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肺炎悶在家,的哥改行研究量子腦科學,重大發現令專家很驚訝

2021-01-07 科學幫

深度原創文章

作者:科學幫

前沿物理學主觀參考系,量子全能基本理

基於科學幫的提出的現代量子黑匣子全能基礎理論,正確的大腦結構功能區域劃分應該分為5個部分,而不是現代腦轉研究的6個,8個等等。現代腦科學專家對大腦結構的認識存在巨大盲區,究其原因,是因為不明白大腦的結構和精神的性質,也搞不明白物質和精神的界限。本幫主是一名計程車司機,冠狀肺炎在家裡閒著無聊,試著寫了現代物理學量子全能基礎理論-黑匣子理論(簡稱BBC,the black box conciousness),望各位科學愛好者提出寶貴意見,期待與您共同進步。

一 當今腦科學功能劃分方法

現代腦科學對大腦的功能分區有許多種不同的劃分方法,其中分為五區,六區,八區功能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各種方法基本上都是由18世紀德國解剖學家Franz Joseph Gall發展而來的。

五區功能:視覺功能,聽覺功能,體覺功能,思維功能,精神功能。

六區功能:視覺中樞,嗅覺中樞,軀體運動中樞,軀體感覺中樞,味覺中樞,語言中樞。

八區功能:視覺,聽覺,體覺,運動,眼動,語言,高級感覺皮質區,高級運動皮質區。還有很多別的劃分方式,總之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前沿物理學主觀參考系,量子全能基本理

二 當今腦科學認識的誤區

當今腦科學認識的最大誤區是對大腦的精神功能認識太過匱乏。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對物質層次研究比較有效,可是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實在是心有力而餘不足啊。科學幫看到了現代腦科學遇到的盲區,看到了現代腦科學理論的許多自相矛盾之處,也看到現代腦科學的發展瓶頸。

科學幫隨口就可以攆來很多問題,讓現代腦科學專家無以應對哦,這不是誑語,是實事求是,小編這就證明給看官。下面以現代腦功能五區劃分為例,隨口問幾個問題,看看現代的腦專家可能回答否?其餘的各種當代腦科學結構的劃分方法,和五區劃分法的水平是半斤八兩,不相上下,不再贅述。

前沿物理學主觀參考系,量子全能基本理

問題一:在上面的五區功能劃分中,請問:視覺功能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君若說有形,那是什麼形狀?君若答無形,好的,問題來了,既然視覺功能是無形的,那為什麼不把其歸為精神功能,或是思維功能裡面去呢?

若視覺和精神被分為兩個不同的功能,那麼兩個的嚴格區別是什麼?兩個功能又是怎麼合作的?睜著眼睛可以看見顏色,晚上做夢時,雖然閉上眼睛了也能看見顏色,親們,這兩種顏色有何區別?視覺功能和精神功能都能到底是一個,還是應該分為兩個?

問題二:在五區腦科學中,思維功能和精神功能是兩種不同的功能,好的問題又來了,思維和精神有什麼區別?君若答無區別,那兩個就是一個功能嘍,上述五區腦科學為基礎的所有理論都要廢除了。君若答有區別,好的,請問區別在哪裡呀?明確的界限和差別又是什麼?

在古文字裡:何為思維?思,思想也,維,時間的維持也。因此,思想的一段維持就叫做思維。其實,無論在我們平常人的用語中,還是在腦科學家那裡:思想,思維和精神都是指的同一個籠統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嚴格的區分。因此,現代五區劃分中的思維功能和精神功能根本就是一回事,分為兩個不同的功能,是十分荒唐的。

問題三:深度睡眠,植物人和死人有啥區別?三種狀態中,精神功能各是什麼狀態?三種狀態腦電波是相同還是不同?若有區別,三種腦電波的區別是怎麼造成的?

精神或是思維會睡覺嗎?深度睡眠無夢的時候,思維在不在?君若答曰:在。那它在幹嗎?在思考嗎?若在思考,那叫閉目養神,還能叫睡覺嗎?君若答睡覺時思維(或是精神)不在,那麼立馬不就成為屍體了嗎?試問,還有人敢睡覺嗎?

