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用科學的思維理解「自我」,它的定義是什麼?

2020-11-22 百家號

能不能用科學的思維理解」自我「,它的定義是什麼?

大家好,歡迎來到宗橫健康行,我們都相信人類思維中包含一些特殊的實體,我們稱之為自我,但關於自我是什麼卻莫衷一是。我們先來澄清一下概念,當我要說的是一般意義上的一個完整的人,會用不帶引號的自我來表示,而要表示更具神秘感的個人身份時,則會用帶引號的「自我」。以下是人們對「自我」的一些說法:「自我」是思維中代表真我的那部分,或者不如說,是我的一部分,也就是我思維的一部分,這一部分真的會思考、會渴望、會做決定、會享受、會痛苦。這對我而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這一部分在經歷了所有的一切後仍然保持不變——是把所有事情聯繫在一起的那個「身份」。

而且無論你是否能用科學的方法來理解它,我都知道它就在那裡,因為它就是我。也許它就是那種科學無法解釋的事。這不太算是一種定義,但我想也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來定義了。給我們不了解的事物強加定義,通常都是弊大於利。此外,也只有在邏輯學和數學裡,定義才能完美地捕捉概念。我們在實際生活中處理的問題通常都太複雜,無法用整齊、簡潔的語言來概括。在理解思維的時候尤其如此,我們了解的知識太少,甚至不能確定我們關於心理學的理念方向是否正確。無論如何,人們都不應該錯把定義一件事當作了解一件事。就算沒有定義,你也可以知道老虎是什麼。然而你也可能知道老虎的定義,其實卻對老虎知之甚少。

就算過去對思維的理解是錯的,盡力去理解我們為什麼會相信那些理念,也會受益良多。與其詢問「什麼是『自我』」,不如問一問「我們關於『自我』的理念是什麼」。而之後,我們還可以問一問:「這些理念服務於哪些心理功能?」那時我們就會發現,原來在這方面我們有不止一種理念,而是有很多種。我們關於「自我」的理念中,包含著我們是什麼的信念。這些信念又包括我們能做什麼和我們可能傾向於做什麼。每當我們解決問題和制訂計劃的時候,都是在探索這些信念。我會以非常模糊的方式把它們稱為印象自我。除了印象自我,關於自我的理念還包括我們想成為什麼以及我們應該成為什麼等理念。

我把這些理念稱為理想自我,它影響著每個人從嬰兒開始的成長過程。但我們發現,通常很難表達這些理念,因為它們並不出現在意識層面。一個自我還是很多個自我?關於「自我」的一個常見印象就是每個思維中都包含著某種偷窺木偶,即它會為我們感受、渴望和選擇那些我們所感受、渴望和選擇的事。但如果我們擁有這樣的「自我」,那「思維」還有什麼用呢?而從另一方面而言,如果「思維」能夠做這樣的事,又為什麼存在「自我」呢?這個「自我」的概念是否有什麼真正的作用呢?

它確實有作用,但我們不能把它看作一個中心化的全能實體,而是看作一種理念的集合,它包含著我們關於思維是什麼的印象以及它應該是什麼的理想。此外,我們關於自我通常有兩種思維。有時我們認為自我是單一的、自相一致的實體;有時我們感覺自我是去中心化的、四處分散的,就好像我們是由許多代表不同傾向的不同部分構成的一樣。對比一下這兩個觀點:單一自我觀點:「我認為,我想要,我感覺。思考我思維的人是我,我自己,不僅僅是某些無名的、無自我的部分聚集在一起。」

多重自我觀點:「一部分我想要這樣,另一部分我想要那樣。我必須更好地控制自我。」無論哪個觀點,我們都不是太滿意。我們都有過感覺不統一、動機衝突、強迫感、內部張力、意見不合的體驗。我們的頭腦中在不斷進行談判,但很少聽說有人的思維被看似來自別處的強迫感和命令所束縛。而我們感覺最合理統一的時候,在其他人看來卻可能是我們最混亂的時候。

但如果思維內部沒有一個單一的、居中佔主導地位的「自我」,是什麼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呢?是什麼讓這一神話如此強大有力?這是一個悖論:也許是因為我們的頭腦中不存在什麼人讓我們去做我們想做的事,甚至沒有人讓我們去想我們想要的事,我們只是建立了我們存在於自己內部這一神話。

