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付恩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摩擦納米...

2020-11-23 北大新聞網

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亟需大量的傳感器和微電子設備來支持這一龐大的信息網絡,同時,對於行動裝置供電系統中的電池與能量收集技術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自2012年問世以來,憑藉其通用性、低成本和高效率,逐漸成為能量收集領域的主流技術。TENG的核心要素是摩擦納米材料,但是,現有的摩擦納米材料的界面傳輸電荷能力不足,極大地限制了其應用。因此,當前研究的重點是如何通過材料表面改性,提高其界面傳輸電荷能力。通常,材料表面改性工作大多集中在界面刻蝕與壓印等方向,通過界面的微納米陣列結構來增加有效接觸面積,進而增加接觸起電產生的電荷密度。然而,界面微納米結構在持續摩擦過程中的穩定性一直備受挑戰,研究者們一直在尋找新的更有效的界面調控方法去提高其起電性能。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付恩剛教授課題組與北京納米能源所陳翔宇研究員和王中林研究員課題組,首次將載能離子束與摩擦納米材料相結合,提出了通過低能高密度氦離子的輻照來調控聚合物的摩擦電錶面電荷密度的策略和方法,並成功地獲得了超強正電性起電材料。這項研究利用離子束輻照技術,通過核能損和電子能損等能量傳輸來改變材料的分子結構。離子注入產生的彈性和非彈性碰撞會導致聚合物中大分子的能量達到化學鍵能壘,使相應化學鍵斷裂,化學鍵斷裂產生的大量自由基與斷鍵再結合,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化學鍵和新的官能團,從而大幅度提高材料的起電性能。

同時,他們對離子輻照引起的不同聚合物的化學結構的變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深入了解並揭示了不同化學基團與電學性能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和機理:首次發現供電子基團與吸電子基團這兩種官能團對於摩擦起電過程的傳輸電荷密度有著重要的影響;首次發現未輻照的聚醯亞胺通常是得電子型的摩擦起電材料,離子輻照後的聚醯亞胺(Kapton)薄膜可以在其表面生成一種具有共軛效應的強失電子官能團,從而成為失電子型的摩擦起電材料,即其起電性能有了反轉性的改變。同時,離子輻照不僅使其產生了非常奇特的電性轉變的變化,而且,當它與常用的正電性材料,例如尼龍、碳薄片、食品級耐油丁腈橡膠等配對時,由於具有超強的給電子能力,仍舊錶現出超強的正電性。此外,除了超強正電性之外,輻照改性後的這種材料在TENG器件中也表現出一些前所未有的優異特性,例如高的表面電荷密度(332μC/ m-2)和出色的穩定性。

離子束輻照改性高分子材料機理與電學性能:(a)離子束輻照材料示意圖;(b)輻照引起Kapton材料化學結構發生舊鍵斷裂與新鍵形成,並產生電子給體基團-醯胺基的示意圖;(c)輻照前後材料的表面結構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能譜(EDS)圖;(d)對比表明,材料經適當離子輻照劑量後有效電荷傳輸密度顯著提高

劑量為1×1016ions/cm2的He離子輻照後的Kapton樣品的電學特性:(a)作為正極材料與常規的正極材料組合後的的電壓Voc;(b)峰值功率對電阻的依賴性;(c)器件在不同電容時的充電電壓曲線;(d) 與FEP材料組合後可以點亮十個LED燈;(e) 在60天內保持良好的穩定性

這項研究工作突破了表面結構改性的傳統思路,另闢蹊徑,通過在分子尺度上對起電材料的特殊官能團進行特定設計,進而顯著提高宏觀的起電性能,並揭示了其起電機理,為新型起電材料的設計和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方法,帶來了突破性進展。此外,該研究得到的超正起電材料由於其具有良好的柔性和絕緣性,決定了它在TENG器件以及微納發電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另外,該研究通過離子輻照誘導聚合物的自由基和化學鍵來提升接觸帶電的表面狀態,改變分子的電子結合能從而改變其電學性能。這種官能團調控機理也為傳統的離子束輻照技術開闢了新的應用方向和領域。可以預期,未來會出現眾多離子輻照調控的具有不同優異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服務於新能源以及其它有特種性能需求的領域。

這項工作近期以「Manipulating the triboelectric surface charge density of polymers by low-energy helium ion irradiation/implantation」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能源領域頂級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博士生李書瑤和樊勇為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付恩剛、陳翔宇和王中林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基礎研究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究專項、國家青年人才項目、北京大學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核技術應用實驗室的資助和支持。

