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原蟲捕食細菌機理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朱永官和Christopher Rensing團隊,成功構建了兩套原生動物模型,從全新角度闡述了原生動物對細菌銅抗性基因(簇)的選擇作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分子微生物學》。

重金屬汙染可以誘導細菌對重金屬和抗生素等的抗性,這些抗性微生物大多具有潛在的致病性,甚至可能成為「超級細菌」從而危害人類健康。儘管工農業汙染地等寡營養環境並不利於病原菌的繁殖和傳播,但在被阿米巴等原生動物捕食後,一些病原菌能在其細胞內存活。因此,這些原生動物在捕食細菌的同時,也對病原菌的存活和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阿米巴原蟲在捕食細菌的過程中,利用Cu(I)攻擊被吞噬細菌蛋白中的鐵硫簇,同時結合Fenton反應產生高毒性的活性氧簇,殺死胞內細菌。為了抵禦原生動物的捕食,細菌進化出一系列銅抗性機制,以抵抗銅的毒害作用,這些抗性系統被認為與病原菌毒力因子密切相關。

這項研究從進化的角度出發,證明除汙染環境所產生的選擇壓力外,阿米巴等原生動物的捕食也是細菌獲取及維持重金屬抗性基因(簇)的一種重要的選擇壓力。該成果擴展了目前對細菌重金屬抗性基因選擇及進化過程的認識,所建立的原生動物模型,對評估潛在的環境病原菌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報》 (2016-09-0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你的腦花兒是如何被罕見而致命的阿米巴原蟲吃掉的?
    被殺死的細菌很難讓人流淚,但阿米巴原蟲的消化能力在人腦中發揮出來時,會讓人做噩夢。感染Naegleria fowleri,即所謂的食腦阿米巴原蟲,極為罕見,但也極其致命。自1962年以來,美國只報告了146例,其中只有4例存活;所以有97%的機率死亡。
  • 「吃腦蟲」系阿米巴原蟲 該病中國僅幾例 無一存活
    那麼到底這個阿米巴原蟲,到底是什麼呢?主要存在於哪裡?通過哪種途徑傳播呢?記者從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了解到,何先生感染到的是自由生活阿米巴,阿米巴原蟲生活於水、泥土或腐敗有機物中,滋養體以細菌為主,人在江河湖塘中遊泳或用被感染的水洗鼻子時,含納格裡阿米巴進入鼻腔,增殖後穿過鼻黏膜和篩狀板,沿嗅神經上行入腦,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
  • -美國,食腦蟲,佛羅裡達州,阿米巴原蟲...
    食腦蟲是一個俗稱,它的學名是「福氏耐格裡阿米巴原蟲」,也有人稱之為變形蟲,經常出現在溫度比較高的河水中。它當然不會真的吃掉人的腦子,但如果不幸中招,也是相當的恐怖。如果進入人體,食腦蟲就會順著鼻子一直鑽到大腦,引起「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AM),病人會出現癲癇、頭痛、性格變化、思維混亂等症狀。
  • 科學網—瓦爾登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科學網—二氧化鈦光催化反應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1/3128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成果以綜述的形式發表在《配位化學綜述》。 在非線性光學同質多晶體的研發中,武奎研究團隊通過調控原料比例和合成溫度等,設計合成出SrCu2SnS4同質多晶,分析了材料相變與性能調控之間的機理關係。 為了進一步獲得高雷射損傷閾值的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武奎研究團隊設計在晶體結構中引入共價性更強的功能基元與高正電性的鹼土金屬結合來合成新材料,成功製備出3種新的矽硫化合物。三種材料結晶於不同的空間群,結構對比發現一價陽離子對材料的結構類型有很強的調控作用,同時上述材料抗雷射損傷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材料化學雜誌C刊》。
  • ...常被誤認為是單細胞阿米巴原蟲,該寄生蟲常見於溫水環境,會通過...
    導致感染的寄生蟲做福氏內格裡蟲,常被誤認為是單細胞阿米巴原蟲,該寄生蟲常見於溫水環境,會通過鼻子進入人體破壞腦組織。引發福氏內格裡阿米巴腦膜炎(PAM),若遭感染死亡率可達95%以上,被稱為食腦蟲。2016年,在深圳也出現過一例感染。目前在我國出現的幾例病例無一存活。50年來,已發現143美國人感染,其中只有4人倖存下來。
  •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7月2日從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王洪傑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曲久輝院士團隊合作,在北京同步輻射裝置支持下,在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吸附除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為此類功能材料的開發及應用提供了新的科學線索,相關論文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和《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
  • 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全固態鋰電池因兼具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成為當前電池研究的熱點,而構築這一新型電池的關鍵在於找到合適的固態電解質材料。
  • 田徑新星遊泳感染「食腦蟲」身亡 揭秘阿米巴原蟲恐怖所在
    2015年9月2日訊,據美國媒體報導,德州休斯頓一名14歲少年因在一次湖中遊泳後感染阿米巴「食腦蟲」,在與病魔抗爭一個多禮拜後,於近日最終搶救無效死亡。顯微鏡下的阿米巴原蟲報導稱,炎炎夏日,遊泳是再好不過的消暑方法了。
  • 研究揭示食腦變形蟲瞄準大腦之謎—新聞—科學網
    福氏納格裡阿米巴原蟲小而陰險。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俞飈研究員在實驗室 近日,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正式通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祝賀該所研究員俞飈榮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 洪堡研究獎由德國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於1972年設立,面向德國以外的全球傑出科學家,專門授予在基礎研究、理論創新、學科引領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並在未來有希望取得尖端成就的外國傑出學者。要求候選人必須是在其研究領域做出過原創性理論、重大發現或發明,對該領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科學家。是該基金會所頒贈給外國學者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獲獎者的終身學術成就,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 納米片增強複合塗層腐蝕機理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1月3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據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金屬所助理研究員周剛介紹,作為一種重要的孿晶結構,五重孿晶在晶體生長、生物醫學、光學和催化等領域均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五重孿晶結構所引入的晶格畸變可以增加納米線的楊氏模量;五重孿晶銅納米線在還原二氧化碳製備甲醇的過程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等。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