此篇文章為宗橫健康行的原創文章,目前只在百度百家號平臺獨家發布,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如何用科學思維思考芝諾悖論
    其實思維中的存在和科學中的存在不是一回事,也與所謂普朗克長度、普朗克時間沒有什麼關係。當然非要從微觀角度分析,當然也可以用這兩個概念。但是科學認知模式,不應該有非宏觀科學和微觀科學之分,而是有一個大的一樣的框架,統合所有認知。也就是說科學認知模式,是一個方法論的事情,方法論也是思維工具的一種,在科學研究中與數學工具是並駕齊驅的,僅僅依靠數學工具肯定是不行的。科學不是數學,也不是哲學。
  • 12思維模型:批判性思維一用理性看清複雜的世界
    總而言之,哈佛核心課程中體現的批判性思維精神可以概括為: ①思維開闊:課程目標都是為了使學生思維更開闊,嘗試用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②理性思維: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能力,識別推理和邏輯過程中的錯誤,正確理解和評估各種學科領域的知識,理性地評判倫理道德或學術觀點,並檢驗自身;③問題解決:在對各領域重大問題的理解、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
  • 書單|量子科技火了,究竟什麼是量子?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世界?
    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我們所處的世界?史丹福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麥可·D.菲爾在《啤酒與肥皂》裡寫道:你早上起來,上班、吃飯、睡覺、回家,不知道月亮是什麼,但也還是很開心。你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也不知道它們的屬性。我們生活在物理現象的海洋中,它可以像海浪一樣把我們掀起。可能我們無法控制周圍的世界,但是對它一無所知真的合理嗎?
  • 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我們所處的世界?
    量子科技的基本原理也就是量子力學,從薛丁格的貓到去年風靡某教育機構的「量子波動速讀」,聽上去一套一套的,但是不理解真的很容易被人輕易收割一波智商稅。那什麼是量子?我們生活中的可以見到的、感知到的事物,包括光和能量的最小單位都能稱之為量子。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遠處看魚群是烏央烏央的一大片,但放大了看就是一隻一隻的魚,這就可以說是魚群的量子。
  • 書單|量子科技火了,究竟什麼是量子?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世界?
    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我們所處的世界?史丹福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麥可·D.菲爾在《啤酒與肥皂》裡寫道:你早上起來,上班、吃飯、睡覺、回家,不知道月亮是什麼,但也還是很開心。你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也不知道它們的屬性。我們生活在物理現象的海洋中,它可以像海浪一樣把我們掀起。可能我們無法控制周圍的世界,但是對它一無所知真的合理嗎?
  • 科學思維方式與中華哲學思維方式互相不理解的原因
    絕對個體思維方式的一種有利和兩種缺陷。第一,什麼是個體思維方式?絕對個體思維方式同時也是絕對整體思維方式,因為絕對個體認知的東西也會被認知為絕對整體。比如人是絕對個體,但是西醫科學用解刨學把人解刨成絕對個體組成的絕對整體。
  • 對炁功進行科學定義的必要性
    科學定義的要求目前,由於對炁功的物質基礎(即練炁功所產生的「內炁」是什麼?炁功師發放的「外炁」又是什麼等)以及炁功的作用機制等,尚未得到圓滿的科學解釋,學者的意見也很不一致,所以,要給炁功下一個嚴謹的科學定義是比較困難的。然而,只要滿足下列要求,就可以算作科學的定義。
  • 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
    可以說,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是為了考量我們自我(或者他人)的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好的標準。簡而言之,完善我們的思考的辦法就是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它是一種走向問題本質的方法,讓我們仔細剖析現狀,揭露偏見和人為操作等隱性問題,從而讓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
  • 被追捧的思維模型到底應該怎麼用?
