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發現新型磁感應蛋白:揭秘人的第六感-生物,生科醫學,北大...

2021-01-11 快科技

2015年11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謝燦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一個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該突破性進展或將揭開被稱為生物「第六感」的磁覺之謎,並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領域的發展。


配圖

我們平時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常常需要手機導航來幫忙。可是自然界中有些生物,卻像是天生就自帶指南針屬性,可以長途跋涉不迷路,例如帝王蝶、鮭魚、龍蝦、海龜、遷徙的鳥類等。還有一些生物,會按照地球磁場的方向築巢,打洞或者睡眠,如指南白蟻、鼴鼠等等。

科學家們認為,生物之所以具有這種神奇的「方向感」,原因之一在於它們的感覺系統除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之外,還有被稱為「第六感」的磁覺——即生物利用地磁場準確尋找正確的方向

最早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Schulten在1978年提出的「自由基對理論」模型認為,磁受體很有可能來自一種名為Cryptochrome(簡稱Cry)的藍光受體蛋白,這個過程涉及電子在磁場下的量子化學反應,並且需要視覺系統的參與。這個模型後來成為許多理論工作的雛形,由Ritz和Wiltschkos等人逐步完善,而Cry蛋白幾十年來一直是唯一的磁受體蛋白的候選者。

生物感磁研究的新突破

2015年11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謝燦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雜誌上在線發表了生物感磁研究領域的一項突破性進展。作者首先提出了一個基於蛋白質的生物指南針模型(Biocompass model)。該模型認為,存在一個鐵結合蛋白作為磁感應受體 (Magnetoreceptor,MagR),該蛋白通過線性多聚化組裝,形成了一個棒狀的蛋白質複合物(Magnetosensor),就像一個小磁棒一樣有南北極。而前人推測的感磁相關蛋白Cry和磁感應受體MagR通過相互作用,在MagR棒狀多聚蛋白的外圍,纏繞著感光蛋白Cry,從而實現「光磁耦合」。

在這一模型的理論框架下,謝燦課題組通過計算生物學預測、果蠅的全基因組搜索和蛋白質相互作用實驗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

MagR屬於鐵硫簇結合蛋白(簡稱鐵硫蛋白),每一個蛋白質單體都結合了一個二鐵二硫形式的鐵硫簇。生化實驗和電鏡結構分析,結合蛋白質結構模擬,呈現了這一蛋白質生物指南針的組成和架構,與預測的模型完全吻合。

生物物理學和物理學實驗證明,MagR蛋白複合物具有很明顯的內稟磁矩,能通過磁場在實驗室富集和純化得到。作者不僅從物理性質上測量了該蛋白在溶液狀況下的磁性特徵,還通過電鏡觀察到MagR蛋白質複合物能感應到微弱的地球磁場(在北京大致為0.4高斯),並沿著地球磁場排列。人工增強磁場強度可以導致這種排列更加有序。

實驗中也觀測到了蛋白質晶體呈現極強的磁性,能明顯被鐵磁物質吸引,當外界磁場突然反向時,蛋白質棒狀複合物會發生180°跳轉。作者推測該蛋白質複合物磁性的物理基礎可能基於MagR蛋白在棒狀多聚複合物的軸線上鐵原子的有序排列以及在由鐵硫簇形成的平行「鐵環」中可能存在環形電流。同時,動物免疫組織化學實驗也證明了磁感應受體MagR蛋白質和光受體Cry蛋白質在鴿子視網膜存在共定位,暗示著動物可能可以「看」到地球磁場的存在。

謝燦課題組的這一系列的實驗初步確認並建立了基於MagR蛋白的生物指南針感磁機理。MagR蛋白的發現,對生物感磁機制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由於MagR蛋白自身具有內稟磁矩,加之MagR蛋白與Cry蛋白相似的特徵(例如在果蠅頭部和在鴿子視神經細胞中大量表達;在進化上出現得很早,廣泛存在於生物界各類物種),Cry蛋白佔據了20多年的「第一磁受體蛋白」地位受到了強烈撼動。

與之相比,謝燦課題組發現的MagR蛋白,具有明顯的內稟磁矩和更清晰的物理模型,或許比Cry蛋白更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磁受體蛋白,而Cry很可能只是信號傳導環節中的一員。MagR磁受體蛋白的發現必然掀起生物感磁研究的新一波熱潮,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的發展。「遠程調控」一直是合成生物學的一個熱門領域,磁感應蛋白MagR的發現給磁控生物提供了新的機遇。

