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燦教授在北大校園迷路與一篇IF=36分科研論文的故事

2021-01-14 中國病毒學論壇


為什麼有的人方向感很差?這或與體內的磁感應蛋白MagR的基因變異有關。



圖:白鯨,被認為上是地球使用弱磁場導航的物種之一


關於這一問題,中國的科學家謝燦教授團隊公布了動物體內具有辨識方向作用的「生物指南針」結構——由被其命名為MagR的磁感應蛋白與光敏隱花色素蛋白組成的含鐵元素的複合體(MagR/Cry)。謝燦教授的這一重磅發現與分享,將開啟科學界以生物指南針結構為基礎的「磁遺傳學」的研究浪潮。


是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謝燦研究團隊的論文「A magnetic protein biocompass」被影響因子高達36分的Nature子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接受並在線發表。謝燦研究團隊通過對果蠅的12536個基因篩選後,發現了唯一一個與CRY相結合的含有鐵、硫的蛋白螯合物(CG8198)的磁感應受體蛋白,能夠感應外界磁場。基於這種蛋白具有磁感應能力,謝燦團隊將CG8198命名為磁感應受體蛋白(MagR)。




動物(蝴蝶、鴿子、海龜、狼……)通過感應磁場辨識方向進行遷徙,科學家認為動物體內應該存在某種蛋白能夠感應地磁,即磁受體蛋白,但是關於蛋白及背後的分子機制卻不清楚。直至2008年自然(《nature》)期刊發表了一篇揭示果蠅中有一種光敏隱花色素蛋白複合體(Cry),一旦敲除該蛋白,果蠅對方向的敏感性會減弱。謝燦教授指出,Cry蛋白並不是真正的磁感應受體蛋白,因為它不能感應磁場的極性(南、北極)。



謝燦教授paper中的部分圖片(棒狀的化合物可以對準磁場)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在幫助動物指示著方向呢?在過去的10年裡,科學家們曾經利用過某些蛋白質的光感應能力來操控神經元細胞,例如將一根光纖電纜直接插入到大腦裡來調控個別神經細胞的活性,即我們熟知的光遺傳學。


謝燦教授團隊經過6年多的研究,發現相比光遺傳學而言,磁感應受體蛋白有一個更加顯性的優勢,後者可以被大腦外面的磁場操控。因此,該團隊的重大發現或將使科學家可以通過磁場來控制細胞。


專訪謝燦教授——探尋其研究「生物指南針」的靈感源泉


記者專訪了謝燦教授,詢問他為什麼選擇了磁感應方向作為研究課題?他表示:「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很多偶然性的因素讓他走進了這個領域。


首先,作為一名科研者,科研興趣是維持單調的研究生活最大的動力。謝教授表示,他本人的方向感很差,初入北京大學的3年經常在校園裡迷失方向,「好奇心」讓他想找到這一原因,經過多方努力卻苦於找不到答案,直至2008年看到了那篇文章 ,文章首次沉默了光敏隱花色素蛋白複合體(Cry)蛋白,證實其與動物的感應能力以及遷移相關。於是很受啟發,便展開實驗的設計和求證。在他看來,2008年,關於Cry蛋白paper的發表與自己好奇心的吻合,構成了「天時」。


其次,多學科跨領域的專業知識是一個科研者最寶貴的「武器」,謝燦教授大學的專業偏生態動物方向,研究生階段主修植物生物學和結構生物學,在哈佛大學讀PhD時專供分子免疫學。正值當年北大向海外留學生們發出了邀請函,謝燦教授很謙虛地表示,由於在國外沒有資源和能力獨立開展磁感應課題,所以決定回國(談什麼愛國主義有點兒大了)。於是乎,在黨和國家以及北大的幫助下,他很快在北大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並開展了磁感應課題。在他看來,北大遞出的橄欖枝,就是促使其取得成果的「地利」。


