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生物學家陳丕基逝世,他讓世人知道鳥兒是恐龍後裔

2021-01-22 荔枝網新聞

  他,打破了恐龍和鳥類之間最重要的一道障礙,澄清了「中華龍鳥」不是鳥,而是恐龍。

△陳丕基

  他參與的著作《中國的葉肢介化石》,完成了我國葉肢介學科的奠基工作。因痴迷於白堊系研究,他被同行稱為「陳白堊」。

  他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陳丕基。7月9日,因病醫治無效,陳丕基在西安逝世,享年83歲。「老師生前最記掛的是熱河生物群古氣候的研究進展。」陳丕基的學生、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李罡告訴記者。

  他讓世人知道:恐龍沒消失,鳥兒是恐龍的後裔

△中華龍鳥化石

  每天,我們都會聽到鳥鳴。這些披著羽毛的鳥兒,它們其實是恐龍的後裔。最直接的證據,便是中華龍鳥。它有羽毛,卻是恐龍。而最早給出中華龍鳥是恐龍這個答案的人便是陳丕基。

  「陳丕基老師首次提出中華龍鳥是一種帶羽毛的恐龍,打破了恐龍與鳥類之間最重要的一道障礙。之後的科學家發現,最終證實恐龍沒有滅絕,鳥類是恐龍的後代。」南京古生物所綜合處處長陳孝政說。

  中華龍鳥是1996年在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帶毛恐龍化石。但一開始,科學家們對它存有「誤會」,認為是鳥。1998年,陳丕基、董枝明、甄朔南合作1998年英國《Nature》雜誌上發表論文,《中國義縣組一個保存完美的獸足類恐龍》。這篇文章完成了對中華龍鳥分類學的修訂,澄清了中華龍鳥不是鳥,也不是鳥類的直接祖先,而是全身被覆原始羽毛的獸足類恐龍。

  這篇論文引起了全球關注,並於2000年9月25日獲得美國情報科學研究所ISI在北京頒發的「經典引文獎」,這是1981-1998年的18年間被SCI和SSCI刊物接收發表的20萬篇中國論文中選出213篇具有高影響力論文之一,也是當時國內地學和生物學領域唯一入選論文。

  中華龍鳥的橫空出世,標誌著恐龍研究的一個新起點,他為後來的鳥類起源研究提供了關鍵信息,可以說是一個裡程碑式的發現。

  心系科研,去年還叮囑學生要發表論文

  1955年,陳丕基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地層古生物專業。1960年,進入南京的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也就是現在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從大學開始算起,他從事地質工作至今已65年,南京古生物所也是他陪伴了一甲子的地方。「老師對南古所感情很深。」李罡說。

  李罡是陳丕基的學生,1990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以後,便跟著陳丕基攻讀碩士和博士。李罡說,老師一生都奉獻給了科學研究。陳丕基多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獎項,與導師張文堂和師弟沈炎彬合作編著的《中國的葉肢介化石》完成了我國葉肢介學科的奠基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與周志毅合作主編的《塔裡木生物地層和地質演化》一書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他還對郯廬斷裂的大平移時間、塔裡木——華南地塊與華北地塊的碰撞有獨到見解……

  「我老師學問很深,取得過很多重要研究成果,是我仰慕的人。」在李罡的記憶中,陳丕基不僅做學問非常嚴謹,而且說話慢條斯理,從沒發過脾氣,但對學生要求卻很嚴格。

  儘管年事已高,身體也不大好,但陳丕基依然堅持關注著項目進展,「他一直把學科推進放在心上,不計較名利。」李罡和記者說,退休後,老師還依然堅持上班。最後一次上班是去年10月,是為了來關心「熱河生物群及其地層研究」的進展,這也是他一直牽掛的事。「熱河生物群是1.25億年前的生物群,當時的古環境如何?這是我和老師、瑞典學者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我老師一直很關心這個項目,還叮囑我們,希望最好能發表。可惜,他沒能等到論文發表。」李罡說,他們會努力完成老師這個未了的遺願。

