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是怎樣從霸主淪落為歐洲病夫的?

2020-11-27 騰訊網

1681年,奧斯曼帝國與莫斯科公國籤署條約,奧斯曼帝國獲得了右岸烏克蘭的宗主權。奧斯曼帝國控制的疆界達到了巔峰。

1683年,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威尼斯、莫斯科公國以及波蘭開戰。奧斯曼大軍圍攻維也納失敗。

這是奧斯曼帝國第二次圍攻維也納,上一次圍攻維也納是1529年。不同的是,上一次是圍攻無果主動撤退,這一次卻是奧斯曼帝國大敗。

之後奧斯曼軍隊遭遇了一系列失敗,一直到1699年,參戰各方均無力再戰,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極其盟邦籤署了《卡爾洛維茨條約》,這場戰爭才結束。

《卡爾洛維茨條約》不僅意味著奧斯曼帝國擴張的終結,還意味著奧斯曼帝國開始走向衰落。條約規定,匈牙利不再屬於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因此喪失了大片領土。

這只是開始,之後的兩百多年,奧斯曼帝國屢戰屢敗,領土不斷萎縮,直至最終崩潰。19世紀初期,拿破崙就稱其為「歐洲病夫」。

之前奧斯曼帝國幾乎是吊打歐洲各國,就在第二次維也納戰敗前,哈布斯堡還需要向奧斯曼帝國納貢。黑海是奧斯曼帝國的內湖,大半個地中海也歸奧斯曼帝國所有。就連東南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也承認奧斯曼帝國的宗主權。

為什麼僅僅過了兩年,奧斯曼帝國就從巔峰走向了喪師失地的境地?為什麼在之後的兩百多年時間,奧斯曼帝國沒能再續輝煌,而是苟延殘喘直至崩潰?

單純了解一次戰爭,或者某一段歷史,顯然無法回答上面的問題。我們只有了解奧斯曼帝國的整個歷史,才有可能理解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然而在西方中心論的話語下,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充斥著各種刻板印象。卡羅琳·芬克爾教授試圖打破人們的刻板印象,儘量以一種更加中立的角度敘述這段歷史,她推出了自己的著作《奧斯曼帝國:1299-1923》。這是英語世界第一本大量運用奧斯曼土耳其語原始材料寫成的奧斯曼通史,在土耳其大受歡迎。

卡羅琳·芬克爾是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奧斯曼史博士,奧斯曼研究專家。她在伊斯坦堡生活了15年之久,對土耳其有著深刻了解。

《奧斯曼帝國:1299-1923》講述了奧斯曼帝國自13世紀末建國起,至1927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發表偉大演說之間的悠久歷史。為我們展現了奧斯曼帝國登上霸主之位,到一步步淪為歐洲病夫,直至最終崩潰的歷史脈絡。

縱觀奧斯曼帝國六百餘年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軍制、稅制以及認同感,這三樣東西與奧斯曼帝國的興衰有著密切的關聯,幾乎左右著帝國的興衰。

一、從帝國支柱到叛亂之源的禁衛軍

禁衛軍是奧斯曼帝國的一支特色軍種,在帝國不斷崛起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初,奧斯曼軍隊只是一支掠奪聯盟,其成員很雜,宗教色彩很淡,其中有大量的基督徒。

隨著徵服疆域的擴大,奧斯曼開始採用少年徵兵制度,建立了禁衛軍。

奧斯曼人徵發十幾歲的少年,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以及文化教育,灌輸效忠蘇丹的信念。這些少年大多來自基督教家庭,主要是巴爾幹地區。進入禁衛軍的少年會被強制改宗。

禁衛軍被視為「蘇丹的奴僕」,成了奧斯曼帝國的主力,在帝國擴張的事業中功不可沒。治理帝國的官員,也基本上來自禁衛軍。

然而禁衛軍是一把雙刃劍。一代蘇丹去世後,他的繼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就必須討好禁衛軍。通常的做法就是給予賞賜,比如出徵前發錢,徵服新區域後分戰利品。

