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破了恐龍和鳥類之間最重要的一道障礙,澄清了「中華龍鳥」不是鳥,而是恐龍。
△陳丕基
他參與的著作《中國的葉肢介化石》,完成了我國葉肢介學科的奠基工作。因痴迷於白堊系研究,他被同行稱為「陳白堊」。
他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陳丕基。7月9日,因病醫治無效,陳丕基在西安逝世,享年83歲。「老師生前最記掛的是熱河生物群古氣候的研究進展。」陳丕基的學生、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李罡告訴記者。
他讓世人知道:恐龍沒消失,鳥兒是恐龍的後裔
△中華龍鳥化石
每天,我們都會聽到鳥鳴。這些披著羽毛的鳥兒,它們其實是恐龍的後裔。最直接的證據,便是中華龍鳥。它有羽毛,卻是恐龍。而最早給出中華龍鳥是恐龍這個答案的人便是陳丕基。
「陳丕基老師首次提出中華龍鳥是一種帶羽毛的恐龍,打破了恐龍與鳥類之間最重要的一道障礙。之後的科學家發現,最終證實恐龍沒有滅絕,鳥類是恐龍的後代。」南京古生物所綜合處處長陳孝政說。
中華龍鳥是1996年在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帶毛恐龍化石。但一開始,科學家們對它存有「誤會」,認為是鳥。1998年,陳丕基、董枝明、甄朔南合作1998年英國《Nature》雜誌上發表論文,《中國義縣組一個保存完美的獸足類恐龍》。這篇文章完成了對中華龍鳥分類學的修訂,澄清了中華龍鳥不是鳥,也不是鳥類的直接祖先,而是全身被覆原始羽毛的獸足類恐龍。
這篇論文引起了全球關注,並於2000年9月25日獲得美國情報科學研究所ISI在北京頒發的「經典引文獎」,這是1981-1998年的18年間被SCI和SSCI刊物接收發表的20萬篇中國論文中選出213篇具有高影響力論文之一,也是當時國內地學和生物學領域唯一入選論文。
中華龍鳥的橫空出世,標誌著恐龍研究的一個新起點,他為後來的鳥類起源研究提供了關鍵信息,可以說是一個裡程碑式的發現。
心系科研,去年還叮囑學生要發表論文
1955年,陳丕基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地層古生物專業。1960年,進入南京的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也就是現在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從大學開始算起,他從事地質工作至今已65年,南京古生物所也是他陪伴了一甲子的地方。「老師對南古所感情很深。」李罡說。
李罡是陳丕基的學生,1990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以後,便跟著陳丕基攻讀碩士和博士。李罡說,老師一生都奉獻給了科學研究。陳丕基多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獎項,與導師張文堂和師弟沈炎彬合作編著的《中國的葉肢介化石》完成了我國葉肢介學科的奠基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與周志毅合作主編的《塔裡木生物地層和地質演化》一書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他還對郯廬斷裂的大平移時間、塔裡木——華南地塊與華北地塊的碰撞有獨到見解……
「我老師學問很深,取得過很多重要研究成果,是我仰慕的人。」在李罡的記憶中,陳丕基不僅做學問非常嚴謹,而且說話慢條斯理,從沒發過脾氣,但對學生要求卻很嚴格。
儘管年事已高,身體也不大好,但陳丕基依然堅持關注著項目進展,「他一直把學科推進放在心上,不計較名利。」李罡和記者說,退休後,老師還依然堅持上班。最後一次上班是去年10月,是為了來關心「熱河生物群及其地層研究」的進展,這也是他一直牽掛的事。「熱河生物群是1.25億年前的生物群,當時的古環境如何?這是我和老師、瑞典學者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我老師一直很關心這個項目,還叮囑我們,希望最好能發表。可惜,他沒能等到論文發表。」李罡說,他們會努力完成老師這個未了的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