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博西比耐藥的ER+乳腺癌有效的新型吡咯並吡啶酮BET抑制劑的發現

2020-12-04 藥物化學前沿

前言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死於癌症的第二大主要原因。大約70%的乳腺癌是雌激素受體陽性(ER +),其中ER信號失調促進了癌症的生長。現有的方法主要是使用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劑(AI)(例如阿那曲唑,來曲唑)進行內分泌治療。對他莫昔芬和AI具有抗藥性的腫瘤仍能維持功能性ER信號傳導,因此ER仍然是重要的治療目標。選擇性ER降解劑(SERD),氟維司汀(fluvestrant)則成為對內分泌耐藥,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的重要手段。通過引入CDK4 / 6抑制劑(如palbociclib)或AIs聯合用於一線治療,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作用顯著改善。但是在經過用藥之後,部分病人仍然會出現氟維司汀耐藥性。

最近有報導BRD4被募集到遠端雌激素反應元件(ERE)並與ERα協調轉錄複合體中的表達,該複合體調節乳腺癌中的基因表達。第一代BET抑制劑JQ1抑制ER信號傳導並抑制雌激素介導的乳腺癌細胞生長。這些發現支持在耐氟司韋特的乳腺癌中使用BET抑制劑進行治療。

Vidler等人通過虛擬篩選鑑定了吡咯並吡啶酮支架。吡咯並吡啶酮環充當乙醯化的賴氨酸模擬物(下圖),與Asn140(BRD4-BD1)形成雙齒氫鍵。結合溴孢黴素(8)的磺胺部分、I-BET151(9)的雜芳基部分,對這三個部位進行探索發現,化合物8的磺醯胺基團與ZA環相互作用,而化合物9的雜芳基部分結合疏水性WPF架,而這兩個是BD1結合位點的兩個重要結構特徵。作者首先設計出的化合物10以「反式「排列結合了這些關鍵設計元素,預計會與ZA環和WPF架結合,從而增加親和力和效力。與BRD4-BD1)的共晶體結構中,預測的化合物10的結合方式與化合物9的結合方式的疊加表明10和9的大多數蛋白相互作用十分相似。此外,10還與Asn140形成額外的氫鍵,可能會增強結合親和力。同時作者還設計了區域異構體12-14,苯並咪唑15、16和吲唑17、18一系列化合物進行構效關係探索。

基於細胞的效力以及激酶親和力研究並結合化合物的配體親脂性效率(LLE),其中10、17和18表現更好。並且,初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表明,化合物10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明顯優於吲唑類藥物(數據未顯示)。因此,作者選擇6-吡咯並吡啶酮取代的吲哚10進行進一步優化。

進一步的優化得到了化合物27,化合物27表現出極好的活性以及良好的LLE結合能力,於是作者解析了27的晶體結構,該結構證實了作者最初的設計假設:1)吡咯並吡啶酮支架與Asn140形成雙齒氫鍵相互作用; 2)磺醯胺部分插入ZA環及其附近的殘基; 3)一個吡啶環與疏水性WPF架相互作用。

為了驗證MCF-7:CFR細胞中的生長抑制作用是由BD1的靶向結合驅動的這一原因。在針對一組40個溴結構域的正交BROMOscan結合測定中,化合物27表現出跨BET家族蛋白的高效能和選擇性(Kd <1 nM)。BRD4結合的選擇性是TAF1(Kd = 9.1 nM)的90倍,是EP300(Kd = 37 nM)是370倍。

對耐氟維司特的乳腺癌細胞中的RNA測序分析表明:化合物27抑制Myc通路信號;抑制cylin-D / CDK4複合物。化合物27在抑制癌基因和抗凋亡基因以及上調腫瘤抑制因子和促凋亡中的發揮了極大的功效。

化合物27劑量依賴性地抑制了他莫昔芬敏感細胞的增殖,其效力比陽性抑制劑1高出將近兩個數量級。對於他莫昔芬耐藥細胞系MCF-7:5C和MCF的生長抑制作用也比較一致,其中27的效能比1高1-2個數量級。

在他莫昔芬耐藥的MCF-7:TAM1細胞上構建了異種移植模型,化合物27(50 mg / kg /天口服)與他莫昔芬比較(1.5 mg /小鼠/天po),27顯著抑制腫瘤的生長。

參考文獻

[1] Yangfeng Li. Novel pyrrolopyridone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motif (BET) inhibitors effective inendocrine-resistant ER+ breast cancer with acquired resistance to fulvestrantand palbociclib.J.Med. Chem. 2020. (DOI: 10.1021/acs.jmedchem.0c00456)

