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立法院"打進搞笑諾貝爾獎,戰鬥力已獲國際認證

2021-01-15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濱哥哥

最近臺灣「立法院」有點熱鬧,繼13日國民黨和民進黨兩名「立委」對打之後,14日,臺灣"立法院"的「功夫片」升級為「群毆」。

兩黨「立委」摔椅子、扔水球、撒假鈔、扯衣領,"立法院"儼然成了格鬥場。在一場鬧劇之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憑人數優勢強行表決通過前瞻基礎建設第一期預算案。對此,國民黨籍「立委」稱將杯葛到底,威脅未來「立法院」將永無寧日。

可以說,臺灣"立法院"裡的打架鬥毆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無非是為了癱瘓議事。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臺灣在1995年曾因"立法院"鬥毆(因證明「政治人物拳打腳踢比向其他國家發動戰爭能獲得更多利益」)而得下「搞笑諾貝爾和平獎」【注】,可以說臺灣「立法院」已經經過國際認證,戰鬥力槓槓的。

"議會暴力",其實並不是一個陌生的現象。臺灣的"議會暴力"通常稱為「立委」鬥毆、「立委」群毆、「立院」全武行,"立法委員"們集體打架。而這段歷史一般以1988年當時的民進黨人朱高正跳上主席臺毆打"立法院長"劉闊才為始,正式拉開了臺灣「議會」暴力的序幕。

增額「立委」時代,國民黨的資深老「立委」還佔據「國會」絕對多數,會議成為橡皮圖章,國民黨可以憑藉規則通過各種法案,而人數吃虧的民進黨「立委」為了扭轉劣勢,開始使用了「議會」暴力。

從這之後,「立院全武行」似乎就成為了臺灣「國會」殿堂永不下檔的重要戲碼。

倘若我們打開臺灣"立法院"的打架歷史就可以知道,前幾天的推擠打水球只能算是小兒科,在那不打不成會的年代,揮拳動手、單挑、打群架、男打女、女打女、女打男、動手加大鎖,用椅子打,用計時器砸,經典畫面、鐵血戰役一幕接一幕,打到島內有口碑,國際有名聲。

"立法院"裡的暴力事件與轉變

90年代,臺灣「立法院」打架事件不僅暴力,而且引發的衝突也很大。

1993年5月5日,國民黨「立委」林明義又被民進黨蘇煥智"問候娘",一氣之下就拿著黑金剛朝蘇頭上直接砸下去;另一頭的「國防委員會」,陳水扁一句養榮民等於"養豬",立即引來眷村二代的韓國瑜翻桌,在阿扁質詢完準備回座時,冷不防地就朝阿扁揮出一巴掌,這一巴掌讓阿扁送醫住了三天。

1993年6月23日,"立法院"預算、國防、內政、經濟「委員」聯席會表決民進黨「立委」翁金珠等人所提「核四預算再凍結案」時(沒錯,核四就是鬧了這麼多年),抗爭民眾衝進會場與國民黨「立委」互毆,朝野「立委」也因為搶奪選票大打出手,民進黨「立委」黃昭輝更在拉扯衝突中倒地,頭部猛烈撞擊發言臺基座金屬尖角,當場頭破血流,緊急送醫。

1993年6月23日,"立法院"表決民進黨「立委」翁金珠等人所提「核四預算再凍結案」時,爆發流血衝突

事隔兩天,反核、擁核民眾進一步在"立法院"外,上演一場前所未見的群眾鬥毆流血衝突。反核民眾用預藏木棍、石塊、旗杆攻擊警方,支持國民黨「立委」和聲援民進黨「立委」的人馬更在"立法院"外械鬥開戰,棍棒、玻璃、石塊、鮮血齊飛。這場反核浴血經典戰役,預示接下來的核四預算,在「立法院」是戰火永不止,爭議永難平息。

1999年6月15日,臺灣「立法院」一整天議事氣氛火爆,從下午到晚間,暴力打人事件頻傳,晚間甚至演出集體暴力場面。無黨籍「立委」羅福助因為不滿民進黨阻擾議事,與民進黨「立委」衝突扭打,一時間羅福助兒子等數人都加入戰局,現場打成一團,朝野「立委」多人掛彩。這場暴力打人過程達10餘分鐘。

1999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著名節目《60分鐘》播放了臺灣"立法院"、國民大會以及臺北市「議會」「動手不動口」的種種火爆與流血場面。播報記者在搖頭之餘,以「最粗暴的國會」來形容臺灣的「議會」。