還有聰明的君們,一定回答說:有時在,有時不在。哎呀,那就出現更大的麻煩了,那就是說我們一會是屍體,一會是人,完全失去邏輯了,太可怕了。

若是說睡著時不在,醒的的時候自動就產生了精神,那就又落入精神是沒有原因憑空而產生的荒謬邏輯,愛因斯坦和科學家們都不會同意的。親們,腦科學家君們,您到底是堅持說在還是不在,橫豎都是錯啊!

問題四:深度睡眠中,聽覺功能一直存在嗎?君若回答在,那麼小聲在耳邊說話,君為什麼聽不到啊?君若說不在,那為什麼大聲吼一聲,君立馬就聽到了,然後醒了過來。親們,睡覺時,到底聽覺功能在不在啊?

問題五:無論是現代腦科學專家說的思維功能,還是精神功能,請問一個戒菸的人,心裡在想戒菸,可是戒菸情況總是反反覆覆,這種情況下發生抽菸行為的思維和一直在努力戒菸的思維是一種精神嗎?君若答曰:然。既然是一種,就是一個統一體,那為什麼會出現戒菸反覆的狀況?君若答曰:不然。好的,那麼兩者有什麼不同?各自功能確切的界限是什麼?君可分得清楚嗎?

現代腦科學的種種理論矛盾之處太多了,舉不勝舉,以上簡單列舉5個例子,拋磚引玉。請問哪位現代腦科學專家,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嗎?小編揣測,可能回答不了。這主要是因為現代腦專家缺乏對大腦結構的認識,缺乏可靠的系統的理論支持。【科學幫】來了,定能幫助腦科學前進一大步。後續小編將陸續發文詳細介紹種種現代腦科學理論的矛盾之處,敬請看官耐心等待哦,總不能一篇文章解釋好多事情,那樣看官會累的哦。

三 正確的腦結構劃分:

科學幫的宗旨就是要幫助科學發展,因此提出了嚴謹的大腦結構5區劃分理論,這必將給陷入困境的當代腦科學帶來一片曙光。

科學幫腦結構公式: P1+P2+P3+P4+P5=1,P2=a5+b5+c5+d5+e5

1.P1(0≤P1<1)屍體;

2.P2(0≤P1<1)基本分別功能,

3.P3(0≤P1<1)意識,

4.P4(0≤P1<1)命令功能,

5.P5(0<P1≤1)量子黑匣子功能(又叫量子識,量子功能);P5=nx+m(-x),x是單個量子;

關於黑匣子理論的基本原理的詳細介紹,請查找【科學幫】裡面的基礎理論的文章:

冠狀肺炎期間無聊,的哥發現愛因斯坦苦苦尋找的全能理論

四 大腦5區結構劃分原理

(1)大腦功能劃分應該分為上述5個區域,那您不禁要問,為什麼要分為5個區域呢?那我就要反問您,人為什麼是5個手指頭?不是6個,7個呢?呵呵,每天面對5個手指頭,卻從來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吧?真理很簡單,時刻和我們在一起,只是它認識我們,而我們從來就不認識它。

(2)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是人體的5個外信號輸入器,人體和大自然的基礎信號交換通過5個方面。因此,由這5項功能反向逆推到大腦,就對應著大腦的5個功能區域。這5個功能區塊就是上述公式中P1P2的範疇,在大腦中有嚴格的對應區塊。至於P3P4P5,在大腦中根本就沒有直接的物質對應關係,這恰恰就是腦科學專家的盲區。也就是說,去掉P1P2,上述公式就變為P3+P4+P5=1,這種生命形式當然存在。基於嚴謹的量子生命科學,科學幫後續將介紹生命的基因和存在方式,以及人類的起源等問題,有興趣的看官敬請等待。

