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蛋白質的「前世今生」——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印象

2020-11-26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圖為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核磁共振分析系統。

生活中的烏雲總是不期而至。一位正值花季的美國女孩,突然被告知患上了一種非常難治的癌症。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她所患癌症的亞型發生率極低。

  

在患同一大類癌症的人群中,只有2%的人所患亞型和她一樣。幸運的是,針對這一亞型恰好有一種特效藥。經過不到3個月的治療,她痊癒了。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主任雷鳴用這個真實的案例,向科技日報記者生動闡釋了精準醫療的未來圖景。但並非所有的癌症患者都和那位女孩一樣幸運。在人類通往精準醫療的道路上,蛋白質科學研究將扮演什麼角色?身為國家大科學工程之一的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上海設施」)對推進蛋白質科學研究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為回答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近日走進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一探究竟。

  

不容小覷的「儀器集群」

  

和以往走進的國家大科學工程相比,上海設施沒能在視覺上給人造成強大衝擊。

  

「我們這裡主要是一些體量相對較小的生命科學研究的儀器集群,以至於在立項之初,是否將上海設施列入大科學工程都存在爭議。」雷鳴說道。

  

可別小瞧這裡的「儀器集群」。上海設施自2014年5月試運行以來,前來參觀的1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其他國際知名專家對設備的先進性紛紛「點讚」。

  

雷鳴回憶道,十多年前,我國在蛋白質科學研究領域雖然已取得一批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整體上仍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是制約蛋白質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下,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於2008年被批准立項,成為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第一個大科學工程項目。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分為上海和北京兩部分,上海設施以建設蛋白質結構解析能力為主。

  

圍繞從生物體的空間尺度和生命過程的時間尺度來研究蛋白質,上海設施構建了由規模化蛋白質製備系統、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系統、核磁分析系統、集成化電鏡分析系統、蛋白質動態分析系統、質譜分析系統、複合雷射顯微成像系統、分子影像系統和資料庫與計算分析系統組成的9大技術系統,具備規模化蛋白質製備、多尺度結構分析、多層次動態研究、修飾與相互作用分析以及資料庫與計算分析5大能力。

  

史蒂夫·哈裡森是雷鳴在哈佛大學讀博士時的導師。參觀上海設施後,史蒂夫感覺非常震撼,對雷鳴很年輕就有機會參與如此重大的項目表示讚賞和羨慕。收穫羨慕之餘,雷鳴多次被問道:「在如此先進的科研平臺上,你們能做出哪些世界一流的工作來?」

  

獨一無二的蛋白質「智能工廠」

  

每一個蛋白質就像一個人一樣,有自己的脾氣秉性。要把它研究透徹,需要時間。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句話叫「one protein,one career」,意為一個教授一輩子只能研究透一個蛋白質。「我主要研究端粒,從評上教授到現在,也只解析了數十個蛋白質的結構。」雷鳴說道。

  

要摸清蛋白質的「脾氣」,首先是要獲取高純度的蛋白質樣品。想見到蛋白質的「真身」,就必須打破細胞。而細胞一旦被打破,裡面90%的蛋白質就同時被破壞掉了,蹤跡難覓。

  

找到目標蛋白質後,保存也是個難題。相對於「皮實」的基因,蛋白質要「嬌氣」得多。記載遺傳信息的基因就像是張可以隨意擺放的卡片,沒有變性的擔憂。蛋白質則不同,一旦溫度、溼度、光線等環境因素發生變化,就會有變質的風險。

  

在傳統的生物學實驗室裡,穿著白大褂的科研人員手持移液槍,往裝有不同液體的瓶瓶罐罐裡添加試劑是常見的場景。在上海設施的規模化蛋白質製備系統裡,這一幕正在被自動化的機器操作所取代。

  

高通量克隆構建實驗室的中心區域是一個用玻璃超淨間封閉起來的自動化機械操作平臺。操作臺外有一臺集成軟體的計算機負責「發號施令」。科研人員啟動預設程序後,白色的機械臂在平臺的各個自動化儀器間來回挪動,輕巧地把一個個96孔板放置到指定的板位上。各個自動化儀器的板位分別可執行加液、振蕩、離心、清洗等生物實驗操作。

  

傳統手工操作,一個人每天最多克隆十幾個基因。眼前的這套自動化系統,一天可以克隆960個基因,生產效率相當於一個數百人規模的基因克隆企業。「我們希望把自動化概念引入科研中,重複勞動讓機器來做,科研人員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和思考真正的科學問題。」規模化蛋白質製備系統主管鄧瑋告訴記者。

  

上海設施自主設計和研發應用流程的這套系統,如同「智能工廠」一般,能獨立完成一整套從分子生物學到細胞生物學的全部實驗操作。

  