最後,在國外「實驗是有錢人的遊戲」,沒有足夠的資本就無法建立實驗室、購買儀器和設備,科研工作或將隨時中斷。專業涉獵廣泛的謝教授表示,一方面在他入職不久,北京大學就撥給了他數額不菲的經費,為其一心專研工作提供了糧食儲備;另一方面在2012年找到MagR基因後,瑞典的一家生物公司為其實驗室提供的大分子篩選柱子,促使其很順利地進行了蛋白提取純化。在他看來,「人和」是其在這個領域初露頭角的第三點要素。


本文來源:生物探索

本期編輯:fenger


相關焦點

  • 清華北大「搶發」論文的啟示
    9月15日,學術界的一則涉及到清華、北大學者論文「搶發」事件的新聞,受到輿論的關注。直到屠呦呦得諾獎的消息公布後,輿論才轉移注意力,爭議也慢慢地回落。2015年9月15日,《科學通報》(英文版)發表了一篇關於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方面的論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學術帶頭人(PI)張生家。  論文刊出,即在同行學術圈內引發爭論。
  • 搶發論文風波難平:張生家研究生疑群發郵件反擊清華北大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一位教授提供的」龍曉陽「郵件截圖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一位教授提供的」龍曉陽「郵件截圖郵件寫道,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魯白企圖搶奪清華大學此前正在引進的研究員張生家的實驗室的科研成果。
  • 清華北大學者「搶發論文」風波:北大認定張生家違反道德規範
    該論文甫一發表,即遭到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謝燦、以及北大和清華校方的質疑。清華、北大聯合要求《科學通報》(英文版)編輯部撤稿。謝燦告訴澎湃新聞,磁感應蛋白基因MgR和對細胞進行磁感應刺激的儀器設備是謝燦實驗室發現、鑑定和自主研發的,張生家在一個合作項目中從謝燦實驗室獲得了這些核心實驗材料和儀器。
  • 清華北大論文搶發風波:兩校疑認定該事件「違反學術規範」—新聞...
    清華北大論文搶發風波:兩校疑認定該事件「違反學術規範」「這兩天,通過不同渠道轉來的支持我的信件,已經超過1000封了。」他在微信中感慨道。 作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謝燦就是近日捲入清華、北大學者論文「搶發」事件的當事人之一。而該事件另一名當事人,清華大學學者張生家,則選擇保持沉默。 兩天前,本報記者曾致電張生家詢問最新進展,他的助手稱,他本人已被校方要求拒不表態。
  • 清華北大「搶發」論文風波:張生家回應違反學術道德的指控
    因為一篇論文,北大清華兩大名校、三名科學家,捲入了一場學術爭議。  2015年9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雙周刊《科學通報》英文版發表了一篇關於動物磁遺傳受體蛋白方面的論文,通訊作者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學術帶頭人張生家。  而就在此前的8月22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燦對外公開了一封《關於清華大學張生家與北京大學謝燦關於磁感應受體蛋白項目合作中違背學術道德行為的情況說明》,請求兩校立即啟動調查阻止張生家投稿。
  • 清華停止搶發論文作者入職 曾陷與北大搶發之爭
    參與互動    本報訊(記者 雷嘉 見習記者 王曉芸) 清華、北大兩校由一篇學術論文引發的
  • 北大被搶發論文教授發表論文:首次發現生物體內「指南針」
    張蓓數月之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謝燦的重磅論文終獲發表。值得一提的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謝燦,正是在「清華北大學者論文被搶發」風波中與張生家發生糾紛的當事人之一。4月份,清華大學正在引進的研究員張生家在一個合作項目中,從謝燦實驗室獲得了MagR等關鍵實驗材料。根據合作協議,謝燦要求張生家「不能在謝燦已投稿《自然》的論文發表前,搶發合作論文;合作論文須給謝燦署名」。
  • 非正式科研合作需要書面約定嗎?
    摘要:據媒體報導,9月15日,《科學通報》(英文版)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方面的論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PI(學術帶頭人)張生家,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燦等人的名字沒有出現在作者欄。
  • 北大謝燦:科學家尋找多年的「生物指南針」,究竟是個啥?