於是,禁衛軍的勢力越來越膨脹,甚至能夠廢立蘇丹。

18世紀的時候,禁衛軍勢力很大,但戰鬥力卻已經很弱了,完全淪為烏合之眾。大量閒雜人員混進了禁衛軍,領著薪水,但訓練幾乎沒有。而兵變卻愈發頻繁,只要不合意就發動兵變,禁衛軍已成為帝國的癰疽。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面對北方新興強敵俄羅斯,毫無抵抗力。蘇丹塞利姆三世試圖改革,結果卻命喪禁衛軍之手。

19世紀上半葉,馬哈茂德二世終於廢除了禁衛軍,成立了新軍,展開改革,然而為時已晚。

長期以來,為了維持禁衛軍的忠誠,帝國的財政已經耗盡,而禁衛軍的頻繁兵變引發的混亂,更是破壞了經濟和國家的統一。

17世紀末,為了應對國內外的危機,獲取更多的財政收入,奧斯曼帝國不得不飲鴆止渴,進行了稅制改革,結果導致了更加嚴重的後果。

二、不完善的稅制與地方豪強的出現

1683年,奧斯曼帝國與哈布斯堡王朝開戰。維也納圍城戰敗後,奧斯曼遭遇了一系列失敗。

此時奧斯曼帝國的財政已經枯竭,財政枯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戰爭開支、用於皇室的奢靡開支、全球商路變化導致貿易壟斷收入劇降等等。

為了應對危機,帝國進行了稅制改革。所謂的改革就是將包稅制的三年期限改為終身制。

所謂的包稅,就是將一個地區的稅收權拍賣給個人,這個人先掏錢給帝國政府,然後他再向地區徵稅,以獲得差價來為自己謀利。

這種稅制本身就很落後,原本的三年期限,還可以稍微防止地方勢力坐大。但是為了應對危機,包稅變成了終身制後,一些地方勢力迅速膨脹,成為地方豪強,擁有了跟中央叫板的實力。

時間一久,地方豪強就可以截留稅收,奧斯曼帝國不得不派兵鎮壓豪強。而用兵就意味著要消耗更多的財政收入,也就不得不將更多地區的包稅期限變成終身制,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地方豪強實力的膨脹,不僅消耗了帝國的實力,而且導致了分離主義。

19世紀,一些地區獨立,跟地方豪強的實力膨脹有著很大的關係。比如埃及、敘利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等地。

財政收入不足以及對外戰爭的失敗,還導致了另一個嚴重後果。帝國不得不向西方列強借外債,也就給了列強幹涉內政的理由。

19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其實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帝國政府欠著大量外債,國內大量產業也都掌控在西方列強手裡。地方豪強更是成為列強用來對付帝國政府的工具。比如巴爾幹半島諸多國家的獨立背後,就有西方列強的操縱。

奧斯曼帝國之所以還能存續,完全是由於列強之間的矛盾,他們需要在這裡維持勢力平衡。

三、認同危機

卡羅琳·芬克爾在敘述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時,強調了認同危機。事實上,從整個敘述來看,認同危機從奧斯曼帝國建立時就存在。

奧斯曼帝國的起始時間被定在1299年,這個時間是奧斯曼人自己定的。這年並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有意義的事情,純粹是因為吉利。按照伊斯蘭曆法,這一年是700年,一個新紀元的開始。將建國時間設在這一年,就是為了增強認同感。

事實上,奧斯曼人第一次現身史書,是在1301年,奧斯曼軍隊在一次戰役中擊敗了拜佔庭軍隊。

為了證明建國的合法,奧斯曼帝國史學家在15世紀編造了一個夢:第一任蘇丹在聖人家中留宿時,夢見肚臍上長出一棵大樹,樹蔭籠罩了全世界。聖人解釋說,這意味著真主將皇帝的寶座賜予你和你的子孫。

14世紀,奧斯曼只是西亞地區諸多土庫曼部落中的一支。他們不斷吞併周邊的其他小國,到了14世紀末,成為最具威脅的力量。為了提高自身血統的高貴,奧斯曼人自稱祖先來自土庫曼的烏古斯部落,實際上這無法考證。

