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yrean能源發現了中國海上 「氣雲」!

2021-02-26 亞洲油氣決策者俱樂部

聚焦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公司Empyrean能源表示,它已經確定南海兩個海上勘探區的「天然氣雲」,油田面積很大。

Empyrean能源在2017年獲得的三維地震數據的分析證實,在中國海上29/11號區域的玉石和黃玉結構上方的覆蓋層中存在明確的低反射區 - 氣體雲。

「在高質量的三維地震測量中,氣體雲的存在已被作為全球多產盆地的有效勘探工具,用於北海、墨西哥灣和馬來西亞沙巴盆地,有助於發現大量的石油。例如,Hess公司發現丹麥北海South Arne油田,使用氣體雲作為大油田的指示。此外,所有七個大型油田,包括馬來西亞沙巴近海的巨型Kikeh油田都有明確的氣體雲。「Empyrean表示。

為了增加以使用氣體雲存在或不存在作為Empyrean's Block 29/11的有效勘探工具的信心,中海油允許Empyrean能源獨立分析中海油的三維地震數據,用在位於Empyrean能源 29/11區塊附近有四個大型石油發現。

 

'世界級的比賽'

Empyrean能源表示已經分析了數據,並確認了所有四個發現的覆蓋層中存在氣雲。

Empyrean能源的執行長Tom Kelly評論說:「我們很高興與中海油技術團隊繼續保持良好合作關係。我們在中國的兩個主要發現中看到存在明確的氣體雲,具有良好的反射率和橫向,對我們在中國近海的世界級石油勘探項目的技術優勢提供了額外的信心。它還進一步加強了我們的前期工作的理解,並證明了我們的系統和嚴格技術評估在降低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風險方面的價值。「

Empyrean能源目前專注於具有轉型潛力的三個資產:中國海上29/11區塊; 印度尼西亞的Duyung PSC以及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託盆地的多項目參與。

Block29/11位於中國近海的珠江口盆地


在項目的勘探階段,Empyrean能源是擁有1800km 2 許可證100%勘探權的運營商。最初的合同期限是地球物理服務協議(GSA),為期兩年,工作計劃承諾獲取、處理和解釋580km 2三維地震數據。該調查於2017年8月完成,旨在為主要勘探前景Jade和Topaz提供完整的三維地震覆蓋。處理和解釋正在進行中,原始地震數據的初步內部解釋證實了Jade和Topaz前景的結構有效性,並確定了位於Topaz以北的第三個重要目標Pearl。該許可證直接位於中海油東南部運營的億桶+流花油田綜合項目,最近發現了四個許可證的西部和南部,進一步提高勘探的吸引力。在成功完成GSA階段後,Empyrean能源進入生產分成合同(PSC),並且在商業發現下,中海油將擁有51%的許可權。Empyrean能源的技術小組還計劃在2017年第四季度完成地質工作,特別關注流域石油的遷移路徑。然後將這項工作與地震測繪結合起來,以確定地質風險。