「打得用力一點,我的民調才會高」

進入21世紀後,「議會」與民眾都溫和了許多,暴力流血事件雖時而發生,但是也相對輕微了許多。時代不同了,過去老「立委」在「立院」當道,不成比例的「國會」結構早也有了改變,透過民主程序,反對黨在「國會」也擁有較高比例的席次,然而「議會」打架還是打個不停。「議會」的暴力問政也逐漸變味,多了更多的為了作秀而秀的形式在裡面。

反對黨們為了反對而反對,拼命阻止執政黨的法案通過,進行「議會」杯葛,甚至為了搏出位上演各種無釐頭的行為表演。有一些「立委」還會穿著有自己名字的衣服,方便記者媒體拍攝。

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因素,「立委」們平時問案、審議的情形並不能直接為公眾所知,「立法院」所出的公文、簡報通常也會讓人覺得枯燥繁瑣看不下去。所以,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了解「立委」們的表現就主要靠媒體了。

在攝像機面前,「立委」如果使出渾身解數,不管是投擲物品、近身扭打還是大聲吼叫等等,都可以讓選民看到自己在為所支持或反對的法案而努力。尤其對於「立法院」席次佔少數的政黨或陣營(比如民進黨、臺聯黨所組成的綠營)來說,如果直接投票則一定會失敗,所以通常會用霸佔主席臺、損壞話筒、通過發言拖延時間、扭打等方式來阻礙法案表決程序的正常進行,時常迫使會議進程暫停甚至中止,以阻止法案順利通過,企圖藉此讓自己的支持者感受到他們的努力與敬業。而媒體出於收視率的考慮,面對重大議案以及「立委」衝突的場面,自然也不會錯過。

國民黨「立委」江連福說,「在我背後,很多民進黨的『委員』竟然講打用力一點,打用力一點,打嚴重一點,我的民調才會高。」

民進黨「立委」蔡啟芳坦言,「那是我講的啊!那個黨員票如果投得差一點的,要趕快衝前面,打死也沒關係,民調自然就提升了。」

而在本次的前瞻計劃第一期預算案中,我們看到國民黨「立委」徐淑華大力掌摑了民進黨的「立委」邱議瑩,那個畫面經過媒體放大,順利佔據各大新聞媒體頭條。藍營國民黨一掃往日低落的頹敗氣息,在節目中都自信滿滿。民間也封許淑華為"神力女超人"(神奇女俠的臺式翻譯名稱)。

為什麼"立法院"打架沒事

為了讓「議員」們能夠具有監督政府的作用,避免讓「議會」被少數人所控制,同時為了避免「執政者」利用司法來剷除異己,臺灣的制度設計了「議員」們具有言論免責權與刑事豁免權。

言論免責權就是他所有的發言都不能被作為起訴的證據,讓「議員」達到監督政府的作用。有點像以前言官的作用。

刑事豁免權則是只要「議員」在任內,所有的刑事案件不能在「議員」身上執行,除非"立法院"同意或是要由最高法院宣布褫奪公權,否則「立委」的刑事案件一般來說都會等到卸任,法院才會開始處理。

因此在"立法院"裡,「議員」在議事過程所引發之打鬥行為或肢體衝突,若未達社會觀念上的傷害意圖或暴力行為,都會被視為行使職權過程一整體相關的行為,而屬免責範圍。

然而,若是執行的人的法制/民主素養不夠,執行的意志不堅定,再好的制度設計都會變了樣:很多「立委」們以一種「為民請命」、「為黨請命」的政治姿態,在對敵對黨派進行反對,從而引發"立法院"裡的暴力行為。為了佔據道德的制高點,他們通常會高喊over my dead body來表現一種大公無私,一切為了臺灣人民利益的形象,實際是為了所在黨和自身的選票。比如,最近的前瞻計劃第一期預算案中國民黨的表現。而這句話,以前是民進黨在用的。

「議會」暴力暴露的是制度執行的問題

動機的正當性不能掩蓋行為的不正當,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即臺灣制度設計的動機是十分正向與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不代表在具體的執行上,它就是正確的。俗話說:不看廣告看療效嘛。

臺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梁文韜將臺灣現在的「議會」暴力現象稱之為"集權式完全執政"。當今的民進黨不僅獲得了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職位,同時在「國會」上也是超過了一半以上的席位,這意味著民進黨可以強勢通過他們想要通過的法案。而佔據少數的反對黨國民黨就需要用這種方式來進行激烈對抗。

