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舌尖的秘密」:細菌群的分布方式,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

2020-12-01 前瞻網

科學家揭示「舌尖的秘密」:細菌群的分布方式,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同影響

 Evelyn Zhang • 2020-03-26 09:14:04 來源:前瞻網 E1357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人類的舌頭一向是微生物棲息的「敏感區」,科學家們現在已經對細菌的這一「秘密社區」有了更多發現。

3月24日,研究人員在知名國際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論文稱,細菌在厚膜中生長,不同類型的微生物聚集在舌頭表面單個細胞周圍的斑塊中。這種模式表明,單個細菌細胞首先附著在舌細胞的表面,然後隨著它們形成更大的簇而分層生長,從而創造出不同物種需要繁衍的微型環境。

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市海洋生物實驗室的微生物學家傑西卡·馬克·韋爾奇(Jessica Mark Welch)說:「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在您的舌頭上建立的社區的複雜性。」

識別微生物群落的方法,通常是從各種細菌中尋找「基因指紋」。馬克·韋爾奇表示,這些技術可以揭示舌頭上的生命,但不能揭示細菌群落在外部環境中的組織方式。

因此,她和她的同事們用塑料刮刀刮擦了舌苔。然後,研究小組用不同顏色的螢光標記物標記了舌苔中的各種細菌,以了解微生物群落的結構。

細菌細胞在舌頭上覆蓋了每個舌頭表面的細胞,這些細菌細胞按類型大致分為厚的、密集的生物膜。研究人員發現,儘管來自不同樣本和人的細胞中微生物群落的整體拼湊外觀是一致的,但細菌的具體組成卻有所不同。

但是一些細菌幾乎在所有樣本中都是常見的,並且傾向於佔據舌細胞周圍大致相同的區域。例如,放線菌通常位於結構的核心,靠近人體細胞。

另一方面,Rothia傾向於以大塊的形式存在,朝向生物膜的外部,而鏈球菌則形成了一層薄的外層。這兩個組——放線菌和Rothia,對於將飲食中的硝酸鹽(一種富含葉類綠色蔬菜的化合物)轉化為一氧化氮(可能擴張血管並有助於調節血壓)可能很重要。

在從舌頭表面收集的單個人類細胞中,細菌群落的整體結構是相似的——細菌生長在較厚的層中,在人類細胞周圍(灰色)形成了拼湊的圖案,但樣品的具體組成有所不同。圖中不同顏色表示各種細菌。例如,放線菌(紅色)通常生長在人體細胞附近,而羅氏菌(藍色)則存在於靠近外部的大片區域中。