相關焦點

  • Article:對氟維司群和帕博西比耐藥的ER+乳腺癌有效...
    前言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死於癌症的第二大主要原因。大約70%的乳腺癌是雌激素受體陽性(ER +),其中ER信號失調促進了癌症的生長。現有的方法主要是使用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劑(AI)(例如阿那曲唑,來曲唑)進行內分泌治療。
  • 常見的吡啶類化合物合成反應
    吡咯在強鹼條件下與滷仿(CHX 3 where X = Cl, Br, I)反應重排生成 3-滷代吡啶的反應。此反應是由G.L.Ciamician在1881年首先發現,後來M.Dennstedt 利用甲醇鈉催化吡咯和二碘甲烷反應製備得到吡啶,使此方法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後來在此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吲哚和喹啉的方法也被發現。因此此類反應都統稱為Ciamician-Dennstedt重排反應。
  • 三陰性乳腺癌新療法——BBOX1抑制劑
    與其它呈激素受體或HER2陽性的癌症不同,三陰性乳腺癌幾乎無靶向療法可用,患者只能依靠手術、化療和放療來進行治療,這些療法的效果不如靶向治療,而且會傷害健康組織。7月20日,發表在Cancer Discover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張青博士團隊發現BBOX1可以作為三陰性乳腺癌的可行治療靶點。
  • 中國藥科大與清華大學合作發現P-糖蛋白介導的多藥耐藥的有效抑制劑
    現在已經發現MDR產生的多種機制,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機制是ATP結合盒(ABC)轉運體的過表達。在ABC轉運體蛋白家族成員中,P-糖蛋白(P-gp,也稱為多藥耐藥性1,MDR1和ABCB1)是第一個被發現與MDR相關的成員。它可以識別外源性抗癌藥物並將其從癌細胞中排出,從而減少細胞內藥物的積累,因此P-gp也成為抗MDR的理想靶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研究者們已經開發了三代P-gp抑制劑(下圖)。
  • 中國晚期乳腺癌規範診療指南(2020版)|乳腺癌|抑制劑|內分泌|診療|...
    在每年新髮乳腺癌病例中,約3%~10%的患者在確診時即有遠處轉移。早期患者中約有30%可發展為晚期乳腺癌。乳腺癌患者的晚期5年生存率僅為20%,總體中位生存時間為2~3年。晚期乳腺癌雖難以治癒,但可通過研發新型治療藥物、優化治療模式等方法來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一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以期達到長期帶瘤生存的目的。
  • Her2 陽性乳腺癌靶向治療大盤點
    CLEOPATRA 研究顯示對 Her2(+) 轉移性乳腺癌患者使用帕妥珠單抗+曲妥單抗+多西紫杉醇等一線治療藥物後,較之安慰劑+曲妥單抗+多西紫杉醇治療。 它是一種口服的、有效的不可逆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通過阻止 HER1,HER2 和 HER4 信號通路轉導,達到抗腫瘤目的,可謂是目前靶向治療乳腺癌中靶點最多的靶向藥了。
  • JMC|諾華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開發TLR7/8雙重抑制劑
    基於外周血單細胞(PBMCs)環境,對1500個化合物進行分析,吡啶酮化合物3被認為具有較好的結合效果。將化合物3對接於TLR8結構域,化合物3的吡啶酮羰基與Gly351的骨架NH形成關鍵氫鍵,喹唑啉核心位於口袋的疏水部分,與Phe455和Phe454側鏈面對面接觸。同時模型顯示了一個由殘基PHE346、Tyr348和Val378的側鏈定義組成的疏水腔。
  • 姜軍教授團隊發文:吡咯替尼首項新輔助治療早期乳腺癌II期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對於HER2陽性可手術或局部晚期乳腺癌,術前吡咯替尼+表柔比星+環磷醯胺→多西他賽+曲妥珠單抗(P + EC-TH)新輔助治療的總體病理完全緩解率較高,約為其他試驗報導的EC-TH新輔助治療的2倍,且副作用可耐受。
  • AElM: 基於吡咯並吡咯二酮聚合物的自旋閥器件研究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於貴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金奎娟研究員密切合作,成功製備了基於吡咯並吡咯二酮(DPP)類聚合物的有機自旋閥器件,並首次實現了該類分子材料的自旋輸運研究發現,該分子自旋閥器件在200K下依然具有5%的MR,說明該自旋器件有著良好的自旋輸運界面。作者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及原子力顯微鏡(AFM)對器件的界面結表面進行了表徵,TEM測試結果表明上電極與分子材料之間有著良好的銳利界面,該結果表明上電極對分子材料沒有明顯的滲透,利於自旋載流子的輸運。
  • 中國學者乳腺癌領域年度成績單
    西達本胺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口服亞型選擇性HDAC抑制劑,是第一個在中國被批准的HDAC抑制劑。ACE研究結果提示,針對接受過內分泌治療後復發或進展的HR陽性HER2陰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選擇性HDAC抑制劑西達本胺聯合內分泌治療能顯著改善其生存獲益,可為這部分患者提供一種新的治療選擇。
