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科協、上海市氣象局主辦的「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暑期院士專家系列科普講壇」活動之「探秘天氣預報與氣象防災減災」講座在上海舉辦。活動現場,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研究員李永平接受新華網專訪,為公眾科普颱風形成原因及預防方法的相關知識。
新華網:今年為何有三個颱風直接登陸上海?
李永平:今年有三個颱風直接登陸上海,這是比較異常的,好在颱風強度較弱,產生的災害影響有限。
今年是颱風生成和登陸數量比較異常的一年,體現在如下方面。首先,整個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的個數偏多,至今已生成了二十個颱風,往年大概是十二個左右。一般在這個季節颱風生成的位置比今年偏南,所以影響浙江、福建比較多,這與副熱帶高壓整個位置偏北有關。第二方面,水汽輸送條件較好和季風槽的維持,使副熱帶高壓南側容易形成颱風,並在副高南測東風引導下西移影響江浙滬一帶。第三方面是,在江浙滬登陸的颱風特別多,多年來,只有六個颱風登陸上海,而今年一年就有三個颱風直接登陸上海,這非常罕見。
新華網:颱風是怎樣形成的?
李永平:形成颱風主要需要滿足四個條件。
首先,颱風形成要求有26至27攝氏度的海溫,如果海溫太低,海洋向大氣輸送的水汽和熱量少,不利於颱風的形成,因此颱風多生成在熱帶洋面上。第二個條件,要有一定大小的地轉偏向力,使氣流產生旋轉,因此颱風形成於離赤道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地方。 第三個條件,要求有初始的擾動,例如今年颱風多是由於季風槽內提供了很好的這種擾動條件。第四個條件,要求靠海面的風及高層大氣的風速差異不能太大,否則海面蒸發的水汽到高空凝結產生的潛熱很快就會擴散,不利初始擾動的發展。
新華網:研究人員是從颱風形成的哪一階段對其進行研究的?
李永平:颱風是生成在熱帶洋面上的熱帶氣旋,在它剛形成胚胎時,我們的衛星就開始對它進行密切的監視。
颱風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不是這個小時是熱帶雲團,下一小時馬上就成為了颱風。所以我們在颱風形成之前的熱帶雲團就開始進行監測,現在監測手段比以前更加豐富,特別是衛星探測能力更強。以前我們只能看到雲團頂部的特徵,現在隨著微波遙感技術的發展,可以看到雲團內部的變化,包括雲團近海面的空氣擾動,這為颱風的監測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新華網:我們如何加強對颱風的防範?
李永平:颱風的防範,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制定長遠的規劃,另一方面是颱風預警前後的短期應急措施。
從長遠方面來說,在道路和建築設施、城市排水系統、地下車庫等基礎建設等規劃方面都需要考慮到颱風的影響。城市各類廣告牌也要進行日常排查,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另一方面,當發布颱風預警時,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應根據應急預案做好防範。例如,氣象部門要對颱風進行密切監視,做出準確預報,但有時颱風出現怪異路徑時,它的預報存在偏差也是難免的;水務部門要做好排水準備,把內河水位降低等;交通部門要做好提示,比如警告下立交容易淹水等。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劉丫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