(3)因為5是所有數字中最重要的。在《河圖洛書》和《易經》裡面,裡面詳細的介紹了數字5的奧秘,數字5位於所有數字的中心位置,地位顯赫,這裡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人自己研究一下這本書;另外,在至少有3000年歷史的中醫學裡,人體分為5大內臟,人有5個手指頭,黑匣子量子全能理論公式P1+P2+P3+P4+P5=1中顯示一個完整的人體生命有5項組成,在大腦公式P2=a5+b5+c5+d5+e5中顯示大腦結構分為5個部分,後面的文章還有許多與數字5相關的內容,例如宇宙5大元素,銀河系運行周期規律等等。總之,只有必然,沒有偶然。

小編的上一篇文章,也就是科學幫的第一篇文章,裡面介紹了黑匣子量子全能基礎理論的原理,本篇介紹了完了P1的功能,下一篇將介紹P2,其題目是【默默的欺騙你,原來眼睛根本就看不見東西,真是崩潰了】。其實,本篇文章只介紹了一小部分腦科學,等到把主觀參考系和量子全能基礎理論-黑匣子(簡稱BBC)理論的所有參數都介紹完了,一個完整的量子腦科學理論體系就建立起來的,大約還需要3篇文章介紹完基本參數。參數介紹完畢,小編將應用量子全能基礎理論,介紹銀河系的精確運行規律,保證是現今所有文獻所沒提到的,是真正的貨真價實的超級原創文章哦,絕對值得親們期待,否則怎麼對得起【科學幫,幫科學】的宗旨啊,不如找塊豆腐撞個頭破血流得了。

最後,小編簡單總結一下,正確嚴謹的大腦結構劃分應該分為5個區域:a5視覺功能,b5聽覺功能,c5嗅覺功能,d5味覺功能,e5觸覺功能。現代腦科學發展的方向有點走偏了,科學幫的主觀參考系和量子全能基礎理論-BBC的出現,定能開拓不一樣的腦科學局面,請拭目以待吧。後面的內容更精彩,趕緊關注,不要錯過哦。

本文為深度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絕對禁止洗白抄襲本文觀點,必將追究法律責任。可以轉載,但是務必註明來自【科學幫】。

