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2020進度條已過一半,梳理上半年的跌宕起伏,樓市復甦勢頭之強勁,出乎大部分人的預期。
在深圳,1191人搶5套房,中籤率0.42%,即便認籌被叫停後,購房者還蹲在售樓部前的花壇遲遲不願離去。
6月的上海,又一超高總價豪宅項目開盤即告售罄,單套房源總價860萬元起,最高超過6000萬元,仍未能阻擋購房者搶房熱情。
在蘇州,上個月成交新房12409套,成交面積148萬平方米,環增132.94%,同比上升108.59%,上半年總成交面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7.38%。
中指院的報告顯示,在數據採樣的100個城市中,有多達77個城市價格上漲,房價下跌城市只有23個。
這麼強的市場,會不會延續到下半年?樓市的「小陽春」,會不會演變成「炎炎盛夏」?
筆者認為,樓市延續「量價齊升」的可能性非常低。
原因有二。
1,今年的經濟基本面,難以支撐房地產持續走強。
數據顯示,2020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874萬人,針對全國80餘所高校大學生發起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9.2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在沒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況下願意接受過渡性工作,33.98%的大學生表示「說不準」,只有6.75%的大學生拒絕接受過渡性工作。
874萬人找工作的年頭,並不樂觀。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建築業增加值同比下滑幅度居前三,分別下降35.3%、17.8%、17.5%。
按照《財經》雜誌在7月初的報導統計,今年有2.33億崗位面臨挑戰,困局或將持續2年。
對樓市來說,形勢更加嚴峻。
易居研究院7月13日發布報告指出:25個高外貿依賴度城市收入下滑。
報告從全國286個地級市中篩選出25個高外貿依賴度城市,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浙江、廣東、山東、江蘇等四省皆有多城入圍,浙江省入圍城市最多,包括嘉興、湖州、紹興、寧波、台州、溫州和金華在內的7城入圍,佔比近三成。
數據顯示,這25個城市在上半年月均招聘崗位總量穩步回升至48.5萬個,較2019年月均招聘崗位總量仍下降17%,整體跌幅僅略高於全國15%的平均降幅。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高外貿依存度城市中,居民薪資收入整體偏低,月薪1萬以下低薪崗佔比超9成,2萬以上高薪崗佔比則不足2%。
文章開頭提到,今年長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城市上漲壓力較大,部分城市如深圳、杭州還出現了「搶房潮」。
然而,正是這些房地產熱度極速攀升的城市,反倒出現了工資收入下滑的現象。
收入一旦步入下降通道,房地產自然沒有持續走強的基礎。
2,央行、銀保監會連續點名樓市。
7月10日,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
發布會上,人民日報記者問了一個問題:我們注意到今年上半年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均明顯高於去年,請問該如何看待這一情況?特別是這一情況是否存在著引發通脹和房價上漲的預期?
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的回答是:早些年大家都很關注商業銀行對房地產行業新增貸款佔各項貸款增量的比例,曾經高達43%、44%,這些年在相應的政策引導下,這個比例逐年下降,今年1-5月份佔比已經降到25%。
顯然,央行的意思是:湧入樓市的資金會越來越少,不要指望寬鬆的貨幣政策會帶來房價反彈。
無獨有偶,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7月11日答記者問時,介紹當前銀行業保險業運行情況並明確指出,企業、住戶等部門槓桿率上升,部分資金違規流入房市股市,推高資產泡沫。
這個表態更加嚴厲,直接給樓市定性為「資產泡沫」,顯示出高層遏制樓市投機氛圍的決心,在央行、銀保監會的反覆重申表態之下,房價走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管是25個外貿城市收入降低的現狀,還是央行、銀保監會對樓市的「敲打」,都意味著目前的樓市坐在了「火藥桶」上。
表面上看,各個城市的房地產成交量一路上行,風光無比,部分城市如深圳、杭州甚至熱到了發燙的地步。
實際上,樓市下面埋著的「火藥桶」並沒有消失。
高企的居民槓桿率,急需輸血的實體經濟,各行業依然在復工復產的道路上,「房住不炒」的基調沒有任何改變,這種形勢下,如果個別城市還在「冒頭」,就可能會引發調控祭出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