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搜榜一則「上海百歲老人數量首次超過3000人大關」的新話題引起大眾熱議。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身處老齡化與長壽化共存的社會中了。
在這樣一個時代洪流中,壽命研究的進程也不斷被提速。9月11日,長壽企基因港創始人王駿聯手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David A. Sinclair等共同發表對輔酶物質nmn的研究新進展,目前該論文已預先刊發在bioRxiv網站,即將登陸權威期刊《Nature》。
據悉,該成果不僅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針對nmn實際代謝機制開展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更是對自身學術素養的一個展現。
今年8月,網上出現一名ID為「柴*珍5」的帳號,發表多篇「曝光」王駿博士學歷造假的黑稿,稱其:「沒有獲得博士學位,甚至連研究生學業都未完成」。該言論雖未在商業上造成任何實質性影響,但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已是極大的侮辱。此次王駿博士聯合發刊權威雜誌,宣告了相關謠言不攻自破用實力打臉黑公關,網友直呼:硬氣!
01
和眾多國產品牌創始人一樣,王駿的商業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1999年時王駿時任港中大擔任化學系教授一職,當時的他還並未在「科學」和「商業」之間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老人已佔總人口數的10.2%,達到老年型社會標準。同時在瑞士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首次將「生物技術革命」一詞提為主要議題之一。王駿敏銳意識到有關壽命幹預的生意將來大有可為。就在這一年,他創立了自己的自主品牌——基因港。
早期的基因港走的是B2B業務路線,主要盈利方式是提供相關原料給各大醫藥企和實驗室,並不直接面向消費者。由於實驗室等需求方對原料品質要求極高,在此過程中基因港的酶製劑技術成長迅速,短短數年間便獲得專利80餘項。
彼時基因港也遇到了新問題,公司每年在生物研發上耗資超過5000萬元,龐大的開支一度讓其他業務陷入停滯,但縮減研發又將失去新市場,這讓王駿不禁陷入兩難局面。而王駿最終還是迎來了一場真正的轉折。2013年《Cell》、《Nature》的多篇研究發現,此前被王駿用於工業生產的輔酶物質nmn具備明顯的抑制衰老,延長生存時間效果。
這為基因港創造了一個打入老年市場的絕佳機會。2017年王駿及時改變策略將原本的B2B模式調整為B2C,直接對接高淨值人群,同時針對輔酶nmn開啟生物酶法量產道路。市場很快印證了王駿想法的正確性,連續在自研技術「燒錢」十幾年後,憑藉首個商業化nmn成果艾沐茵,公司業績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根據京東健康發布的數據顯示,最瘋狂時候,大健康進口板塊三方店鋪前十中,有一半被該物質佔據。而公司更是在包括雙十一、十二等多個節日奪得銷冠。據媒體採訪時王駿稱,公司在收入、利潤等業績指標在內較三年前增長近了200倍,可見其火爆程度。
02
按理說做生意做到這個地步,就算是科學家出身也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企業管理上,可身為創始人的王駿卻依舊醉心於科學研究,在近期聯手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出了新成果。
要知道像小米創始人雷軍、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和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等這樣一眾企業家雖然自己也是全球頂級程式設計師出身,但在創業成功後,就也不會再親自下場「敲代碼」了,這是非常正常的商業行為抉擇。
問題的答案可能存在於王駿早年的就學歷程中。1980年,王駿憑藉優異的成績以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微生物代謝研究生身份,一舉選派為改開後首批留美學生進入威斯康星大學深造,並且他還是該批學生中上海地區最年輕的一個。
在留美讀博期間,王駿結識了多位傑出的科學家並且受益頗多。其中就包括了因發現「DNA反傳遞酶」而獲諾獎的霍華德·馬丁教授和發明「基因敲除技術」獲諾獎的奧利弗·史密斯教授。王駿曾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他們,「高曕遠曯,敢為天下先,開一代風氣之先」。
這或許是王駿在多年後始終不忘初心,醉心科研的本質。時至今日他仍習慣於被人稱呼為「教授」,而非「企業家」。
03
今年以來,基因港在王駿帶領下一直在嘗試更多方面的擴張。
8月中旬,基因港旗下第二座百噸級原料工廠在餘姚正式投產,產能佔全球總量的70%~80%;9月初,東南亞地區Lazada平臺被宣告為除美、日市場外,基因港走出國門的第三站;10月中旬,旗下餘姚萊孚斯本工廠獲得FSSC22000國際食品安全認證。
據悉,國內的nmn市場正在進入大分化階段,即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局面。為此,在今年8月投產儀式上,王駿宣布將在2021年第一季度向資本發起衝擊,基因港進入IPO籌備階段,這或許是王駿博士近期受到大量黑公關的圍攻的原因所在。
不過正如王駿教授所說的,「抹黑與造謠打不倒我們,隨著長壽時代來臨,基因港的星辰大海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