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音識人?美專家發現人人都有「聽覺面孔」 | 科學有意思

2020-11-22 健康界

作者 | 周亦川

來源 | 搜狐健康

一個人通過聲音,被別人識別出來。聲音除了傳遞語言本身的信息,還傳遞了你的情緒,傳遞了你的聲音特色。

最新的研究發現,這種識別的過程,是雙向的,聲音還會在聽者的大腦裡,有一個信號對比的過程。聽者對你原有的主觀認知,加上聲音傳遞過來後的疊加,最終讓聽者從人群中識別出你的存在。

網傳「中年男人判斷標準之一是,接電話第一句『餵』,你說的是第二聲還是第四聲?」——網友紛紛留言,效果準確,一個字竟判明了「小鮮肉」和「中年油膩男」也正是這個道理。

最近召開的美國聲學協會會議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語音感知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喬迪·克裡曼介紹,你的聲音就是你的聽覺面孔。

音調反映對話中的社會地位

斯特林大學一項心理學研究介紹,人類會根據與誰交談、談話中的主導地位來改變聲音的音調。

研究發現,與人交談的過程中,當你碰到地位更高的人,碰到讓你感覺更強大的人,你往往會提高音調,這樣更能讓你感受到自信,無所畏懼。

相反,斯特林大學維託裡亞·米列娃博士說,遇見比自己卑微的談話對象,或沒有威脅的談話對象,讓你有安全感的談話對象,反而,你會降低你的音調水平。

研究人員還發現,自我感覺很好的人,很自信的人,認為自己有較高威望的人,他們相信自己受到尊重,別人會重視他們的意見,賦予他們更多的社會地位和權力。這種人,無論和誰說話,他們的音調都不會改變,這表明他們更平靜,更能掌控局勢。

從聲音的「平均」表徵辨別聲音個體「特徵」

多年不聯絡的朋友,我們常說連聲音都聽不出來了?而對於熟識的人,哪怕他的聲音陷入一群人的說話聲音中,你閉著眼也能分辨出哪個是老王,哪個是小趙?一個沒有來電顯示的電話,你能聽一耳朵就分辨出是誰打的……這些對你來說,自然而然的事情,背後的機理可能還真挺複雜的。

克裡曼在美國聲學協會的報告中指出,個人的聲音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是因為他們的情緒狀態、健康狀況、談話內容,或者其他許多因素使得將其量化變得特別困難,即機器很難通過這些細微區別判斷是哪一個人(舉例來說,老王很生氣或者心情很愉悅時說話,我們都可以聽出是老王,但機器卻可能認為是兩個人);而通過語音學、認知心理學和神經心理學的大量證據表明,聽者將所有這些說者組織成成一種「平均」表徵,對比其它個體與原型的偏差。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一個音節也能承載足夠的信息來區分一個聲音和另一個聲音。

克裡曼對50名婦女的錄音進行了數字分析,這一分析考察了構成朗讀句子的元音和輔音的多個聲學參數,例如基頻、諧波頻率相對於彼此的強度,以及它們與語音內部潛在噪聲水平的比較。這些句子為每個特徵提供了一個量化的平均值和範圍,通過使用她們的樣本句子的隨機集合,將所有說者的語音與這組特徵進行比較,可以區分究竟是哪一個人說的。這項工作如果交給機器去做,可能需要一分鐘完成去除混淆的工作,而人類只用幾秒鐘即可完成,確實很有意思。

換言之,人對於聲音的判別,是一個雙向的對比過程,而並非單向的接受判別。

為何有人喪失了聞音識人的功能?

