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滬通長江大橋斜拉索調纜21日在密集的江雨中拉開帷幕。調纜是滬通大橋全橋施工之中精度要求最高的階段,也是中國纜索結構橋梁技術進步最為顯著的階段。中鐵大橋院、中鐵大橋局、中鐵鄭州索纜公司密切合作,對全橋432根斜拉索的拉力進行精確調整,最終使主橋的線型達到設計要求。
記者驅車從錫通高速公路(S19)南通西樞紐預留的施工通道駛上南通與蘇州之間的滬通大橋主橋。在調纜現場,記者看到「三方」人員正在各司其職:大橋設計單位中鐵大橋院的現場技術人員給出調纜指令,索纜專業施工單位中鐵鄭州索纜公司在塔端將指令落實到位,主橋施工單位中鐵大橋局對整個調纜進行精確測量。
索纜是滬通長江大橋的主要受力結構。主橋432根斜拉索,總重17747噸,這些斜拉索以2000兆帕高強度鋅鋁鍍層鋼絲為母材,系世界上首次採用,具有強大的拉力與更加優異的抗扭性能,一根小拇指粗的母材即可吊起一頭大象。2018年8月17日,滬通長江大橋掛設第一根斜拉索;2019年11月20日,最後兩根斜拉索掛設到位 。
斜拉索拉力調整是斜拉橋施工中技術含量最高的階段,它不但精度要求高,而且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過程,每一根斜拉索拉力的變化都會帶來其餘數百根拉力的不同變化,進而對橋面線型產生不同影響。以2007年至2008年蘇通大橋調纜為例,當時調纜進行了數百次,時間持續了半年,其間反覆進行了測量、拉力計算與調整。在滬通長江大橋設計與建設階段,享有我國「橋梁中科院」美譽的中鐵大橋院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人工智慧技術,他們總結了上百座大跨度斜拉橋、懸索橋索纜調整的經驗研製了調纜軟體。這種技術首先減少了調纜次數,一根斜拉索只需要進行兩次拉力調整,掛纜時一次,調纜時一次。計算調纜參數的時間也大幅度縮短。滬通長江大橋432根斜拉索以6根一組同步進行調纜,全橋調纜時間大約只需要20天。
滬通長江大橋的斜拉索分為梁端與塔端,由於梁端作業空間有限,此次調纜在塔端進行。主塔固定斜拉索的區域為鋼錨梁區。調纜先調最外側的斜拉索,因此調纜作業從鋼錨梁的最高處啟動,這裡的高度大約是325米。中鐵鄭州索纜公司準備了7臺千斤頂(6用1備)。20名工人在塔內利用千斤頂對斜拉索的外露量進行調整,每對6根索同步進行。此次調纜施工精度要求極高。最小的調整量只有毫米級,這意味著塔端施工人員要把每根平均重達40多噸的斜拉索精準地挪動一根筷子的直徑距離,難度可想而知。
在調纜進行的同時,滬通長江大橋的公路層正在進行路燈、護欄等附屬設施的安裝。鐵路層臨時軌道鋪設已結束,即將安裝列車控制系統。大橋計劃明年3月20日達靜態驗收條件。 記者朱暉斌 彭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