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低於5000元不該吃西貝?日前,西貝前副總裁楚學友的一則微博再度將西貝推上輿論漩渦,雖然楚學友已刪博致歉,但輿論仍未平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西貝的定價緣何引發如此大的爭議?
月薪低於5000不該吃西貝?
楚學友致歉,西貝稱暫無漲價計劃
1月10日,西貝因漲價問題登上熱搜,再次陷入輿論風波。
據紅餐網了解,這次風波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一名認證為「新浪財經專欄作家」的微博用戶「向小田」發布消息稱,西貝和海底撈的漲價之所以產生較大輿論反彈,是因為得罪了一大批微博網友,「畢竟95%的微博網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
隨後,西貝前任副總裁楚學友轉發並評論該條微博,稱「學習了」。這條微博很快被被網友截圖傳播,而後,西貝登上熱搜,引發輿論熱議。
大批網友對楚學友的微博轉發評論表示不滿,紛紛來到「西貝莜麵村」官方微博下評論吐槽。
比如,指責西貝的菜品價格過高,東西「分量少,口味一般」;在西貝,自己還沒有「吃饅頭自由」;西貝菜品的定價與價值、服務不符等。
紅餐網觀察發現,目前,西貝的微博幾乎已經被負面評論淹沒。
事情「鬧大」後,楚學友刪除了相關微博,並發布致歉消息稱,「對不起,是我的言論不當。我錯了,給大家道歉」。但是,網友們對此事的關注並未就此減弱。
輿論甚囂塵上之時,西貝公關總監于欣出面回應,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楚學友已於2020年9月從西貝離職,其微博並不代表西貝的立場。
「西貝絕對沒有像微博上說的,5000塊錢以下怎麼樣,或者5000塊錢以上怎樣,我們希望廣大顧客都能夠來西貝吃飯。」于欣強調。
針對西貝被熱議的漲價問題,于欣則表示,餐廳菜品的價格是隨著原材料成本價格的變動而變動的,因為西貝在菜品的選材上很嚴苛,所以在選材、運輸、用料等方面,餐廳背後的確產生了很高的成本。
對於西貝在短期內是否還會漲價的問題,于欣稱,西貝目前並沒有新的漲價計劃,如果價格要變動,一定會經過總部嚴格審批的。
董事長賈國龍公開致歉
去年4月,西貝就曾陷入漲價風波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不是西貝第一次因為「漲價」被罵。早在2020年4月,疫情初步解封不久,西貝以及海底撈、喜茶等品牌,就曾因漲價而引發熱議。
彼時,西貝被曝一份土豆條燉牛肉就要80元,酸菜封缸肉也要80多元。很多網友覺得,漲價後的西貝太貴了,吃不起 。也有網友表示,疫情期間,很多人的收入都少了,西貝這時候漲價,是在「薅消費者羊毛」。
對此,西貝工作人員曾表示,漲價是在2019年12月份進行的,原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了。
對於當時西貝漲價一事,餐飲人大都表示理解,因為餐飲行業的成本上漲是實際存在的,在高成本和疫情損失的雙重夾擊下,漲價是必然的事情。
然而,消費者們卻並不買帳。「漲價事件」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相關話題也多次登上微博熱搜。
為此,2020年4月11日,西貝董事長賈國龍通過個人微博致歉,稱「這時候漲價不對。從今天開始,所有漲價的外賣、堂食菜品價格恢復到2020年1月26日門店停業前的標準。」
賈國龍致歉後,網絡又是一番熱議。
絕大部分消費者歡呼叫好,但也有網友質疑,西貝這一波先否認漲價,又承認漲價並道歉的操作,屬於「藉機營銷」。
對此,不少餐飲人感慨稱,漲價還是不漲價,對當下的餐企而言,是一道送命題。一方面,原材料等各方面的成本節節攀升,另一方面,顧客大都難以接受漲價。
一個饅頭賣21元合理嗎?
餐廳該如何對菜品進行定價?
