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胎半焦中的納米Zn和S對生物質熱解的選擇性催化機理研究

2020-10-21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Qiaoqiao Zhou;通訊作者:Lian Zhang

通訊單位:Monash University

論文DOI:10.1016/j.apcatb.2020.119603


全文速覽

本文報導了500°C輪胎半焦作為催化劑在生物質揮發分脫氧過程中的獨特性能。研究發現輪胎半焦中富含的硫和鋅元素使得輪胎半焦具有多種酸性位,且這些酸性位在和生物質揮發分相互作用過程中可實現原位相互轉化,從而促使生物質選擇性轉化為高純度的糠醛。當輪胎半焦與生物質質量比為4:1時,糠醛選擇性高達42%。

背景介紹

以木質纖維素快速熱解制生物油是一種產生液體燃料和化學品的有效途徑。但所制生物質油的高氧含量使其具有高腐蝕性且極不穩定,因此必須通過加氫處理或催化裂化進一步提質以降低其氧含量。分子篩催化劑在催化裂化單元已經被廣泛應用。然而,其他新興材料如熱解半焦由於其資源豐富,成本低廉且對環境友好而被廣泛研究。糠醛被美國能源部列為十二大增值產品之一。到目前為止,它主要是由半纖維素/纖維素或戊糖通過使用HCl,H2SO4和H3PO4等無機酸水解製得的。 但該方法具有分離困難,具有腐蝕性和造成環境汙染等缺點。該團隊在500°C,固定床反應器中的初步研究已經證實輪胎半焦對生物油原位脫氧的催化潛力[1]。另一項關於生物質氣化的研究也證實了輪胎半焦在700-900°C溫度下對生物質揮發分的蒸汽重整反應具有明顯催化作用。但是其催化機理尚不明確。此外,Zn 和 S元素在輪胎半焦中沒有確切的化學計量比,它們之間可能存在協同作用從而影響對特定產品(如糠醛和苯酚)的選擇性催化作用。


本文亮點

本文首次使用XPS,TEM-SAED,XAS,Pyridine-FTIR和NH-TPD等先進技術闡明了輪胎半焦對生物油改質的獨特催化機理。研究發現輪胎炭中存在多種酸性位,其中有機結合的S(在前期輪胎製造過程中為添加劑)為弱的Brfnsed酸,而納米ZnS為強的Lewis酸。Bronsed酸具有脫水活性,而後者主要催化脫羧和脫羰反應。此外,研究發現以ZnS為中心的活性酸可以通過和富氧生物質揮發分的相互作用原位轉化為以ZnSO4為中心的超強酸位點,從而顯著提高其脫氧活性。更有趣的是,有機-SH可以在催化劑表面上原位硫化活性較低的ZnO,從而確保生物質揮發分連續暴露於高活性的ZnS及其衍生物ZnSO4,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廢舊輪胎(否則是全球性的工業廢料)的可持續性,並減少了由廢舊輪胎半焦燃燒(例如在發電站中)引起的環境汙染。


圖文解析

催化表徵

同步輻射XAS,XPS和TEM分析

催化劑的Zn K-edge和S K-edge光譜的在透射模式下分別在9450-10500 eV和2422-2666 eV區間獲得。Zn的L3-edge光譜在總電子量(TEY)模式下在1015-1040 eV能力區間獲得。


輪胎半焦Zn,K-edge光譜顯示近邊峰為9664.6 eV(ZnS),並伴有一個小峰9669.1 eV( ZnO, 4 wt%)。 其S K-edge光譜顯示在2474.6 eV,2478.4 eV和2483.2 eV分別有峰,可歸因於無機硫化物(S2-),有機硫(R-SH)和硫酸鹽(SO42-)或有機亞碸(RS(O)-R,其中R代表芳環)。傅立葉變換EXAFS分析顯示Zn2+在其第一層與3.2個S和0.8個O配位(鍵長約2.0 -2.3Å)。Zn-S鍵長與纖鋅礦(~2.34Å)相似,而Zn-O鍵長與鋅礦(~1.98Å)相同。關於S的配位環境,S-H鍵長為~1.8Å,比硫酚(1.309Å)中的SH鍵長稍長。其第二層為S-O而不是S-Zn,鍵長為2.1Å。S和O之間的配位反應了圖1(b)中觀察到的S-O峰。下一層鄰位原子為Zn,其配位數為3.2,Zn-S鍵距為~2.3Å。另外,第二層中還存在S-S鍵,鍵長為~3.2-3.9Å。所有這些結果證明了原始催化劑基質中Zn和S的複雜配位結構。特別地,Zn與S或O的不對稱配位意味著在每個元素附近都存在缺陷,這可能會大大影響其催化活性。