攻佔君士坦丁堡後,奧斯曼帝國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暫時得到其治下的基督徒的認同,但是西方國家是完全拒絕的。

1478年,克裡米亞汗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帶來了一項政治資產,就是克裡米亞汗國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但是在伊斯蘭世界,奧斯曼帝國依然有很多競爭者,比如伊朗的薩法維王朝,埃及的馬穆魯克。

16世紀,奧斯曼帝國消滅了馬穆魯克王朝後,獲得了聖地保護者的稱號,算是得到了一半穆斯林的認同。而另一半穆斯林,薩法維王朝依然不認同奧斯曼的領導地位,雙方打了幾百年。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封建王權逐漸不再被認同。

19世紀,民族主義泛濫,奧斯曼帝國境內生活著許多民族,並沒有一個主體民族。由於帝國之前實行宗教寬容政策,雖然伊斯蘭教被奉為國教,但穆斯林並不佔主體地位。在西方列強的操縱下,地方豪強的慫恿下,奧斯曼帝國境內分離主義愈演愈烈。

為了應對認同危機,奧斯曼帝國先後提出奧斯曼、伊斯蘭、泛土庫曼等等身份,希望獲得民眾廣泛認同,但全都失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的領土所剩無幾,人口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此時凱末爾提出的土耳其人身份獲得了普遍認同,也鑄就了現代土耳其國家。

不過,曾經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已經不復存在了。

四、奧斯曼帝國到底因為什麼而衰落?

卡羅琳·芬克爾在《奧斯曼帝國:1299-1923》的敘述中,軍制、稅制以及認同感是驅動奧斯曼帝國擴張的三駕馬車,當帝國擴張結束時,這三架馬車卻沒能維持帝國的持續發展。

當奧斯曼帝國走向衰落時,歷代蘇丹都力圖改革,想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維持帝國的榮耀,這三架馬車已經成了阻礙。

但是,軍制、稅制和認同感的落後並不是導致奧斯曼帝國衰落的原因,這三者的落後其實是奧斯曼帝國衰落的表現。帝國的衰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對比一下東方的中國,奧斯曼帝國一直在跟西方接觸,而且很早就開始向西方學習,但最終依然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而東方的中國,在19世紀後期才開始學習西方,最終也淪為了半殖民地,結局非常相似。

兩國有相似性,經濟結構上都是以農業為主體,政治體制上都是專制王朝。無論是早改革,還是晚改革,兩國都沒有及時觸及最根本的經濟層面,也就是沒有跟上工業化的腳步。這是兩國落後的根本原因。