聲音的識別來源於我們的大腦,那麼腦部疾病是否會導致我們分辨不出聲音?發表於《大腦》雜誌的一份研究中,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科學家克勞迪婭·羅斯旺多維茨對58名腦損傷患者進行觀察,測試他們學習和識別聲音的能力,特別是中風患者。

科學家們觀察了參與者的腦部掃描——他們腦部結構和損傷的高解析度圖像。結果發現腦內右後顳葉某些部位有病變的人,在辨認聲音時會遇到困難。他們認為顳上後回(STG)是語音識別的關鍵。在參與研究的人中還有一名聲音失認症的人,如同我們常說的「臉盲」,他們是「音盲」——無法通過聲音識別人,甚至無法識別自己的母親或孩子。他們的腦後右側顳葉的變化導致了相應的缺陷。

羅斯旺多維茨指出,腦內右後顳葉的變化導致了相應的缺陷,這種缺陷在「音盲」患者中十分常見。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出生時就存在,有些在中風後出現。

語音識別安全嗎?你的聲音會不會被黑客模仿

Siri、微信和其他基於語音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雖然方便,但可能會讓你面臨日益嚴重的安全威脅:語音黑客。只需幾分鐘的音頻樣本,攻擊者就可以重放您的聲音,以欺騙人們以及頂級數字安全系統,潛入你的銀行帳戶,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在第37屆分布式計算系統國際會議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於紐約布法羅大學領導的工程師團隊創建一個阻止語音黑客攻擊的應用程式,可以阻止基於機器的語音模擬攻擊。

安全和隱私研究實驗室主任、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奎仁博士說:「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容現在都在你的手機上。不幸的是,黑客無處不在,有一個完整的地下灰色市場出售你的密碼和你的個人信息。」

奎仁介紹:「技術快速進步,我們的防禦策略是使用多道防線,稱之為縱深防禦。語音識別可能會成為更常見的安全工具,因為更多的網際網路連接設備沒有觸控螢幕或鍵盤。」

語音識別攻擊有多種形式。黑客可以合成你的聲音,但是這可以被現有的算法檢測到;其他人可以模仿你的聲音,現有技術也能夠檢測到這一點。

但是第三種方法是重播某人的真實聲音,這是一項很強的攻擊技術,這也正是奎仁的防禦研究成果。奎仁指出,任何重播都必須在揚聲器上播放,揚聲器具有磁場,那麼我們就可以使用手機中的磁強計來探測這個磁場。系統使用手機的軌跡映射算法來測量揚聲器和手機之間的距離,它要求手機用戶在解鎖語音識別時靠近電話。也就是說,任何人想通過機械揚聲器重播語音時都要讓兩者足夠靠近,這樣手機就可以檢測到磁場,警告異常。

最後,當使用語音識別時,防禦系統要求手機在嘴前移動-擺動。那麼,當播放器的聲音來源移動時,磁場也會發生變化,那麼手機程序也可以檢測到這一點。

將來是否會有機器人通過算法模擬人的聲音情緒以假亂真呢?世界真奇妙啊!

資料來源: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6-12/asoa-wmy112316.php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8-05/asoa-wda042718.php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7-12/mpif-aas122217.php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7-06/uos-sso062917.php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7-11/uoef-vic111417.php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7-06/uab-aus060517.php