相關焦點

  • 解密中國海上浮動核電站:為偏遠島嶼供應能源
    探索能源問題解決之道的中國正將目光投向海洋開發的又一重器——海上浮動核電站。對於擁有18000多公里海岸線和300萬平方公裡管轄海域、多年蟬聯能源消費總量世界第一的中國而言,「藍色國土」的開發、利用與安全,與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息息相關。海上浮動核電站,無疑是未來海上能源保障的重要選項。  提到海洋、核電站,很多人往往想到的還是其安全性。海上浮動核電站(也稱浮動堆)究竟安不安全?其實,離岸小型模塊化浮動堆的安全性優於目前在運的陸基核電站。
  • 解密中國海上浮動核電站:可為偏遠島嶼供應能源
    致力於升級海洋經濟、探索能源問題解決之道的中國正將目光投向海洋開發的又一重器——海上浮動核電站。對於擁有18000多公里海岸線和300萬平方公裡管轄海域、多年蟬聯能源消費總量世界第一的中國而言,「藍色國土」的開發、利用與安全,與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息息相關。海上浮動核電站,無疑是未來海上能源保障的重要選項。提到海洋、核電站,很多人往往想到的還是其安全性。海上浮動核電站(也稱浮動堆)究竟安不安全?其實,離岸小型模塊化浮動堆的安全性優於目前在運的陸基核電站。
  • 中國成功試採可燃冰,破解能源「鎖喉」
    尤其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保障能源的供給對於中國而言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這也暴露出一個問題,由於中國在海外的能源命脈需要經過各方勢力的「家門口」,一旦國際局勢緊張就有被「卡住」的風險,中國又該如何解決呢? 發展軍事力量對海外能源通道進行保護只能治標,中國畢竟還不能像美國那樣在全球設立軍事基地。而最近中國對於海底可燃冰的試採成功,卻提供了一個可以治本的方法。
  • 從「新能源雲」到「能源雲」,一字之差,變化在哪?
    首先,能源雲在新能源雲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接入了火電、水電等常規電源數據,同時擴大了能源領域的業務範圍,納入了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全領域能源數據。此外,它還新增了社會經濟、交通、人口等關聯信息數據,進一步打破了能源數據壁壘。
  • 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落戶鹽城 - 中國能源報-人民網
    本報訊  9月6日,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在江蘇省鹽城市正式成立。  據悉,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的成立,將為全國海上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技術支撐及示範引領作用。研發中心是以開展海上風電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海上風電設計、製造、施工及運維技術體系為抓手,逐步構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海上風電標準體系,努力形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上風電研發中心。該中心將以華能技術力量為主體,由華能江蘇分公司和華能清潔能源研究院牽頭,聯合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江蘇省電力設計院、鹽城工學院、西安熱工院、南瑞集團、遠景能源、金風科技、中國海裝等單位組成技術創新聯盟。
  • 日本將大力支持海上風電發展 - 中國能源報-人民網
    本報訊 據能源信息網站「國際智慧能源」報導,為了促進日本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日本風力發電協會(JWPA)近日宣布,將和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聯合成立日本海上風電工作組,推動日本海上風電技術進步,並為相關產業扶持政策的制定獻計獻策。
  • 周守為院士:中國海洋能源開發未來的主攻方向及建議|科協年會專刊
    針對東海釣魚島問題,中國一方面公開揭露一些國家企圖霸佔中國釣魚島列島以竊取東海大陸架油氣資源的陰謀;另一方面,加大東海油氣勘探開發的步伐,先後勘探發現和建成平湖油氣田群和春曉油氣田群,掌握了東海大陸架油氣勘探開發的主導權。建設海上大慶,有效帶動和推進了海洋強國的建設。
  • 海上核電、四代核電、小型堆 中國核能未來15年技術路線圖正浮現
    作為一種高效的清潔能源,核能在中國越來越受到了青睞。核能技術在中國未來15年的發展路線圖也正在浮現。中核集團官方微信在18日發布的一則消息稱,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近日下發了《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並同時發布了《能源技術革命重點創新行動路線圖》。
  • 中國首次可燃冰試採成功 有望改變能源格局
    「頁巖氣革命」改變全球能源格局之後,中國在另一項能源資源開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今日(2017年5月18日)宣布,中國也是世界上首次海域泥質粉砂型可燃冰試採成功。姜大明是於今日上午10時,在中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藍鯨一號」海上鑽井平臺上做上述宣告的。中午時分,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海洋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的賀電。
  • 揭秘中國海上最大油田:油氣探勘發現再獲高潮
    渤海油田是目前中國海上最大的油田,也是全國第二大原油生產基地。  國土資源部消息,近五年來(2012—2016),面對渤海油田勘探工作出現的新問題,渤海油田堅持創新驅動,持續展開攻關,油氣勘探發現獲得了又一個高潮,連續5年新增石油地質儲量排名全國第二,為渤海油田穩產3000萬噸提供了堅實後盾。
  • 發展海上可再生能源,歐盟將「玩的更大」!
    (文丨本報記者 李麗旻)大力發展「海上可再生能源」據歐洲媒體Euractiv報導,此次披露的政策草案顯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歐盟能源消費總量中的佔比將在當前基礎上翻番,達到38%-40%的水平。