▲Fig. 1 XAS Characterisation of Zn and S within the fresh tyre char (TC). Panels (a) and (b) are the XANES spectra for Zn and S, respectively; and panels (c) and (d) are the respective EXAFS spectra

▲Table 1 EXAFS fitting results for the atomic coordination parameters of Zn and S in fresh TC


圖2(a)和2(d)的Zn2p XPS光譜顯示新鮮輪胎半焦中主要為ZnS,反應後其峰向高能量(1022.68 eV, ZnO)遷移,該結果表明含氧揮發分在Zn2+位點上吸附,從而使部分ZnS位點被局部氧化為ZnO。TEM(圖3)分析證實了這一猜想。同時,TEM分析表明Zn物種在輪胎半焦中以納米顆粒形式廣泛存在(直徑約為10 nm),並且具有高度分散性,這無疑將有利於輪胎半焦催化劑的催化性能。另外,使用後的催化劑中Zn並不只以ZnO形式存在,圖2(d)Zn2p XPS及2(b)和2(e)S2p XPS分析表明反應後催化劑表面有ZnSO4存在,可以推斷該物種應是由ZnS吸附生物質揮發分中的氧而形成,如公式(1)所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該硫酸鹽在Zn,S和O之間並不具有確定的化學計量比(以x表示),因此該物種是一種無定形結構。通過高度表面敏感的NEXAFS Zn L3-edge分析(圖2(c)和2(f)進一步證實了反應後輪胎半焦中的Zn由ZnS (1023 eV)向ZnSO4(1021.4 eV)的轉變。

▲Fig. 2 XPS spectra for Zn2p3/2 (a) and S2p (b) in fresh TC; Zn L3 edge XANES analyses of fresh and spent tyre char (c); XPS spectra for Zn2p3/2 (d) and S2p (e) spectra in spent TC; and Zn L3 edge XANES analyses of ZnSO4, ZnS and ZnO standards (f).

▲Fig. 3 TEM patterns of the spent TC (a); nano-sized ZnO crystal distribution in spent TC (b); high-magnification TEM for single ZnO particle in (c) and (d); and SEAD pattern of ZnO in (e).


酸性位分析

眾所周知,生物質揮發物的脫氧是酸催化過程,它取決於固體催化劑表面上存在的酸位的數量和類型。分析表明輪胎半焦中總的酸性位為296μmol/g,Bronsted/Lewis 為0.2(表2)。對於AW-TC/ZnS(oxy),由於在~675°C溫度下酸性位顯著增多,可以將其歸因於馬弗爐中ZnO硫化過程中產生的ZnSO4。改性的AW-TC/ZnS(oxy)具有最大的酸性位點(923.2μmol/ g),這與其最強的活性相呼應。

▲Table 2 Catalyst acidity and Bronsted/Lewis (B/L) acid ratios


催化劑表面反應機理

研究表明輪胎半焦表面不同的酸性位具有很強的協同作用。含氧生物揮發分在輪胎半焦表面的吸附促使表面ZnS原位硫酸化為ZnSO4, 從而使其由Lewis酸轉為較強的Bronsted酸。此外催化劑表面上的有機S和ZnS之間的協同作用使得活性較低的ZnO原位硫化為ZnS,從而使生物質揮發分連續暴露於高活性的ZnS及其衍生物ZnSOx中。

▲Fig. 4 Specified catalytic mechanism of Zn-S bearing species for an in-situ formation of ZnSO4-centered super acid in scrap TC. Step 1 refers to the adsorption of C-O bonds on Lewis acid site; Step 2 is for the stabilisation of the fragmented organic moieties by proton from Brønsted acid on the catalyst surface; Step 3 stands for the deoxygenation of bio-oil for the formation of gaseous CO and CO2; Step 4 refers to the adsorption of protons (from water or bio-oil vapour) with unpaired Zn and S on the surface for an in-situ formation of local super strong acid; and Step 5 is for the in-situ sulphidation of Zn2+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ZnS-centered acidic site.


