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或危害90%的常見魚類,未來將成海洋中的最大住戶

2020-10-23 南海之聲

你知道海洋的微塑料嗎?科研人員形象地把它稱之為海洋中的PM2.5。那麼微塑料是怎麼來的?它對海洋生態有什麼影響?《南海圓桌派》欄目專訪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蔡明剛教授。


《南海圓桌派》:微塑料從何而來?

蔡明剛:垃圾是固體或流體廢棄物而海洋垃圾是指海洋和海岸環境中具有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經加工的固體廢棄物。海洋垃圾的來源大致有三個:工業過程、農業活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人類已經生產了83 億噸塑料,其中63 億噸成為垃圾。塑料本身含有增塑劑,並能從環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質。因為塑料難於降解,所以,在海洋裡面佔了很大的比重。據預測,到 2050 年,就數量而言,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的數量將超過魚類,成為海洋中「人口」最多的住戶。


關於海洋塑料垃圾的來源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河流輸入:全球每年有115-241萬噸塑料垃圾從河流進入海洋;②濱海旅遊:在海濱旅遊景點,遊客隨意丟棄的塑料水瓶或塑膠袋會形成微塑料;③船舶運輸:每年因船舶運輸過程進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高達500萬噸;④漁業捕撈:漁具會因老化耗損,從而增加海洋中微塑料的含量;⑤養殖設施:大量使用塑料養殖器具,其老化破損會形成微塑料;⑥大氣沉降:大氣沉降物質中17%為人造塑料纖維,12%為人造混合纖維。


《南海圓桌派》: 海洋垃圾特別是海洋中的微塑料引起的海洋生態問題有哪些?


蔡明剛:海洋垃圾它一方面會影響海水中藻類的光合作用,另一方面垃圾本身表面附著的汙染物或自身含有的有害物質會在水體動力過程作用下,影響汙染物的分布規律。同時,海洋生物攝食後會造成複合毒性影響,進而抑制某些海洋生物的產卵和繁殖能力,甚至會引起某些海洋生物營養不良而死亡。據統計,世界上有近270種海洋生物誤食過海洋廢棄物或受到過塑料廢棄物的纏繞。

對海洋生物威脅最大的是廢棄的魚網,它們有的長達幾英裡,被漁民們稱為「鬼網」。在洋流的作用下,這些魚網絞在一起,成為海洋哺乳動物的「死亡陷阱」,每年都會有數千隻海豹、海獅和海豚等被廢棄的魚網纏住和淹死。

因此,採取措施減少海洋塑料垃圾的排放,積極控制海洋塑料汙染並為汙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能有效的保護海洋生物安全和維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


《南海圓桌派》:海洋裡的動物包括海豚海獅等是否會誤食塑料?

蔡明剛:海洋中塑料尺寸較小,極易被海洋生物誤食。去年我國一項海洋魚類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常見魚類採樣中,90%的魚類樣本中都發現了微塑料。當然包括海豚海獅也會誤食塑料。有些海洋生物容易把一些塑料製品誤當食物吞下,例如海龜就特別喜歡吃酷似水母的塑膠袋;海鳥則偏愛舊打火機和牙刷,因為它們的形狀很像小魚。塑料製品在動物體內無法消化和分解,誤食後會引起胃部不適、行動異常、引發各種炎症、生育繁殖能力下降,新陳代謝降低甚至死亡等,海洋生物的死亡最終導致海洋生態系統被打亂。

《南海圓桌派》:微塑料汙染問題是什麼時候引起關注的?

蔡明剛:1972年,《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它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實際上,微塑料的粒徑範圍從幾微米到幾毫米,是形狀多樣的非均勻塑料顆粒混合體,肉眼往往難以分辨,被形象地稱為「海洋中的PM2.5」。但此後相當長時期內,其並未引起科研人員的重視。在2012年之前,全球發表的有關海洋水體中微塑料的相關論文不到30篇。2014年以來,國際上關於海洋微塑料的論文發表與媒體報導數量驟增。2014年6月,在第一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海洋塑料垃圾汙染被列為「十大緊迫環境問題之一。微塑料作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裂解產物,在海洋環境中更是無處不在,微塑料問題由此得到特別關注。


2015年,海洋塑料汙染同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等共同被列為全球重大環境問題。2018年,科學家在9個不同國家19個不同採購點購買的11種全球售賣的品牌瓶裝水中,檢測出了微塑料成分,更是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憂慮。時至今日海洋微塑料汙染已被世界各國所重視。


《南海圓桌派》:微塑料垃圾除了在海洋還有其他地方存在嗎?

蔡明剛:自2014年後,海洋微塑料汙染研究受到全球高度重視。目前,微塑料已在全球各環境介質中被廣泛檢出,且逐年積累。首先,原來我們覺得塑料主要是海洋表層,但是很快我們在海底、包括馬裡亞納海溝也發現微塑料的存在。這就說明整個海洋裡從海表面向海底的通道中都有微塑料存在的可能性。實際上,目前已有多份調查顯示,在太平洋、大西洋、南北極和深海中均發現微塑料的存在。

除海洋之外,內陸河口、湖泊、水庫、城市河流等水體中都被廣泛檢出,甚至在土壤、大氣中也有微塑料的分布。這些事實證明,微塑料已廣泛存在於全球水域中,由微塑料導致的環境問題和生物損害已引起人們的重視,微塑料的潛在影響和應對方法逐漸成為研究熱點。

《南海圓桌派》:為了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我們能做些什麼?

