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樂觀的人類,自從發現了「物質不滅定律」之後就越發傻樂觀。反正萬物即使一時毀滅也會轉化為另一種物質,不會消失。好像有這一條擔保,人類就有理由萬事看得開,應以笑嘻嘻對待。其實,真正想認真思考一些問題的人遠沒有這樣樂觀,從某種角度來看,有些東西的「轉化」完全可以演化為消滅,不能再做為一種存在而延續。
我這裡說的「熵」,不必去查物理學名詞的定義,用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指一種東西無論轉化為別的什麼,而它本身卻是消失了,永遠不存在了。就像一個人死了,轉化為屍體,或是燒成了灰,變成氣體,雖然物質總量依舊,但做為那個人的本身,卻只能稱之為消失,永遠不能恢復為原樣。你能說死去的東西和活人只因為重量相同就是一樣的麼?或是一棵樹被刨掉了,製作成了木器或做了燃料,我們又可以說物質不滅,但在實際上世界卻永遠失去了那棵樹本身,不能再生。你能說有生命的那棵樹和失去生命的木器、炭灰一樣麼?由活物變成死物,總是失去了某種東西。失去,就是「熵」。
人類世界雖然創造、積累了很多東西,但每時每刻、每日每年弄出的「熵」也實在可觀。地球上由活著的動物埋在地下變成了石油,用了兩億年。但人類將石油做為工業燃料,僅僅200年就日趨瀕於用盡。物質不滅固然有理,但將那些石油耗盡,轉化為對世界有汙染性的氣體,終歸是可憂的事。這樣的「熵」,我覺得有些時候是與「殤」同義的。
幾十年前、幾百年前,地球上的原始森林還是處處可見的。那時樂觀的人們往往頗相信「物質不滅」,認為天天伐木隨之而來的是樹木天天生、天天長,大自然的總面貌不會變。然而,現代伐木工具、伐木技術來了,才幾十年光景,連砍帶燒,森林一下子禿了,轉化成了山洪傾瀉、塵暴頻頻。人類從「古代人」進化為「現代人」,獲得了很多東西,但失去的東西(即「熵)又何嘗少!乃至等量!
六十年前,森林的故鄉生活著無法統計的動物,例如僅亞洲就生存著六萬隻虎,今天只有千餘只。擴大一點說,眼下地球上每天消失的物種已在170餘種以上!
工業、商業、科技、經濟的高速發展都是好事,但有誰去正視和思考過工業熵、商業熵、科技熵、經濟熵!
對此,如果不正視、不清醒,勢必株及「文明熵」、「人性熵」。實話說來,我們謳歌和吹捧的「現代文明」、「現代人」,身上拖著的「熵」做為包袱實在太重了,乃至被壓迫得難以呼吸,近於窒息,近於走進無法穿透的煙塵!
今年上半年刮遍大半個中國的北方塵暴,說來說去跟我們的「工業熵」、「商業熵」都有關。一追根,又跟「人性熵」有瓜葛。
物質崛起促動出的物慾湧動,物慾的浪頭又大都以私慾為基本勢能和動能。表面看去這樣的大潮很壯麗,很誘人,若是果真追問一下:「現代人,你活得當真很幸福麼?」我看除了白痴或無賴之外,正正經經而又明明白白的人大都有可能嘆息幾聲。大自然的景觀日益荒涼,人性景觀也頗可憂(包括人的食慾健康、性慾生機都出現了廣義的陽痿)。人的心理景觀、文化景觀呢?我就不信人只須活得有智能、有學問,全然不去理會有無真善美品質,同樣會使世界和人生都抵達幸福彼岸!我看,「幸福熵」也許更多、更沉重!
讀懂這個「熵」字,也許能使「現代人」更能提高改善世界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