相關焦點

  • 有意義的科學可以從有意思開始
    一些人認為此獎項太不嚴肅,研究這些東西只能浪費時間,徒增笑料,這根本就不是科學!事實真是如此嗎?「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科學就是座輝煌的大廈,每一塊磚頭的堆砌都有其意義。正如有專家所言,科學精神在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它關注知識本身的確定性,不考慮知識的實用和功利,而只關注真理的內在推演。」再者,一切科學探究都起源於自然和生活。
  • 音頻頻率與人耳的聽覺
    ,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人耳聽覺的最高頻率是15.1KHz。但是,人可以通過人體和頭骨、顱骨將感受到的16~20KHz頻率的聲波傳遞給大腦的聽覺腦區,因而感受到這個聲波的存在。這段頻率影響音色的韻味、色彩、感情味。如果音響系統的頻率響應範圍達不到這個頻率範圍,那麼音色的韻味將會失落;而如果這段頻率過強,則給人一種宇宙聲的感覺,一種幻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使人有一種不穩定的感覺。因為這些頻率大多數是基音的不諧和音頻率,所以會產生一種不安定的感受。
  • 揭開聽覺受體謎團,上海專家確認聽覺轉導的離子通道基因編碼
    聽覺不僅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也是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問題之一。五種感官中,介導嗅覺、味覺、視覺、觸覺的受體基因早已被相繼確定,但是,聲音感知的核心——負責聽覺轉導的離子通道是由哪個基因編碼的,一直是個謎。閆致強教授與團隊學生。
  • 女性更喜愛面孔偏「娘」的男性?顏值的科學定義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美即是好」——人類,總是傾向於將美貌與其他積極的品質聯繫在一起。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定義美?人類先天會識美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有很多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能在網際網路上看到此類爭吵。但人類對面孔的審美,又是如此高度一致。
  • 人都有癌細胞,人人都可能得癌
    最近網上流傳:人都有癌細胞,人人都可能得癌,這是怎麼回事?要說&34;是可以理解的。但&34;,這種事,當然不能忍,馬上就來闢謠。  人人都有癌細胞?  別激動!人家偶爾出個錯也是正常的。人體有上億個細胞,它們都參與了身體的新陳代謝,每天除了會代謝掉舊的細胞,還會繁殖出新細胞。細胞基數這麼大,在分裂和繁殖的過程中,總歸會有出錯的機會。在細胞繁殖更替的過程當中,有一些發生基因突變的細胞,這些異常的細胞有發展成癌細胞的&34;。  因此我們可以說&34;,但&34;就不對了!
  • 人人都是賽博格的未來,性別有沒有可能真的會消失?
    「賽博格」這個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非常有意思,有天我突然發現「賽博格」這個概念竟然進入了時尚圈!在GUCCI2018年秋冬秀的秀場上面,設計師Alessandro公開宣稱他是用「賽博格」概念策劃了這場主題秀。大家可以看到這場秀完全不同於以往。
  • 世界上最美的面孔,「黃金比例」臉到底美在哪?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一個愛美的女人,相信都聽過一個名詞黃金比例臉。那麼,怎樣才算一張完美臉孔?下面,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美女臉部黃金比例」是由美國和加拿大研究團隊於2009年年末計算出的黃金比例公式。所謂黃金比例臉,指的是符合國際認可的黃金比例,界定了雙眼、嘴巴、前額及下巴之間的最佳距離。
  • 科學吸(nuè)貓:貓琴、聽覺技術與貓的賽博格
    由薛大師的腦洞可見,科學家確實有特別的吸(nuè)貓技巧。然而公平地說,在科學史上出現過的那些虐貓狂魔裡,薛丁格實在要算比較溫和的一位,畢竟他的小黑箱說到底也不過是個虛構的思想實驗,更何況裡面的貓也並沒有死掉——雖然也很難說是活著。與之相比,聽覺技術史家喬納森•斯特恩(Jonathan Stern)在《MP3:一種格式的意義》一書中所提到的那些科學家與學者則要辣手得多。
  • 人死後,人的聽覺居然還能維持30秒,那大腦意識還能持續多久呢?
    關於人們死後的世界,許多人有著很多天馬行空的想像。對於人來說大腦是非常複雜的器官,我們的意識就是由大腦產生的,那麼人死後,大腦的意識還能持續多久呢?我們身體上的各個器官又能維持多長時間呢?其實人的死亡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意外死亡,例如高處墜落或是出車禍。另一種是腦死亡。不過不管是哪種,普遍情況下都是心臟先停止跳動。
  • 寶啥時候有了聽覺?聽覺篩查又是怎麼回事?
    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妙的聲音,要是聽不見,那多遺憾,尤其是寶,得從小呵護好他的聽覺。聽覺是怎麼回事?
  • 徐海: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