「集成化程度越高的自動化設備,出錯的機率就越高。針對完全陌生的樣品,我們這套系統的可靠性能達到70%,這已經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結果了。」雷鳴表示。

  

五線六站 透視蛋白質內部結構

  

蛋白質並不是由鬆散的胺基酸隨機排列組合而成,每一種天然蛋白質都有自己特定的空間結構。結構決定著蛋白質的功能。

  

肌紅蛋白是哺乳動物心肌和骨骼肌中貯存和分配氧的胞內蛋白質。1960年,英國科學家肯德魯(John Kendrew)首次用X射線衍射法測定了來自抹香鯨的肌紅蛋白的三級結構。這一發現,使他成為196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之一。

  

大多數人都有醫院照X光的體驗,X射線衍射法相當於是給結晶後的蛋白質拍X光,拍出的是一幅蛋白質晶體原子尺度的三維結構圖。

  

在建築外觀呈鸚鵡螺形狀的上海光源裡,有5條光束線和6個專用實驗站(五線六站)用於蛋白質科學研究。五線六站包括4個X射線實驗站和兩個紅外光譜實驗站,它們構成了上海設施的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系統和動態分析系統。

  

記者來到五線六站時,上海光源處在停光檢修期,複合物晶體線站負責人秦文明正在進行設備調試,為第二天的復工做好準備。排成一長溜的設備間和操作間由厚重的屏蔽門把守,機器的轟鳴聲給人置身工廠車間的感覺。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副主任張榮光,是五線六站的負責人。2009年回國之前,他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工作近20年。阿貢的APS(先進光子源)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同步輻射中心之一,採用X射線衍射法在半小時內測定蛋白質晶體結構曾是阿貢的驕傲。在五線六站,這一時間被縮短為幾分鐘。

  

「我們安裝了先進的衍射儀和探測器,收集全套數據最快只需36秒,接著使用自建的軟體系統,不到5分鐘就能完成對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給出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張榮光表示,五線六站不僅配備了世界一流的硬體設施,在實驗方法和自動化上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進和提升。

  

過去,科研人員帶著蛋白質晶體樣品來到線站做實驗非常忙碌。因為不能確定收到的數據是否有用,針對同一個晶體樣品,要反覆不停收集多套數據,帶回去做進一步分析。

  

「現在很快就能看到結果,一次可以帶上一批樣品來線站做實驗,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我們的目標是,用戶帶到線站上來的是晶體,帶回去的是蛋白質的結構。」張榮光說道。

  

核磁共振拼搭蛋白質結構「積木」

  

不是所有的蛋白質在純化後都能順利結晶。結晶了的蛋白質也可能由於晶體質量等原因,難以被X射線「看清」。此外,同步輻射產生的X射線能量很高,小一點的晶體在被它探測時有「粉身碎骨」的風險。

  

在晶體學力所不及的領域,同樣藉助X射線設立的生物小角線站能彌補一二。事實上,溶液狀態下的蛋白質表現得更為「動態」和「真實」。小角線站負責人李娜介紹,小角散射技術能快速捕捉到溶液狀態下蛋白質的瞬時結構。只需要秒量級,甚至毫秒量級的時間,就能看見兩個分子是否形成複合物。

  

解析度不高是小角散射的不足之處。張榮光進一步解釋說,就像從遠處看兩個人的位置關係一樣,能看清他們是靠在一起,但具體是手牽手,還是腳靠腳,就不得而知了。要在溶液狀態下看清原子尺度的細節和運動,就要靠核磁系統了。

  

離開五線六站,記者來到了上海設施的核磁共振實驗室。藍色塑膠地板上,分布著5臺白色圓柱狀的「大傢伙」。其中,體型最大的900兆核磁共振譜儀是目前國內在使用的最高場強的超導磁體設備之一。為了方便把樣品放入儀器頂部,還專門搭建了高約四五米的扶梯。

  

和光束線站、電鏡等設施的直接成像相比,核磁共振掃描得到的是「間接」信息——蛋白質分子裡每2個氫原子之間的相對距離,據此勾勒出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對此,核磁系統技術主管劉志軍打了個形象的比方:一個坐著的人,如果能測算出他的頭、手、腳等部位兩端的距離,就能畫出他的大致輪廓。

  

「也可以理解為,核磁共振掃描得到的是一盒子拼插積木,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把積木一塊塊地搭建起來,難點就在於不知道這些積木分屬於哪個部位,是頭還是腳,需要先指認,再通過計算來還原成三維結構。」劉志軍說。

  

