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坐在「火藥桶」上?25個「外貿城市」收入降低,高層反覆表態

2021-01-08 藍白觀樓市

轉眼2020進度條已過一半,梳理上半年的跌宕起伏,樓市復甦勢頭之強勁,出乎大部分人的預期。

在深圳,1191人搶5套房,中籤率0.42%,即便認籌被叫停後,購房者還蹲在售樓部前的花壇遲遲不願離去。

6月的上海,又一超高總價豪宅項目開盤即告售罄,單套房源總價860萬元起,最高超過6000萬元,仍未能阻擋購房者搶房熱情。

在蘇州,上個月成交新房12409套,成交面積148萬平方米,環增132.94%,同比上升108.59%,上半年總成交面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7.38%。

中指院的報告顯示,在數據採樣的100個城市中,有多達77個城市價格上漲,房價下跌城市只有23個。

這麼強的市場,會不會延續到下半年?樓市的「小陽春」,會不會演變成「炎炎盛夏」?

筆者認為,樓市延續「量價齊升」的可能性非常低。

原因有二。

1,今年的經濟基本面,難以支撐房地產持續走強。

數據顯示,2020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874萬人,針對全國80餘所高校大學生發起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9.2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在沒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況下願意接受過渡性工作,33.98%的大學生表示「說不準」,只有6.75%的大學生拒絕接受過渡性工作。

874萬人找工作的年頭,並不樂觀。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建築業增加值同比下滑幅度居前三,分別下降35.3%、17.8%、17.5%。

按照《財經》雜誌在7月初的報導統計,今年有2.33億崗位面臨挑戰,困局或將持續2年。

對樓市來說,形勢更加嚴峻。

易居研究院7月13日發布報告指出:25個高外貿依賴度城市收入下滑。

報告從全國286個地級市中篩選出25個高外貿依賴度城市,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浙江、廣東、山東、江蘇等四省皆有多城入圍,浙江省入圍城市最多,包括嘉興、湖州、紹興、寧波、台州、溫州和金華在內的7城入圍,佔比近三成。

數據顯示,這25個城市在上半年月均招聘崗位總量穩步回升至48.5萬個,較2019年月均招聘崗位總量仍下降17%,整體跌幅僅略高於全國15%的平均降幅。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高外貿依存度城市中,居民薪資收入整體偏低,月薪1萬以下低薪崗佔比超9成,2萬以上高薪崗佔比則不足2%。

文章開頭提到,今年長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城市上漲壓力較大,部分城市如深圳、杭州還出現了「搶房潮」。

然而,正是這些房地產熱度極速攀升的城市,反倒出現了工資收入下滑的現象。

收入一旦步入下降通道,房地產自然沒有持續走強的基礎。

2,央行、銀保監會連續點名樓市。

7月10日,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

發布會上,人民日報記者問了一個問題:我們注意到今年上半年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均明顯高於去年,請問該如何看待這一情況?特別是這一情況是否存在著引發通脹和房價上漲的預期?

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的回答是:早些年大家都很關注商業銀行對房地產行業新增貸款佔各項貸款增量的比例,曾經高達43%、44%,這些年在相應的政策引導下,這個比例逐年下降,今年1-5月份佔比已經降到25%。

顯然,央行的意思是:湧入樓市的資金會越來越少,不要指望寬鬆的貨幣政策會帶來房價反彈。

無獨有偶,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7月11日答記者問時,介紹當前銀行業保險業運行情況並明確指出,企業、住戶等部門槓桿率上升,部分資金違規流入房市股市,推高資產泡沫。

這個表態更加嚴厲,直接給樓市定性為「資產泡沫」,顯示出高層遏制樓市投機氛圍的決心,在央行、銀保監會的反覆重申表態之下,房價走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管是25個外貿城市收入降低的現狀,還是央行、銀保監會對樓市的「敲打」,都意味著目前的樓市坐在了「火藥桶」上。

表面上看,各個城市的房地產成交量一路上行,風光無比,部分城市如深圳、杭州甚至熱到了發燙的地步。

實際上,樓市下面埋著的「火藥桶」並沒有消失。

高企的居民槓桿率,急需輸血的實體經濟,各行業依然在復工復產的道路上,「房住不炒」的基調沒有任何改變,這種形勢下,如果個別城市還在「冒頭」,就可能會引發調控祭出重拳。

