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龍化石為啥大多是四腳朝天? 終於找到答案了!

2021-01-10 川北在線網

甲龍化石為啥大多是四腳朝天? 終於找到答案了!

時間:2018-04-13 12:08   來源:《中國科學報》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甲龍化石為啥大多是四腳朝天? 終於找到答案了! 甲龍看起來很奇怪,即使按照恐龍的標準來看也是如此:它們都是矮胖的,背部生有鎧甲,通常還有尾部的棍棒。但對許多古生物學家來說,這些生物脫穎而出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大部分的甲龍化石都是四腳朝天的。 幾十年

  原標題:甲龍化石為啥大多是四腳朝天? 終於找到答案了!

 

  甲龍看起來很奇怪,即使按照恐龍的標準來看也是如此:它們都是矮胖的,背部生有「鎧甲」,通常還有尾部的「棍棒」。但對許多古生物學家來說,這些生物脫穎而出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大部分的甲龍化石都是四腳朝天的。

 

  幾十年來,導致這種奇怪方向的原因一直是個未解之謎,但幸虧古生物學家和犰狳專家的一次不同尋常的合作,我們最終可能找到了答案——所有這一切都可歸結為腫脹、漂浮的恐龍屍體。

 

  自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古生物學家一直懷疑,甲龍生理或行為上的一些有趣的原因導致了其死後肚皮朝天的保存方式。然而,儘管科學家提出了幾種假設,但沒有一個理論得到證實。因此,渥太華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恐龍古生物學家Jordan Mallon決定對這些理論進行逐一測試,並試圖解開這個謎團。

 

  首先,Mallon的研究團隊想要確保關於甲龍方向的共識並非是一種無稽之談。他們在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省檢查了36條甲龍,連同發掘化石的照片和野外記錄,結果發現有26個個體是倒立著的,這比偶然情況要多。

 

  隨後,研究小組將注意力轉向了4種理論。其中之一,甲龍只是從山坡上跌落下來,最終摔了個仰面朝天,而這很容易被否定——「如果甲龍普遍都笨手笨腳的,那麼你就不要指望它們能在那裡呆上1億年。」Mallon說。同樣,研究人員也發現,沒有證據支持另一種理論,即食肉恐龍會把一條甲龍翻轉過來,以撕咬後者美味的肚皮。在他們檢查的化石標本中,只有一具留有牙印。

 

  而證明「犰狳路斃」模型則要困難得多。因為在路邊發現的犰狳屍體可能會隨著腐爛產生的氣體而膨脹,進而四腳朝天,同樣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甲龍身上。

 

  Mallon得到了美國喬治亞州瓦爾多斯塔州立大學的犰狳專家Colleen McDonough和Jim Loughry的幫助,他們花了3個月的時間在路邊測量犰狳屍體。McDonough說,他們會在日出時出發,在犰狳屍體被汽車軋扁或被 啄成碎片前找到它們。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他們向科學家發送了關於新鮮屍體位置的「密報」,科學家記錄了174隻犰狳的「方向」,結果並沒有發現有證據能夠表明它們會背部著地死亡。

 

  路邊死去的犰狳還會被食腐動物或車輛帶到它們最後的安息之地,因此科學家決定帶一些新鮮的屍體回家,把它們存放在自己的花園裡,看看其腐爛後會發生什麼。在這篇論文中,科學家對鄰居的理解表示感謝。McDonough說:「我們院子的角落傳出陣陣惡臭,而周圍的3戶人家沒有人說一句話。」但是,沒有一隻犰狳最終肚皮朝天,這再次說明這個模型經不起仔細推敲。

 

  最後,研究人員檢驗了「膨脹—漂浮」模型。該模型提出,甲龍的屍體被衝進河裡或海裡,在那裡,它們膨脹起來,四處漂流,上下顛倒,並最終下沉,或者被埋在河岸邊。Mallon的合著者、加拿大德拉赫勒皇家泰瑞爾博物館的Donald Henderson創建了三維數字模型,代表了甲龍的兩個分支——Ankylosaurids和Nodosaurids。

 

  研究團隊通過對恐龍生理特徵的估算,如肺活量和骨密度,重建了這些甲龍。他們還製造了相同甲龍的膨脹版本,使動物的肚子像氣球一樣膨脹。然後他們把模型放在虛擬的水中,觀察其傾斜程度。

 

  結果顯示,Nodosaurids的模型非常不穩定:僅僅傾斜1度就會使它完全翻轉而無論膨脹與否。Ankylosaurids則要好一些,在翻轉之前需要更大的傾斜角度。儘管如此,Mallon說,一個巨浪或一個食肉恐龍很容易就可將甲龍翻轉過來,尤其是在腹脹之後。該研究小組在日前出版的《古地理、古氣候學、古生態學》雜誌上報告稱,這意味著「膨脹—漂浮」模型是 站得住腳的理論。