相關焦點

  • 著名古生物學家陳丕基去世,曾解開中華龍鳥的身世之謎
    他,打破了恐龍和鳥類之間最重要的一道障礙,澄清了「中華龍鳥」不是鳥,而是恐龍。他參與的著作《中國的葉肢介化石》,完成了我國葉肢介學科的奠基工作。因痴迷於白堊系研究,他被同行稱為「陳白堊」。他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陳丕基。  7月9日,因病醫治無效,陳丕基在西安逝世,享年83歲。「老師生前最記掛的是熱河生物群古氣候的研究進展。」
  • 中華龍鳥---恐龍身上的第一縷毛髮
    與雞不同,化石中保存的動物外形更像恐龍,它的嘴中長有銳利的小牙齒,前肢短小,後肢長而粗壯。化石中動物的尾巴特別長,共有50多節尾椎骨組成,長度甚至超過了全身的一半。在季強眼力,最吸引他的是化石中從頭部到尾披覆的一層像毛髮一樣的皮膚衍生物。這種奇特的像毛髮一樣的印痕清晰,長度約 0.8釐米。正是因為這一特徵,季強才認為化石是一隻鳥而非是恐龍。
  • 鳥類真是恐龍後裔嗎?如果被證實,恐龍算不算是滅絕動物?
    《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世界》,是恐龍愛好者們都耳熟能詳的電影,讓恐龍迷們見識到了人們目前所能夠認知的恐龍世界。對於恐龍的滅絕,人們始終很遺憾。作為最受歡迎的古生物,恐龍一直都被人們關注,大家都希望能夠看到真實的恐龍。哪怕看不到恐龍,也想知道知道恐龍的「親戚」們都是什麼模樣。
  • 著名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顧知微院士逝世 享年93歲
  • 部編四年級語文下冊6《飛向藍天的恐龍》微課堂
    這句話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列舉了英國的赫胥黎發現的事例,說明了人們很早就注意到了恐龍與鳥類在骨骼結構方面的相似之處。 3、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 科莫多龍和恐龍很相似,是恐龍後代嗎?其實這一物種才是恐龍後裔
    恐龍時代是地球上爬行動物繁盛的時代,恐龍家族成員眾多,但是它們幾乎一下子就在6500萬年前全部都滅絕了,但是如今的鱷魚、科莫 多龍(巨蜥)以及變色龍等爬行動物個頭也不小,而且和某些恐龍樣子很相似,那麼是不是恐龍的後代呢?是不是有些恐龍沒有滅絕,並且進化成了這些爬行動物呢?
  • 科學家是怎麼推測出恐龍的叫聲的?
    在電影或紀錄片中,你會聽到恐龍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如尖細的鳴叫、低沉的吼聲。但是,我們真的知道恐龍能夠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嗎?
  • 恐龍叫聲科學家是怎麼推測出來的
    在電影或紀錄片中,你會聽到恐龍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如尖細的鳴叫、低沉的吼聲。但是,我們真的不知道恐龍能夠發出什麼樣的聲音。脊椎動物發聲通常需要軟組織,比如我們人類的聲帶。然而軟組織卻很難保存為化石,想要知道恐龍如何發聲十分困難。
  • 鼎新講座:世界著名古生物學家羅伯特·賴茲院士揭秘恐龍怎樣成為...
    【吉林大學報記者 文武/文攝】6月3日下午,世界著名古生物學家羅伯特•賴茲院士在吉林大學中心校區鼎新大講堂作了題為「侏羅紀的恐龍胚胎化石」的講座,揭示了恐龍成為中生代陸地霸主的奧秘。吉林大學常務副校長邴正,吉林大學科協主席、中國科學學院院士于吉紅、唐敖慶講座教授黃大一,校內相關單位負責人以及校內外師生700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 古生物學家告訴你恐龍到底是什麼顏色的?
    古生物學家告訴你恐龍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全文4200字,閱讀需要大約10分鐘圖註:《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復原,圖片來自網絡你知道恐龍是什麼顏色的嗎這肯定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但遺憾的是我們發現的恐龍化石都是沒有顏色的。為了還原恐龍的顏色,一代代的古生物學家和藝術家們可謂是絞盡腦汁,他們參考了今天與恐龍親緣關係較近的爬行動物,又研究了今天不同物種在自然環境之下的保護色,以此來還原恐龍們可能會有的顏色。經過一番推測,那些大型的植食性恐龍體色總是以灰色和綠色為主,而大型食肉恐龍的顏色則是以灰褐色為主等等。
  • 我們終於知道了恐龍的屁眼是什麼樣子
