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熄滅時地球無須流浪,挪到木星旁邊就行

2020-08-28 隨意發散想像力的大輝

導語:太陽是個大火球,終有一天會熄滅。所以,當太陽熄滅的時候,地球該怎麼辦?會被太陽一口吞掉?還是早在太陽熄滅之前就自行消亡?

考慮的因素太多就不好玩了,而且,所有的觀測都是推測,未來的真實樣子誰也說不準。所以,拋開紅巨星的理論,拋開地球壽命的限制,我們單純想像一下太陽有一天熄滅了,地球怎麼辦吧。

一、太陽系不止一個「太陽」

其實,太陽系不止一顆「太陽」,只是僅有一顆太陽發育成熟了。



1、太陽系八大行星

以太陽為中心,由從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就是太陽系八大行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固態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則是氣態行星

在四顆氣態行星中,木星和土星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主要成分是水、氨、和甲烷,而太陽的主要構成成分同樣是氫和氦。

因此,單從星體結構來說,太陽系不止一顆「太陽」,還有木星和土星這兩顆備用「太陽」。

2、木星—未來的恆星?

木星外圍是由88%~92%的氫和約8%~12%的氦所組成。木星是一個巨大的液態氫星球,本身已具備了天然核燃料,加之木星的中心溫度已達到了3萬攝氏度,具備了進行熱核反應所需的高溫條件。

木星體積非常大,相當於1321個地球,但是木星每年縮小約2釐米,這意味著來自木星內部的引力在加大,也就是說木星在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之後,中心壓可達到最初核反應時所需的壓力水平。



二、 木星——太陽系中的「太陽系」

木星擁有79顆衛星,是太陽系中擁有衛星最多的行星。鑑於木星獨特的氣態環境、眾多的衛星,就像八大行星和太陽的關係一樣,所以素來有「小太陽系」的戲稱。

1、木星的環境

①自轉和公轉

木星圍繞太陽公轉一周要11.8年,自轉速度是10小時,在太陽系中自轉速度最快。又因為體積最大,是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因此號稱「靈活的胖子」。

②色彩斑斕

木星是氣態星球,組成成分與原始太陽星雲的組成相近。大氣中充滿了稠密活躍的雲系,各種顏色的雲層像波浪一樣在激烈翻騰著。在木星大氣中還觀測到有閃電和雷暴。因此,我們觀測到的木星五彩斑斕、瑰麗多彩,最為著名的就是大紅斑,像木星的眼睛一樣凝視著太空。



③氣溫

木星表面溫度為零下168度,但是內部溫度極高。 在壓力為10帕的表面,溫度大約是67℃,在核心邊界的溫度估計為3萬多度。

2、木星的衛星

①木星環

土星環在太陽系中非常出名,實際上木星也有木星環,分為亮環、暗環和暈三部分,由黑色碎石塊和雪團組成,衛星都在木星環內運行。有意思的是,雖然木星擁有79顆衛星,但是這些衛星可能已經經歷了幾代新陳代謝。

②割韭菜

木星因為體積大,捕捉宇宙塵埃、小星體的能力極強,它的衛星有「親生」和「養子」的區別。與木星共同誕生在星雲中的小星體自然是「親兒子」,它依靠引力從太空捕捉來的就是養子。

因為引力極強的原因,木星環中稍大的衛星,會逐漸靠近並墜入木星。然後,漫長歲月中木星環內會再次誕生新的較大衛星,然後體積足夠大時,又會重複上一代衛星的命運。



3、小太陽系中的生命

①伽利略四衛星

木星有79顆,其中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是天文學家伽利略發現的,被稱為伽利略衛星,它們的密度隨著同木星距離的增大而減小,這與太陽系行星的密度變化情況十分相似。

②木衛二的海洋世界

木衛二(也叫歐羅巴),擁有一個金屬內核以及稀薄的有氧大氣層,其表面是冰層,溫度低至零下163度,但是冰層下面卻是液態海洋。因此,木衛二是除了地球之外,太陽系第二個擁有豐富水資源的星體,也是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地方。

三、木星變成「太陽」的可能性有多大?

