,內心有牴觸;對語文成績期望值不高,有「差不多」心理;急於求成,容易半途而廢。以上這些表現,讓各個學段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乏善可陳,尤其是高中生,甚至是痛苦不堪——學不好,又不能放棄。
  • 嶽飛《滿江紅》被教科書刪除,秋瑾《滿江紅》入選,有無道理?
    半壁江山被敵虜侵佔,南宋朝廷在東南偏安,面對這種情況,嶽飛將一腔豪氣與悲憤通通化作墨汁,融入了這首《滿江紅》,使得《滿江紅》全詞中激蕩著濃鬱的愛國主義情懷,被一代又一代後人傳誦,曾經更是一度被選入語文教科書,成為經典名篇,但是時移境遷,現在嶽飛的這首《滿江紅》竟然被剔除了語文教科書,而取代它的是清末義士秋瑾的一首同名作品。
  • 高中學科難度係數排行,英語位於第2,榜首實至名歸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高中階段各學科的難度係數排行,同學們可以做個參考,尤其是那些需要面臨新高考模式選科的學生。第一名:語文排在第一位的學科是語文,一些人對於語文這門學科的排名是比較有爭議,但是仔細分析卻能夠發現,語文排在榜首確實是實至名歸。
  • 程怡︱呂思勉先生編寫的小學國文教科書
    後來父親有沒有讀到過呂先生編寫的這套教科書,已無從知曉。只記得父親說過他五歲多一點兒就入私塾發蒙,讀的全是當時私塾都要讀的經典,他說自己半年便能背誦《左傳》 。為了不挨打,他總是努力背書,由於記性好,常常被先生誇獎。但放假的日子總比上學的日子開心,玩瘋了就會闖禍,闖了禍就會挨母親的打。父親十二歲到南昌補習了半年新式小學的數學課程,才考入了當時江西省最好的中學。
  • 作者本人答不對語文閱讀題 猜"作者意圖"頻出錯
    近些年,屢屢見到有文章被選入語文試卷的作者,以玩笑的口吻說,自己去答,也只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數。就在兩天前,《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名為《我是作者,卻答不準文章的「作者原意」》的短評,起因是一位記者去年9月的一篇報導被選用為閱讀理解的材料,他嘗試作答之後發現,「這篇12分的閱讀理解我最多只能拿到6分,處於不及格的邊緣,看上去略顯尷尬」。
  • 大學教授建議課本刪除《背影》,原因:朱自清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
    大家都知道,朱自清的《背影》一直是中學語文課本裡必學作品。這是朱自清在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講述的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時,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 這篇課文影響了無數人,朱自清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子的愛完全表現了出來,打動了無數人。然而,如此經典的一篇散文,卻有大學教授建議刪除掉,這是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