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倉大變 井岡山市荷花鄉大倉村鄉村振興小記(上)

2021-01-13 中國經濟網

  三年前的早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井岡山視察,看望慰問廣大幹部群眾,帶來了黨中央對老區人民的關懷。三年來,井岡山市上下牢記總書記囑託,殫精竭慮謀發展,讓城鄉面貌和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月26日,我們慕名來到井岡山市荷花鄉的大倉村,用心用筆記錄他們深挖「大倉會見」紅色歷史,探索鄉村文化生態旅遊新模式,帶領村民脫貧奔小康的生動實踐。

  記者用無人機拍攝美麗大倉村

  大倉村居民們接受採訪,講述大倉發展好故事

  73歲的村民林生梅在接受記者採訪

  古蹟依舊 當年場景似在眼前

  坐落於井岡山市荷花鄉的大倉村,一直保留著明清時期建造的古建築群,上可見房瓦檀椽,下可見白壁天井,隨著歷史車輪碾過,雖已有些破落,但在這裡卻隱藏著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跟隨荷花鄉黨委書記吳小平的腳步,記者一行來到當年歷史發生的地方,走進鄉村古道。「1927年10月6日,毛澤東同志與袁文才在大倉村林家祠堂林鳳和家中舉行了第一次會見。」荷花鄉黨委書記吳小平說起這段歷史如數家珍。正是因為這個會見的成功,才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使得共產黨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工農革命軍最終落腳井岡山,從此點燃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星星之火。

  「這是橫江橋,過了橫江橋,便來到梅塘荷廊,是賞荷歇息的好所在。」記者走過荷廊盡頭,踏著小溪的鵝卵石,便上瞭望紅臺,「當年大倉會見時,袁文才的部隊就在這幾棵大松樹下的望紅臺上,這是林家祠堂,那是『同心』匾……」吳小平如數家珍般介紹著大倉村的每一處、每一景。

  目前,大倉村已建成大倉會見紀念館等紅色舊址建築群,對原紅軍小道古道進行全面修復,完成了遊步道、河道景觀工程建設,樓臺觀景、山石相映、小橋流水景觀效果初顯。

  三年期間 大倉村容更美村民更富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我們始終牢記習總書記當年來到井岡山所說的話語。」吳小平說。

  翻開「老帳本」,坐落在井岡山一隅的荷花鄉大倉村是「十二五」省定貧困村,全村現有95戶400餘人。現如今,記者所看到的大倉村早已褪去了當年身影,整個村莊擺脫貧困重獲新生,展示新氣象。

  2017年,荷花鄉以大倉村被列為精品示範點為契機,將大倉袁毛會見舊址打造成井岡山紅色培訓的教學點、美麗鄉村的示範點和全域旅遊的新景點。

  近年來,大倉村一方面著力補齊精品民宿這一短板,目前在建的民宿已有12棟;另一方面,著力推進林家大院「林宅深談」等旅遊景點維修改造項目,深挖「大倉會見」的紅色歷史,最大程度地還原大倉袁毛會見這段難忘的歷史,吸引招商與遊客。

  「我們根據大倉的實情,將紅色培訓、鄉村旅遊、美麗鄉村建設完美結合,以為百姓謀福利、謀發展為出發點,走出了一條致富新路子。」吳小平說。2016年,大倉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僅5000元左右,但2018年,已達到8000元左右,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保障,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

  上下一心 外出年輕人紛紛返鄉就業

  從前的大倉村,年輕精壯的青年因為在村裡看不到希望,都去外地打工,僅剩一些力衰的老者和年幼的兒童。

  「習總書記來到井岡山,給我們井岡山人民帶來了幸福,帶來了希望。」吳小平激動地說,「通過我們的努力,村民也看到鄉村的發展,看到了生活的改變,更加配合政府的工作,積極參加到鄉村建設中,很多年輕人今年過年回來,看到鄉村越來越好,紛紛表示就留在老家,為家鄉發展做貢獻。」

  近年來,荷花鄉堅持規劃引領,融合產業發展與鄉村環境整治的要求,積極引導農戶通過農民合作社的形式發展太空蓮種植600餘畝,並依託旅遊產業的發展,積極探索發展休閒產業、特色產業、文創產業、智慧產業等,努力帶動全村產業發展升級,融入大井岡全域旅遊圈,不斷激發鄉村活力。