 

  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Victoria Arbour說,這項研究為這個長期存在的謎團「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她表示自己很欽佩科學家對待這項研究的態度。Arbour說:「我一直很喜歡古生物學,因為我們可以用完全獨立的證據來講述一個更大的故事。」Mallon對此表示贊同:「科學方法在實踐中如此清晰地發揮作用是相當罕見的,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甲龍生存的年代屬於白堊紀末期。甲龍背後的硬甲實質為硬化皮膚,具有較強防禦能力,但較骨骼形成的龜殼相去甚遠,對咬合力十數公噸的暴龍而言作用有限。甲龍並非北美大陸及亞歐大陸的優勢物種,數量相對於角龍類、鴨嘴龍類少很多。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中國縉雲甲龍! 「浙江恐龍」大家族又多一員
    圖片由浙江自然博物館提供  昨天,浙江自然博物館報來消息——浙江研究的具尾錘新種甲龍,有了正式命名,叫中國縉雲甲龍!  對它正式命名的是昨天的《科學報告》,這是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旗下的開放獲取雜誌,在上面成功發表論文,就相當於是「蓋章通過」,有了「正式身份」。
  • 諸城恐龍化石家族添新屬種 現已正式命名「諸城中國甲龍」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9日訊 諸城因其境內出土了大量的恐龍化石而被譽為「中國龍城」。近日,中國古生物專家基於在諸城臧家莊化石點上採集的甲龍類右側腸骨化石,判斷其代表了一個甲龍類新種,將其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甲龍實力究竟如何
    從目前已經發現的恐龍化石中,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研究發現,甲龍和霸王龍一樣,存在很多先天性的身體健康問題,骨骼炎症、畸形、骨質增生等等病變都會出現。在很多發現的甲龍化石上,專家們也發現了很多令人觸目驚人的病變,這些病變出現的原因與甲龍本身的習性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 恐龍之甲龍亞目,甲龍簡筆畫
    尾槌化石關於全部甲龍列表見本頁最下圖甲龍Ankylosaurus,代表物種,但沒有完整的甲龍恐龍化石。一些科學家估計其身長約為8到9米,重量估計超過6,000公斤。繪龍Pinacosaurus,是種輕型、中等大小的甲龍下目恐龍,擁有長尾巴,身長達到5米。天鎮龍Tianzhenosaurus,化石發現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的趙家溝村,頭顱骨長度約為 28 公分,身長接近 4 米。
  • 浙江發現最古老的長有尾錘的甲龍
    搶救回來的甲龍化石關於縉雲甲龍的故事還要追溯到10年前的2008年,當時浙江省縉雲縣壺鎮開發區正在搞建設,工地上挖出了化石。一個化石愛好者發現了這些化石並且向當地的博物館報告,很快來自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就對化石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化石主要是頭骨之外的部分。
  • 遼寧朝陽發現新屬種甲龍
    原來小恐龍身上有一層厚厚的盔甲,科學家把這種有盔甲的恐龍叫做甲龍。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科學家們在遼寧朝陽又發現一種新種新屬的甲龍成員,現已正式被命名為步氏克氏龍。  這次發現的步氏克氏龍發現於朝陽市轄內的北票市下府鄉雙廟村,地質年代為晚白堊紀早期,距今9000萬年到1億年。它的體長約3米。
  • 縉雲甲龍:要論「耍大錘」,我可是鼻祖
    加拿大博物館展出的保存完整的甲龍化石,其裝甲甚是壯觀(來源:網絡) 甲龍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從侏羅紀一直興盛到了白堊紀末期,種類繁多,
  • 浙江發現最古老具尾錘新種甲龍
    但實際是只有少部分甲龍有尾錘,而且尾錘只出現在甲龍類演化的後期。甲龍類可能起源於中侏羅世,但早期的甲龍類化石比較破碎,目前確認的最早的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縉雲甲龍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億年前,比之前發現的具有尾錘的甲龍類化石早了1000多萬年。  中國縉雲甲龍化石2013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館、縉雲縣博物館和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聯合搶救性挖掘所獲。本次研究的化石材料包括兩個個體,其中一個保存了完整的頭骨化石,尾錘碎片、脊椎和肢骨等,另一個個體保存了部分後下肢和完整的尾錘。    甲龍類恐龍最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尾部的尾錘。
  • 寶可夢No.410,No.411——盾甲龍,護城龍
    這裡介紹下臉部就像是盾牌的家族——盾甲龍,護城龍。盾甲龍盾甲龍是第四世代的化石寶可夢,雖然它的化石是從太古時代的地層中發現的,但除了臉部以外,沒有其它部分被發現,盾甲化石誕生自一億年前的地層中挖掘出來的化石,根據盾甲化石復活,利用科學的力量和化石復活機器從盾甲化石中使用復活技術復活的古代寶可夢。