改革僅僅局限於軍事技術層面,後期則是全盤照搬了西方政治體制。但是落後的農業經濟根本無法支撐這種改革,最終導致了兩國都淪為了半殖民地國家。

只是中國相對幸運一些,在認同感上沒有太大問題,也就避免了奧斯曼帝國分裂為40餘國的下場。

相關焦點

  • 西方為啥不稱日本是「病夫」?賠償儀式上,30名武士現場表演切腹
    「東亞病夫」是我們不願聽到的一個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這個詞代表著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有趣的是,西方人似乎仍活在近代歷史帶給他們的優越感中,對中國人的偏見仍未消除。這不,最近許多涉及「辱華」的新聞也是鬧得沸沸揚揚,漫威電影《上氣》的選角事件也成了當紅話題。
  • 奧斯曼帝國:橫跨六百年的帝王將相、外交、軍事
    照片中為土耳其人抗議巴黎和會、反入侵、呼籲維持國家統一的集會。最後,貝爾福對內容的突出和剪裁體現了他的歐洲中心主義。奧斯曼帝國與歐洲、俄國和東歐巴爾幹地區的關係,在書中佔據了最大的篇幅,但其與伊朗、阿拉伯地區的關係,則基本上從略處理。近代以來的部分,英國在伊斯坦堡的影響,英國與俄國的關係,也給予了較大的比重。
  • 歐洲文明史:18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上)
    同時,由於從17世紀起,荷蘭、英國侵入亞洲,又因為世界貿易轉入公海,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大部分對外貿易,地中海幾乎變成了一汪死水。18世紀,奧斯曼帝國繼續衰落。1730年和1731年首都兩次爆發起義,表明了帝國統治的內部危機。1768~1774年及1786~1791年帝國在兩次對俄戰爭中失敗後,完全退入防禦地位。
  • 得意之時莫癲狂:笑談奧斯曼帝國的「膨脹史」,雷霆蘇丹的起與落
    他們的君主通過擊敗了東羅馬皇帝率領的軍隊,奪取了重鎮布爾薩、尼西亞、尼科米底亞等繁華的城市,基本將東羅馬帝國的亞洲領土吃了個乾乾淨淨,從此貝伊便自稱為蘇丹,奧斯曼帝國就此誕生。你說一家人關起門來鬥毆也就算了,沒想到他們還愛請外援,其中歐洲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加入了一方,亞洲的奧斯曼則加入了另一方。結果奧斯曼人利用東羅馬皇帝約翰六世的邀請,派兵渡海進入歐洲,看見對方的加利波利城牆因地震而倒塌,於是,本著熱愛勞動的傳統美德,奧斯曼軍隊直接跑到人家的城市裡修房子和城牆,事後一想,「不對啊,這房子是我重修的,不動產權自然也是我的才對。」
  • 「帝國」概念的獨特標本:奇怪的奧斯曼帝國
    如果將宗教帝國定義為:執著於擴張,並將擴張體現為某種信仰理念的國家。那麼奧斯曼帝國並不符合,帝國雖然懸掛著宗教旗幟,但更多的是某種致敬,或作戰時的精神圖騰,當然宗教起著維繫帝國的作用,但即便名義上如此重要,也不能直接認為帝國所有決策都出於宗教考慮,否則在研究帝國問題的時候會模糊焦點,失去中心。簡言之,將宗教作為帝國的標籤,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 歐洲夢魘,為什麼土耳其有自己的強國夢
    而這為拜佔庭又續了700年命。 土耳其人原本屬於突厥民族,1299年趁著老東家羅姆蘇丹國分裂,正式獨立建國。 建國之後的奧斯曼帝國開始逐步蠶食老東家羅姆蘇丹國和苟延殘喘的拜佔庭帝國。最終佔領了整個小亞細亞半島,隔海相望君士坦丁。 1453年,奧斯曼帝國終於攻佔君士坦丁堡,並改名伊斯坦堡。
  • 從浪漫土耳其到國中哈士奇,奧斯曼帝國到底經歷了什麼?
    那時,在歐洲,他們是誰也打不過。如今,他們還是「誰也打不過」。但並不妨礙他們重拾起民族自信,高喊著「再現奧斯曼領土輝煌」。 在他們的記憶中,祖先的祖先,也是相當厲害的。事與願違的是,如今卻收穫了「狗中哈士奇,國中土耳其」的「美名」,屢屢放上檯面調侃。也確實,人家的祖上確實牛過了幾百年,但對於這個世界的歷史來說,從「奧斯曼」到「土耳其」也只是短短是一瞬。
  • 4000年歐洲文明極簡史
    本文討論的歐洲國家從古希臘開始,包括所有統治中心的國家,但不包括曾經佔領歐洲部分領土的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1、古希臘時期——雅典、斯巴達、底比斯愛琴文明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消亡,希臘地區重新進入原始社會。
  • 這個在歐洲是保護動物,淪落中國五十元一隻,網友:歐洲人不懂吃
    歐洲一直以來都很重視保護動物,特別是有很多國家的動物保護組織都已經出了名。但是我們很多時候他們的一些做法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其實是有待商榷的。因為有些時候順其自然就好了,有時候過度的保護,反而違背了自然的原則。