蔡明剛:首先,社會應該減少塑料物品,儘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如:水瓶、購物袋、吸管。其次,政府需加強垃圾收集,防止塑料垃圾在運輸過程中進入到環境,並建設回收系統以提高回收率。每個人要做到不亂丟垃圾,實行垃圾分類。再次,科學研究需設法降解塑料,將其分解成最基本的單元,或再製造成新塑料以及其他有用材料。最後我們還可以積極宣傳海洋保護,微塑料知識等。

所以當保護海洋環境成為人們的一項自覺行動時,很多事情,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文丨俊靈

相關焦點

  • 她們是海洋中的最大魚類!
    導讀:一項長達十年的分析證實,雌性鯊魚作為海中最大的魚類獨佔鰲頭--體長超過雄性鯊魚,平均體長達到14米。
  • 海洋中時速最快的十大魚類
    據調查,目前魚類約有2萬多種,而海洋中的魚類就佔據了一萬多種,對於魚類來說,速度直接影響著其生存能力——逃亡與覓食。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海洋中那些時速最快的魚類,一起來看看是什麼魚吧!是世界上熱帶、亞熱帶海洋中一種常見魚類,因其上頜向前延伸呈劍狀而得名。是海洋中可怕的捕食者,其平均壽命在9年左右,體長5米左右,體重可以達到600公斤以上。劍魚在海洋中的時速可達到每小時64公裡。
  • 洗臉化妝少用「微塑料」 給海洋魚類一個清潔家園
    而實現深度潔淨的「清潔工」——一種名叫微塑料的小小顆粒珠,正成為危害海洋魚類的溫柔殺手。日前舉行的第283期東方科技論壇聚焦「微塑料海洋汙染與控制」,與會專家呼籲應該禁止在個人護理品中添加用於深度清潔的微塑料顆粒,至於「臉要更乾淨,妝容更美麗」,可以尋找可生物降解的替代材料與新技術。「海洋幾乎已經成了一個塑料世界」。
  •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如果有海洋魚類,能放生青海湖裡嗎?
    我們印象中的青海湖是一個美麗的景點,但是我們對於他的了解僅僅是停留在了絕美風景之上,對於其他方面我們卻是了解甚少。青海湖青海湖又被叫做是「措溫步」,也就是藏語中青色之海的意思,也就是的青湖,藍湖的意思。作為中國最大湖泊的青海湖,它坐落在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中,被四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橡皮山四座大山所環繞著。
  • 海洋垃圾汙染危害海洋生物生存,如何處理?
    海洋垃圾汙染危害海洋生物生存,如何處理?
  • 海洋中10大速度最快的魚類,飛魚劍魚上榜,第一竟是它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神秘莫測的海洋中生活中成千上萬種魚類,它們有的活躍在淺海,有的主要生活在深海域,連科學家也難得一見,甚至還有些是人類叫不出名字的魚,有待未來科技更發達的時候進行勘測。
  • 海洋魚類有寄生蟲?海鮮還能吃嗎?
    魚市 圖源網絡寄生在這些魚類身上的各種寄生蟲也種類繁多,主要包括線蟲、絛蟲、吸蟲、棘頭蟲等。由於海洋魚類,特別是人類食用的海洋魚類中,對人類有致病性的吸蟲與棘頭蟲寄生情況相對較少,因此下面主要對常見的兩類寄生蟲——線蟲和絛蟲作一介紹。
  • 鯨鯊的「性別之戰」:她們才是海洋中的最大魚類
    圖片來源:CNET一項長達十年的分析證實,雌性鯊魚作為海中最大的魚類獨佔鰲頭——體長超過雄性鯊魚,平均體長達到14米。據外媒報導,鯨鯊身體龐大,通常體長為8或9米。但近十年來,鯨鯊的「性別之戰」依然存在:雄性和雌性誰更大?
  • 塑料對海洋的危害,比預想的還可怕
    許多塑料製品在陽光和海浪的衝擊下會分解,最終分解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大小。研究人員藉助電腦模擬來分析這些調查結果後得出了驚人的數字:全球海洋中至少有5.25萬億個塑料碎片(直徑從低於1nm的微小粒子到直徑超過20cm的大碎片),海洋塑料汙染物總重量約26.9萬噸。研究者隨後用這些數據修正了一個海洋塑料分布模型[1]。
  • 魚類在海洋中的分布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文藝的土豆34,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魚類在海洋中的分布。在廣闊的海洋裡,魚的種類繁多,形態千奇百怪,生活方式和分布的水層也是千差萬別。海洋魚類根據它們自身的需求和身體的適應性會選擇在不同的水域或水層生活。
  • 全球海水汙染危機8大真相 預計2050年海洋中塑膠將比魚類多