而這,正是在重蹈2008年馬英九執政時,同樣的「國會」過半,民進黨通過這種方式來對抗的覆轍。畢竟1988年臺灣的"議會暴力"正是因此而開始的。這種由上而下的集權式完全執政,最後也讓國民黨丟了政權,現在的民進黨開始在重蹈以前國民黨覆轍,認為有了「國會」多數一切可以為所欲為。

因此,藍綠只是在不斷重複輪迴而已,國民黨有服貿「半分忠」的問題,民進黨同樣也有前瞻初審「一分瑩」的事情,太陽底下從來就沒有什麼新鮮事。

國外也發生過許許多多的議會暴力事件,然而作為發達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英美等國,已經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鑑的杜絕議會暴力的措施並認真執行。因而這些年來,基本很少聽到英美等國家發生議會暴力事件。

英國議會早期也打架,因為怕有人激動起來把椅子拿起來砸,所以是一整排釘死在地板上。

法國議員如果妨礙他人表達意見或者投票、對於其他議員進行攻擊的話,會被懲罰,並將被扣除3個月的議員津貼。

美國議會上,國會議員如果在沒有得到允許的情況下走上議長席,將會被拘禁。美國還設立了「糾儀長」制度,增設專職人員負責維持立院議場秩序,導正國會暴力亂象。

臺灣的「議會」同樣也有設計防止議會暴力無法控制的措施:主席可以動用警察權來維持秩序。然而歷任「立法院」院長几乎都從未使用,「立法院」院長不敢用警察權,導致「立院」亂成這樣,等於設計的「約束」措施不使用,反而放任惡化」議會」。

臺灣民主政治中政黨之間主要表現為對抗而不是合作,所以只屬於形式化的民主而非獲得了民主的內核。民主被簡化成了投票與多數決,在「議會」中的表現就是多數黨施行"多數暴力"。處於弱勢的黨派為了阻止多數投票而採用了「議會」暴力,變成了「少數暴力」,而且是在三十年來不斷重演、輪迴。而透過討論辯論,互相監督與論證,從而使決策既符合大多數利益又尊重少數意見,獲得實質民主利益的方式,似乎變得愈發遙遠。可以說,以當前國民兩黨的作為而言,只會使臺灣失去民主深化的契機。

這就是為什麼再良好的制度設計,執行的人的法制/民主素養不夠,執行的意志不堅定,再完美都會變了樣。因此,歡呼「某些立委」打得好,只不過是在慫恿其他的繼續好好「給我上」,進入「打架加民調」的條件反射而已。與其這樣,還不如把民眾監督的精力花在監督「議會」使用警察權等制度設計機制維持秩序,讓「議員」遵守「議員行為條例」,讓兩黨杜絕多數與少數暴力,邁向成熟的實質而非形式民主。

不然的話,我們只會年復一年地看到臺灣「議會」上演全武行,而民生經濟卻停滯甚至倒退。我們不得不承認國學大師辜鴻銘高瞻遠矚的超人智慧。早在一百多年前,辜鴻銘就警示國人:西方的「民主」democracy不好好執行,就會變成demon(魔鬼)+crazy(瘋狂)。一字之差,卻道盡現實荒唐。

【注】在國際上,每年的諾貝爾獎頒布之前,都會先進行一個"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的頒獎。這個獎項的名稱「Ig Nobel Prize」與「ignoble」(不光彩的)雙關。而這個搞笑獎的內容很多都是讓人無語甚至噴飯的荒謬內容:諸如發現人類的外表能引起鴕鳥的情慾;黑洞符合地獄所在地的一切技術條件;研究「五秒規則」:一個不能當真的說法,掉在地上的食物只要在五秒內拾起來就沒被弄髒。而臺灣在這一塊也不是省油的燈,截止2017年就拿下6次「搞笑諾貝爾獎」,世界排名第18。

