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財富、聲望、滿足感……,而走向成功的過程卻從來都是布滿荊棘的,它擊倒了一些人,也成就了一些人。
在我們身邊和成功者有關的故事很多,田也雜糧董事長李全喜就是堅持走過荊棘的這樣一些人。只是,當你細細體味他的人生經歷,或許能感受到超越個體的弦外之意。
不安分的小木匠
李全喜出生在內蒙古涼城縣一個典型的農民家庭,為了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他勤學木工手藝,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鄉村木匠。原本以為生活就會這樣簡單而又充實的度過,然而在一次次走村串鎮的木匠工作中,他目睹了來自眾多農民家庭賣糧難的生活窘境。
秋天本是個豐收喜悅的季節,然而因為信息不暢通,好多農民的家裡糧食賣不出去,只能眼看著新糧變陳糧,換來的只能是一聲聲無助的嘆息。李全喜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的他深知賣糧對於一個農民家庭的重要性,不知何時幫助家鄉農民賣糧的想法已悄然根植與他的心中。不安分的小木匠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靠手藝吃飯的穩定收入,開始了走南闖北、賣糧收糧的糧販子生涯。
歪打正著的糧販子
1999年,李全喜拿出了做木匠積攢的全部4萬元,開始挨家挨戶的收糧。起初的一年,跑斷了腿,磨破了嘴,結果年底一算帳,不僅將4萬積蓄賠了個一乾二淨,還把從小舅子那裡借的2萬也搭了進去。糧食行情不好、收糧沒經驗,更沒有穩定的合作客戶,似乎剩下的只有李全喜擼起袖子繼續幹的決心,用他自己的話說:至少我幫鄉親們把糧賣出去了!
也許正是這份幫助農民賣糧的決心,才抵禦住了李全喜糧販子生涯的第一個寒冬。不懂糧食好壞,就跟著學;沒有客戶,就印了名片到外地找;那個時候的李全喜滿腦子就是把農民的糧都收上來賣個好價錢。這樣的堅持終給努力的人以回報,2000年-2005年,短短5年間,李全喜在糧販子這個領域中已是風生水起,26間嶄新的廠房、縣長的親自剪彩、「世紀糧行」的成立,無一不標誌著這個歪打正著的糧販子,竟然成為了全縣最大的糧食貿易商。然而他卻並不滿足於現狀,用李全喜自己的話說,我的堅持並不僅僅是幫農民把糧賣出去,更是要幫家鄉農民都富裕起來。
懷揣夢想的新農人
涼城地肥水美,自古就是出好糧的地方,但是僅依靠糧食貿易只能解決鄉親們的溫飽問題,卻不能致富。李全喜準備又一次為自己的堅持買單,做精加工雜糧的供應商來提高雜糧的溢價能力,同時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與當地農戶籤訂種植協議。「立刻馬上」不僅僅是李全喜的一句口頭禪,更是他的行動準則,有了想法,立刻馬上就去落實執行,李全喜註冊了「田也」商標,併購進了先進的精選加工設備,先後建成了米類、面類、精選類等7條精選優質雜糧生產線。
逐漸公司的業務開始向產、購、儲加銷產業鏈一體化的格局拓展,李全喜也從糧販子華麗轉型成當地新農人的典範。在與當地農戶的種植合作中,李全喜的「田也」品牌以市場需求為依據,通過訂單農業發展農民經紀人和配送帶動就業的模式,直接帶動3185戶農民脫貧致富;在與西貝餐飲長達8年的優質雜糧供應合作中,「田也」品牌始終堅持優質雜糧供應商的初心,把精選品質放在第一位,贏得了這個餐飲大鱷長期戰略合作的信任;在精選雜糧產品的市場銷售中,「田也」品牌以其不添加、不染色、不騙人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交口稱讚。
種植希望,收穫殊榮
18年的耕耘、18年的堅持、18年的初心不改,李全喜在帶動家鄉雜糧產業經濟這條路上整整走了18年。「烏蘭察布市勞動模範」、「全市優秀青年企業家」、「十大領軍人物」、「五一勞動獎」這些殊榮見證了李全喜以加工廠為家、以農民為親兄弟、以客戶消費者為上帝的信念,卻無法細訴他這一路堅持走來的艱辛。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成功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如今李全喜沒有沉浸在鮮花和掌聲中,而是以執著追求的理念,向著更高的目標奮進!田也雜糧發展前景明天更美好!未來會更輝煌。
成功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永遠不要迷戀於鮮花和掌聲,要執著於自己不變的信念,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註: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