產物表徵

生物油通過氣相色譜-質譜儀(GC-MS)分析。如圖5所示,當增加輪胎半焦對生物質的質量比時,生物油的顏色變得更淺且保留時間範圍明顯縮小。其定量結果表明在僅生物質的情況下,D-阿洛糖(C6H12O6)佔53%,但是,在使用等量輪胎半焦時減半。當增加催化劑的質量比到4:1時,D-阿洛糖進一步減至僅2.6%。相反,糠醛(C5H4O2)的收率從4.3%增至42.0%(輪胎半焦/生物質為4:1)。就大多數酚類芳族化合物而言,其收率變化很小,這意味著輪胎半焦催化劑對酚類芳香族化合物的脫氧作用較差。此外,AW-TC/ZnS(oxy)的GC-MS結果表明與生物質等質量比使用AW-TC/ZnS(oxy)可以顯著提高糠醛的收率,甚至高於原始TC。一旦質量比增加到4:1,這兩種催化劑之間的差異也可以忽略不計,該結果進一步表明硫酸鋅對於從生物質中高糠醛選擇性的必要性。


▲Fig. 5 GC-MS spectra for the bio-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pyrolysis of biomass alone (a), with fresh TC as catalyst at a mass ratio of 1 to biomass in (b), and mass ratio of 4 in (c) at 500°C. No. 1-5 peaks are for D-Allose; furfural; 5-hydroxymethyfurfural (5-HMF); 2,6-dimethoxy-phenol and 3-methyl-1,2-cyclopentanedione, respectively. No. 6-10 peaks represent 4-hydroxy-3,5-dimethoxy-benzaldehyde; 3,5-dihydroxy-2-methyl-4H-pyran-4-one; 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ethanone; 5-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 and 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 respectively.


▲Table 3 GC-MS area-based percentages of the major species in bio-oil derived from the pyrolysis of biomass with and without the use of fresh TC

總結與展望

本文研究了輪胎半焦在生物質及其模型化合物熱解過程中的催化性能。通過採用XPS,TEM-SAED,XAS,Pyridine-FTIR和NH-TPD等分析測試手段對新鮮和使用過的催化劑進行了詳細的表徵,從而闡明了輪胎半焦在生物質揮發分催化過程中的作用機理。主要結論為:

1)輪胎半焦對生物制揮發分的裂解和脫氧具有很高的催化作用。當輪胎半焦和生物質的質量比為4:1時,糠醛選擇性達42%,其值遠高於文獻中報導的使用相似原料和反應溫度下的糠醛選擇性。

2)輪胎半焦富含多種酸性位點,其中有機結合的S為弱的Brfnsed酸,而納米級的ZnS為強的Lewis酸。Brfnsed酸具有脫水活性,而後者主要催化脫羧和脫羰反應。以ZnS為中心的活性酸可以通過和富氧的生物質揮發分的相互作用原位轉化為以ZnSO4為中心的超強酸位點,從而顯著提高了脫氧程度。

3) 催化劑表面上的有機S和ZnS之間具有很強的協同作用。前一種弱酸能夠使催化劑表面活性較低的ZnO原位硫化,從而使生物質揮發分連續暴露於高活性的ZnS及其衍生物ZnSOx。此外,有機S被證實可以活化脫水的水分子,進而幫助將ZnS轉化為具有超強Brfnsed酸度的硫酸鹽。


現階段該團隊以提升糠醛收率和選擇性為目標,繼續致力於新型催化劑研發。初步結果顯示在實驗條件下使用不同生物質和不同催化劑時糠醛選擇性可高達55-85%,該課題組正在以這一成果申請專利。


參考文獻

[1] Zhou Q, Zarei A, De Girolamo A, Yan Y, Zhang L*.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scrap tyre char for the upgrading of eucalyptus pyrolysis derived bio-oil via cracking and deoxygenation. J. Anal. Appl. Pyrolysis 2019;139:167-76.


課題組介紹

Lian Zhang 教授研究領域:

· 先進分離材料研發

· 低階煤,生物質和廢輪胎的熱解,以生產多種增值產品

· 褐煤與高灰熔點菸煤的混合用於排渣式氣化

· 基於納米科學的建築材料研發

· 褐煤粉煤灰和廢鋰電池(SLB)的溼法冶金提取以及納米級材料的製造

· 使用廢輪胎焦炭原位催化製備高品質燃料和高價值化學品

網站連接 (Clean Solid Fuel Lab):

https://www.monash.edu/engineering/clean-solid-fuel-lab/projects


Google scholar 連結(Lian Zhang 教授):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en&user=qFNQ1JQ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