轉載規範請後臺回覆:轉載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相關焦點

  • 讓你自己都不得不懷疑的獎,搞笑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從1901年開始,每年分別獎勵了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和平等5個領域,對這些領域的專家來說,可以是非常具有標誌性的重要獎項。但你知道不走正經路線的研究也能得諾貝爾獎嗎?今天要來看這5個搞笑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絕對會讓你覺得荒謬透頂。哺乳類的尿尿時間。
  • 中國科考馬裡亞納海溝再獲新突破,"海鬥一號"首次完成萬米潛。
    據報導,首次擔任這次探險任務的是"海鬥一號"潛水器,它不但完成了任務,而且還取得多項重大突破,並填補了我國萬米級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另外,在這次科考中,「海鬥一號」完成了對「挑戰者深淵」("挑戰者深淵"是指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深約11000米處的地方,同時也是世界上海洋最深的地方)巡航探測與高精度深度測量,並獲取了關鍵性數據。
  • 還獲了"諾貝爾獎"!!!
    在2017年諾貝爾獎開獎兩周前,「乍看發笑,過後深思」的第27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也正式揭曉,讓世界各地有趣的研究再次相聚美國哈佛大學。頒發「搞笑諾貝爾獎「獎盃。  今年,這個堪稱科學界的「綜藝大秀」會給我們帶來哪些驚喜?讓我們捧起爆米花,一起嚴肅開獎。
  • 獨領風騷,中國"人造月亮"光明喜人。面對自然規律,是利是弊?
    "的重量,整體還不到4Kg,可由"和平號"太空站太空人操控。然而,由於當時的航空科技能力受限,這個計劃也就"流產"了。作者認為,"人造月球"作為一種設想,它是人類進步的特徵和需要。其目的、其價值、其結果,在於它的獨特性和實用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 溫哥華公園裡的那麼多"野兔",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那這些兔子是從哪兒來的呢?溫哥華公園管理局(簡稱VPB)表示,兔子和公園有一段歷史故事。VPB生物學家Nick Page說,這些兔子已經在公園生活了15年之久。起初,一些養了寵物兔子的人不想再養了,就把兔子放到這裡讓它們"回歸大自然"。傑裡科沙灘公園是溫哥華市第二大公園,市民們經常在此野餐、放風箏,曬日光浴或遊泳戲水。
  • ​科學家通過"摘除"魷魚的色素基因,出生後魷魚是透明的
    科學家通過"摘除"魷魚的色素基因,出生後魷魚是透明的科學家歷史上第一次通過摘除一種產生透明生物的色素基因,產生了基因變化的魷魚胚胎。研究小組使用 CRISPR-Cas9來"去除" Doryteuthis pealeii中的基因,從而消除眼睛和皮膚細胞中的顏色。
  • 添了這對雙胞胎女兒,一瞬間張杰的評論開始"炸"了!
    長按下圖二維碼,後"識別圖中二維碼"可直接進入"家園商城",或(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搶購區)本品獲美國保健食品奧斯卡獎NEXTY的People's Choice Award(選擇大獎)!是Costco最火的商品之一。它能補充膠原蛋白和粘多糖體蛋白質等皮膚組織的主要成分,令肌膚緊細柔軟,提高肌膚儲水能力,改善肌膚的柔軟度,改善粗大毛孔,適合各年齡女性。
  • "北境"就是在加國?《權力的遊戲》中的鐵王座在加拿大小鎮被發現!
    為了回饋粉絲們的追劇熱情,權遊劇組在第八季結束後和大家玩起了尋寶遊戲。他們將6個劇中出現的鐵王座藏匿在全球各個地區,邀請粉絲們去動身找尋!Birgit告訴大家,要想找到鐵王座,就在52號公路上行駛到距離滕不勒嶺以南20公裡的地區,路過Core Lodge路上的Peace River煤礦岔道,往前再開1公裡,右側會出現一個出口,王座就在那裡。其實在這次尋寶遊戲的活動頁面上,劇中的馬泰爾親王已經給大家做了一個小小的遊戲劇透。
  • 歷史上諾貝爾獎最大的諷刺,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艱難和坎坷
    但是愛因斯坦並沒有因為提出了相對論而獲得諾貝爾獎。 他一生只得到一次諾貝爾獎,獎給了他一系列重要發現中的一個較小的,但也有足夠分量獲得諾貝爾獎的發現--光電效應的量子解釋。而就這一次獲獎也充滿了爭論和坎坷。
  • 搞笑諾貝爾獎: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錯過的朋友趕緊戳連結補課哦:2019年搞笑諾貝爾獎揭曉,又有中國科學家獲獎) 這個評選毫不意外地有個「不正經」的名字,叫做Ig Nobel Prizes,中文慣稱為「搞笑諾貝爾獎」。 搞笑諾貝爾獎究竟在搞什麼?