木星可以看做是「發育不完全」的太陽,但是也可以看做是「正在發育中的太陽」。

1、體積問題

木星和太陽的成分雖然相似,但是因為質量太小(與太陽相比),需要將質量增加到如今的80倍,才能滿足進行聚變反應的高壓。

但是,太陽系已經十分穩定,木星雖然孜孜不倦地在捕捉宇宙星體,但是想要達到太陽質量的8%(成為恆星的條件),對它來說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太陽一個球,就佔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8%。



2、形態問題

太陽系八大行星接受太陽輻射的熱能,然後自身也會向外輻射熱能。木星輻射出的熱能,是它從太陽接收到的熱能的兩倍。科學家認為,在木星誕生後的頭幾百萬年中,木星平均輻射的能量相當於現在太陽所輻射的能量的幾百分之一。

也就是說,木星正在向其宇宙空間釋放巨大能量,其中一半來自於內部,並且木星內部的熱能反應正在加劇。

不僅如此,根據常識,只有恆星才能發光,但是科學家已經發現木星也在「發光」。所以,未來木星也許會變成恆星,但是在未成為恆星之前,它已經在發光發熱,這打破了科學家對行星的定義。

結語

木星是發育不完全的恆星,或者是正在發育中的恆星,或者是科學家還沒有定義清楚的既不同於恆星也不同於行星的星體。可以肯定的是,它還在持續進化。科學家預估,完成進化大約需要30億年。

