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丨想在Nature造假更難了!Nature系列規定:投稿必須提供足夠的原始數據,徹查數據未公開的論文

2020-08-29 奇物論

實驗數據,關係到實驗能否重複的關鍵問題,這不僅涉及到學術造假等道德問題,還涉及到全球學術交流、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

實驗數據是研究人員的大量努力獲得的,耗費了大量公共資金。數據是科學進步的基礎,屬於全人類。然而,這些數據往往只能在科學出版物中獲取,絕大多數數據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數據共享的挑戰

早在3年前,2017年3月,所有Nature系列雜誌同時發表了一份數據可用性聲明,該聲明將隨每篇論文一同發布。作者必須在聲明中指出,是否允許公開訪問與該論文相關的數據(如果可以,則提供參考資料),或者是否可以在合理的要求下從通訊作者處獲得這些數據。

圖片來源:Westend 61 GmbH / Alamy Stock Photo

截至2020年2月,Nature系列所有發表的論文都附有數據可用性聲明,其中有88%的聲明指出可根據請求從作者處獲得數據,其餘的聲明則各不相同。一些聲明中,只有部分數據在存儲庫中公開;另一些聲明中,數據包含在補充材料中。

也就是說,至於少數人將所有數據都存儲在公共資料庫中。新規定與所有Nature雜誌一樣,Nature Nanotechnology今日再次重申要求:所有投稿的論文,通訊作者務必提供與論文結論相關的所有實驗數據,否則不予發表

為了提高數據的透明度和可用性,Nature Nanotechnology鼓勵作者提交包含在每個圖中的數據點的文件,作為源數據。並強烈鼓勵將支持論文結論所需的所有數據存放在公共資料庫中,並說明數據是如何獲得的。

即便是已經發表的論文,Nature Nanotechnology需要那些尚未公開獲得數據的作者說明原因,為什麼沒有提交相關數據。

從2020年2月開始,NatureNanotechnology的編輯將和審稿人一起,向作者提供建議,以幫助他們共享有用的數據。

難度很大

鑑於Nature Nanotechnology論文的複雜性和數據量過大的特點,這可能是一項非常耗時且艱巨的任務。而且,對於支持論文結論的數據的構成,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例如,原始數據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用,但在其他情況下則難以解釋。同一領域的不同論文可能會有所不同,更不用說不同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了。

但是,雖千萬人,吾往矣!參考文獻:

The importance and challenges of data sharing.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0-0646-0