    本文的作者萊利·布萊克在撰寫他的《我摯愛的雷龍》一書時,寫到關於繁殖的章節時,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去想像恐龍屁股下的洞天,因為尚未發現保存完整的化石,以至於很多恐龍模型和雕塑也無法做到高清無碼,只能無奈讓它們感到便秘。現在,我們終於在恐龍屁眼這一研究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這要歸功於一種憨憨恐龍鸚鵡嘴龍化石。
  • 都知道嘉蔭是中國恐龍之鄉,但你知道中國十大最著名的恐龍都是啥嗎?
    按照化石標本的產出年代、保存狀況、科學價值以及在公眾中的認知度,著名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等12位恐龍專家選取了「中國百年十大最著名恐龍」,它們分別是:NO.1 黑龍江滿洲龍黑龍江滿洲龍,1902年,在黑龍江嘉蔭,由沙俄上校馬納金從當地漁民那裡獲得化石,被稱為「中國第一龍」。
  • 7.5米食肉恐龍踩個腳印,被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了!
    霸王龍是最著名的巨型食肉恐龍,分布於晚白堊世的北美洲。霸王龍所在的暴龍家族生存範圍廣及整個北方大陸,它們留下了許多骨骼化石。幾天前,中國的古生物學家公布了在江西發現的暴龍類化石,不過不是骨骼化石,而是罕見的腳印化石。贛州大腳印贛州位於江西省南部,古稱虔州。
  • 古生物學家發現一具新的棘龍尾巴化石,它將改寫恐龍歷史
    恐龍是生活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史前巨獸,恐龍的體型巨大,以往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只是傳統的陸生動物(翼龍和蛇頸龍不屬於恐龍)。然而古生物學家在一次考古中發現了一種能夠水路雙棲的恐龍,這種恐龍的出現「重寫了恐龍歷史」,也徹底否定了非鳥類恐龍從未入侵水生世界的說法。
  • 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
    恐龍的魅力超乎尋常,它們能勾起一些小朋友的好奇心,讓他們從此萌發成為古生物學家的理想。邢立達就是其中一員,長大後,他成了一名專門追蹤恐龍的「獵人」。《邢立達恐龍手記》系列包括3部作品——足跡篇、琥珀篇和特別篇,是邢立達十數年研究生涯,一路成長、發現、探索的全記錄。
  • 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成恐龍獵人 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此後,在眾多有關邢立達的說法中,一個著名的「梗」便是「一己之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 古生物學家發現這種食肉恐龍兩個月換一口新牙!
    古生物學家發現這種食肉恐龍兩個月換一口新牙!我們人類一生只換一次牙,所以大家對自己的牙齒倍加愛護和珍惜。食肉恐龍就不一樣啦,古生物學家最近的研究證明有一種食肉恐龍兩個月就能將滿嘴的牙換一遍,這換牙頻率真的是逆天啦。
  • 恐龍復活丨與科學家探秘失落的世界
    但其實人類對這個地球上一代霸主的好奇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布裡斯託古生物學研究團隊的麥可·本頓,是當下全世界範圍內研究恐龍最頂級的古生物學家之一,他七八歲時也和很多小朋友一樣喜歡恐龍,這種熱情幾十年來從未消退。
  • 歷史上的今天 |地層古生物學家俞建章逝世
    1980年10月3日,中科院院士、地層古生物學家俞建章逝世。俞建章對晚古生代地層及四射珊瑚化石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奠定了中國早石炭世生物地層學之基礎。他還是鸚鵡螺類化石研究的奠基人,發表的《中國中部奧陶紀頭足類化石》是我國論述華中西南區奧陶紀直角石類動物群的第一部專著。
  • 鳥類祖先竟是鱷魚 著名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在肥演講
    昨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孔子鳥化石發現者之一的周忠和教授,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給數百位聽眾帶來了一場探古尋今的科普講座。中國古人類來源學界還有爭議20日,池州東至縣華龍洞東至人發掘引起全世界關注。昨日,剛從華龍洞回肥的周忠和院士,給聽眾講解《達爾文進化論與古生物學》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