  • 中科院2nm晶片研究突破瓶頸獲得成功,"無芯"之痛將為期不遠。
    因為,美國和他的一些所謂"鐵哥們",就是用這把"鹽"來擦抹我們這處已經受傷的傷口,也正因為我們的晶片研發落後,才讓這痛很難癒合。然而,在這種繁華的背後卻難以掩飾國人的無"芯"之痛。既然是「無芯之痛」,痛在哪?痛就痛在在中國核心集成電路國產晶片佔有率上,多項為零。作者這麼說,也許會有人不同意:"華為就是我們自主產權的呀"!是啊,華為的的確確是我們自己的品牌。但是,有一點你必須要弄明白,這就是華為所使用的晶片並非是自己製造的啊,而是臺積電為華為代工的。
  • 臺灣評論員:臺「立法院」活像「侏羅紀公園」
    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鈕則勳29日撰文表示,日前,臺灣的「立法院」又上演「全武行」,著實將「立法院」變成了「侏羅紀公園」,這些「暴龍」與「雷龍」們,已經聯手將臺灣的民主搞得烏煙瘴氣。
  • 研究袋熊糞便為何是方形 臺裔學者獲搞笑諾貝爾獎
    (麻省劍橋市十三日電)第29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s)昨天在哈佛大學舉行頒獎,十個獎項中,臺灣大學造船工程系畢業、現任職於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楊佩良博士,與指導教授、臺裔美籍科學家胡立德(David Hu),以研究澳洲袋熊為何拉出動物界罕見的方形大便
  • 搞笑段子:學駕照,教練半路給我攆下車,說我太笨,結果……
    百變小蕊搞笑段子一:昨晚跟老婆視頻,聊了幾分鐘,三歲的兒子過來了,一來就抱著我老婆,我就說他:「臭小子,又抱我老婆,你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不料兒子回了一句話,:「我又沒脫衣服。」百變小蕊搞笑段子二:上次說學駕照,教練半路給我攆下車,這次考科三,教練直接不問我了,說我太笨,根本考不過去,連靠邊停車都不教我了,說我根本考不到靠邊停車就會掉,還說,如果我能考過去,除非出現奇蹟,等我考試的時候,一起考試的8個人,就我自己考過了,這教練狗眼看人低還真不是一般的狗眼啊……
  • [喜訊] 強烈祝賀藍旗魚品牌創始人"藍狼"成功路亞真正的"藍旗魚」!
    以下是中國國慶當天,"藍狼"發自澳大利亞聖誕島的實戰情報。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土豪隨意,精彩圖文附後,歡迎品讀!
  • 臺灣大學「超對稱」研究獲突破 有望獲諾貝爾獎
    臺灣大學「超對稱」研究獲突破 有望獲諾貝爾獎8月14日消息 臺灣大學物理系高能研究團隊在「超對稱」研究方面獲得重大突破,昨天宣布發現了30年來物理界最具有震撼性的發現:宇宙可能是「超對稱」的物質組成,有更多的粒子是前所未見的,這一新發現不僅嚴重挑戰已被沿用30年的所有物理學基礎的「標準模型」,而且也使「新物理」徵兆乍現。
  • 得了諾貝爾獎後的人生
    諾貝爾委員會寄出的信函,邀請他們提名隔年的諾貝爾獎人選。許多諾貝爾獎得主接受訪談時,都會提到得獎之後的生活與之前會完全不同。諾貝爾獎是學界同儕對於得獎者的貢獻所能夠給予的最大肯定。得獎者除了會收到相當可觀的一筆獎金之外,還會開始收到突然之間瘋狂湧入的訪談邀約和不同類型的工作和研究機會。
  • 遊臺灣,這裡一定不能錯過——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因陽明山而聞名,位於臺北郊外,在臺灣家喻戶曉,蜚聲東南亞,許多海內外遊客到臺灣必到陽明山。陽明山原來叫草山,在臺灣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一帶的山區,而非單指某座山。在清朝時,官府為防止流民賊寇藏匿密林中,盜挖硫磺,定期放火燒山,致使整個山區只能長出"五節芒"這一類的芒草。
  • 臺媒:臺灣女婿獲諾貝爾獎 嶽丈曾獲同獎項提名
    臺媒:臺灣女婿獲諾貝爾獎 嶽丈曾獲同獎項提名     吳中書認為   中新網10月15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14日公布了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尤金·F·法馬、拉爾斯·漢森,以及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摘得這一獎項。
  • 從周代到民國,坐看牽牛織女星,臺灣日據時期的七夕
    "這首出自唐代詩人林傑詩作《乞巧》,相當生動地描繪出唐代民間於七夕乞巧盛況。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在漫長的時間長流下,每個時代的七夕都有些許不同的變化,在今日被稱為「中國情人節"的七夕,在過去則是專屬於婦女的節日。而曾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更有同時過著日本七夕與傳統七夕的時光,這些帶給傳統七夕帶來什麼樣的變化與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