    他們首次報導了一種具備磁場感應性質的蛋白質複合物,研究論文[1]發表在《自然-材料》雜誌上。在這裡,我們不妨做一次案件還原,循著磁感應蛋白的發現之路再走一遍。鴿子等動物們是怎麼感應磁場的?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都想要解開這個謎團。圖片來源:《神探夏洛克》假定你是剛剛開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你要如何找到這個僅僅存在於你的假設中的「磁感應蛋白」?
  • 清華北大學者搶發論文事件羅生門:搶課題、偷數據、策反學生
    一起發生在中國兩所最高學府的學術論文事件引發廣泛關注,至今未有結論。在被質疑剽竊他人科研成果之後,清華大學此前正在引進的研究員張生家再被指控搶奪他人課題,「策反」研究生。with a magnetoreceptor),被清華、北大校方聯合要求撤稿。
  • nature發文:評 清華北大論文事件
    9月14日,清華大學教授,神經學家張生家研究組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線蟲可以利用一種特有的磁感應蛋白調控神經與肌肉細胞運動的文章。然而,就在隔壁的北京大學裡,生物物理學家謝燦教授認為張生家的文章剽竊了他實驗室目前正在審核的文章裡報導的科學發現,而且張的行為破壞了兩方之前的合作協議。
  • 清華北大學術爭端事件新進展:研究稱MagR不能實現磁遺傳
    繼磁生物學論文「搶發」爭端後,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魯白、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謝燦今天(3月16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神經環路前沿》(Frontiers in Neural Circuits)上在線發表一篇新論文,其結論與清華大學之前擬引進的學者張生家「搶發」的論文結論完全相反。
  • 北京大學謝燦教授的心裡話(授權全網首發)
    (此文為謝燦教授授權本公眾號首發)謝燦:這幾個email是要求撤稿無果之後
  • 張生家遭清華解聘 與謝燦互辯論文「搶發」(更新)
    【財新網】(記者 張嫣)一樁牽涉中國兩所最高學府研究人員間的學術糾紛,在爆發兩個月後再度升級——被北京大學研究員謝燦指證搶發論文的清華大學獨立項目負責人(PI)張生家,在10月16日收到了來自清華大學人事處的解聘書。
  • 【謝燦Lab專題】覃思穎(一作)採訪——大神是這樣練成的
    特別福利:關註解螺旋微信號,回復關鍵詞「11月」,可索取11月資源包:5分文獻講解及TCGA資料庫挖掘教程。
  • 天大教授學術造假,舉報信居然是一篇123頁的論文,不愧為科研人才
    該學生還是這位教授自己帶的研究生。 這位同學的舉報信和其他人不同,分了整整7個章節,從簡介到最後的結論,一共123頁的內容,還附上了參考文獻。 這封舉報信,完全就是一篇論文,能把舉報信寫成論文,且嚴謹地附上了參考文獻,可見這位同學的認真程度,不愧為科研人才。
  • 北大確認翟天臨學術不端 一篇貨真價實的博士論文要過幾關?
    &nbsp&nbsp&nbsp&nbsp一篇貨真價實的博士論文要過幾關&nbsp&nbsp&nbsp&nbsp北大確認翟天臨學術不端,對其作出退站處理;其博士論文審查環節為何失守?
  • 北大謝燦課題組發現磁感應蛋白:或揭開「第六感」之謎
    【導讀】2015年11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謝燦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一個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該突破性進展或將揭開被稱為生物「第六感」的磁覺之謎,並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領域的發展。
  • 北大教授發現新型磁感應蛋白:揭秘人的第六感-生物,生科醫學,北大...
    2015年11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謝燦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一個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該突破性進展或將揭開被稱為生物「第六感」的磁覺之謎,並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領域的發展。
  • 顏寧的deadline,36小時只睡2小時,搞定一篇《CELL》,一篇被拒
    deadline的狀態,作為2019年發表CNS主刊論文最多的華人科學家,顏寧的高效率源自自身的努力,「36小時,兩杯咖啡,兩杯濃茶,兩杯紅酒,兩小時的睡眠:上線一篇論文《CELL》,被拒一篇論文,投出兩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