相關焦點

  • 《自然-通訊》報導物理學院劉開輝課題組在碳納米管復極化率測量上...
    一維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結構穩定性、極高的電子遷移率、1 nm量級的特徵尺寸等優點,非常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半導體技術的主要載體。近年來,科學家在碳納米管單手性控制、短溝道電學器件、光電器件、柔性器件應用等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由於碳納米管種類繁多,其性質高度依賴於其手性結構,研究結構依賴的碳納米管的基本物理性質成為碳納米管應用的關鍵基礎。
  • 復旦譚鵬課題組合作揭示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
  • 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
    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介電體微結構材料和物理,納米結構材料和物理,非平衡條件下物質聚集、組裝和調控的動力學過程,軟凝聚態物質物理學,計算物理與材料設計,固體中強關聯、相變和相關的微結構物理等。項目成果實驗室自建設以來,已承擔或正在承擔的包括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大、重點和面上項目,省部級科技項目,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等共計260餘項;已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3000餘篇。
  • 復旦譚鵬團隊揭示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的結晶態形貌控制物理機制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為小尺度自組織結構設計,提供了新的原理和思路。
  • 薪火相傳「潤」化萬物|重點實驗室巡禮
    一路走來,潤滑實驗室的設備總值已從當年的一兩千萬元增加到4億多元,人才隊伍從30人擴大到100人,更是開拓了摩擦化學、納米潤滑、離子液體潤滑、工程材料表面潤溼及摩擦調控、超分子凝膠潤滑等國際摩擦學研究的新領域。
  •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微腔光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肖雲峰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課題組提出混沌輔助的光子動量快速轉換的新原理,實現了超高品質因子光學微腔和納米尺度波導的超寬帶耦合,突破了微納光學器件近場耦合需要相位匹配即動量守恆的限制。
  • 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拓撲量子輸運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低維拓撲材料電子輸運與器件效應研究的前沿領域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廖志敏課題組率先實驗發現了狄拉克半金屬Cd3As2中外爾費米子手性反常導致的負磁電阻效應【Nature Commun.
  • 雷射加速-強場物理研究獲進展
    北京大學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顏學慶教授、陳佳洱院士、賀賢土院士與合作者近期在雷射加速-強場物理中又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
  • 物理學院馬仁敏課題組與合作者實現高性能鈉基等離激元波導與雷射
    近日,北京大學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馬仁敏課題組與南京大學朱嘉、周林、祝世寧研究團隊,喬治亞理工蔡文杉等研究組合作,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 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的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獲揭示
    二維球面存在十二個呈二十面體排列的五度對稱拓撲缺陷;左2:非洲豬瘟病毒的二十面體衣殼結構;右1:正四面體小結晶體的三維堆積;右2:小結晶體四面體形成的三維二十面體結構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01邵志勇課題組發現CDC42和IQGAP響應膠質細胞促突觸發育信號的通路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膠質細胞調控突觸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02邵志勇課題組發現 「肌肉-表皮-膠質」信號軸調控突觸空間特異性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調控突觸空間特異性信號通路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2020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範克龍課題...
    2020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範克龍課題組招聘1人公告 2020-02-12 17:00:22|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以下簡稱納米酶實驗室),
  •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微腔光學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肖雲峰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課題組,提出混沌輔助的光子動量快速轉換的新原理,實現了超高品質因子光學微腔和納米尺度波導的超寬帶耦合,突破了微納光學器件近場耦合需要相位匹配(即動量守恆)的限制。
  • 物理學院朱星課題組在納米結構中的法諾共振研究取得進展
    物理學院近場光學課題組朱星教授與美國Rice大學合作,首次在對稱破缺的銀納米圓盤結構中觀測到可見光波段的法諾共振現象,並以理論分析證實了這種表面等離激元的共振模式。審稿人認為這是在一種簡單而巧妙的銀納米結構中觀測到法諾共振(Fano resonance),並且得到理論驗證,是一項非常出色的研究結果。表面等離激元共振(SPP)現象是指在金屬與介電材料界面產生的電子集體共振現象。近年來有關SPP在納米光學中應用,如納米波導、聚焦、粒子捕獲等成為研究熱點。
  • 摩擦電納米發電機起電材料
    自2012年以來,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由於其普遍適用性強,成本低,效率高逐漸成為機械能量收集和分布式微能源領域的主流技術。TENG的發展可以服務於物聯網的信息採集技術、智能監控系統以及靜電驅動、靜電除塵等高電壓應用領域。
  • 實驗室的故事|走進復旦大學這間國家重點實驗室 見證神奇分子創造...
    圖說: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一件看上去普通的毛衣,居然能為手機充電,纖維做成的衣服竟成了電源;一小瓶透明的液體針劑,注射進人體後升溫會變成固體,成為醫學美容中的無創填充凝膠,或者,它與金屬複合後又成了可降解的冠脈支架
  • 中國材料領域 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盤點(材料人必收藏)
    實驗室始終堅持材料研究與物理研究相結合,基礎問題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相結合,重視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在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的高溫高壓合成機制與觸媒機理、金剛石薄膜和立方氮化硼薄膜的製備及應用、金屬納米材料的製備、高壓物理和超高壓技術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系統發表綜述文章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調控策略及應用前景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清華大學航院李群仰副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旗艦學術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上在線發表了長篇綜述文章《二維材料的摩擦學行為:從機制到調控策略
  • 物理所觀測到鋸齒形石墨烯納米帶邊緣導電
    過去二十幾年間,研究鋸齒形邊緣石墨烯一直是理論領域的重點研究對象。早在1996年,已故麻省理工教授M.Dresselhaus及其合作者日本筑波大學M.Fujita和K.Nakada就預測了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中平帶和邊緣態的存在,為調控石墨烯的物性提供了新的思路;2006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S.Louie等進而預測了邊緣的自旋極化橫向電場誘導自旋半金屬的形成。
  • 誠聘| 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招聘博士後
    2020-11-24 22:29:31 來源: 機械工程學報 舉報   清華大學機械系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擬招聘博士後若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