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已知一個長方體,如果它的高增加4釐米就成為一個正方體,表面積比原來增加了160平方釐米,原來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分析:原來的長方體在只有高改變的情況下成為正方體,說明原來長方體的底面是個正方形,如圖所示
高增加4釐米,從圖示可以看出新的正方體和原來的長方體相比,增加的表面積是周圍塗色的這一圈,且這四部分面積相等,所以可求出每一小長方形的面積,從而求出原長方體的長和寬,進而求出原長方體的高,則原來長方體體積唾手可得。
160÷4=40(平方釐米)(每一小塗色面積),
40÷4=10釐米(正方體的稜長、長方體底邊)
10-4=6(釐米)(原長方體的高)。
所以原長方體的體積
V=10×10×6=600(立方釐米)
答:原來長方體的體積是600立方釐米。
例2、已知一個長方體,如果它的高減少5釐米就成為一個正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200平方釐米,求原來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
分析同上,圖示如下:
200÷4=50平方釐米(每一小塗色面積)
50÷5=10釐米(正方體稜長、長方體底邊)
10+5=15釐米(原長方體的高)
原長方體表面積
S=2×(10×10+10×15+10×15)=800平方釐米
或S=6×10×10+200=800平方釐米。
答:原來長方體的表面積為800平方釐米。
例3、已知一個長方體,若它的高增加3釐米就成為一個正方體,體積比原來增加了48立方釐米,求原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
分析:由題意知原長方體的底面是一個正方形,體積增加的部分就是原長方體的底面積×增加的3釐米,可求出原長方體的底面積,進而求出底面邊長,原長方體的高,則原長方體的表面積可得。
48÷3=16平方釐米(正方體、長方體底面積)
所以新正方體的稜長、原長方體的底面邊長為4釐米。
4-3=1釐米(原長方體的高)
所以原長方體的表面積為
S=2×(4×4+1×4+1×4)=48平方釐米。
答:原長方體的表面積為48平方釐米。
例4、若一個正方體的高增加6釐米就成為一個長方體,且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正方體的表面積增加了96平方釐米,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
分析:後來的長方體的底面是正方形,其邊長也就是原正方體的稜長。後來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正方體表面積增加的部分如圖所示
96÷4=24平方釐米(每一小塗色部分面積)
24÷6=4釐米(長方體底面邊長、正方體稜長)
4+6=10釐米(長方體的高)
長方體的表面積為
S=2×(4×4+4×10+4×10)=192平方釐米,
或S=6×4×4+96=192平方釐米。
答:長方體的表面積為192平方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