  • BET抑制劑:癌症耐藥性機制
    針對表觀基因組——化學修飾後的DNA,相關的組蛋白和促進DNA進行染色質包裝的其他蛋白質;所有這些都影響基因的表達,而且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方法。延續著去年兩篇發表在Nature上的文章,在本期1月21日Nature上的一篇文章探討了BET抑制劑的表觀基因組靶向藥物的潛力,解釋了它們的耐藥性機制,為改善其臨床反應提供了潛在途徑。
  • 全球與中國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全球與中國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版)首先介紹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背景知識,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相關概念、分類、應用、產業鏈結構,國際市場動態分析,國內市場動態分析,宏觀經濟環境分析及經濟形勢對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行業的影響,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行業國家政策及規劃分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產品技術參數,生產工藝技術
  • 《科學》:中德解析新冠主要蛋白酶晶體結構,有助抑制劑研發
    自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疫情暴發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有效的病毒抑制劑。此外,該研究探討了一種α-酮醯胺抑制劑的作用。通過優化結構,研究人員將先導化合物開發成為SARS-CoV-2 Mpro的有效抑制劑。優化抑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特徵顯示出明顯的肺向性,並且適用於通過吸入途徑給藥。由於尚無具有類似裂解特異性的人蛋白酶,該抑制劑不太可能具有毒性。
  • 2020-2026年全球與中國聚乙烯吡咯烷酮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
    聚乙烯吡咯烷酮行業研究報告首先介紹了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背景情況,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定義、分類、應用、產業鏈結構、產業概述、聚乙烯吡咯烷酮行業國家政策及規劃分析、最新動態分析等。聚乙烯吡咯烷酮行業報告還包含對未來幾年聚乙烯吡咯烷酮市場的價格、成本、毛利、產值等詳細數據的預測。
  • Mol Cell:科學家成功開發出有效治療乳腺癌的新型組合性療法
    2020年10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莫納什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組合性療法,其或有望幫助治療攜帶特定基因突變的乳腺癌患者。
  • 王曉東院士團隊發現生物鹼小分子誘導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
    雖然PDE3抑制劑能夠用於多種疾病的改善,但是長期抑制PDE3的活性被證明可能會引起心臟病人猝死,影響女性卵細胞成熟等風險。1999年,研究發現Cilostazol抑制了結腸癌細胞的移動,具有抗腫瘤轉移的潛力,這是早期關於PDE3抑制劑有潛力用於癌症治療的記載。
  • 藥物設計 | 基於虛擬篩選策略發現FLT3的不可逆抑制劑
    隨著共價不可逆結合抑制劑在藥物研究領域掀起了一股熱潮,研究人員對如何利用有效合理的方法來快速發現共價類型的新藥進行了思考。本次分享的文章中介紹了基於虛擬篩選策略發現了與急性髓性白血病發病相關的FMS樣酪氨酸激酶3(FLT3)的不可逆抑制劑,並且研究人員認為該篩選策略適用於許多藥物靶標,可被應用於共價藥物的合理設計。
  • ER+晚期乳腺癌內分泌「牌」怎麼打
    當下仍然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但是隨著國家強有力管控措施的實施,疫情逐步獲得控制。即使是疫情期間,乳腺癌領域的臨床醫生,仍堅持進行學術交流,以更為飽滿的精神、更為專業的學術來對待乳腺癌患者的診療。
  • 《Science》重磅: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的解析及抑制劑開發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對世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目前,針對COVID-19,已經在臨床上應用了瑞德西偉、羥氯喹等抗病毒藥物,但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都仍在努力開發針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抑制劑。
  • 出國看病新資訊:乳腺癌ER陽性患者耐藥新發現
    出國看病新資訊:乳腺癌ER陽性患者耐藥新發現市場信息網   2020-09-24 15:11:14   來源:    評論:   大多數乳腺癌是ER陽性,這意味著癌細胞具有使雌激素促進其生長的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