  • 中國成功在海上試採可燃冰,是否代替煤炭???
    2017年5月18日宣布,我國成功在南海完成可燃冰試採,這也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可燃冰」其實就是甲烷水合物,是氣體水合物的一種,簡單說,可燃冰是一種能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汙染小、能量高,燃燒後僅會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被稱為「未來的清潔能源」。
  • 來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 聽聽海上風電發展「最強音」
    努力打破上述「瓶頸」,助推我國海上風電事業蓬勃發展,已成為業內人士的一致共識。  在這一背景下,2019年12月6~8日, 由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海上風電分會主辦,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新疆金風科技(002202)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風科技」)等單位共同承辦的「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在京舉行。
  • 海上風電和海洋能源國際海洋工程會議 圓滿落幕!
    由寧波大學主辦,現代城市交通技術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寧波歐佩亞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寧波翔雲海事服務有限公司協辦,寧波大學海運學院、寧波德泰中研科技諮詢有限公司承辦的「海上風電和海洋能源國際海洋工程會議」於10月16-17日在寧波大學梅山校區海運學院順利召開。
  • 可燃冰試採成功 對中國能源安全保障意味著什麼?
    北京習風堂微信號:bjxft2015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採「冰」——5月18日,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採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所凝結而成的突出成就。
  • 2019年中國海上風電行業發展機遇及挑戰並存 提質降本推動行業健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海上風力發電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策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3-2018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顯著上升,2013年我國海上風電新裝機容量僅僅為0.45GW,新裝機容量也僅僅為0.06GW。到了2017年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增長至1.16GW,累計裝機容量達到2.79GW。
  • 「能源小知識」發展海上風電會影響海洋生物嗎?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海上風電不僅不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危害。也是海上風電項目對海洋生態的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海上風電但也確實也會對海洋生物造成一定傷害。隨著人類科學新能源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目光投向了海上風電項目的開發,但就像幾乎和所有的科學技術都有利有弊一樣,海上風電在提供更多的海上風能資源的同時,也必不可免無法避免地給海洋生物帶來了影響。神奇的是不過,這種影響可能沒你想像中的那麼可怕,若運用得當,它甚至還能更好地促進我們對海洋生物的保護。首先就是!
  • 舒印彪委員:加快海上風電核心技術部件研發
    來源:科技日報代表委員議國是「近年來,我國將海上風電作為東部沿海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戰場,到2019年底,累計併網裝機容量593萬千瓦,佔全球的21%,僅次於英國、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本次全國兩會上,海上風電發展,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關注的焦點議題。如何抓住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這一新的歷史機遇?舒印彪提出建議:進一步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開發。
  • 揭秘中國海上浮動核電站:這也太誇張了
    致力於升級海洋經濟、探索能源問題解決之道的中國正將目光投向海洋開發的又一重器——海上浮動核電站。這種小型的、可移動式的核電站將陸上核電站的縮小版安裝在船舶上,既可為偏遠島嶼供應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給,也可為遠洋作業的海上石油、天然氣開採平臺提供電力、熱力和淡水資源,有用電需求時將電站拉過來,不需要便可用船將電站拉走。
  • 電規總院《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9》《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19》發布
    圖集 2020年7月30日,電力規劃設計總院(下稱電規總院)在北京召開線上發布會發布了《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9》和《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19》。未來3年,部分沿海省份面臨大規模海上風電的接入併網壓力,需統籌開發時序與消納條件。未來3年預計投產新增跨省區輸電通道510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