相關焦點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服務負責人 Catriona Fennell 表示,愛思唯爾已經越來越擔心在一小部分論文中表現出的越來越嚴重的 「作弊產業化」的跡——在來自不同群體的不同投稿論文中,圖像和文本存在著可疑的相似之處,這可能預示著論文抄襲或造假產業的規模化。
  • 《nature》系列論文為何難發?審稿周期長,公開期刊版面費用昂貴
    《nature》系列論文為何審稿周期長?如果想要快速發布論文,在科研圈中,一般人都會推薦美國雜誌,因為美國頂級期刊審稿速度非常的快,而歐洲的頂級期刊《nature》系列論文審稿周期卻非常的長,nautre系列論文審稿周期長的原因有很多,就拿中國科學家們喜歡灌水的化學期刊為例,中國科學家們發表JACS的數量遠超過nature系列化學子刊,因為JACS相當的於美國科學院雜誌,再接收到論文稿件後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該篇論文也是作為非編碼RNA領域的重要論文,web of sci數據顯示,該文已被221篇文獻引用。》作為世界頂級科技期刊,每一篇論文都代表著領域內的絕對權威,因此能被刊發的論文不僅需要主編和業內專業的重重審核,而且也會受到來自世界科研工作者的質疑,例如中國著名的韓春雨事件,就是因為把不能重複的數據實驗刊發在《nature》的子刊上,最後遭遇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質疑,最後被逼無奈之下,韓春雨也不能重複實驗的情況下,自己主動要求撤稿。
  • PLoS One:7月1日起,投稿必須提供原始WB圖片!
    其實,PLoS One一直算是一個比較有「原則」的期刊,原因有三:1,對於倫理審核的要求極高,對非商業化的細胞系、潛在的生物安全和現場調查等都有自己嚴格的標準;2,所有PLoS手稿必須包含數據公開性聲明,還建議作者在出版前將其數據提供給公共資料庫;
  • 數據造假、論文高度重複,這個研究團隊有10篇論文被一次性撤回
    近日,《The Saudi Journal of Anesthesia》期刊一次性撤回了印度一個麻醉學研究團隊的10篇論文,原因是「文章的重複性很高,以及大量數據造假」。文章的通訊作者為 Anjan Das。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Nature曾爆審稿系統漏洞:作者審自己的稿子,當即撤回28篇文章
    來源丨弗雷賽斯、科學網、Nature 做過雜誌編輯的人,應該都有一些類似的體驗,那就是在尋找審稿人的時候,會面臨一個頭痛的問題:想去邀請在該領域很有造詣的知名研究人員,但這些大牛往往比較忙碌,要麼直接拒審,要麼到期限後無法返回審稿意見。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這裡多說一下,一般論文很難登上《nature》,有些科學家一輩子也只能登上1-2篇,而曹原可以在同一天登上兩篇,可想而知他的理論有多麼重要。 但是期刊這麼多,我該如何選擇要投稿的期刊呢?這裡有幾個重要標準:相關領域的期刊;受科學家關注度較高的期刊。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Nature、Science、PRL等期刊,對圖片的要求是什麼?
    來源丨物理所研究生教育 ← 關注TA辛辛苦苦得到了實驗數據,卻在文章投稿時被審稿人diss數據圖片不夠規範,甚至一切都要推倒重來,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慘痛經歷呢?為了避免這種尷尬,我們在平常就應養成良好的學術規範,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各大主流期刊對文章中圖片的要求吧~(初始提交時無需高解析度的圖片,但請確保解析度足夠讓審稿人評定數據的質量)請提供RGB色彩且解析度在300dpi以上的的圖像。請在所有圖片中使用相同的字體((Arial或Helvetica),希臘字母採用符號字體。使用清晰可見的顏色,避免使用紅色和綠色來作為對比色。
  • 中科院女博士論文造假真相:數據造假難以發現
    更有博士認為,目前各高校和院所對學生論文的監管辦法,基本上沒什麼用處。有中科院教師提議,不妨考慮引進對導師的「實質性處理辦法」。造假事件震動學界「最牛化學所」曝出女博士造假事件7月11日,中科院發布公告,稱因為論文數據造假,一名博士的學位被撤銷。此事隨即被北青、北晨、京華等媒體報導,各大網站進行轉載,引起人們關注。
  • 避免論文發表失敗,SCI投稿全過程,你必須了解(收藏)
    但是,這種修改一般只是格式上的,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註:影響因子超高的幾個期刊,比如nature和science,對篇幅的限制非常苛刻,要求文章短小精悍,所以如果被這種雜誌拒稿,再投下一個目標期刊的時候往往需要對稿件進行擴充,補充之前被省略的細節或次要實驗)。論文完成後,要按照每份刊物的投稿要求投稿。
  • 【韓春雨撤稿】數據已經說話,生物學家們怎麼說?
    撤稿只說明這篇文章的內容是不可重複的,不代表在產生實驗結果和投稿過程中存在著學術腐敗現象。」大連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修志龍:「韓春雨博士在無法提供足夠數據支撐自己的觀點、解答別人疑問的情況下自動撤稿是明智的,也是符合學術論文發表程序的。」2.提供優化的方案?
  • 楊輝團隊回應Nature論文抄襲舉報:純屬污衊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6月25日,付向東教授的一篇關於通過敲降 PTBP1 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論文登上了Nature封面,而且早在2018年11月12日就已投稿。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88
  • 14篇Nature系列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最新成果出爐
    《自然》《自然-方法》和《自然-通訊》發表的 14 篇論文合集描述了這一結果,為基因組組構和功能帶來了新的認知。Nature 雜誌官網 ENCODE 合集目前,這一系列研究的數據已對外開放。正如來自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 Eric Green 博士所說,「ENCODE3 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開發可以與更廣泛的研究團體共享 ENCODE 實驗數據的方法,這有助於擴大我們對基因組功能的理解,ENCODE3 開放了搜索和可視化工具,從而使科學工作者可以更快捷的訪問這些數據。」探索基因的奧秘人體由數千種、數萬億個細胞組成。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方舟子:他有篡改數據可能  方舟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魏於全院士的論文用到的實驗技術是現代生物學常用的技術,「在這方面我比較熟悉,可以做出一些判斷。我認為,在其論文的實驗設計、數據處理和實驗結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漏洞和可疑之處,有的前後自相矛盾,有的過於完美,讓人懷疑至少存在篡改數據的可能,而篡改數據在科學界也被認為是造假。」
  • 多國科學家質疑韓春雨論文 《自然》要求提供原始數據
    論文發表後,韓春雨受到一些科學家及媒體熱捧,但此後不久,該事件又陷入持續性爭論,多國科學家表示其基因組編輯結果無法重複,也有科學家稱其可以重複。在多方呼籲下,8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聲明,要求韓春雨公開相關實驗數據。  多國科學家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不可重複?
  • 論文發表前,你希望得到外部「誠信監察官」的審核嗎?
    卻無法提供原始數據來為自己辯白。2018年,Bucci報告稱,在他檢測的1364篇論文中,大約6%包含至少一例圖像操縱。 越來越多的誠信監督員開始追蹤論文中造假的圖片,並將其公開。
  • 方舟子:魏於全院士被指造假該怎麼處理(圖)
    但是對捏造、篡改實驗成果這類的造假,要發現就很不容易,所以在國際權威的學術期刊上也時不時會出現可疑的論文,而要認定造假,就更難了,需要有權威機構介入進行調查。但是,由於司教授的質疑,使我細讀了魏院士的幾篇論文,這些論文用到的實驗技術是現代生物學常用的技術,在這方面我還是比較熟悉的,可以做出一些判斷。在其論文的實驗設計、數據處理和實驗結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漏洞和可疑之處,有的前後自相矛盾,有的過分完美,讓人懷疑至少存在篡改數據的可能,而篡改數據在科學界也被認為是造假。
  • 為了防止論文造假,中山大學一年內兩次提升學生學術論文投稿要求
    如果是普通畢業論文或者普刊學術論文等造假或抄襲,對於學校的影響可能沒有那麼大,但是如果是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涉嫌造假,比如《Nature》、《Cell》和《Science》等,那麼對於學校的學術聲譽影響是極大的。學校對於論文投稿要求有投稿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學校層次不同,發表論文的難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