  2018年,荷花鄉引進上海斯維登集團投資的大倉民宿,打造「共享紅莊」,助力「全域旅遊」發展。吳小平說:「以前很多空殼房,我們合理的利用上,一棟民宿的收入幫扶一戶村民,並且在招收工作人員時,優先招聘村民,今年招聘的工作人員,80%都是返鄉就業的年輕人,許多農特產品也可以在這售賣,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從吳小平的話語中,不難感受出,對於目前大倉村的發展,他充滿著信心。

  大倉大變 變的不僅是模樣是一切

  「我們做夢都想不到,以前都是土坯房、路少路窄、髒亂差的大倉村,會變成如今的模樣。」今年73歲的林生梅談起以前的場景,不禁搖了搖頭。談到現在的新生活,林生梅無比滿足,「現在真的是太好了,路寬了,有些路都是柏油馬路,基礎設施都增加了,很多房屋也進行了改造修復,整個村和以前都不一樣了」。

  今年68歲的曾秋妹,20多歲時嫁進大倉村,從此便在這生活了下來,談到以前的生活,她只有一個字,那便是「苦」。「以前春節,一家人僅靠十元錢和十斤豬肉過年,現在不一樣了,村裡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現在出去幹一天活,能賺一百元呢!」曾秋妹開心地笑道,「今年兒媳都和兒子一起外出打工了,我現在就準備把兒子也給叫回來,一起在村裡幹活,做貢獻。」

  林作貴是村裡的老幹部、老黨員,在大倉村已經工作了近20年,他說:「我們牢記習總書記的話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日常組織全村黨員、村民一起學習,改變他們的精神面貌,素質修養,並且現在每月都有黨員活動日,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做志願服務,黨建工作也更紮實了。」

  67歲的朱華香、63歲的張天偉、71歲的張振華、30歲的龔小文……每一個人都迫不及待地分享這些年大倉村的變化,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心中充滿著希望。

  「不忘初心同夢圓,大倉會見始安家。倒海翻江乾坤轉,井岡道路暢天涯。巨龍霄漢凌雲志,蓋世雄才震宇寰。全球共建興盛體,奮進催舟再揚帆。」中國詩詞學會副會長劉步文曾在大倉留下這首詩,所想表達的也正是對大倉的美好祝福與期盼。

  春秋交替,歲月輪迴,歷經百年歲月的林家老宅依舊屹立在村莊中,庭院中的兩棵老桂樹,任憑歲月的風吹雨打,雪壓霜欺,長得更加堅挺,大倉村也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發展得更加彭勃、更加美好!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記者練蒙蒙、薛柏武/文 朱正/圖

(責任編輯:牛力濤)