相關焦點

  • 強硬表態!樓市、股市走向何方……
    來源:博聞財經央行、銀保監會和證監會的領導,又在同一個場合表態了,而且透露了頗為「強硬」的態度。這個場合就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的書中。
  • 樓市,很火,但不熱,你理智一點!
    暗暗看戲後,突然反應過來,外國防疫形勢如此嚴峻,經濟全球化影響的我們,其實並不能做到獨岸觀火,畢竟疫情嚴重的國家大都是我們的外貿夥伴,而中國是最大的外貿出口國,據機構測算,外貿帶動就業1.7億人,外貿需求降低,國內經濟如何提振?經濟全球化之下,外國的疫情數據一日不降,我們就一日難以安寧,廣州的境外輸入例子還不夠警醒嗎?
  • 高房價後遺症,空置房多,高層無人接手是表面現象,本質被人忽視
    自從我國的分房制度被取消以來,中國樓市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繁榮,而樓市繁榮背後則是房價太高,單拿我們小縣城的房價舉例,在過去我們當地的房價只有2000元左右,但是在15年左右房價卻漲了好幾倍,如今房價已經突破萬元,當然這還只是一個小縣城的房價,那些一線城市的房價有多高可想而知。從客觀的角度,如何判斷房價是否過高?房價收入比是最客觀的。
  • 樓市上演「老鼠上燈臺」?60餘城「施救」,央媒列出3個數字回應
    比如,銷售額、賣地收入大幅下滑,使樓市上演了「老鼠上燈臺—下不來」的尷尬處境。拿過去的1個月來說,TOP100房企2月單月實現全口徑銷售金額3243.3億元,環比降低43.8%,同比降低37.9%。從1-2月的累計銷售金額來看,房企整體的業績規模同比降低23.8%。
  • 央企「退房」疊加央行執行「限貸令」,住建部表態2021年樓市
    2021年的樓市,不會有去年那麼波瀾壯闊,實現深V之後反轉。 但是,2021年的樓市也註定不會太過於平靜。 因為央行金融端實施的兩個大「限」字大「絕招」都是從今年1月1日開始執行。同時,還有一個影響樓市的變量即央企正在全力推進的「退房令」。
  • 2020年樓市「真面目」:買房先保住飯碗!
    諷刺的是,攢了一輩子的幾十萬,給孩子掏了首付,轉頭回到東莞,今年收入又沒著落了。去年有個報告說,一線城市施工面積佔全國的比例不到6%,二線城市佔比在28-29%左右,三線及以下城市佔比在65%-66%。全國有幾百個地級市,幾千個縣城,這些地方蓋出來的房子,是房地產的真實供給。
  • 未來,世代人口數量落差超過1億人,樓市將面臨「人口斷崖」
    其後,也有權威部門的表態,在十四五規劃輔導讀本中,民政部部長李紀恆撰寫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一文,明確指出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不得不說,人口形勢越來越嚴峻了,樓市自然不可避免面臨「人口斷崖」的問題。其實,歷史上樓市的「人口斷崖」有例可尋。當然,這個案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
  • 樓市出現「鐘擺效應」!住房模式發生2個變化
    前段時間央行發了個報告,關於居民資產負債調查的,其中顯示城鎮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317.9萬元,住房擁有率達到96%,相當於在100個人裡,96個人都有房,9成居民都有房子,甭管房子是老破小還是遠大新,是高層住宅還是多層老房,是房改房、安置房還是商品房,總之大家都有房子住。 人人有房的背後,是接盤者「青黃不接」。
  • 樓市4個「車輪」停止轉動?1天「蒸發」1900億,20天後或「復活」
    把樓市比成一輛馬車,那支撐房地產市場擴張的就有4個「車輪」。1,人口。第一財經此前統計了31個省份2018年常住人口數據,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做了個對比。近9年來,有14個省份人口增量超過200萬人,7個省份超過300萬人。
  • 樓市「人口斷崖」或將提前來臨?末代人口數量落差將超過1億人
    其後,也有權威部門的表態,在十四五規劃輔導讀本中,民政部部長李紀恆撰寫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一文,明確指出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不得不說,人口形勢越來越嚴峻了,樓市自然不可避免面臨「人口斷崖」的問題。其實,歷史上樓市的「人口斷崖」有例可尋。當然,這個案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
  • 科技城樓市走出獨立行情,「2」字頭湖景高層僅剩一...
    未來科技城前沿產業不斷走強,高鐵新城加持無疑錦上添花  PART 1  早在2017年10月的雲棲大會上,  成立不到3年,達摩院的14個實驗室已經在全球範圍拿下了50多項頂尖科研成果;  AI技術同樣是達摩院的核心科技之一,在數月前的一場關於人工智慧語言理解的世界級較量中,達摩院更是超越谷歌、微軟、Facebook,登頂世界比賽冠軍。