    —1— 思維模型到底是什麼? 要想解決「如何用」的問題,首先,需要了解思維模型說得到底是什麼。 查理·芒格雖未給思維模型下過準確定義,但是,他卻給「模型」下過一個定義,即任何能幫助你更好理解現實世界的人造框架,都是模型。 這話聽來十分抽象,模型說得到底是什麼呢?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2、對關鍵概念做出清晰的定義,這是批判性思維必不可少的技能。只有當我們理解了一個論證中的關鍵詞句時,我們才能對這個論證進行評價。4、最重要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就是論證。所謂論證,就是給某個結論或主張提供理據來支持它。強有力的論證能讓聰明人心服口服。而弱的論證則只能讓蠢人受騙上當。5、訴諸個人偏好、聯想、滑坡論證、無限制自由主義和既有法律條文的論證,都是相對弱的。
  • 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
    所以,這樣的定義怎麼能表達出什麼是科學和科學精神來?總而言之,一說到什麼是科學,各種回答都是東拉西扯不得要領。為什麼沒人來說清楚什麼是科學?是不是知道的人不屑跟大眾說?還是根本就是沒有人知道?如果全民都不是很清楚什麼是科學,那麼何談科學精神?這是不是正是中國人普遍缺乏科學精神的根本原因呢?鑑於此,我覺得我有責任應該向大家講解一下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
  • 批評性思維?深度思維?高維度思維?別再交智商稅了!
    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提升底層邏輯能力我想的是:什麼叫底層邏輯?人的底層邏輯怎麼定義?底層邏輯能力又是什麼?為何解決底層邏輯的方法是賣一個各類科學家講的課?難道文章裡對底層邏輯的定義是各科學選科的規律模型嗎?
  • 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自我認識和理解
    先將辯證唯物主義拆開來理解:辯證,可簡單理解為辯論並且確證;唯物主義,自我理解為應該是以事物本質的客觀存在和發展為核心的一種認知準則。的確,之所以會有這種疑問,是因為我們有時候以自我為中心的方法依然解決了不少問題,但是這通常只是偶然,或者正好就是正確的解決方式,用錯誤的方法得到正確的答案這種情況也是常有發生的,卻並不能一直都奏效或放之四海而皆準,還是上面的蘋果,有人會說,我就要連壞掉的蘋果一起吃了,是的,當然是可以吃的,雖然暫時可能不會有什麼後果,但是如果一直吃壞掉的東西,我想自己的身體可能就要罷工了。
  • 什麼叫計算思維?它到底是計算機還人的思維方式?
    思維是人類所具有的高級認識活動。按照資訊理論的觀點,思維是對新輸入信息與腦內儲存知識經驗進行一系列複雜的心智操作過程。思維是複雜的心智操作過程計算思維是美國卡內基大學(CMU)的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於2006年3月首次提出的一種理論。
  • 風險社會中的科學:理解與超越
    其次,風險界定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這增加了風險防範的困難。風險往往需要被綜合科學理性與社會理性定義,或放大,或縮小,或渲染,或淡化。最後,抽象知識體系愈發遠離普通公眾,導致公眾愈發依賴專家,不稱職的科學家就可能引發風險。專家系統是一種抽象系統,是一種脫域機制,因為它把社會關係從具體情境中直接分離出來。專家作為抽象科學知識的看門人,是普通公眾與抽象知識的中間人。
  • 系統思維:介紹一套讓你重新理解網際網路產品的思維模型
    編輯導語:系統思維,對於各行各業的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在網際網路行業,系統思維的重要性更是顯著。本文作者為我們介紹了一套能夠重新理解網際網路產品的思維模型,幫助我們理解一款網際網路產品,理解爆款產品背後驅動增長的底層因素。
  • 科學三大領域——思維科學
    定義思維科學(noetic science)是研究人的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綜合性科學。思維是 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人們從某些特定角度對思維及其有關問題進行探討,已有很久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以後,各學科的多層次和橫向滲透發展,尤其是計算機科學的誕生,為全面、系統地研究思維現象開闢了新途徑。
  • 什麼是純粹哲學?它對我們的思維或認識有何幫助?
    現今,我們的生活或思維中出現了很多「類哲學」,美其名曰「生活哲學」或「人生哲學」,有的全是那種哲理小故事,有的是那種大道理的說教,甚至有的把哲學降低為了一種「類心靈雞湯」,已經全然脫離了「哲學」最本真最原初的面貌,遠離了「哲學」這門學問所提出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要求,今天在這裡,就為大家澄清下,什麼是
  • 斯芬克斯之謎與人的自我覺醒
    斯芬克斯是一個人面獸身的怪物,它會攔住從它面前經過的人,提出一個謎語,猜不出謎語的人就會被它吃掉,猜出謎語就能殺死斯芬克斯。斯芬克斯的謎語是:什麼動物早上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
  • 《為什麼需要生物學思維?》用理解生命的思維來解析複雜電腦系統
    一個完善的系統,必要將這些普遍的稀有事物包括在內,否則它僅能實現部分功能,是一個不健全的系統。為什麼複雜系統越來越難以理解了面對複雜系統,我們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根本原因在人類的大腦的運行的極限趕不上複雜技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