西貝因漲價以及定價屢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吃瓜」的同時,餐飲人也需要思考背後的深層原因。
漲價背後的技巧,紅餐網此前已經發過多篇分析文章,詳情可點擊《餐飲品牌該如何漲價才能不被罵?這裡有4點建議》。今天,我們再來聊聊菜品定價背後的門道。
很多品牌在進行產品定價時,很容易陷入「價格由成本決定」的誤區。但其實,消費者對產品的價值認知,才是決定產品價格最根本的因素。
西貝的菜品價格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很大原因就是消費者對菜品的價值認知,與菜品的實際成本產生了衝突。
比如,普通顧客一般難以想像是怎樣的蒸製手法,能使平常售價1元1個的大饅頭變成21元一個的「黃金饅頭」;一顆2.5元的生菜是如何在調味品的浸潤下,變成一盤45元「水晶生菜」……
西貝一直標榜優選西北各地綠色、有機、無汙染的原材料進行烹製,賈國龍曾公開表示,在西貝成本結構中,原材料約佔30%。菜品的成本在企業成本中確實佔比不小。
但致力於以優質食材提供菜品與服務的西貝,卻沒有清楚地向消費者傳達背後的一些「價值」,以致於在定價上和消費者的固有認知產生衝突。
正如西貝公關總監于欣所說:「價格問題其實是一些老生常談的話題,可能背後有一些食材的故事,我們還缺乏消費者(對西貝)的一個認知。」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品牌定價要做的就是塑造一個感知價值,讓消費者相信產品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讓消費者了解、相信為什麼這道菜可以定這個價,或許比定價本身更重要。
紅餐網也認同這種說法,品牌的定價策略如果運用得當,便有助於促進產品的銷售,可以增加品牌的競爭力,反之,則會制約品牌的生存和發展。
菜品定價是一門極其複雜的學問,品牌需要學會靈活調整價格,在餐廳盈利和博取消費者好感之間把握平衡,避免傷害消費者感情,否則,即使短期贏得利潤,品牌卻很難長久留住消費者了。
品牌究竟該如何給產品定價?
首先,餐飲老闆要避免使用餐廳常規的定價方式,也就是成本定價法。在這種定價方法下,顧客可以通過倒推餐廳的成本從而推算出菜品的利潤,很容易會覺得沒有價值感。
此前,紅餐網發布的《菜品該怎麼定價?這裡有幾個公式給你參考》一文,提出的5條策略建議,或許可以供各位餐飲老闆參考:
1. 毛利定價法
在定價時以毛利來確定。菜品定價一般是根據餐飲店內部要求的毛利率,這個毛利率來自經營者的目標和經營中統計的平均水平。然後利用下列公式,依照菜品成本計算出來,即菜品價格=成本+(1—毛利率)。
2.係數定價法
這種定價法要了解同地區、同檔次、同類型的餐廳菜品價格和成本,菜品價格=成本×定價係數,定價係數=菜品價格÷成本。
這種定價法是以成本為出發點的經驗法,使用比較簡單。值得注意的是,經營者要避免過分依賴自己的經驗,因為菜品利潤率的高低,是由經營者依據自己的經驗制定的,所以不一定能充分反映市場狀況,關鍵要跟進潮流。
3.附加定價常數法
就是在係數定價法基礎上加上附加定價常數,這個常數是根據菜品的銷售份數來獲得的。
菜品價格=原材料成本×定價係數+附加定價常數,附加定價常數是生產和銷售每份菜品所發生的固定費用(如能源、工資、租金),計算公式是(能源+工資+租金)+當期銷售份數。
4.暈輪定價法
這種定價法的原理在於,店家將一種顧客關注率較高的商品價格定得很低,甚至低於成本來出售,以此產生「暈輪效應」,使得顧客愛屋及烏,產生出對該店商品價格低的整體好感,從而促使店家的美譽度不斷提高,顧客盈門。
5.本、量、利綜合定價法
這是根據菜餚的成本、銷售情況和贏利要求綜合定價的。這種方法是把餐館所供應的所有菜點根據銷售量及其成本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