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數據,關係到實驗能否重複的關鍵問題,這不僅涉及到學術造假等道德問題,還涉及到全球學術交流、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
實驗數據是研究人員的大量努力獲得的,耗費了大量公共資金。數據是科學進步的基礎,屬於全人類。然而,這些數據往往只能在科學出版物中獲取,絕大多數數據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數據共享的挑戰
早在3年前,2017年3月,所有Nature系列雜誌同時發表了一份數據可用性聲明,該聲明將隨每篇論文一同發布。作者必須在聲明中指出,是否允許公開訪問與該論文相關的數據(如果可以,則提供參考資料),或者是否可以在合理的要求下從通訊作者處獲得這些數據。
圖片來源:Westend 61 GmbH / Alamy Stock Photo
截至2020年2月,Nature系列所有發表的論文都附有數據可用性聲明,其中有88%的聲明指出可根據請求從作者處獲得數據,其餘的聲明則各不相同。一些聲明中,只有部分數據在存儲庫中公開;另一些聲明中,數據包含在補充材料中。
也就是說,至於少數人將所有數據都存儲在公共資料庫中。新規定與所有Nature雜誌一樣,Nature Nanotechnology今日再次重申要求:所有投稿的論文,通訊作者務必提供與論文結論相關的所有實驗數據,否則不予發表。
為了提高數據的透明度和可用性,Nature Nanotechnology鼓勵作者提交包含在每個圖中的數據點的文件,作為源數據。並強烈鼓勵將支持論文結論所需的所有數據存放在公共資料庫中,並說明數據是如何獲得的。
即便是已經發表的論文,Nature Nanotechnology需要那些尚未公開獲得數據的作者說明原因,為什麼沒有提交相關數據。
從2020年2月開始,NatureNanotechnology的編輯將和審稿人一起,向作者提供建議,以幫助他們共享有用的數據。
難度很大
鑑於Nature Nanotechnology論文的複雜性和數據量過大的特點,這可能是一項非常耗時且艱巨的任務。而且,對於支持論文結論的數據的構成,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例如,原始數據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用,但在其他情況下則難以解釋。同一領域的不同論文可能會有所不同,更不用說不同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了。
但是,雖千萬人,吾往矣!參考文獻:
The importance and challenges of data sharing.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0-0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