  • 無論是從國家戰略,又或是經濟角度分析,2021的樓市註定不太好過
    所謂的城鎮化,說白了其實就是大量農村人口不斷湧入城市定居生活,那究竟是什麼驅使他們想要進入城市定居生活呢? 說到這想必大家都已經看懂,答案也顯而易見,留住他們的就是就業。城鎮化的不斷加快為來自農村打工賺錢的農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就業崗位。
  • 槓桿狂歡緊急剎車 樓市差點失控!
    第二個注意的點是,保就業再次提升至最高位置。繼2018年7月31日重磅會議提出「六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之後,4月17日這次又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 香港樓市:「帶血的饅頭」深度
    最抗跌的香港樓市也撐不住了。 11月29日,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了最新樓市數據:今年10月份香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降到了376.1點,按月下跌了1.34%,實現連跌5個月。
  • 樓市「溫水煮青蛙」,房價或迎來首次下跌?專家直言:這是陷阱
    今年的樓市很不一般,調控次數、土地市場流拍、溢價率、市場銷售規模均有望成為近年來最頂峰,就正如大家所言,市場上沒有隻漲不跌的商品,高房價的背後是購買力被透支,幸福感缺失。但實際上看房的人很多,買房的人卻很少,和中介工作人員簡單溝通一下,發現大多數人並不是嫌房價太高,而擔心房價會繼續跳水。
  • 香港樓市大地震:開發商逃離購房者違約 跌幅高達25%
    香港樓市「大地震」 開發商逃離購房者違約,房價跌幅將高達25%房地產市場泡沫積聚,多個標杆性城市房價紛紛掉頭向下之際,以高房價著稱的香港則迎來了一場「大地震」。「如果誠心想要,還可以和業主談價格。」現在這套豪宅以1398萬港元掛在了中原地產的網站上準備出手,一年不到的時間,下跌超15%。11月13日,仲量聯行最新住宅市場展望指出,香港住宅市場正進入調整期,2019年年底前住宅均價將下跌15%;如果中美貿易摩擦持續惡化或股市繼續下滑,住宅均價跌幅或將高達25%。
  • 4月開盤潮之後,談樓市繞不開這十個新品
    大咖點評@湯耀光:好想了解一下綠城如何將「濃縮的城市、現代的江南、無界的社區、連結的生活」四大創新價值體系,體現在項目上。 大咖點評@荊海燕:一個熱鬧非凡又好久不見新盤的板塊,一塊位置配套都不錯的地,一家被許多購房者認可的房企,這樣的項目總是被市場惦記的。
  • 「限高令」出臺,未來高層住宅將不值錢?專家:有很多麻煩!
    毫無疑問,在過去的樓市發展過程中,最大的贏家就是開發商。由於早些年樓市發展沒有阻力,所以靠蓋樓致富的開發商比比皆是。站在各個小區中,放眼望去,我們會發現,城市中各種高樓比比皆是,動輒就是上百米。4月27日,住建部和發改委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築風貌管理的通知。這份通知中明確指出:針對超高層地標建築,嚴格限制各地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的「摩天樓」,一般情況下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築。此外,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築應當充分論證、集中布局,嚴格執行超限高層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審批制度,與城市規模、空間尺度相適宜,與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
  • 高層強硬表態:解放軍收復臺灣時間就在近幾年內!
    大概是建立在這一判斷的基礎上,高層或權威人士出面屢屢放話,說近幾年內大陸就要武力收復臺灣,就要最終解決臺灣問題了。綜合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的消息,先後有三個方面的人士對外發出了這樣的聲音。一是原南京軍區司令員、退役中將王洪光的表態。他在一次會議上公開斷言,"我的判斷是2020年前軍事衝突是肯定的,2020年前後要爆發臺海戰爭,很可能一舉奪取臺灣。"
  • 10年後,樓市的問題可能不再是高房價,而是這3個「新問題」
    對於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最大的壓力是什麼?如果你在大街上採訪10個年輕人,可能有9個都會回答說是買房,無論是已經買房的還是沒有買房的。買過房的可能為了首付而掏光一家人積蓄,而後還要做30年的房奴,沒買房的還在努力存錢,希望能儘快買房。其實對於很多從農村走向城市的年輕人來說,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首先解決自己的居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