為了「指認」方便,劉志軍和他的同事們正在構建一個大的資料庫。理想狀態是,核磁共振掃描溶液狀態下的蛋白質後得到的實驗信息,可以去資料庫中進行對比,如果有類似的「片段」,就可判斷出這塊「積木」屬於哪個部位,再進一步去還原。「搭積木的效率高低,取決於已知信息的多少,還原蛋白質三維結構也是如此」。

  

蛋白質研究為藥物研發鋪路

  

蛋白質(protein)的概念最早由瑞典化學家永斯·雅各布·貝採利烏斯在1838年提出。「protein」源自希臘文「protos」,意為「第一的,首要的」。其時,人們對於蛋白質在機體中的核心作用並不了解。

  

一直到上個世紀40年代,在美國的教科書裡,蛋白質被認為都長著一副橄欖球的模樣,為細胞提供黏稠度是它主要甚至唯一的功能。隨著DNA(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的提出和首個原子尺度的蛋白分子三維結構圖的精準呈現,分子生物學時代的大幕開啟,人們開始逐漸摸清蛋白質的「長相」和「秉性」。

  

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在構建細胞結構、生物催化、物質傳輸等方面,蛋白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生物體新陳代謝幾乎離不開的催化劑——酶,絕大多數都是蛋白質。

  

然而,和DNA測序、基因組研究的耳熟能詳相比,蛋白質研究似乎略顯低調。事實上,蛋白質研究可視作基因研究的姊妹篇。雷鳴以肺癌為例說道,過去肺癌病人都用一種藥物治療,現在看來並不科學。儘管結果都表現為肺癌,但從分子尺度分析,發病機理千差萬別。

  

上遊致病的基因多種多樣,不同基因組會產生數百種或數千種蛋白質組合,形成不同特質的癌細胞。每一種組合背後的原因也不盡相同,因為基因的表達方式錯綜複雜,同一個基因在不同條件、時期可能會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如何找到精準的治療靶點成為棘手的難題。

  

「通過測序能知道多少種基因有病變,分析出主要矛盾是哪個,但基因檢測只能用於診斷,給不了治療的藥物,下一步需要藉助於蛋白質科學研究,為生物製藥提供對症的『靶點』。在未來,精準醫療有望給每一種不同亞型的癌症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藥物。」雷鳴表示。