Qiaoqiao Zhou,蒙納什大學博士三年級

主要研究領域:先進催化劑製備和研發;以生物質或其單體為原料製備高價值燃料和化學品;生物質和煤炭催化熱解機理研究。研究成果在Fuel,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等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5篇。

相關焦點

  • 生物質熱解的動力學特性研究
    北極星固廢網訊:摘要:用綜合熱分析儀研究了氮氣或二氧化碳作為載氣的條件下,生物質(稻殼、玉米秸稈和木屑)熱解的TG/DTG曲線的比較。依據TG曲線,將熱解反應分為兩個主導反應區,其拐點溫度為Tf,並根據熱重試驗數據,利用改良的Coats-Redfern法和常用的46種機理函數,計算出生物質熱分解反應的表觀活化能、反應級數及頻率因子。
  • 上海交大燃燒能源研究團隊最新成果為生物質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發現並解析了木質素催化熱解過程中的酚類聚合物,證實了「酚池」是該過程的重要中間產物,為生物質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木質素是生物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約佔地球有機碳的30%,在生產燃料和高價值化學品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 生物質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研究獲進展
    針對這一難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江鴻課題組與俞漢青課題組合作,通過耦合快速熱解、常壓蒸餾及化學蒸汽沉積技術,分別成功製備了高熱值且穩定的固相生物煤(bio-coal)和高性能的碳納米材料(少層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為實現廢棄生物質熱解技術商業化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 中國科大在生物質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在催化過程中,部分有機物發生縮合、脫水、結焦等反應,導致催化劑失效,使催化提質過程難以持續。同時,常用的分離手段,如常壓蒸餾或分子蒸餾條件下,生物油快速結焦,阻礙蒸餾的進一步進行。課題組研究發現,通過常壓蒸餾過程參數控制,實現生物油快速結焦可以得到一種新的固體燃料(命名為生物煤,bio-coal)。
  • 農村生活垃圾生物質熱解和燃燒氣相數值模擬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摘要:為模擬周圍湍流氣體中生物質顆粒的熱化學轉化和交互作用,提出了生物質熱解和燃燒的數值模擬方法。反應混合氣模擬氣相質量、動量和能量交換的氣體粒子交互作用包括在雙向耦合項中。
  • 交大農生學院「生物質熱化學轉化」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室本科生發表...
    近日,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生物質熱化學轉化」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室的催化熱解研究論文被Springer旗下的SCI期刊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錄用(論文題名:Reaction Chemistry and Kinetics of Corn Stalk Pyrolysis without
  • 碳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其中對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本質的認識一直是該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催化材料研究部齊偉研究團隊在Acc. Chem. Res.雜誌發表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在碳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方向的研究工作。   對碳材料催化活性中心的定性和定量是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的基礎和關鍵。近反應條件下的分子吸附熱和原位XPS表徵結果均表明碳材料表面親核性較高的氧物種對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貢獻顯著。
  • 東南大學張軍教授團隊:半焦催化裂解煤焦油試驗研究
    通過電廠煤粉原位製備的粉狀活性焦進行煙氣脫硫是目前較新的工藝技術。煤粉熱解製備活性焦過程中產生的焦油,一方面會在熱解氣輸送管道上凝結,導致管道堵塞;另一方面,會凝結在活性焦顆粒表面,堵塞活性焦表面的孔隙,從而降低活性焦活性。因此,在該制焦工藝過程中需採取有效的焦油控制方法。
  • 廈門大學發展了可控光催化生物質選擇轉化方法
    木質纖維素平臺分子定向轉化高產率製備目標產物是生物質利用領域的一大挑戰。王野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生物質及其平臺分子選擇性催化轉化方向的研究,發展了一系列生物質轉化利用的新路線和高效催化體系(Nat. Commun. 2013, 4, 2141; ACS Catal. 2014, 4, 2175; Green Chem. 2018, 20, 735;Nat.