30億年後太陽老了,地球如果還有人類的話,不需要推動地球在宇宙中流浪,直接挪到木星旁邊就可以繼續愉快的玩耍了。


生活很苦,所以要給自己找點樂,讓眼睛越過柴米油鹽醬醋茶,去看看與生活無關的事情。歡迎關注我,一起做個偶爾眺望星空、想像遙遠的未知、琢磨遠古過往的人。我是大輝,一個不想把眼睛只盯在腳下的前浪。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中的太陽氦閃,行星發動機,引燃木星是硬傷嗎?
    現在很多人都說《流浪地球》有很多科學硬傷。其實大眾大可不必揪著科學嚴謹性不放。畢竟《流浪地球》是科幻片,不是紀錄片。硬傷的說法套用於此並不合理。何為硬傷?就是用科學的標準套用到科幻作品上,所有不符合現有科學理論的情節都算是硬傷。
  • 木星能被點燃?雲南天文臺專家解密《流浪地球》背後的科學
    木星能被點燃?雲南天文臺專家解密《流浪地球》背後的科學,《流浪地球》劇照 掌上春城訊你看《流浪地球》了嗎?不,你二刷《流浪地球》了嗎?
  • 《流浪地球》中,「引力彈弓」借木星加速,現實中為何不能實現?
    《流浪地球》主要講述的故事就是,在未來的時間內,太陽有可能會發生氦閃,對地球上的人類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人類為了繼續繁衍生息,不得已利用行星推進器,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前往4.2光年外的比鄰星。而在《流浪地球》當中,比較富有爭議的一個情節,那就是地球在加速脫離原有軌道的時候,會先途徑木星,同時利用「引力彈弓」的效應,藉助木星來為地球進行加速,更容易幫助地球逃脫太陽的引力束縛。那麼引力彈弓又是什麼樣的原理?為什麼許多專業人士,都說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
  • 電影《流浪地球》與其引爆木星,那還不如等太陽爆炸了啊!
    《流浪地球》如期在大年初一上映了,這部片子從名字上看就有種災難大片兒的感覺。整體劇情、畫面絕對超有震撼的效果。電影絕對是一部好看的作品,沒得說,小編就從這部科幻片子的科學性吐槽吐槽吧!電影一開始就給了觀眾一個大大的包袱,太陽要爆炸了,地球必須得遠離太陽!牛吧!大家都知道,地球只有圍著太陽轉,才有了晝夜和四季,才有了生命。這次,不是簡單的人類移民外星了,要讓地球徹底搬家。偌大的地球怎麼能移動呢?
  • 看流浪地球漲知識:如何利用木星加速逃逸太陽系——圖解引力彈弓
    本期知識看點:圖解引力彈弓,地球和木星玩起了蕩鞦韆看過電影《流浪地球》的朋友都知道,地球為了不被太陽吞沒,裝上了一萬座行星發動機,開始了飛向4.2光年外比鄰星的流浪之旅。電影與原著小說不同,高潮部分重點寫在了地球飛越木星的部分,受木星引力影響,行星發動機損毀,地球失速,將被木星捕獲解體,最終靠點燃木星引發衝擊波將地球推離木星。1. 為什麼地球非要懟著木星飛過去?
  • 假如太陽突然熄滅,留給人類的時間會有多少?
    太陽光傳播到地球需要8分鐘左右的時間,因此假如太陽突然熄滅了,地球不會馬上進入黑暗,但這也只不過是很短的時候,8分鐘之後,太陽光徹底消失,此時的地球將會陷入一片黑暗,這種黑暗和我們平時經歷的黑夜完全不同。我們平時的黑夜由於太陽還是存在的,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受到太陽光的照射,也會輔助地球的黑夜照明,因此我們多少還可以在黑暗中看到一點光明。
  • 劉慈欣《流浪地球》原著,以如此戲劇化的形式結尾,有何深意?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主要講述:太陽即將發生氦閃,這種變化會導致太陽急劇衰老,並最終摧毀整個銀河系,這肯定也包括我們的地球了。我們肯定不會老老實實的等死,因此全世界的科學家聯合起來,發起了「流浪地球」計劃,這個計劃說簡單點就是把地球從太陽系挪到一個新的星系以此延續人類文明。當然,事情肯定不會這麼簡單,小編只是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大家都看過電影或者小說,細節就不用我再費口舌了!
  • 木星的引力彈弓為流浪地球加速,木星的軌道會變嗎?
    引力彈弓是利用星球的引力給探測器加速的一種常用方法,人類發射的飛往地球軌道之外的探測器,很多就用到了引力彈弓進行加速。人類在70年代的時候能夠發射飛出太陽系的旅行者號飛船,就是因為當時的時機非常好,可以連續藉助多顆星球的引力進行加速。
  • 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對《流浪地球》的深層剖析
    邂逅木星「我出生在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那時地球剛剛停止轉動。」與電影《流浪地球》中被寒冰和粉塵覆蓋的末世景象不同,小說《流浪地球》描述了太陽即將爆發「氦閃」吞噬太陽系,人類全力建造地球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前往半人馬座比鄰星,尋找「新家園」的故事。
  • 無須再「流浪地球」——一名粉雪愛好者的雪季新感
    冬去北海道、夏去紐西蘭,東赴北美、西往南歐……許多國內雪友一年年逐雪而行。今年11月以來,國內多地滑雪場相繼「開板」,但雪友們無須再為粉雪而「流浪地球」。這一方面是疫情防控使然,另一方面則因為國內的粉雪場地越來越贊。清晨,吉林省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場,纜車還未開放,雪友劉澈就踏著登山滑雪板,用時兩小時爬上山頂。他要趕在團體遊客進場前,完成當日首滑。