作者:科學幫

相關焦點

  •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分別召開第一...
    3月27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量子院)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腦科學中心)分別召開理事會,總結回顧北京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取得的成績與經驗,研究部署量子院和腦科學中心下一步工作
  • 中國腦計劃領軍人物蒲慕明:克隆猴很快樂,年底前有重大成果
    中國腦計劃「一體兩翼」近幾年,歐美和日本爭相提出「腦計劃」,無論是側重新型腦研究技術,還是計算機模擬大腦,腦科學領域受全世界關注。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這也被稱為中國「腦計劃」。兩年多過去,我國的「腦計劃」進展如何?
  • 北京啟動「腦科學研究」科技專項計劃
    9月1日,饒毅、王擁軍、王曉民等20餘位腦科學研究專家齊聚在北京市科委,一項以「腦科學研究」的專項計劃正式啟動。  到2025年,依託首都腦科學研究優勢,對接國家腦科學研究,積極布局腦科學研究前沿技術,在腦認知活動神經原理、腦健康水平提升、腦重大疾病預防治療、類腦計算機和類腦人工智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將北京建設成為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腦科學科技創新中心。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3月22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標誌著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工作全面啟動,這既是落實關於設立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的戰略部署,也是北京加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又一項重要舉措。
  • 嬰幼兒腦研究新發現腦磷脂群得到全球專家一致認同
    近日,第九屆胎兒醫學大會在上海舉行,來自國內外的醫學專家探討和分享胎兒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其中,被譽為鉑金級腦營養素新發現的「腦磷脂群1」再次成為大會中熱議的話題:全球專家一致認為,「腦磷脂群」在嬰幼兒大腦的早期發育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並有明確科學數據表明,「腦磷脂群」對於提升寶寶學習力有明確影響。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 主攻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等
    近年來,腦科學研究被列為事關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之一,我國的腦科學計劃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面向2030年,力爭在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上有所突破,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就是其中的重點方向之一。今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對腦科學等重大科學問題做出部署。
  • 東南大學「腦病、腦和類腦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會召開
    10月23日下午,東南大學首次「腦病、腦和類腦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會在南京召開。會議在展示東南大學在腦病與腦科學領域近年研究進展的同時,旨在圍繞國家戰略和重大需求,進一步凝鍊東大特色,匯聚專家共識,探索多學科合作機制,搭建合作研究平臺,促進相關學科和專家融合發展,為新醫科建設添磚加瓦。來自相關10個學院的百餘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東大首席教授、中大醫院神經內科張志珺教授主持會議。
  • 上海腦科學研究計劃啟動
    上海腦功能研究計劃經過一年左右的討論,將由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四所大學牽頭,聯合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從四個方面開展。該計劃將對接中國腦計劃,並培養一批優秀的年輕科學家。  上海的腦科學研究計劃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光明日報合肥5月29日電(記者常河 通訊員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標誌著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上午,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中心」)理事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推選了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執行理事以及理事成員,審議通過北京中心章程。經理事會推舉,由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羅敏敏資深研究員擔任研究中心聯合主任,饒毅教授為北京中心法人代表。
  • 《自然》:普林斯頓大學在量子拓撲物質研究有重大發現
    量子拓撲物質研究是將量子力學和拓撲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研究領域,通過量子力學原理,運用拓撲學數學工具,主要是對物質的微觀基礎機理的研究。由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了一種展現出奇異量子效應的拓撲磁鐵,這種新型的磁體具有可擴展至室溫的新型量子效應。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2015年,中國科學家就對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在中國「一體兩翼」的部署達成了初步的共識。「一體」,指的是闡釋人類認知的神經基礎為主體和核心;「兩翼」是指腦重大疾病的研究以及通過計算和系統模擬推進人工智慧的研究。
  • 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
    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成果有哪些?專項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潘雲鶴充分肯定了專項一年多來取得的重要進展,對專項項目組在腦認知、腦疾病、類腦智能算法等方面取得的優異成果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融合是世界科學領域的重大難題。復旦大學領銜和集聚上海市和全國的力量,布局和推動這個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無論對於腦科學還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攻關突破和原始創新都是一個非常大的促進。
  • 《光明日報》: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學術會議於2019年10月10日至13日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盛大舉行,本次大會主要對近年來我國乃至世界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及腦科學研究成果進行研討交流。全國各大醫院、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神經科學家、專家及腦科學教育家等300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
  • 「全腦開發」,是科學還是忽悠?
    近日,一則量子波動讀書的視頻引起熱議。這則打著「全腦開發」旗號的培訓視頻引發人們熱議。瀏覽網絡上相關信息,記者發現,「全腦開發」概念幾乎成為學生和家長間流行的神話。何謂「全腦開發」?「全腦開發」有無科學依據?當前的相關培訓市場是否到了監管的時候?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6980元,「最強大腦」帶回家?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 2018-03-23 01:12: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吉翔
  • 北京腦科學研究正不斷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現實—新聞—科學網
    、專家指導,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大學、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十多家單位參與,北京「腦科學研究」專項從設立之初,就帶著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的「基因」。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等相繼資助的多項重點支持腦科學基礎研究和腦重大疾病的應用研究項目也取得了一批成果。 「北京在腦科學研究方面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學科布局。」閆傲霜表示,在腦認知領域,北京擁有兩個國家級腦科學重點實驗室,分別在北京師範大學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分別成立了腦科學研究所。
  • 大腦科學領域現重大突破 三位科學家發現腦中GPS
    2014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給約翰·奧基夫博士,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博士夫婦,以表彰他們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可以定位和導航的神經細胞。這是大腦科學領域重大的基礎性突破。  在人類對所處環境進行認知、記憶以及導航的過程中,需要對地理位置有一定的感覺。
  • 悶在家能避免多少人遭感染?「社交距離計算器」告訴你
    對疫情,不少地方紛紛頒布「居家令」,要求民眾如無必要不外出。那麼,「悶」在家能起多大作用?波蘭兩名博士研究生開發出一款在線計算器,嘗試解答這一問題。安娜·什切帕內克和多米尼克·採爾尼亞分別來自雅蓋隆大學數學專業和核物理研究所分子磁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