    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處處皆美,也皆學問。其實科普也是一樣,我們身邊的各種現象和事物都可以作為科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科學已經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我們每天都在享受著科學和技術所帶來的便捷,甚至會習以為常地把這些便捷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因而並不會有很多人把目光投向這些科學和技術背後所蘊含的知識與哲理,並以此為基礎去闡釋其中的科學,讓科學融入生活,也讓生活靠近科學。
  • 徐海: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
    而如何讓普通公眾真正地走近化學,理解化學,消除對化學的疑慮和恐懼,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則是從事化學科普的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而今天這個訪談的主角就是致力於用各種途徑還化學以本來面目的科普達人,他就是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9年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徐海。
  • 松果體的作用機制_內聽覺——《童教》
    這個觀點絕對讓很多人覺得非常新穎和驚訝。現在我還要告訴你另外一個驚人的觀點---松果體不單單是處理輸出視覺信號,它還處理輸出聽覺信號,是我們內在的聲音來源。就好像電視機不單有視覺畫面,還同步有聲音。它可以對視覺和聽覺信號進行解碼轉換最後輸出。
  • 陳娟:類腦智能,挖掘與學習大腦的無限潛能|矽步聽覺篇
    研究表明,經過一周的學習,人的面孔加工腦區的活動性和信號的信噪比就會發生變化。經過大概一個月的學習,人的視覺加工的皮層下核團外側膝狀體的活動性就會增強。甚至有研究表明,玩視頻遊戲也會影響人的視覺敏感性。關於長時程大腦功能重組,最極端的例子是盲人視皮層的功能改變。
  • 瑪雅文明和山海經中幾乎人人都有「超能力」,為何現代人卻沒有?
    「超能力」一詞出現最多的當屬超級英雄電影,裡面的主人公或是反派們都能夠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不少人都很羨慕擁有超能力這件事。現實生活中如果能夠擁有超能力,相信整個社會都會發生改變,而在瑪雅文明和山海經中就曾顯示,人人都有「超能力」,為何現代人沒有了
  • 冠狀肺炎悶在家,的哥改行研究量子腦科學,重大發現令專家很驚訝
    一 當今腦科學功能劃分方法現代腦科學對大腦的功能分區有許多種不同的劃分方法,其中分為五區,六區,八區功能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各種方法基本上都是由18世紀德國解剖學家Franz Joseph Gall發展而來的。五區功能:視覺功能,聽覺功能,體覺功能,思維功能,精神功能。
  • 海豚獨有聽覺系統意外地在沙螽等昆蟲身上發現
    海豚(資料圖)一種被認為是海豚身上獨有的聽覺系統意外地在沙螽等昆蟲身上發現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12月14日報導,蘇格蘭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和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科學家近日意外地發現,一種被認為是海豚身上獨有的聽覺系統在沙螽等昆蟲身上也存在。  研究人員發現,紐西蘭的標誌性昆蟲—沙螽依靠獨特的脂質(一種包含油脂的化合物)傾聽它們周圍的世界。
  • 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寧龍研究組完成,博士研究生辛宇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負責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對皮層大量神經元活動進行記錄和統計分析,發現在聽覺皮層中存在範疇抉擇相關的單細胞反應,並且,聽覺皮層神經元的信息編碼會根據任務需要發生動態變化。這種神經編碼的動態變化在群體水平有利於把連續的感覺信息轉化為任務相關的範疇信息。研究人員通過對群體神經元活動的解碼,也驗證了任務狀態下聽皮層神經元活動能夠準確預測小鼠執行聽覺範疇分類任務的表現。
  • 不是面孔的面孔,你知道面孔空想性錯視嗎?
    不過在後來的探測中發現,所謂的火星臉不過是布滿巖石的高山而已。把一座山想像成一張人臉,只是一種錯覺。其實這種錯覺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罕見,這種將無生命的物體看作面孔的現象,甚至有一個專有名詞加以表述,那就是面孔空想性錯視(王昊 & 楊志剛, 2018)。這種心理現象非常普遍,大多數人都有過類似經歷。
  • 幾個有意思&有意義的科學資源
    幸運的是,資料所有者們發現如果將這些學習資源大眾開放(一般是免費)的話,將會是雙贏的局面。否則,很多時候人們會選擇通過一些"不合法"的方式獲取這些資源。知識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切,我們想學習,又有誰能責怪我們呢?你也許還沒有到那種"關掉電視,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去看愛因斯坦的著作"的境界,不過,只要需要知道哪些資源在哪裡可以獲取到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