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昊(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如今,肺癌已成國人第一大癌,每年會帶走62.6萬人的生命[1]。在一份稍有異常的肺部檢查報告面前,大家往往變得神經緊張,人人自危。
近年來,「肺結節」已開始成為各大醫療網站的熱搜詞條,這是一個影像學診斷,胸片或胸部CT上發現的直徑小於3cm的肺部陰影都稱為肺結節,其中直徑小於1cm者稱為肺小結節,直徑小於0.5cm叫做微小結節[2]。
隨著癌症「早診早治」意識普及和CT成像技術提高,越來越多肺結節開始被發現。
國外調查數據顯示,18-24歲人群中肺結節檢出率超過1‰,隨著人群年齡的增長,檢出率逐漸增高,55-64歲人群中檢出率接近2%[3]。
考慮到空氣汙染、飲食習慣等因素,我國人群中肺結節發生率可能更高。
不過,良莠不齊的雜亂信息卻讓老百姓感到困惑,到底肺結節和肺癌之間是什麼關係?可怕的肺結節一定要消滅掉嗎?今天,就來說說關於肺結節的5個事實,讓大家全面、客觀的了解清楚這個臨床現象。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一、查出來肺結節好擔心,一定是肺癌嗎?
事實:這種擔心絕大部分是多餘的。
患者拿到「肺結節」診斷時,往往會異常的緊張甚至焦慮,但這件事在醫生看來,並沒有那麼糟糕。
首先,從概率上看,首次發現的肺結節絕大部分都是良性病變(炎症、結核、瘢痕、淋巴結等等),惡性的可能不足20%。其次,即便是肺癌,絕大多數也都處於早期,經過適當治療幾乎不會影響患者的正常壽命。
因此,從癌症早診早治角度來說,發現肺結節是一件幸運的事,絕大多數都以喜劇收尾,過度的擔心最後大都被證明是多餘的。此刻,更重要的事情是找一個好大夫,讓他用專業知識幫助你以最小的代價將美好的結局變成現實。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二、肺結節中的肺癌容易找出來嗎?
事實:排除肺癌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活。
發現肺結節後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排除肺癌。但多數肺結節都是檢查時偶然發現,不伴隨臨床症狀。由於沒有特徵性的臨床表現,並且結節較小,影像學特點不明顯,排除肺癌並不容易。
為了排除肺癌,有3件事情需要完成:
明確自己是否屬於肺癌高危人群
這一點在醫生評估結節良惡性時至關重要!
這些高危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齡、生活習慣、長期所處環境、以往健康狀態和遺傳信息等。比如:是否吸菸或者曾經吸菸?是否有致癌物(石棉、氡、鐳等等)接觸史?是否曾罹患其他癌症?是否有肺氣腫或肺纖維化等其他肺部疾病?父母、兄弟和子女是否曾患癌?
需要說明的是,高危人群不意味肺結節一定是肺癌,低危人群也不一定就不是,這其實是個概率問題。
完成一次高質量的CT檢查
胸片和低質量的CT難以滿足診斷需要,而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功能性檢查——PET-CT僅適合鑑別體積較大的實性結節。目前,高解析度CT(HRCT)結合各種成像技術能最全面、準確的顯示肺結節的特徵。
最最重要的是要找一個既專業又有經驗的團隊
這個團隊需要包括胸外科、放射科和肺部內科醫生。
考慮到我國醫療資源緊缺的現狀,很少有患者能享受到這一待遇,在較大的醫療中心找一位有經驗的大夫,相對會更為現實。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三、肺結節定性後,應該如何處理呢?
事實:良性病變不用管,惡性要及時活檢。
在全面考慮患癌風險程度、腫瘤部位和CT表現之後,大夫會評估肺結節為肺癌的風險,根據評估結果,患者可能會接受以下的治療。
影像學明確為良性或病變直徑小於6mm時,不需要任何進一步處理
一部分良性病變在CT上有非常典型的表現,僅影像學檢查就能確診,這時不需要活檢。
隨著CT成像質量的提高,很多很小的肺結節被發現。這一部分肺結節為肺癌的可能性極低(<1%),即使是肺癌也大都屬於惰性腫瘤,生長緩慢,能與人體長期和平相處,並不是一定需要從體內清除掉的[3]。
病變為肺癌可能性較大,且估計惡性程度較高時,需及時活檢或手術以明確診斷
部分惡性程度較高的肺癌在CT上有特徵性表現,比如體積較大,實性成分較多,瘤體及血管生長活躍等。這種情況下及時手術活檢,能避免等待過程中腫瘤轉移的風險。
四、一時難以定性,一定要「及時」做手術切除嗎?
事實:觀察隨診一段時間,確診肺癌再行手術。
過去,手術切除曾經是治療肺結節的首選方案,「及時徹底清除病灶」的觀點,在一段時間內被醫生和患者廣泛接受。
但隨著對肺結節認識的逐步深入,大家發現:切除的肺結節中有相當一部分為良性或低度惡性肺癌。和不手術的患者相比,手術患者並沒有因病變的切除而在生存期上獲益;相反,肺組織的切除常常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或者給未來可能的肺部手術帶來麻煩。
因此,現在肺結節手術適應證越來越嚴格,更多的患者會在手術或活檢前等待一段時間,重複CT檢查,通過觀察結節的變化情況來提高診斷準確率,醫學上稱之為「隨診」。[2]
這就好比僅憑第一次見面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經常會出錯,正所謂「日久見人心」,如果觀察一段時間,判斷錯誤的機率就大大減低了。根據肺結節為肺癌的不同機率,隨診計劃有十幾種組合之多,這需要由專業的醫生來制定。
五、每個確診肺癌的人,都應該手術嗎?
事實:高水平個體化治療方案,才是適合你的答案。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特魯多醫生墓志銘上一句對醫學的詮釋廣為流傳。
我們常說,讓患者最大程度受益是所有醫療行為的核心目的。一位合格的醫生,應該在疾病認識程度的基礎上,全面評價具體情況,制定出符合患者利益的個體化方案。
比如,同樣是一個直徑1.0cm的早期肺癌, 40歲的患者的首要治療目標是及時切除病灶,保證治癒,使他以一個健康人的身份回歸社會。
當換成一位80歲的老人時,患者的生存期已難以因手術而獲益,而手術所伴隨的併發症風險和低肺功能會影響晚年生活質量,此時手術並不是一個合適的治療選擇。
如果再換成50多歲面臨事業最後一搏的成功人士,嚴密監測結節的進展情況,等待3~5年實現職業夢想後再手術,依然會有很大的治癒機會。
總之,發現肺結節後的你,不需要過分擔心,找到一個專業又有經驗的團隊,醫生的專業知識會幫助你渡過這一關。
參考文獻
[1] 陳萬青,孫可欣,鄭榮壽等..2014年中國分地區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J].[J].中國腫瘤,2018,27(1):1-14.].
[2]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癌學組 中國肺癌防治聯盟專家組;.《2018年版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M].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18,41(10) : 763-771;.
[3] https://www.pulmonologyadvisor.com/chest-2018/pulmonary-nodule-accurate-incidence-screening/article/806623/.[J/OL].
[4] 2015年版《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肺癌篩查指南》.[M].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