    現在大約每年有數百萬噸的塑料流入海洋,造成海洋汙染,對海水質素和水生生物,甚至人類健康都造成巨大影響。各國政府刻不容緩尋求解決方法,促請馬上立例管制塑膠生產及棄置;而作為地球上的一分子和持份者,大家亦應謹守環保法則,少用塑膠用品,一起救救我們居住的環境! 以下是其中8項塑膠對現時與未來世界的威脅。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的海洋魚類
    中國的海洋漁業資源為眾多的人口提供了優質的蛋白質來源,然而在實際生產中,目前較為粗放的捕撈方式難以避免的對瀕危、易危海洋物種造成危害,將較多的野生動物列入重點保護名錄會產生執法層面的諸多問題,難以實際操作,使管理失去意義。所以,目前產業發展與社會需求的現狀亦嚴重製約著海洋野生動物的保護。
  • 海洋中最毒的5種魚類,遇到趕緊逃跑
    海洋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其中很多生物都是我們未知的,其中不乏一些致命的魚類,下面為您盤點海洋中最毒的5種生物,遇到趕緊逃跑!一、小丑魚,它曾經被評為世界上最可愛的魚類,雖然它們毒性不強,可是它們卻與海葵形成了共生關係,海葵靠小丑魚吸引其他魚類,獲得食物,而海葵則是一種劇毒生物!
  • 塑料對海洋的危害,比預想的還可怕
    許多塑料製品在陽光和海浪的衝擊下會分解,最終分解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大小。 研究人員藉助電腦模擬來分析這些調查結果後得出了驚人的數字:全球海洋中至少有5.25萬億個塑料碎片(直徑從低於1nm的微小粒子到直徑超過20cm的大碎片),海洋塑料汙染物總重量約26.9萬噸。研究者隨後用這些數據修正了一個海洋塑料分布模型[1]。
  • 我們在成都找到這艘魚類諾亞方舟
    周波介紹說,最早的一批胭脂魚是上世紀80年代入住的,而最新的住戶,要算圓口銅魚。   圓口銅魚以前是金沙江和長江上遊比較常見的種類,以前在漁獲物中基本要達到40%左右的產量。但目前其棲息地遭到破壞,野生資源急劇減少。同時其人工馴養繁殖難度極大,可以說是目前危險程度最高、難度最大的一種魚了。
  • 上千鯊魚被塑料纏住 海洋垃圾成生活在大海中生物的頭號殺手
    上千鯊魚被塑料纏住 海洋垃圾成生活在大海中生物的頭號殺手時間:2019-07-08 15:01   來源:文匯客戶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上千鯊魚被塑料纏住 海洋垃圾成生活在大海中生物的頭號殺手 據《太陽報》7月5日報導,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新研究顯示,已發現1116隻鯊魚和鰩魚被海中塑料垃圾纏住
  • 海洋魚類可以生吃,難道海洋魚類真的沒有寄生蟲?
    現生魚類共2萬餘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為魚類中最繁盛的類群。海洋魚不是沒有寄生蟲,而是寄生蟲比較少。寄生蟲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終身寄生在宿主體內的寄生蟲。還有一些寄生蟲,在整個生長階段會變化成不同的形態,在這個過程中會從一個宿主轉移到另外的宿主身上。這一大類的寄生蟲佔了寄生蟲總數量的一大半以上。但是在海洋中,這一類寄生蟲幾乎沒有。●海洋的魚類,雖然生活在鹹水中,但是魚肉並不鹹。
  • 被譽為最美海洋魚類之一的它你了解多少?
    儒艮(學名:Dugong dugon):它的名字是由馬來語直接音譯而來的,也有人稱它為「南海牛」,它與海牛目的其它動物如海牛的最大區別在於:海牛的尾部呈圓形,而儒艮尾部形狀與海豚尾部相似。除我國外,儒艮還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周圍的一些國家。有人說它是海洋中的美人魚。蝠鱝(Mobula):又稱「魔鬼魚」。
  • 嘉興一住戶家現大量黑色蟲子 它很常見且有毒素
    小陳媽媽還說,除了自己家裡,小區裡的小路上,還有其他住戶的家裡也都有這種蟲子。走在小區裡,經常會「卡塔卡塔」的響,就是因為蟲子太多,一路都會踩到。這到底是什麼蟲子?其實這種蟲子很常見,小夥伴們平常在公園散步的時候,就會看到這種蟲子。
  • 加彭常見魚類大全-旗魚
    它們身手矯健槍法一流,被稱為海洋中的三劍客。憑藉一身過人的本領,在茫茫大海裡衝鋒陷陣來去自由。旗魚旗魚的英文叫Sailfish。舒展的背鰭如一面旗幟,獵獵迎風,所向披靡。至於劍魚為什麼單獨成科則屬於生物學問題,知道就行,不用糾結。旗魚、槍魚、劍魚都是大洋性魚類,活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幾內亞灣也有它們的蹤跡。1     大西洋旗魚(Istiophorus albic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