  • 披著「鎧甲」的重裝武士——甲龍
    甲龍生活在恐龍時代的晚期,它們被稱作為食草恐龍裡勇猛的「重裝武士」。甲龍的鎧甲勝過鱷魚,它的顯著特徵莫過於近乎完美的「裝甲體系」。 甲龍皮膚底層的皮骨板大小似一元硬幣,數量可達成千上萬個;皮骨板上的甲板大小從幾釐米到數十釐米不等;堅韌的角質層覆蓋於這些甲板的表面,甲板彼此鑲嵌著。這足見它鎧甲結構的複雜程度非同一般。
  • 諸城恐龍再添新成員——諸城中國甲龍
    近日,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地質通報》刊登了由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王克柏、張豔霞、陳樹清、王培業及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陳軍等撰寫的《山東諸城地區晚白堊世一新的甲龍類恐龍》一文,一種新的甲龍類恐龍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
  • 恐龍家族發現新屬種——晉地甲龍
    在古生物學研究領域,恐龍化石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山西地質博物館日前召開的古生物研究成果發布會上,「左雲晉地甲龍」化石、「擇義王氏鱷」化石和鋸齒龍類化石三項古生物研究成果首次公開亮相。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鋸齒龍類頭骨。
  • 恐龍家族添新屬種:晉地甲龍
    「晉地甲龍」化石。「擇義王氏鱷」化石。 圖片由山西地質博物館提供本報5月13日訊(記者 李飛飛)恐龍化石是最為人們所熟知和熱愛的,恐龍研究也始終是古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對人們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和探究現代陸地生態系統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 我省古生物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左雲晉地甲龍亮相
    ▲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鋸齒龍類頭骨▲目前發現的集群式保存最多的「擇義王氏鱷」化石▲發現新屬種——「左雲晉地甲龍」山西地質博物館舉行古生物研究成果發布會(記者 張曉敏 通訊員 郭鋒)5月13日,山西地質博物館舉行古生物研究成果發布會。
  • 1.1億年前的悲傷故事,一隻甲龍遭遇意外,留下整個胃給人類研究
    研究結果指出,該化石距今至少有1.1億年,它被發現的時候骨骼結構等方面保存得十分完好,因此它也被譽為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完整度最高的化石之一。 該化石被挖掘出來後,相應的考古工作陸續展開,到了2017年公眾才有機會看到這塊甲龍化石。
  • 寶可夢劍盾38集:有史以來最大級別的盾甲龍?小豪收服化石翼龍
    《寶可夢劍盾》動畫第38集已經更新,這一集的主題是「化石寶可夢」,不僅出現了號稱「有史以來最大」的盾甲龍,還出現極有可能是新的化石寶可夢的貝殼化石,但收穫最大的還是小豪收服了化石翼龍。廢話不說,讓我們馬上開始吧。從圖片上來看,盾甲龍的體型確實稱得上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稱號,站在它旁邊的人都可能沒有它的腳高。
  • 山東諸城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
    中國古生物專家近期在山東諸城市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甲龍和劍龍——疊甲流and劍背流
    相信大家在科教片都看過霸王龍或異特龍被甲龍或劍龍一尾巴打廢的情節吧。在美國還真有出土了的一塊被劍龍擊傷的異特龍化石。但是沒有證據證明劍龍能打死異特龍,而異特龍被打傷後無法捕獵被淘汰倒是有可能。其實,劍龍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智商低,最直接的例子:你看看它那小的不能再小的小腦袋就知道了。
  • 科學家發現特殊的恐龍化石:全身皮膚清晰可見
    提到恐龍化石,人們大概會想到的是巨大的骨骼。但科學家們卻發現了一個特別的恐龍化石,它就像注視了美杜莎的眼睛一般,全身被石化了。人類第一次可以看到最真實的恐龍面貌和恐龍的皮膚。這就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一個採石場裡發現的一隻甲龍。
  • 科學家命名「中國縉雲甲龍」 它生活在約1億年前,長約5米高約1.3米
    本次研究的化石材料包括兩個個體,其中一個保存了完整的頭骨化石、尾錘碎片、脊椎和肢骨等,另一個個體保存了部分後下肢和完整的尾錘。縉雲甲龍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億年前,比之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具有尾錘的甲龍類化石早了1000多萬年。  2008年6月,在縉雲縣壺鎮的一個開發區工地上,當地的化石愛好者李美雲發現了部分恐龍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