相關焦點

  •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通過國家驗收
    央廣網上海7月29日消息(記者 周洪)當今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上海設施」)自開工之日起就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昨天(28日),這座集各種大型科學儀器和先進技術於一體、被譽為探索生命奧秘的「國之利器」通過國家驗收、即將「亮劍出鞘」。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蛋白質設施包含海科路園區技術系統和位於上海光源內的蛋白質結構與動態分析系統(俗稱「五線六站」,即複合物、微晶體、高通量晶體結構分析線站和X射線小角散射、時間分辨紅外譜學、紅外顯微譜學與成像蛋白質動態分析線站)2 個部分,主體建築面積約為 3.3 萬平方米。蛋白質設施於 2015 年 7 月通過國家驗收後正式開放運行。2017 年 9 月蛋白質設施正式加入張江實驗室。
  • 主要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戰略發展分析及啟示
    美國依託阿貢國家實驗室先進光子源設施APS、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先進光源ALS等大型裝置成立了蛋白質研究中心,日本依託同步輻射光源設施SPring-8開展蛋白質結構解析的前沿研究,中國依託「上海光源」於2015年建立了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蛋白質設施包含海科路園區技術系統和位於上海光源內的蛋白質結構與動態分析系統(俗稱「五線六站」,即複合物、微晶體、高通量晶體結構分析線站和X射線小角散射、時間分辨紅外譜學、紅外顯微譜學與成像蛋白質動態分析線站)2 個部分,主體建築面積約為 3.3 萬平方米。蛋白質設施於 2015 年 7 月通過國家驗收後正式開放運行。2017 年 9 月蛋白質設施正式加入張江實驗室。
  • 解讀新冠肺炎病毒密碼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開放
    圖說:新冠肺炎病毒的29種蛋白質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當前,新冠疫情已成為世界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
  • 瞄準國家級大科學中心 上海光源點亮"世界科學之光"
    目前,神奇「螺心」正在加速擴容,先後建成專供蛋白質研究使用的5條光束線,是即將竣工的國家級科研「鄰居」——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最核心的「科學透視鏡」。到2020年,「鸚鵡螺」將進一步升級,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夢想著在「大張江」升級為國家大科學中心的「科學風暴」中,「旋轉」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支點」。
  • 從「合成一個蛋白質」到「合成生命」,上海繼續「領跑」生命科學...
  • 6個國家實驗室(籌)正式獲批組建國家研究中心!
    科技部表示, 國家研究中心是適應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特點的學科交叉型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6個國家研究中心的主管部門需要抓緊制定國家研究中心建設運行實施方案,開展建設工作,並會同各國家研究中心所在地政府在政策、資金及條件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6個國家研究中心此前均為試點國家實驗室(籌)。今年8月,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三部委聯合印發《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
  • 6個國家實驗室(籌)正式獲批組建國家研究中心
    23日下午,科技部發文《關於批准組建北京分子科學等6個國家研究中心的通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等獲批組建6個國家研究中心。
  • 李耀煌新作《阿凡達家園的前世今生》獲著作權證
    (《阿凡達家園的前世今生》一書效果圖)10月10日,國家版權局發布公告,給我市李耀煌原創完成的科學著作《阿凡達家園的前世今生》頒發著作權證。這是李耀煌繼《長成於海洋的山的年輪》《地球古海蝕地貌研究》《探秘古海岸》《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大海裡長出來的山》後獲得的第六張著作權證。舉世聞名的張家界風景名勝,奇峰三千座,洞門向天開,崖如刀削出,山似斧劈開,其奇異瑰麗的風光讓全世界為之傾倒。
  • 上海蛋白質設施開放 提供新冠病毒全部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
    上海蛋白質設施向全球開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獲悉,6月17日起,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面向全球開放新冠病毒編碼的全部29種蛋白質的表達質粒庫,以實現蛋白質研究資源的快速共享
  • 科學看待前世今生/釋聖靜
    科學看待前世今生    作者:釋聖靜      從《物理》,以及《生物》《化學》,等綜合學科所新形成的《人類(動物)生命學》研究顯明,從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對此研究,有兩大流派,特別是以研究世界本質的科學,人類的袓先們,從最初的自然樸素的社會形態的,出於動物本能的試探與簡單,出於自身能力與思維和智慧挖掘潛力的約束而產生的無奈,恐懼,因恐懼產生的,對強者,對一切不可能抗擊的人類原始「未覺醒的文明」的特定時期,從極其淺顯的認知(因為受人文生存與自然環境的影響!
  • 冷凍電鏡:新時代蛋白質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利器
    冷凍電鏡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將為蛋白質科學、生物醫學及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提供更大的機遇。在國家大力倡導新基建的背景下,建設電鏡中心等先進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必將有效推動上海及張江生物蛋白質科學和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 帶你探秘美素佳兒奶粉價格背後,蛋白質的故事
    帶你探秘美素佳兒奶粉價格背後,蛋白質的故事2018-05-03 10:57:5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那麼,今天我們就帶媽媽們透過美素佳兒奶粉價格,探秘奶粉中最重要成分——蛋白質的故事。  蛋白質是什麼?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有機大分子,是構成細胞的基本有機物,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
  • 2分30秒,看清一個蛋白質結構
    資料圖片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高福研究團隊,在上海的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進行了伊波拉病毒電鏡實驗。今年1月,作為蛋白質科學中心「五線六站」的用戶,這個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闡釋了一種新的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成為近年來國際病毒學領域的一大突破。
  • 國家蛋白質中心團隊:蛋白質晶片揭示早期新冠患者血清抗體的規律
    責編丨兮截至4月28日,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已經蔓延到全球超過200個國家或地區,累計國外報告確診病例超過300萬,累計死亡超過20萬人例。尤其是新冠病毒感染攜帶者和早期新冠肺炎患者,他(她)們的症狀輕、隱匿性強,無法全部得到及時有效的檢測,給世界各國的疫情防控帶來的巨大的挑戰!
  • ...建設的蛋白質(上海)設施用戶合作研究發展CAR-T細胞治療新方法
    近日,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北京大學醫學部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從T細胞信號轉導的基礎研究出發,發展了CAR-T細胞治療的新方法。相關研究在線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CELL》上。
  • 高分子化合物的前世今生
    糖類、脂類、蛋白質到底哪些屬於高分子化合物?帶著這樣的疑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分子化合物的前世和今生。1.定義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很大,通常在10000以上,有的可達上千萬,而低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通常在1000以下。
  • 2020實驗動物行業LOGO大賽參賽機構之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實驗動物平臺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簡稱鳳凰中心)實驗動物平臺於2015年10月正式成立,是鳳凰中心五大平臺之一。平臺動物設施建築面積約1433.64 ㎡,淨化區面積約900㎡,可飼養大小鼠等嚙齒類動物。平臺主要為蛋白質科學研究提供實驗動物及動物實驗技術,同時可兼顧為周邊地區科研提供支撐。實驗動物平臺核心區按主要功能分為動物試驗區和動物生產區。
  • 我委支持建設的蛋白質上海設施在揭示人源核糖核酸P的分子機制方面...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精準醫學研究院相關研究團隊,利用利用蛋白質上海設施,在RNase P的底物識別和分子催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項研究成果已被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錄用並發表。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是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設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綜合性大科學裝置,是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