相關焦點

  • 大倉新路 井岡山市荷花鄉大倉村鄉村振興小記
    三年來,吳小平帶著鄉親們探索出一種鄉村文化生態旅遊新模式。大倉村也由此大變、蝶變。90多年前,一場「大倉會見」,變「鴻門宴」為「同心宴」;90多年後的今天,荷花鄉大倉村也從「大倉會見」的紅色歷史走出一條繼往開來的新路來。「大倉新路」新在哪?日前,我們跟隨荷花鄉黨委書記吳小平的腳步,全景解碼「大倉新路」。
  • 大倉村:會見舊地福滿倉(圖)
    大倉民宿  坐落在井岡山市荷花鄉北部的大倉村,四面環山,森林茂密。因為90多年前發生在這裡的一次不同尋常的會見,從此改變了中國革命的命運。  1927年10月6日,毛澤東與袁文才在大倉村林家祠堂舉行第一次會見,由此成功地打開了山門,為工農紅軍進駐茅坪、安家井岡,創建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90多年後,走進大倉村,這裡仍保留著明清時期建造的古建築群。林家祠堂修舊如舊,上有房瓦檁椽,下有白壁天井。有所不同的是,如今的大倉,村容更美、村民更富。
  • 大倉紅色鄉村旅遊紅紅火火
    近年來,井岡山市荷花鄉傳承「大倉會見」精神,積極策應全域旅遊發展趨勢,深度挖掘「大倉會見」紅色文化底蘊,努力將大倉打造成井岡山紅色培訓的教學點,大倉紅色鄉村旅遊步入良性發展軌道。該鄉先後投資2000餘萬元,最大程度修復了大倉會見、布袋戰紅色歷史舊址,新建大倉紅色講習所,推進大倉會見情景劇和《紅土地的承諾》等文藝節目編排,高標準完善旅遊設施配套。同時,積極探索鄉村文化生態旅遊發展模式,拓寬產業發展路徑,著力將大倉的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發展優勢,通過「農戶+基地+合作社」的方式,種植太空蓮1000餘畝,黃桃200餘畝。
  • 在希望的田野上實現鄉村振興
    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話題,3位省人大代表接受媒體提問,暢談履職心聲,回應百姓關切。3位代表一致表示,我省是農業大省,當前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結合自身實際加強履職盡責,紮根農業農村謀發展,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探索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進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摘 要]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並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中國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鄉土文化,故而,振興鄉村顯得尤為重要。
  • 用心用情用功 乳山市寫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乳山通過採取信貸扶持、資金獎勵,免租免息等扶持政策,鼓勵企業、集體和個人新建、改擴建「鄉村車間」。如今,乳山市「鄉村車間」遍地開花,通過「企業+鄉村車間+貧困戶」的幫扶模式,實現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變「輸血」為「造血」,讓「鄉村車間」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車間。
  • 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中閃光 ——記晉中市青年農民聯合會會長...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王永生)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只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生產上有能力、在經營上有辦法、在精神上有追求,成為真正的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才會更加生機勃勃。從穿梭於高樓大廈間的「海歸小資」,到奔波在田間地頭的「核桃社長」,再到發起成立國內第一個「青年農民聯合會」,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奮鬥姿態,在綠色的田野上書寫出了鄉村振興的青春答卷。
  • 小廁所,大民生——提升生活品質 助力鄉村振興(圖)
    陝西網(通訊員 孫琦)小廁所,大民生。廁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標誌,為改善社區居民生活衛生條件,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水平,經過社區主要領導商討,韓城市新城辦趙村社區於今年五月初召開三委會商討廁改工作,各居民小組組長及各組群眾代表參加會議。
  • 瀚海鄉村,借振興的潮汛百舸爭流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置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漠和草山深處的無數鄉村,迎來了振興和重塑的春天。    產業的「金鑰匙」打開鄉村振興之門    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是鄉村振興的題中要義,說到根子上,這一切都要靠著產業開路。
  • 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脫貧攻堅解決了溫飽問題,鄉村振興將解決富有問題。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節點上,如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三水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怎麼走?
    作為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唯一縣區級試點,三水備受各方關注和熱議。三水將如何全力以赴推進試點工作,既解決自身鄉村發展問題,又形成試點經驗為全市、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提供樣本借鑑?
  • 青平:吹響鄉村振興集結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顯然,推動鄉村振興成為了繼脫貧攻堅戰之後的又一項艱巨任務。
  • 產業融合發展 賦能鄉村振興 讓農民在鄉村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增收致富
    近年來沙坪垻區回龍壩鎮和中梁鎮,通過實施鄉村振興,鼓勵農民自願、有償地依法流轉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增收致富,逐步形成了以新型農業為基礎、以農耕文化為內涵,以鄉村旅遊為促進的鄉村振興新局面。
  • 鄉村振興專場...
    「逐水草而居」的五千年農耕文明,形成了中國星星點點的小村屯、小村落,在國家現代化的新徵程中,振興鄉村,成為了當前的一個迫切任務。鄉村,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鄉村振興,這短短4個字,濃縮著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杭州的鄉村,要如何振興?昨天下午,新一輪城市總規系列論壇·鄉村振興專場,在富陽東梓關舉行。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新華社消息,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 奮力描繪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鞏固脫貧成果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發展鄉村振興,要「補針點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確保過渡期內各項政策平穩過渡,接續推進脫貧摘帽地區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步伐加快,海東市平安區古城回族鄉木場村作為全區鄉村振興示範點,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
  • 十九大代表王海燕:鄉村振興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新華網重慶12月11日電(陶玉蓮)老乾局、精神衛生中心、貧困戶家裡、田間地頭……十九大代表王海燕一回到重慶潼南,就馬不停蹄地各處宣講十九大,距開完會已近兩個月,她的宣講行程仍是排得滿滿的,幾乎沒有停歇的時間。    各個行業各個階層對十九大都有不同層次的理解,面對眾多宣講對象該從何處講起?王海燕的選擇是,將開會期間自己最感動的事與大家分享。
  • 鄉村振興,哪些做法要不得?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按規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我國鄉村振興道路怎麼走,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索。」我們應該如何走好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 樊氏微生物科技助推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