  • 流浪地球,為啥不是流浪月球?
    電影《流浪地球》大獲成功。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地球流浪了,月球怎麼辦?還遠遠不夠,地球海洋潮汐消失了,赤道旁邊的水開始瘋狂的朝南北兩極湧去,一個超級大海嘯出現了。更糟糕的是:我們的地軸開始了搖擺,開始了「社會搖狀態」一會與太陽軸平行,一會又指向了太陽,一會又晃回去,總之地球失去了穩定的四季和溫帶寒帶熱帶的劃分,整個地球環境開始了瘋狂變天模式。
  • 流浪地球裡點燃木星真可能嗎?木星真能被點燃?西瓜視頻為您解密
    還記得2018年火爆上映並叫好又叫座的國產影片《流浪地球》嗎?在影片中吳京飾演的劉培強在地球即將撞向木星而毀滅前,駕駛著空間站配合地球的行星發動機噴口火焰,點燃了木星,利用木星爆炸的反推力將地球推回到了流浪的正確軌道上,當時那種震撼場面至今想來依然動人心魄。
  • 如何摧毀太陽,然後帶著地球流浪
    太陽氦閃首先是這個大背景:太陽突然要爆炸,地球必須要流浪。恆星演化研究算是比較成熟的,太陽命運基本都被算命先生定好了,沒有外來因素,很難發生意外。太陽氦閃這麼重大的事情,自然早在日程表上了。因為氦閃發生在紅巨星階段末期,在氦閃之前,長達10億年的紅巨星階段就已經把地球折騰黃了。總而言之,以氦閃作為帶地球流浪的理由,不夠科學。謀殺太陽如果太陽好好的,流浪地球的動機就不存在了,所以必須要把太陽給滅了。但很可惜,謀殺太陽是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 《流浪地球》天體物理知識科普!
    ,大年初一,根據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流浪地球》在全國上映。老王百忙之中(無聊)慕名到電影院去觀看了影片。整部電影氣勢恢宏,講述了太陽將變成紅巨星,人類驅動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故事。氦聚變最後的結局,是在中心形成一顆白矮星   太陽在引力坍縮期內會持續變大,體積會一直膨脹至現在太陽的992萬倍,其太陽外表會直接到達地球軌道,吞沒地球與月球   2、利用木星加速——引力彈弓效應
  • 地球在流浪,心不再流浪———《流浪地球》影評
    作為春節賀歲檔上映的大型科幻片《流浪地球》,無論是在口碑還是票房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當今中國科幻片中的佳作。一、生存環境危在旦夕,地球開啟流浪之旅因太陽老化,人類生存環境遭受破壞,人類急需尋找新的宇宙生存環境,一萬臺「行星發動機」!歷經兩千五百萬年!移居地下城!因為這場災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人類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這也是整個影片核心思想之一:團結。
  • 《流浪地球》中的天體物理學
    影片中涉及了大量的天體物理學知識,而且都巧妙地把它們融入到了劇情中,所以現在我們就來聊聊《流浪地球》中的天體物理學。超級計算機模擬的類太陽恆星的氦閃過程 在《流浪地球》小說中,氦閃發生在太陽演化成紅巨星之前,這是錯誤的。
  • 流浪地球中,若地球沒有成功逃離木星,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
    在影片《流浪地球》裡,地球逃離太陽系的過程中受到了木星的引力捕捉,而最終木星被點燃,地球才成功擺脫了木星的引力捕獲,繼續它的流浪旅途那麼,如果在結尾處,地球沒有逃離木星,最後的結果又會是什麼呢?答案是地球一定也會不復存在,但在地球與木星相撞的過程中,會發生更多的意想不到事情。
  • 活下去——《流浪地球》觀後感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小說:太陽在不斷膨脹,火山噴發、旱災肆虐、物種滅絕,城市消失......直至吞沒整個地球。面對這次滅頂之災,聯合政府決定:將整個地球推離太陽系,飛向4. 2光年外的新家園。人類傾盡全部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了多座行星發動機,為地球飛離太陽系提供動力,並且集結全球的航空力量,耗時三十年,建造了「領航員號」國際空間站,為地球提供預警、領航及通訊保障。這一恢宏而漫長的人類計劃,被命名為「流浪地球」計劃,渺小的人類自此踏上了2500年的流浪之旅。然而宇宙之行危險重重:地下城巖漿滲入,沿海地區海嘯,地表溫度降至零下7 0 攝氏度。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大年初一,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各大影院,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期收穫票房冠軍。電影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不遠未來的故事:太陽急劇老化,隨時都有可能進入到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也將因此被吞噬。
  • 流浪地球:看過三體飛星不動的威力,才明白木星洛希極限的可怕!
    飛星不動   「飛星不動」是三體世界最大的兇兆,以至於成了多個三體文明一句最不吉利的咒語——《三體》   在《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