新型磁感應蛋白MagR只有14.5 KDa,其單體只有130個胺基酸左右(不同物種略有差異),更方便進行基因操作,對目標生物的負擔也會更小。而且MagR具有亞鐵磁性,能響應普通磁鐵,理論上還能感應地磁場強度的磁場,或許MagR是更為理想的磁感應元件。

此蛋白的磁感應能力是謝燦課題組首次發現的,從磁感應元件的角度考慮,如何讓蛋白具有更靈敏的感磁性能,如何利用MagR蛋白將磁場信號轉化為生物信號還需要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索。由於MagR的獨特的磁學性質,可能將直接引發基於MagR蛋白質的一系列的由磁場來操控生物大分子乃至細胞行為、動物行為的各種應用。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發現新型磁感應蛋白:揭秘人的第六感
    2015年11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謝燦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一個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該突破性進展或將揭開被稱為生物「第六感」的磁覺之謎,並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領域的發展。
  • 北大謝燦課題組發現磁感應蛋白:或揭開「第六感」之謎
    科學家們對於這種不可思議的磁場感受能力已探究了幾十年,他們好奇的是,生物到底是怎樣感知到強度弱到0.35-0.65高斯量級的地磁場(一般永磁鐵附近的磁感應強度為4000-7000高斯),並且準確辨別磁場方向,從而指導前進方向?為什麼作為高等哺乳動物的人類並不能從意識上感知地磁場?有些人非常有方向感,但是有些人卻是路痴,這和其他生物的感磁能力是否有相關性呢?
  • 【前沿】北大謝燦課題組發現磁感應蛋白:或揭開「第六感」之謎
    (MagR),該突破性進展或將揭開被稱為生物「第六感」的磁覺之謎,並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領域的發展。有些人非常有方向感,但是有些人卻是路痴,這和其他生物的感磁能力是否有相關性呢?雖然有研究表明地磁場能夠影響人類視覺系統的感光能力,但是人類是否具有感磁能力仍然存在爭議。
  • 謝燦教授在北大校園迷路與一篇IF=36分科研論文的故事
    為什麼有的人方向感很差?這或與體內的磁感應蛋白MagR的基因變異有關。
  • 北大推出《北大學科》第一季 全景展現八大學科風採
    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接二連三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也說明了文科理科北大都強!理解社會、改進社會,每個北大人都有著一份強烈的社會擔當與家國情懷。這些成就背後是北大人經世濟民的不懈追求。進入北大後,如果你發現自己鍾情其他專業方向,或者學有餘力,學部內自由轉專業,全校自由選課,數量眾多的雙學位和輔修項目、多種多樣的特色本科項目——整合科學、IO&IPP、古典語文學……任君選擇。
  • 北大生科院吳虹課題組《自然·通訊》發表文章
    PI3K/AKT的激活通過抑制G6PD E3連接酶,TRIM21,促進PPP限速酶G6PD的蛋白穩定性和PPP代謝。PPP代謝物也可以反饋阻斷AKT的抑制蛋白PHLDA3的表達,促進AKT的激活和腫瘤代謝重編程。敲除TRIM21或PHLDA3負調控因子均可促進這種相互調控,進而加速細胞增殖。
  •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到底是啥?北大教授揭示:或來自蝙蝠和水貂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到底是什麼?一直懸而未決。1月24日,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朱懷球團隊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深度學習算法預測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和感染性》,文章指出,蝙蝠和水貂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兩個潛在宿主,其中水貂可能為中間宿主。該研究使用的是基於深度學習算法開發的VHP(病毒宿主預測)方法,用以預測新型冠狀病毒潛在宿主。
  • 北大被搶發論文教授發表論文:首次發現生物體內「指南針」
    北京時間11月17日零時,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在線發表了標題為《一個磁性蛋白生物指南針》(A magnetic protein biocompas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意味著,人類首次發現了動物體內的「生物指南針」。
  • 北大古生物學至今只4人畢業
    自招面試 面對10位教授 他都對答如流  今年6月,餘逸倫參加了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試。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劉建波,是當時面試小餘的教授之一。他回憶說,當時共有10位教授同時面試小餘。「為了驗證期刊上的文章是否真是他寫的,我們向他提了很多專業問題,他都對答如流。」
  • 清華北大論文搶發風波:兩校疑認定該事件「違反學術規範」—新聞...
    《中國科學報》記者獨家採訪後了解到,涉事校方北大和清華早在8月下旬已就此事展開調查,但依然未能影響到該論文的投遞刊發。9月15日晚,兩校聯名致信《科學通報》編輯部要求撤稿。 9月16日,中科院院 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在回復《中國科學報》記者的簡訊中說,兩校科研管理部門已聯合發函給朱作言院士、陳曉亞院士及《科學通報》編輯部,商談撤稿事 宜。
  • 清華停止搶發論文作者入職 曾陷與北大搶發之爭
    至於昨天有媒體報導的北大調查結果,北大宣傳部未予承認。  9月15日,《科學通報》(英文版,由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合辦)發表了一篇題為《磁遺傳學:使用磁受體蛋白,用磁刺激手段遠距離非侵入地激活神經元的活性》的論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張生家。  但該論文一出即引發爭論。
  • 北大校長林建華和回國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的交集,北大榮耀之光