研究人員們表示,了解舌頭上不同細菌群的空間分布方式,將有助於發現微生物如何共同維護環境,保持宿主的健康,這一發現也在這一方面給出了更多啟示。

文章來源: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where-bacteria-live-your-tongue-cells-map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體細菌分布圖
  • 科學家設法卸下細菌的「秘密武器」可幫助抗擊超級細菌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此前不為人知的細菌用來殺死免疫細胞的保護機制,開闢了潛在的研究途徑,可以幫助醫生對抗抗生素耐藥的超級細菌。當人體檢測到細菌感染時,其防禦機制之一是釋放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這些細胞會獵取病原體,然後吞噬並消滅它們。
  • DNA的秘密丨DNA會對人類意識產生直接反應
    相反的,情緒特別激烈的人(也就是腦波非常不同調) ,則會使DNA所吸收的紫外線產生異變,出現在波長310納米的這個變化,很接近波普所發現的那個神奇的380納米波長。此外,生氣的人也會使DNA蜷縮得更厲害。這兩種效應都很不尋常。瑞恩表示,光的波長之所以會變成310納米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DNA分子的一個或多個鹼基的物理化學結構產生了變化。
  • 人體:細菌的天然遊樂場
    它們是人體內現有複雜細菌群落裡的最常見的一個,雖然韋榮氏球菌屬等一些細菌與疾病有關,但是大部分都對我們有幫助。科學家認為,韋榮球菌通過把其他細菌產生的酸性產物轉變成酸性更弱的產物,可以放慢蛀牙形成的速度。
  • 一種「秘密分子」,可以讓細菌發電!科學家正在研製「活的」電池
    我們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地桿菌——一種普遍存在的、生活在地下水中的細菌——吞下有機廢物並「呼出」電子,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微弱的電流。科學家表示,地桿菌會通過一個巨大的通氣管呼吸,它的大小是單個地桿菌身體長度的數百至數千倍。這種「通氣管」被稱為納米線。
  • 組圖:人體細菌群落十大鮮為人知的秘密
    、病菌和病毒,它們與人體細胞的比例達到了10:1。這些寄生者是非常獨特的,它們構成的微生物群是我們裸眼觀察不到的,它們協同工作保證了你身體的健康。  細菌讓你的過敏性降低:這或許會讓你找到理由不經常打掃房屋衛生。更多的研究表明你家中的細菌多樣性越複雜,你的過敏性就會越低。
  • 細菌主宰人體:共生細菌數量為人體細胞10倍
    由微生物細胞和它們所包含的基因組成的細菌群落,不僅不會危害我們的健康,反而對人體有益,能幫助身體進行消化、生長和防禦。小小的細菌居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生物學家已經對人體內數量最多的一些細菌,進行了深入研究。最近,他們又開始研究其他細菌。這些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加了解自己身體的功能。也讓我們更清楚,為什麼有些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比如肥胖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 人體100萬億細菌分布圖
    美國科研人員最新研究發現,人體100萬億個細菌分布在不同的群落。科研人員還繪製了人體細菌分布圖。這一研究成果被認為是加深對人體微生物群落理解、更好對其進行控制邁出的重要一步,對於一些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皮膚病。  運用最新電腦技術及基因序列,科研人員繪製出了迄今最詳細的人體細菌分布圖。
  • 科學家藉機器學習發現「微生物衰老時鐘」 腸道細菌或揭示你的真實...
    科學家藉機器學習發現「微生物衰老時鐘」 腸道細菌或揭示你的真實年齡  Emma Chou • 2019-01-18 14:40:46 來源:前瞻網 E1083G0
  • 人體腸道細菌的鞭毛竟然是抗病毒成分
    本周四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認為要阻止人類腸道內某種致命病毒,關鍵在於人類腸道中的細菌——生活在人類胃腸道中數萬億難以察覺的細菌
  • 人類意識被細菌控制?人體內有一千種細菌組成,人類正為細菌打工
    青黴素是很多細菌的天敵,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又先後研究發明了抗生素,它是消滅細菌的最佳方式。作為單細胞的微生物,細菌也是在不斷演化,比如超級細菌,科學家們預測在2050年種,超級細菌造成全球死亡人數將超過癌症。那麼超級細菌真的要稱霸世界嗎?成為真正的獨裁者嗎?
  • 「生活方式疾病」 的驚天秘密
    從心臟病到老年痴呆症等一系列疾病都被歸咎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一種牙齦細菌也許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患上一些疾病,如心臟病、老年痴呆症、Ⅱ型糖尿病和一些癌症。但是現在,用DNA測序技術,即使不通過體外培養,也能夠揭示出它們的存在。危害最甚的是引起牙齦疾病的細菌。這些細菌涉及從類風溼性關節炎到帕金森症的一系列老年病。在美國,30歲以上的人中有42%患有牙齦病,而在65歲以上的人中,這一比例上升至60%。令人吃驚的是,許多老年人的疾病,在牙齦病患者中更常見、更嚴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引起牙齦病的細菌也會誘發許多老年病。
  • 蝗災為何會發生?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秘密
    外媒稱,今年蝗蟲正在世界多個地區毀滅莊稼,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
  • 腸道菌群——你所不知道的人體「第二基因組」
    腸道中與人體共生或寄生的微生物如細菌、原生動物、病毒等可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第二基因組」有著龐大數量和類群基礎的細菌,其分布平衡對人體健康尤為重要。一些常見的疾病包括糖尿病、哮喘、慢性腹瀉、腸易激綜合症(IBS)、炎症性腸道病(IBD)、肥胖症、免疫力低下等都被發現與細菌分布平衡的失調有密切關聯。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此前只被發現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中
  • 脂肪也是身體兵工廠,人體釋放含有毒蛋白質的「脂肪團」對抗細菌
    人體使用許多策略來對抗入侵者。科學家們在人體武器庫裡發現了另一種武器:充滿有毒蛋白質的微小脂肪團,它們會向敵人開火。之前的研究發現,某些寄生蟲、病毒和細菌會竊取這些飛沫,並利用它們來促進生長。所以直到現在,科學家們認為這些脂滴支持了感染。
  • 蝗災為何會發生?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通信秘密
    外媒稱,今年蝗蟲正在世界多個地區毀滅莊稼,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  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這種化學物質會吸引其他蝗蟲加入集群,而且也開始釋放這種氣味,從而形成一個反饋迴路,導致巨大的蝗蟲群。
  • 一隻小烏賊揭示了動物與細菌的共同進化過程
    一隻小烏賊揭示了動物與細菌的共同進化過程2019-01-10 15:0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        瀏覽量: 2663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細菌對所有動物的健康都至關重要,在動物及其組織的進化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 人體細菌各有各的地盤 最怕「串門」
    之後細菌逐漸增加,午餐前又達到一個小的高峰,午餐後再次下降。夜間經過長時間的培養,細菌不斷生長繁殖,至清晨時再次達到最高峰。  口腔裡的細菌,難免會隨食物吃進體內,會不會引發感染呢?李瑞華介紹,細菌隨著食物進入到胃裡,胃酸具有殺菌功能,一般不會影響健康。如果正好一段時間內身體抵抗力差,或者胃酸分泌不足,也可能發生病從口入的事。
  • 菌物科學與人體健康
    真菌是生物界一個古老而重大的類群,因其生物學活性多樣、藥理作用顯著,又無毒副作用等特點,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真菌多糖是食藥用菌中的主要活性物質之一,具有免疫調節、抗腫瘤、降血脂、降血糖、保護神經元、抗病原微生物等藥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