  • 精確構建納米催化材料用於揭示Suzuki交叉偶聯反應機理
    該反應於1979年由日本化學家Suzuki Akira第一次報導,在有機化學與藥物化學中用途廣泛。Suzuki Akira教授也因此於2010年與另外兩名科學家Richard F. Heck、Ei-ichi Negishi一起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Pd催化劑在鈴木反應中廣泛應用,但是對於該催化反應的反應機理仍存在較大爭議。一些研究認為該反應是在Pd納米顆粒或納米簇的表面進行,屬於多相反應。
  • JACS: 原位AFM揭示納米金電極催化鋰氧反應的表面機理
    研究表明,Au基電極的納米結構改變電極對氧還原反應(ORR)/氧析出反應(OER)的催化活性,並直接影響Li2O2沉積/分解路徑及其動力學。此外,研究發現,電極表面不同納米結構之間存在競爭反應,適當增大放電速率能有效抑制競爭反應的發生,誘導活性產物均勻分布。本工作深入理解了Au基催化電極納米結構調控鋰氧界面電化學反應過程的微觀機理。
  • 生物質氣化技術及產業發展分析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研究所)在該領域的研究經歷了「水洗」−「催化淨化」−「等離子催化淨化」−「淨化−提質一體化」幾個發展階段,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基礎研究方面,先後開展了半焦[7]、白雲石[8-9]、Ni基催化劑[10-12]除焦油的研究,但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催化劑失活很快。
  • 構建納米陣列支撐納米片複合電極材料用於催化新型陽極增值反應
    得益於其豐富的表面活性位點及鎳鈷間的相互作用,經優化的電極在尿素氧化及生物質(5-羥甲基糠醛/生物甘油)平臺分子的電化學增值氧化中不僅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與穩定性,同時對於高附加值產物(2,5-呋喃二羧酸/甲酸)的製備也展現出較高的選擇性。
  • 單原子催化,難得一見的好綜述!
    研究意義N-C材料能夠有效構築SACs的配位環境,在熱解過程中防止單原子催化劑遷移和團聚成納米粒子。作者總結了N-C材料基SACs的操作條件和配位環境在合成機理中的作用,包括:1)可以控制N-C材料的類型,大小,孔徑,形狀和比表面積對合成SACs的影響。2)幾乎所有N-C材料基SACs的製備都需要在管式爐中進行熱解活化,熱解是合成N-C材料基SACs必不可少的步驟。
  • 物炭淨化廢水中重金屬的機理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近年來,將生物質廢物通過熱解炭化轉化為生物炭、生物油和生物氣的技術受到廣泛關注。生物炭被發現具有固碳減排、促進植物生長,固持土壤肥力,吸附重金屬等多重環境效益。其中,由於重金屬對人體的高危害以及對環境質量的破壞性,將生物炭用以淨化廢水中的重金屬,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 生物質鍋爐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術研究進展
    有研究表明,將生物質作為再燃燃料將會使得NOx降低效率更高. Adams 與Harding 使用木材作為再燃燃料,將再燃技術用於旋風燃燒器排放的NOx控制中,當再燃燃料在靠近後壁的旋風桶的區域且溫度接近1600 ℃時注入再燃燃料,爐內停留時間0. 3 s,可使NO 排放量降低量接近60%; 隨著過熱空氣高速反向注入時,NOx降低效率最高,達到45%左右.
  • 生物質預處理製成型燃料研究進展
    本文旨在總結前人在生物質原料主要化學成分(纖維素、半纖維素以及木質素等)對成型過程的影響研究,結合國內外關於生物質成型燃料預處理技術的發展狀況,從提升生物質成型燃料的物理性質和燃燒特性的角度探討生物質燃料壓縮成型的內在機理,為高品質生物質成型燃料的開發提供理論基礎與技術指導。
  • 科學網—期待「催」出更多生物質資源
    「比如,美國計劃2030年從生物質中獲得20%以上的液體燃料和25%以上的有機化學品;歐盟提出,到2020年生物基燃料佔到20%以上;日本、印度等國也先後制定了陽光計劃、綠色能源計劃等。」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擁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每年可利用的生物質資源總量約4.6億噸標煤。
  • 固體所Angew:Fe-Co合金催化肉桂醛水相加氫轉化
    同時,大多數文獻報導肉桂醛的選擇性加氫都使用了有機溶劑,其不僅汙染環境,同時會增加分離成本。使用H2O代替有機溶劑作為肉桂醛加氫的溶劑很少有文獻報導。2018年,楊豔輝老師課題組報導了PtFe合金催化劑在H2O中催化肉桂醛的加氫研究並進行了系統的機理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J. Catal. 2018, 364, 192-203)。
  • 梁長海團隊在生物質選擇性氫解制化學品方面取得新進展
    生物質催化加氫生成液體燃料或精細化學品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生物質中C-O鍵的吸附活化是生物質轉化的核心問題之一。目前,最為普遍的方法是利用催化劑的酸性位點進行C-O鍵的吸附。隨著對催化反應認識的不斷深入,研究發現配位不飽和的氧空位對C-O鍵的吸附活化效果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