  • 胡鞍鋼:中國健康發展之路是從「東亞病夫」到「東方巨人」
    新中國成立 後,中國走出了自己的健康發展道路,實現了從「東亞病夫」到「東方巨人」的轉變。健康中國就是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為人民根本利益服務,本質上就是改善人 民健康狀況,實現人口健康全覆蓋。以下刊發胡鞍鋼教授的獨家約稿文章,以饗讀者。
  • 全球3大足球強國:一個歐洲霸主,一個美洲霸主,最後一個靠什麼
    四年一屆的世界盃又來臨了,球迷們都開始為自己喜歡的球隊瘋狂打CALL。那你知道世界上的足球強國都有哪些國家嗎?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巴西、阿根廷、義大利等這些國家。確實,這些國家踢足球的技術在國際上都享有盛名,但是還有些國家也處在世界足球強國當中,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 蜻蜓,遠古的霸主為何淪落至此
    蜻蜓可以說是我們最熟悉的昆蟲之一了,它們捕食蚊子,蒼蠅等害蟲,是一種有益於人類的昆蟲,在人們眼中這是一種可愛的小動物,不過你們知道嗎,在遙遠的史前時代,蜻蜓可以說是空中霸主之一。我們都知道,蜻蜓可不是吃素的,它們是兇猛的食肉昆蟲,口器相當發達,可以輕鬆地撕咬獵物,在短短的半個小時內吃光和自己體重相等的食物,而強大的捕食能力,使它成為了遠古的空中霸主之一。奇特的呼吸結構那麼這些巨型蜻蜓為什麼消失了呢?
  • 歐洲歷史十大富強朝代,全都做過歐洲霸主,哈布斯堡王朝不是第一
    整個歐洲君主制歷史,不僅朝代數量很多,富強朝代數量也很多,筆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評選出歐洲歷史十大富強朝代,這十個朝代全都做過歐洲霸主,而且排第一的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哈布斯堡王朝,而是漢諾瓦王朝。另外,日不落帝國時期的英國,其經濟總量佔據全世界的70%之高,名副其實的歐洲霸主兼世界霸主,所以漢諾瓦王朝絕對是歐洲歷史最富強的朝代。公元1901年,維多利亞一世駕崩,兒子愛德華七世繼承王位,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開始,國祚187年的漢諾瓦王朝至此結束。
  • 美國即將變成北美洲病夫
    天道輪迴,美國,即將變成北美病夫。
  • 世界霸主變「最慘國」!曾有世界83%金銀,今領土丟失98%一窮二白
    當時西班牙的海上貿易非常發達,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西班牙獲得了大量的資金,為它的擴張之路提供了資本。之後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於是很快西班牙就橫跨大西洋來到了美洲,西班牙不久就宣布了對美洲地區的主權。與此同時,西班牙依靠著自己強大的實力,還在歐洲擊敗了法國以及奧斯曼帝國,西班牙也奠定了在歐洲地區的霸權地位。
  • 奧斯曼帝國社會結構特點是統治與被統治階級的二元性
    奧斯曼帝國的被統治階級稱之為雷亞(Reaya,原意為牧人看守的畜群),包括商人、手工業者和農民等經濟活動的從業人員,他們承擔納稅義務,構成帝國的依附階級。被統治階級按照生活方式劃分為定居者與遊牧者;按照職業劃分為農民、工匠、商人和牧人;按照民族則分為突厥人、柏柏爾人、阿拉伯人、庫德人、塞加西亞人、亞美尼亞人、斯拉夫人、希臘人、猶太人等;按照宗教劃分為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教徒。非穆斯林不得擔任政府官職,不承擔兵役,不得分享國家權力,還得繳納人頭稅。
  • 【新常態•光明論】胡鞍鋼:中國健康發展之路是從「東亞病夫」到「東方巨人」
    新中國成立 後,中國走出了自己的健康發展道路,實現了從「東亞病夫」到「東方巨人」的轉變。健康中國就是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為人民根本利益服務,本質上就是改善人 民健康狀況,實現人口健康全覆蓋。以下刊發胡鞍鋼教授的獨家約稿文章,以饗讀者。
  • 大航海時代的歐洲帆船發展史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十五世紀的歐洲,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對船隻的使用和需求,讓帆船的改良和發展到達了一個頂峰。中世紀以來,歐洲地中海地區是一種叫「巴爾卡」(Barca)的輕木帆船用以航海的應用。這是用一些低級木料造的小帆船,大多只作為沿海的漁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