    謝曉亮並不是因為他美國四大科學院院士的身份,也不是因為他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身份而特殊,而是謝曉亮從小在北京大學大院長大的身份而特殊,從北大幼兒園、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學本科研究生,謝曉亮就是北京大學從小培養的學子,在北京大學120周年後回歸北京大學,意義非凡,首先是代表了海外高水平的科研教授,其次代表著北大學子們回報母校的北大榮耀。
  • nature發文:評 清華北大論文事件
    2015年9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最近中國大陸兩所頂尖的大學: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因為一項關於生物體內的感受磁場的蛋白受體的重要發現發生了一些摩擦,並在學術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9月14日,清華大學教授,神經學家張生家研究組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線蟲可以利用一種特有的磁感應蛋白調控神經與肌肉細胞運動的文章。然而,就在隔壁的北京大學裡,生物物理學家謝燦教授認為張生家的文章剽竊了他實驗室目前正在審核的文章裡報導的科學發現,而且張的行為破壞了兩方之前的合作協議。
  • 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父母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後入美國籍
    但是,其中就有一個人比較特別,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如今又是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人送外號「四院士」學者,並且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他一個實現了這個成就。他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後來才加入的美國國籍的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謝曉亮。
  • 北大團隊發現:咳嗽藥水「沐舒坦」具備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潛力
    摘要 【北大團隊發現:咳嗽藥水「沐舒坦」具備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潛力】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的王月丹和初明團隊採用自主研發的人工智慧藥靶篩選系統,重點針對2674種已上市的藥物以及1500種中藥提取物進行了藥物篩選,發現了多種潛在藥物,有望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
  • 清華北大「搶發」論文的啟示
    2015年9月15日,《科學通報》(英文版)發表了一篇關於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方面的論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學術帶頭人(PI)張生家。  論文刊出,即在同行學術圈內引發爭論。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如今為何突然回國?
    此人就是36歲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的謝曉亮。他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加入美國國籍之後為何突然回國?現在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謝曉亮出生於1962年的北京,父母都是北大化學系的知名教授。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謝曉亮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數學和化學天賦,被稱為「神童」。
  • 清華北大「搶發」論文風波:張生家回應違反學術道德的指控
    2015年9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雙周刊《科學通報》英文版發表了一篇關於動物磁遺傳受體蛋白方面的論文,通訊作者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學術帶頭人張生家。  而就在此前的8月22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燦對外公開了一封《關於清華大學張生家與北京大學謝燦關於磁感應受體蛋白項目合作中違背學術道德行為的情況說明》,請求兩校立即啟動調查阻止張生家投稿。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成美國「三院院士」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成美國「三院院士」北京大學作為中國頂尖學府,為祖國培養了很多人才。不過這其中,有一部分人才流失到了國外,最大的對象就是美國。謝曉亮,1962年出生於中國北京,他的家庭很特殊,父母均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教授,因此他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和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完成了小學與中學階段的學業。優良的基因加上高學歷父母的教育,謝曉亮的學習成績一直拔尖。1980年,他考入北大化學系,業餘時間還旁聽了物理系和數學系的課程。
  • 《北大學科》第一季:生命科學篇
    1925年成立的北大生物學系,這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學系之一。今年,北大生科創立了「鹿鳴書院」,打造創新型、交叉型生命科學人才的搖籃,既有「課堂教學、小班討論」,又有「創新實踐、師生交流」,還有「學科交叉、人文修養」。加入北大生科,一切都等你經歷,等你收穫。《北大學科》第一季·生命科學篇將為您介紹北大生命科學學科的師資力量、課程設置、學習體驗等基本情況。讓我們通過視頻,一起領略北大生科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